褚澤言微皺起眉頭,骨節分明的長指下正壓著茶杯,抬眸望向張平,肅然道:
“晏卿,莫要再傻,
如今此事鬧得這般大,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你若執意要管,恐會引火燒身。”
他並非沒有為葉書賢發聲,然而此事已然鬧得沸沸揚揚,整個上京之人都在翹首以盼此事的處理結果。
眼下犯忌與否已然不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憑借合適的名分將此事妥善壓下,以免造成更大的風波。
他又繼續說:“陛下已然下了旨意,君無戲言,此事斷無更改之可能,你莫要再執著,就此算了吧。
要怪也隻能怪你那好友交友不慎,才落得如此下場,你當以他為鑒,莫要重蹈覆轍。”
“老師,學生並不是意氣用事,葉書賢寒窗苦讀多年,隻為實現心中抱負。
此次之事,明顯對他不公。
他曆經無數艱難才走到今日,怎能因這無端之由便毀了他的前程?
陛下雖已下旨,但學生隻求為他求一個公道,
交友不慎並非罪過,不應為此承受如此沉重的後果。
學生不能眼睜睜看著他蒙冤而無動於衷,
若此時退縮,學生良心難安,日後也定會悔恨終生。”
張平話音落下,
楚澤言沉默良久,知道多說無益,他歎了口氣,無奈地揮了揮手,“罷了!你去吧!”
褚澤言看著張平離去的背影,心下暗歎:陛下,臣勸不動這執拗的學生,隻盼望您在大朝會上別太過生氣了
……
葉書賢被剝了功名之後,貢士的名額便空出一個。
便有人乘機提出可以讓最後一名替補上來,提案一經提出,眾人商議後竟也通過了。
當發現替補上來的那一名居然是告狀之人陳玉清時,皆為其行為不齒。
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畢竟陳玉清已然替補,官場之上,這般蠅營狗苟之事時有發生,雖有官員看不慣這種小人行徑,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張平也是知道此事,但仍打算在大朝會上為也葉書賢上書,要求重審此案。
亦是知道老師不打算出手相助後,卻並未氣餒。
離大朝會隻有兩日
張平打算去拜訪那些平日裏與他交好的官員。
深知僅憑自己一人在大朝會上上書,力量太過薄弱。
若能聯合眾人一同上書,要求重審葉書賢一案,或許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他第一個便是來到座師孫懷清府邸,這些年,張平逢年過節都會按禮數前來拜訪。
門房恭敬說:“張大人,真是不巧了,我家老爺今日會友還沒迴來呢。”
“那你可知道,孫大人何時迴來?”
門房麵露難色,迴道:“張大人,這就不知道了,老爺出門前也沒交代。”
張平輕歎一聲,心下了然,“那我就先告辭了吧。”
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翰林學士府邸,同樣被告知翰林學士外出未歸。
又跑到了往日交好的同僚的府邸…….
皆是同樣的結果,張平被拒之門外的事情,如同風中的傳言一般,迅速傳到了眾人的耳中。
眾官員:隻有傻子才陪你趟這趟渾水。
被眾人罵傻子的施頤正在六元府書房,
他看著張平略顯疲憊的臉,這兩日,張平因四處奔走,眼下已經都有了青黑。
施頤拍了拍張平的肩膀,給予安慰,鄭重地說:“晏卿,明日我也上奏折,與你一起為葉書賢上書。”
張平瞥了他一眼,無奈的說:“你可別湊這個熱鬧了,你上書,還要等禮部尚書批示你的奏折才能傳到陛下那裏,”
施頤如今上朝的資格都沒有,人微言輕的,而且禮部尚書都不願意見他,又怎麽可能批施頤的折子?
就算批了,等折子被陛下批閱,可能都是一兩個月之後的事情了,到時候怕黃花菜都涼了。
他明白施頤的心意,心中感激,但他確實幫不上忙,而且此事隱隱覺得太過奇怪,心中總有一種似有若無的不安。
…….
第二日,大朝會
宮殿中,群臣肅穆而立。
皇帝高坐龍椅。
又響了那道熟悉的聲音,“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平日裏,這句一出,一個個大臣都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參奏,
或為朝廷大事建言獻策,
或是拍皇帝馬屁的,
或彈劾他人以彰顯自己的剛正不阿。
然而今日,大殿之上安安靜靜,彌漫著一種異樣的氣氛。
大臣們心中各有所思,他們的目光時不時地瞥向站在前排的褚澤言。
要說為啥他們不看張平,那是因為張平站在殿外,這大殿之上誰敢迴頭,便是站著晃動一下都是大不敬,失儀之罪,隻能看內殿裏唯一和張平親近的褚澤言了。
眾官員都知道,這幾日張平為了葉書賢的案子四處奔走,動靜頗大。
眾人心裏都在期待著,張平今日到底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重提葉書賢的案子。
站在張平身邊的一些官員,個個都小心翼翼地用餘光瞥著他,生怕錯過他的一舉一動。
果然,張平頂著所有的視線,不負眾望。
“臣有事啟奏。”
這一聲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
眾官員眼睛一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他們,心中暗自竊喜。
終於來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敢剛啊!
在他們看來,這張平著實勇氣可嘉,都已經定案的案子還敢上奏,若惹得陛下動怒,輕則貶斥罰俸,重則降職流放。
景文帝聽到這聲音,掃了一眼褚澤言,心情複雜,皺眉沉聲道:“上前來。”
張平站在殿外,聲音確實顯得微弱。
此刻,他頂著所有人或期待、或質疑、或擔憂、或同情的視線,緩緩踱步而進。
當官這幾年,這還是他第二次進內殿,上一次還是殿試時。
走進內殿,張平恭敬行禮,低垂著頭。開口道:
“陛下,臣啟奏,關於葉書賢避諱之案,臣近日思來想去,心中實有諸多疑慮。
陛下,避諱之規乃國之禮法,眾人皆當遵守,然葉書賢此人,一向以禮自持,對朝廷法度更是敬重有加。
臣與葉書賢相識已久,深知其為人謹慎,行事端正,
此次避諱之案,事發突然,臣覺得其中似有蹊蹺之處,懇請陛下能重新審視此案,以保朝廷公正,安臣民之心。
陛下聖明,定能洞察秋毫,還葉書賢一個公道,亦為天下樹立公正之典範。”
此話一出,大殿之內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晏卿,莫要再傻,
如今此事鬧得這般大,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你若執意要管,恐會引火燒身。”
他並非沒有為葉書賢發聲,然而此事已然鬧得沸沸揚揚,整個上京之人都在翹首以盼此事的處理結果。
眼下犯忌與否已然不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憑借合適的名分將此事妥善壓下,以免造成更大的風波。
他又繼續說:“陛下已然下了旨意,君無戲言,此事斷無更改之可能,你莫要再執著,就此算了吧。
要怪也隻能怪你那好友交友不慎,才落得如此下場,你當以他為鑒,莫要重蹈覆轍。”
“老師,學生並不是意氣用事,葉書賢寒窗苦讀多年,隻為實現心中抱負。
此次之事,明顯對他不公。
他曆經無數艱難才走到今日,怎能因這無端之由便毀了他的前程?
陛下雖已下旨,但學生隻求為他求一個公道,
交友不慎並非罪過,不應為此承受如此沉重的後果。
學生不能眼睜睜看著他蒙冤而無動於衷,
若此時退縮,學生良心難安,日後也定會悔恨終生。”
張平話音落下,
楚澤言沉默良久,知道多說無益,他歎了口氣,無奈地揮了揮手,“罷了!你去吧!”
褚澤言看著張平離去的背影,心下暗歎:陛下,臣勸不動這執拗的學生,隻盼望您在大朝會上別太過生氣了
……
葉書賢被剝了功名之後,貢士的名額便空出一個。
便有人乘機提出可以讓最後一名替補上來,提案一經提出,眾人商議後竟也通過了。
當發現替補上來的那一名居然是告狀之人陳玉清時,皆為其行為不齒。
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畢竟陳玉清已然替補,官場之上,這般蠅營狗苟之事時有發生,雖有官員看不慣這種小人行徑,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張平也是知道此事,但仍打算在大朝會上為也葉書賢上書,要求重審此案。
亦是知道老師不打算出手相助後,卻並未氣餒。
離大朝會隻有兩日
張平打算去拜訪那些平日裏與他交好的官員。
深知僅憑自己一人在大朝會上上書,力量太過薄弱。
若能聯合眾人一同上書,要求重審葉書賢一案,或許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他第一個便是來到座師孫懷清府邸,這些年,張平逢年過節都會按禮數前來拜訪。
門房恭敬說:“張大人,真是不巧了,我家老爺今日會友還沒迴來呢。”
“那你可知道,孫大人何時迴來?”
門房麵露難色,迴道:“張大人,這就不知道了,老爺出門前也沒交代。”
張平輕歎一聲,心下了然,“那我就先告辭了吧。”
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翰林學士府邸,同樣被告知翰林學士外出未歸。
又跑到了往日交好的同僚的府邸…….
皆是同樣的結果,張平被拒之門外的事情,如同風中的傳言一般,迅速傳到了眾人的耳中。
眾官員:隻有傻子才陪你趟這趟渾水。
被眾人罵傻子的施頤正在六元府書房,
他看著張平略顯疲憊的臉,這兩日,張平因四處奔走,眼下已經都有了青黑。
施頤拍了拍張平的肩膀,給予安慰,鄭重地說:“晏卿,明日我也上奏折,與你一起為葉書賢上書。”
張平瞥了他一眼,無奈的說:“你可別湊這個熱鬧了,你上書,還要等禮部尚書批示你的奏折才能傳到陛下那裏,”
施頤如今上朝的資格都沒有,人微言輕的,而且禮部尚書都不願意見他,又怎麽可能批施頤的折子?
就算批了,等折子被陛下批閱,可能都是一兩個月之後的事情了,到時候怕黃花菜都涼了。
他明白施頤的心意,心中感激,但他確實幫不上忙,而且此事隱隱覺得太過奇怪,心中總有一種似有若無的不安。
…….
第二日,大朝會
宮殿中,群臣肅穆而立。
皇帝高坐龍椅。
又響了那道熟悉的聲音,“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平日裏,這句一出,一個個大臣都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參奏,
或為朝廷大事建言獻策,
或是拍皇帝馬屁的,
或彈劾他人以彰顯自己的剛正不阿。
然而今日,大殿之上安安靜靜,彌漫著一種異樣的氣氛。
大臣們心中各有所思,他們的目光時不時地瞥向站在前排的褚澤言。
要說為啥他們不看張平,那是因為張平站在殿外,這大殿之上誰敢迴頭,便是站著晃動一下都是大不敬,失儀之罪,隻能看內殿裏唯一和張平親近的褚澤言了。
眾官員都知道,這幾日張平為了葉書賢的案子四處奔走,動靜頗大。
眾人心裏都在期待著,張平今日到底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重提葉書賢的案子。
站在張平身邊的一些官員,個個都小心翼翼地用餘光瞥著他,生怕錯過他的一舉一動。
果然,張平頂著所有的視線,不負眾望。
“臣有事啟奏。”
這一聲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
眾官員眼睛一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他們,心中暗自竊喜。
終於來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敢剛啊!
在他們看來,這張平著實勇氣可嘉,都已經定案的案子還敢上奏,若惹得陛下動怒,輕則貶斥罰俸,重則降職流放。
景文帝聽到這聲音,掃了一眼褚澤言,心情複雜,皺眉沉聲道:“上前來。”
張平站在殿外,聲音確實顯得微弱。
此刻,他頂著所有人或期待、或質疑、或擔憂、或同情的視線,緩緩踱步而進。
當官這幾年,這還是他第二次進內殿,上一次還是殿試時。
走進內殿,張平恭敬行禮,低垂著頭。開口道:
“陛下,臣啟奏,關於葉書賢避諱之案,臣近日思來想去,心中實有諸多疑慮。
陛下,避諱之規乃國之禮法,眾人皆當遵守,然葉書賢此人,一向以禮自持,對朝廷法度更是敬重有加。
臣與葉書賢相識已久,深知其為人謹慎,行事端正,
此次避諱之案,事發突然,臣覺得其中似有蹊蹺之處,懇請陛下能重新審視此案,以保朝廷公正,安臣民之心。
陛下聖明,定能洞察秋毫,還葉書賢一個公道,亦為天下樹立公正之典範。”
此話一出,大殿之內氣氛驟然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