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是傍晚,邑薑在房門前站立了許久,在進不進門這個問題上一直猶豫不定。
一名侍女端著托盤,托盤裏盛著一個小陶碗,陶碗裏大半碗粟米粥還冒著熱氣,陶碗邊上則是兩碟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得上是精致的野菜。
遠遠地,邑薑朝侍女做了個噤聲的手勢,接著上前接過侍女手上的托盤,用眼神瞟了一眼房門。侍女會意,上前幫著邑薑推開了房門。待邑薑端著托盤入了房門,門外的侍女將房門輕輕地閉合,遠遠地站在院中等候房中的人隨時召喚。
“還是西岐的粟米香啊……怎麽是你?”一直做沉思狀的薑尚聞到粟米粥的香味,很快便從思考的問題中走了出來。朝著房門的方向望去,這才發現給自己來送飯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父親一路舟車勞頓,著實的辛苦。但是先侯剛剛崩逝,加之父親此番出使大唐國是為了戰敗之事,實在是不宜大肆地為父親的歸來舉辦太過隆重的歡迎宴會,還請父親能恕罪。”邑薑將手上的托盤放在薑尚麵前的矮幾上,朝著父親又微微行了一禮,禮罷便蹲下身來開始幫父親布起飯菜來。
“女兒說的是哪裏話來?老頭子我年屆七十,心中早已是無欲無求,這些俗事老頭子我早就不放在心上。”薑尚答著女兒的話,端起麵前的陶碗,放在鼻下使勁聞了聞,閉著眼迴味著粟米的香味。片刻功夫後,這才睜開眼輕輕地啜了一口碗裏的粥。
“父親還在生我和誦兒的氣嗎?”邑薑望著頭發已經幾乎全白掉的父親,突然鼻翼一酸,拉著哭腔朝薑尚問道。
“生氣?我緣何生你和誦兒的氣?”薑尚端在手中的陶碗頓了頓,抬頭望向自己的女兒、鬢角已經有些許白發的長女,口氣很是和藹地問道。
“生誦兒提議對大唐國開戰的氣,生我沒有阻攔誦兒提議的氣。”邑薑輕輕地坐在了薑尚的對麵,整理了整理自己額前散落下來的發絲,朝父親問道。
“女兒,你還是不了解老父我啊。從當年渭水邊遇到老君侯起,我與他的目的就是一致的,就是為了伐商、滅商,將商王受殘暴的統治推翻。後來老君侯崩逝,你夫接過了老君侯的重擔,我們仍然是以推翻商王統治為目標。隻是可惜啊,可惜你夫命運如此多舛,幾次伐商的大戰下來,竟然均是無功而返。不僅無功而返,還落的一身的頑疾,最終英年早逝……”
“你、我,旦公子、奭公子,還有先侯五年前一致決定培養誦兒,這五年下來,誦兒著實地長進了不少。便說大半年前他提議對大唐國的戰事,那幾條開戰的理由道出來,其實老父我打心底裏是讚同的。誦兒經過四五年的曆練,思考問題逐漸全麵,做事也開始綜合考慮各方麵的因素。於公於私,能見到誦兒能成長成這般模樣,我這當太師的、當外公的,心中頗感欣慰。假以時日,誦兒定是一個合格的王者……”薑尚將手中的陶碗放下,很是鄭重地朝邑薑說道。
“那為何當日父親見我等均同意了誦兒的提議,第二日便辭去一切職務,就此雲遊四方。假若此番大戰有父親坐鎮,戰局說不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並且往日但凡我們和周邊的諸侯、方國起了衝突,隻要父親出麵,以父親的才智和手段,最終都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可是此番父親出使大唐國,也麵見了大唐國的首領薑林,為何沒個結論……”邑薑終於將自己大半年來心裏的怨氣和此次的疑慮朝薑尚道了出來。
薑尚聽罷邑薑的話,沉思了片刻,嘴唇動了動,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父親,你到底是怎麽了?”邑薑終於伏在矮幾上,哭了出來。
“父親老了,父親真的老了……”薑尚上前撫摸著女兒的頭,很是溫柔的說道。
“可是父親,誦兒成長地再快,他畢竟還隻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還挑不起這麽重的擔子。此番戰事大敗,旦弟在國府中的威信一落千丈,現在文武官員對旦弟繼續做輔相已經頗有些微詞。往日奭弟在國,還能幫著旦弟出謀劃策,還能靠著在軍中的威望鎮住國府中一眾心有不滿之人。可現在奭弟被俘,旁人更是指望不上。現在靠旦弟一個人拿主意……父親,你難道真的看著我們孤兒寡母的就這麽惆悵下去嗎?”周國新敗不久,加之聽聞戰敗的消息,西伯侯姬發就一命嗚唿,自己的兒子還小,而整個國家這些時日的軍政大事都要靠著自己幾個人拿主意,對於一個婦人來講,最近的壓力可想有多大。現在當著自己父親的麵,已經咬牙硬挺了多日的邑薑終於繃不住,在父親麵前像個孩子般將心中的壓力宣泄了出來。
“哭吧,哭吧,哭出來就好了。哭吧,哭吧……”薑尚一直摸著女兒的頭,沒有過多的安慰之詞,就這樣喃喃地說道。
“父親,正逢多事之秋,國府之事,還需你接著幫我和誦兒一把。”哭夠了的邑薑終於從矮幾上抬起頭,用衣袖擦了擦臉頰的淚水,朝薑尚朗聲說道。
“這個……”薑尚聽罷邑薑的話,有些猶豫不決道。
“父親,你還是不願意嗎?”邑薑見薑尚並沒有一口答應,仍不肯善罷甘休。
“多年前,也就是我和你師伯最後一次會麵閑聊的時候,你師伯曾對我言講,說是那薑林說的,說這少年成長到十歲左右的時候,便進入了叛逆期。叛逆期的少年,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覺醒,常常表現出一些不聽話、愛頂嘴、愛逞能等行為,總之就是讓父母親很是頭疼。還說這叛逆期表現高峰的時候,是十四歲,就是誦兒現在這個年紀。”
“從上一次誦兒提議對大唐國開戰的事情上,我想到你師伯當年說的這話,當年你師伯說還是那薑林說的,這個時候的孩子不能和他對著來,更是不能強行地違背他的意願,要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和尊重孩子的選擇。我看你們當時都同意了誦兒的提議,而我內心裏其實是對此番戰事極其不讚成的,倘若讓我像以前勸諫老君侯、勸諫你夫那般地教導誦兒,誦兒能聽得進去嗎?自是不能,或許還會記恨我這個做外公的……這便是我辭去一切職務,雲遊四方之因。”
“再說我為何當時極其不讚成戰事的原因。大唐國是處在我們東進的側翼不假,但……你們真的都不了解大唐國的情形。當然了,我也不是非常了解,但這麽多年來我為何與你師伯每季都要通信?為的就是能從你師伯的隻言片語裏,多多了解那大唐國。”
“剛開始的幾年裏,你師伯的信裏其實大多數時候是要我看在師兄弟一場的份上,不要讓你夫敵視大唐國,說周國國府若是起了進攻大唐國的念頭的時候,一定要讓我極力阻攔,他那頭也會經常勸諫薑林那個強驢向你夫早日低頭。可是後麵的幾年,你師伯信裏的措辭可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多的時候,便是在誇耀大唐國各個方麵的發展和進步,還說要讓我們多向大唐國學習。後來更是毫不掩飾地警告我,說大唐國的武器很厲害,讓我們不要起敵意。”
“多年前你也是見過你師伯的,你師伯那人可是從不虛言。後來你師伯再送來的信,我都呈給了你……女兒,為父今日問你一句,你可要老實迴答我。”薑尚想著這些年的事,很是平靜地朝邑薑問道。
“父親想知道什麽?”邑薑聽的正是入迷,被薑尚這麽一問,半天才反應了過來。
“我呈給你的你師伯的來信,你可曾仔細研讀過?”薑尚盯著邑薑的眼睛,很是嚴肅地問道。
“我……”邑薑聽父親如此一問,結巴了。
“你可曾讀過?”薑尚見女兒如此模樣,心中一沉,卻又換了個問題。
“我……”邑薑一臉愧意。
“難怪……”薑尚頓了頓,歎了口氣,喃喃地說道。
“父親,難怪什麽?”邑薑見薑尚臉色突然變得不好,忙關切地問道。
“我和你師伯當年約定,我和他往來的書信,即便不涉及機密,也不會給第三人個人看。但是我對你,卻是破了例,你師伯的信我都交給了你,可是你卻……倘若你曾讀過你師伯的信、倘若你仔細研讀了你師伯的信,從中得出一些信息,此番戰事……唉。”薑尚無奈地搖了搖頭,一副落寞的神情。
“我師伯的信裏,真的說了那麽多機密?”邑薑仍然有些不信。
“你師伯的信中曾說過,大唐國隻有三個團……大唐國的一個團,相當於我之兩個旅的兵力,一千多人。你師伯的信裏曾說,大唐國的兵士不著盔甲、不使戈矛。你師伯的信裏還曾說,大唐國的一種武器,天崩地裂……”薑尚迴憶著自己師兄來信裏無意間透露出來的消息,頹然地說道。
“師伯信中說的都是真的麽?”邑薑仍是一副懷疑的口吻。
“此番戰事,旦公子和奭公子的謀劃不可謂不縝密。從借著商王受喪儀上的齟齬,讓費仲勸諫商王進攻大唐國,又提出聯絡北方十八個草原上的部族進攻大唐國北部……而我們和商王大軍同一日發起對風陵渡的突襲,這番謀劃真的是無懈可擊。但是這些謀劃,是建立在對大唐國完全不了解的基礎上的,等你們了解了大唐國的真實實力,這一番謀劃……”
“我這麽給你說吧,薑林的那個衛隊隊長是個人來瘋,隻要你給他說點好聽的,混熟了,他什麽都能告訴你。此番戰事,大唐國的兵力幾乎就沒調動。北部平城的一個團,擊敗了草原上十八個部族兩萬人的馬隊。孟津渡口的一個團,加上趕過去增援的兩個營,不足兩千人的軍隊,擊潰了商王大軍八萬人。而同一天,芮國兩個師從大河上遊順流而下抵達大河對岸,突襲風陵渡渡口,當時風陵渡渡口隻有大唐國三百餘不足四百人,硬是將芮國突襲的兩個師差點擊潰。”
“是不是不敢相信?說真的,我也不信,但事情真的就這樣發生了。而且,還有一個更不敢讓人相信的事情……”薑尚想著包爽一路上的趾高氣揚,心中一陣抽抽。
“什麽事情不敢相信?”邑薑聽著父親帶迴來的最真實的消息,心情也沉到了穀底。
“芮國大軍突襲、占領了風陵渡渡口僅僅半日,我們後續大軍尚未開始渡過大河,身在孟津的薑林就已經收到了風陵渡的消息。而薑林調兵遣將的命令,不到一個時辰後就下達到了各個作戰的隊伍當中。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大軍渡過大河,朝安邑城進發的半路上,就被大唐國軍隊突襲的原因。”
“薑林的衛隊長對我說,無論是平城,還是安邑城,亦或是孟津渡口、風陵渡渡口,隻要遇到敵情,無論薑林身在何處,半個時辰內定會知曉。隻要是大唐國各個重要的城,薑林想知道的事情,超過一個時辰得不到結果,薑林便會拍桌子罵娘。一個時辰……一個時辰……”
“這次我出使大唐國之時,前哨渡過大河終於與大唐國守軍接上了頭,大唐國守軍派人護衛著我渡過大河之時說,已經向薑林請示讓我前往何處交涉。當時我心想,恐怕又要在風陵渡渡口耽誤上一些時日了。可是等我剛剛抵達大河對岸,他們的人就說奉薑林之令,送我去安邑城。我當時還想,既然這薑林就在風陵渡渡口,為何不在風陵渡渡口與我見麵,還要費這麽大功夫去安邑城。後來我才知道,薑林那些時日一直在安邑城……從前哨渡過大河,到我渡過大河的功夫,真的不足一個時辰……”
“並且,如那大嘴衛隊長所說,此番三處大戰,大唐國僅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僅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啊。這仗以後還怎麽打?四個團,五千餘人的兵力,擊潰北、東、西共十四萬人敵襲,俘獲近七萬人,隻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女兒,你說這仗還怎麽打?你可以以國府之令,將旅帥以上的軍官集結起來,好好問問他們,看看這仗怎麽打?老父我老了,一路上思來想去的,想不出來任何的應對之策,怎敢再在朝堂上指手畫腳,誤了兩代先侯未竟之夢?以後該何去何從,老夫心中幾無良策。”薑尚終於拒絕了女兒的請求。
一名侍女端著托盤,托盤裏盛著一個小陶碗,陶碗裏大半碗粟米粥還冒著熱氣,陶碗邊上則是兩碟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得上是精致的野菜。
遠遠地,邑薑朝侍女做了個噤聲的手勢,接著上前接過侍女手上的托盤,用眼神瞟了一眼房門。侍女會意,上前幫著邑薑推開了房門。待邑薑端著托盤入了房門,門外的侍女將房門輕輕地閉合,遠遠地站在院中等候房中的人隨時召喚。
“還是西岐的粟米香啊……怎麽是你?”一直做沉思狀的薑尚聞到粟米粥的香味,很快便從思考的問題中走了出來。朝著房門的方向望去,這才發現給自己來送飯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父親一路舟車勞頓,著實的辛苦。但是先侯剛剛崩逝,加之父親此番出使大唐國是為了戰敗之事,實在是不宜大肆地為父親的歸來舉辦太過隆重的歡迎宴會,還請父親能恕罪。”邑薑將手上的托盤放在薑尚麵前的矮幾上,朝著父親又微微行了一禮,禮罷便蹲下身來開始幫父親布起飯菜來。
“女兒說的是哪裏話來?老頭子我年屆七十,心中早已是無欲無求,這些俗事老頭子我早就不放在心上。”薑尚答著女兒的話,端起麵前的陶碗,放在鼻下使勁聞了聞,閉著眼迴味著粟米的香味。片刻功夫後,這才睜開眼輕輕地啜了一口碗裏的粥。
“父親還在生我和誦兒的氣嗎?”邑薑望著頭發已經幾乎全白掉的父親,突然鼻翼一酸,拉著哭腔朝薑尚問道。
“生氣?我緣何生你和誦兒的氣?”薑尚端在手中的陶碗頓了頓,抬頭望向自己的女兒、鬢角已經有些許白發的長女,口氣很是和藹地問道。
“生誦兒提議對大唐國開戰的氣,生我沒有阻攔誦兒提議的氣。”邑薑輕輕地坐在了薑尚的對麵,整理了整理自己額前散落下來的發絲,朝父親問道。
“女兒,你還是不了解老父我啊。從當年渭水邊遇到老君侯起,我與他的目的就是一致的,就是為了伐商、滅商,將商王受殘暴的統治推翻。後來老君侯崩逝,你夫接過了老君侯的重擔,我們仍然是以推翻商王統治為目標。隻是可惜啊,可惜你夫命運如此多舛,幾次伐商的大戰下來,竟然均是無功而返。不僅無功而返,還落的一身的頑疾,最終英年早逝……”
“你、我,旦公子、奭公子,還有先侯五年前一致決定培養誦兒,這五年下來,誦兒著實地長進了不少。便說大半年前他提議對大唐國的戰事,那幾條開戰的理由道出來,其實老父我打心底裏是讚同的。誦兒經過四五年的曆練,思考問題逐漸全麵,做事也開始綜合考慮各方麵的因素。於公於私,能見到誦兒能成長成這般模樣,我這當太師的、當外公的,心中頗感欣慰。假以時日,誦兒定是一個合格的王者……”薑尚將手中的陶碗放下,很是鄭重地朝邑薑說道。
“那為何當日父親見我等均同意了誦兒的提議,第二日便辭去一切職務,就此雲遊四方。假若此番大戰有父親坐鎮,戰局說不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並且往日但凡我們和周邊的諸侯、方國起了衝突,隻要父親出麵,以父親的才智和手段,最終都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可是此番父親出使大唐國,也麵見了大唐國的首領薑林,為何沒個結論……”邑薑終於將自己大半年來心裏的怨氣和此次的疑慮朝薑尚道了出來。
薑尚聽罷邑薑的話,沉思了片刻,嘴唇動了動,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父親,你到底是怎麽了?”邑薑終於伏在矮幾上,哭了出來。
“父親老了,父親真的老了……”薑尚上前撫摸著女兒的頭,很是溫柔的說道。
“可是父親,誦兒成長地再快,他畢竟還隻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還挑不起這麽重的擔子。此番戰事大敗,旦弟在國府中的威信一落千丈,現在文武官員對旦弟繼續做輔相已經頗有些微詞。往日奭弟在國,還能幫著旦弟出謀劃策,還能靠著在軍中的威望鎮住國府中一眾心有不滿之人。可現在奭弟被俘,旁人更是指望不上。現在靠旦弟一個人拿主意……父親,你難道真的看著我們孤兒寡母的就這麽惆悵下去嗎?”周國新敗不久,加之聽聞戰敗的消息,西伯侯姬發就一命嗚唿,自己的兒子還小,而整個國家這些時日的軍政大事都要靠著自己幾個人拿主意,對於一個婦人來講,最近的壓力可想有多大。現在當著自己父親的麵,已經咬牙硬挺了多日的邑薑終於繃不住,在父親麵前像個孩子般將心中的壓力宣泄了出來。
“哭吧,哭吧,哭出來就好了。哭吧,哭吧……”薑尚一直摸著女兒的頭,沒有過多的安慰之詞,就這樣喃喃地說道。
“父親,正逢多事之秋,國府之事,還需你接著幫我和誦兒一把。”哭夠了的邑薑終於從矮幾上抬起頭,用衣袖擦了擦臉頰的淚水,朝薑尚朗聲說道。
“這個……”薑尚聽罷邑薑的話,有些猶豫不決道。
“父親,你還是不願意嗎?”邑薑見薑尚並沒有一口答應,仍不肯善罷甘休。
“多年前,也就是我和你師伯最後一次會麵閑聊的時候,你師伯曾對我言講,說是那薑林說的,說這少年成長到十歲左右的時候,便進入了叛逆期。叛逆期的少年,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覺醒,常常表現出一些不聽話、愛頂嘴、愛逞能等行為,總之就是讓父母親很是頭疼。還說這叛逆期表現高峰的時候,是十四歲,就是誦兒現在這個年紀。”
“從上一次誦兒提議對大唐國開戰的事情上,我想到你師伯當年說的這話,當年你師伯說還是那薑林說的,這個時候的孩子不能和他對著來,更是不能強行地違背他的意願,要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和尊重孩子的選擇。我看你們當時都同意了誦兒的提議,而我內心裏其實是對此番戰事極其不讚成的,倘若讓我像以前勸諫老君侯、勸諫你夫那般地教導誦兒,誦兒能聽得進去嗎?自是不能,或許還會記恨我這個做外公的……這便是我辭去一切職務,雲遊四方之因。”
“再說我為何當時極其不讚成戰事的原因。大唐國是處在我們東進的側翼不假,但……你們真的都不了解大唐國的情形。當然了,我也不是非常了解,但這麽多年來我為何與你師伯每季都要通信?為的就是能從你師伯的隻言片語裏,多多了解那大唐國。”
“剛開始的幾年裏,你師伯的信裏其實大多數時候是要我看在師兄弟一場的份上,不要讓你夫敵視大唐國,說周國國府若是起了進攻大唐國的念頭的時候,一定要讓我極力阻攔,他那頭也會經常勸諫薑林那個強驢向你夫早日低頭。可是後麵的幾年,你師伯信裏的措辭可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多的時候,便是在誇耀大唐國各個方麵的發展和進步,還說要讓我們多向大唐國學習。後來更是毫不掩飾地警告我,說大唐國的武器很厲害,讓我們不要起敵意。”
“多年前你也是見過你師伯的,你師伯那人可是從不虛言。後來你師伯再送來的信,我都呈給了你……女兒,為父今日問你一句,你可要老實迴答我。”薑尚想著這些年的事,很是平靜地朝邑薑問道。
“父親想知道什麽?”邑薑聽的正是入迷,被薑尚這麽一問,半天才反應了過來。
“我呈給你的你師伯的來信,你可曾仔細研讀過?”薑尚盯著邑薑的眼睛,很是嚴肅地問道。
“我……”邑薑聽父親如此一問,結巴了。
“你可曾讀過?”薑尚見女兒如此模樣,心中一沉,卻又換了個問題。
“我……”邑薑一臉愧意。
“難怪……”薑尚頓了頓,歎了口氣,喃喃地說道。
“父親,難怪什麽?”邑薑見薑尚臉色突然變得不好,忙關切地問道。
“我和你師伯當年約定,我和他往來的書信,即便不涉及機密,也不會給第三人個人看。但是我對你,卻是破了例,你師伯的信我都交給了你,可是你卻……倘若你曾讀過你師伯的信、倘若你仔細研讀了你師伯的信,從中得出一些信息,此番戰事……唉。”薑尚無奈地搖了搖頭,一副落寞的神情。
“我師伯的信裏,真的說了那麽多機密?”邑薑仍然有些不信。
“你師伯的信中曾說過,大唐國隻有三個團……大唐國的一個團,相當於我之兩個旅的兵力,一千多人。你師伯的信裏曾說,大唐國的兵士不著盔甲、不使戈矛。你師伯的信裏還曾說,大唐國的一種武器,天崩地裂……”薑尚迴憶著自己師兄來信裏無意間透露出來的消息,頹然地說道。
“師伯信中說的都是真的麽?”邑薑仍是一副懷疑的口吻。
“此番戰事,旦公子和奭公子的謀劃不可謂不縝密。從借著商王受喪儀上的齟齬,讓費仲勸諫商王進攻大唐國,又提出聯絡北方十八個草原上的部族進攻大唐國北部……而我們和商王大軍同一日發起對風陵渡的突襲,這番謀劃真的是無懈可擊。但是這些謀劃,是建立在對大唐國完全不了解的基礎上的,等你們了解了大唐國的真實實力,這一番謀劃……”
“我這麽給你說吧,薑林的那個衛隊隊長是個人來瘋,隻要你給他說點好聽的,混熟了,他什麽都能告訴你。此番戰事,大唐國的兵力幾乎就沒調動。北部平城的一個團,擊敗了草原上十八個部族兩萬人的馬隊。孟津渡口的一個團,加上趕過去增援的兩個營,不足兩千人的軍隊,擊潰了商王大軍八萬人。而同一天,芮國兩個師從大河上遊順流而下抵達大河對岸,突襲風陵渡渡口,當時風陵渡渡口隻有大唐國三百餘不足四百人,硬是將芮國突襲的兩個師差點擊潰。”
“是不是不敢相信?說真的,我也不信,但事情真的就這樣發生了。而且,還有一個更不敢讓人相信的事情……”薑尚想著包爽一路上的趾高氣揚,心中一陣抽抽。
“什麽事情不敢相信?”邑薑聽著父親帶迴來的最真實的消息,心情也沉到了穀底。
“芮國大軍突襲、占領了風陵渡渡口僅僅半日,我們後續大軍尚未開始渡過大河,身在孟津的薑林就已經收到了風陵渡的消息。而薑林調兵遣將的命令,不到一個時辰後就下達到了各個作戰的隊伍當中。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大軍渡過大河,朝安邑城進發的半路上,就被大唐國軍隊突襲的原因。”
“薑林的衛隊長對我說,無論是平城,還是安邑城,亦或是孟津渡口、風陵渡渡口,隻要遇到敵情,無論薑林身在何處,半個時辰內定會知曉。隻要是大唐國各個重要的城,薑林想知道的事情,超過一個時辰得不到結果,薑林便會拍桌子罵娘。一個時辰……一個時辰……”
“這次我出使大唐國之時,前哨渡過大河終於與大唐國守軍接上了頭,大唐國守軍派人護衛著我渡過大河之時說,已經向薑林請示讓我前往何處交涉。當時我心想,恐怕又要在風陵渡渡口耽誤上一些時日了。可是等我剛剛抵達大河對岸,他們的人就說奉薑林之令,送我去安邑城。我當時還想,既然這薑林就在風陵渡渡口,為何不在風陵渡渡口與我見麵,還要費這麽大功夫去安邑城。後來我才知道,薑林那些時日一直在安邑城……從前哨渡過大河,到我渡過大河的功夫,真的不足一個時辰……”
“並且,如那大嘴衛隊長所說,此番三處大戰,大唐國僅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僅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啊。這仗以後還怎麽打?四個團,五千餘人的兵力,擊潰北、東、西共十四萬人敵襲,俘獲近七萬人,隻犧牲一百六十餘人……女兒,你說這仗還怎麽打?你可以以國府之令,將旅帥以上的軍官集結起來,好好問問他們,看看這仗怎麽打?老父我老了,一路上思來想去的,想不出來任何的應對之策,怎敢再在朝堂上指手畫腳,誤了兩代先侯未竟之夢?以後該何去何從,老夫心中幾無良策。”薑尚終於拒絕了女兒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