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領,你為何看起來如此憂傷?”楊戩將一碗粟米粥端給薑林,見薑林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悄然問道。
“老楊,我們過去十幾年經曆的事情,若是讓你再走上一遍,你可否願意?”薑林被楊戩這一聲驚醒,起身接過自己的飯碗,朝著山下一望無際的平原望去。
“呃……不知首領說的具體是何事?”楊戩端著飯碗沒動筷子,沿著薑林的目光朝山下望去。思索了片刻後,仍有些理解不了薑林的問題,便開口問道。
“就是……晉陽城的事情,再來一遍。”薑林終於伸出了自己的手指,指著山下的平原,幽幽地說道。
“呃……”楊戩一時仍未反應過來。
“你知道後人會將這片區域稱為什麽?”薑林繼續指著遠處的地方問道。
“屬下不知,請首領明示。”楊戩很謙虛地朝薑林答道。
“這塊土地,後人會稱之為關中地區。為何稱之為關中呢?是因為隻要在這塊區域周邊的四處咽喉鎖鑰之地建四座關隘,便能將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很好地保護起來。四座關城,隔絕掉大部分外敵的侵襲,換來的便是安穩的發展條件,周國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敢這麽說,倘若不是我大唐國的存在,周國定是會完成其滅商的壯舉,最終實現成為天下共主的宏偉目標。而且,周國籍著這塊土地為基本盤,天下共主的位子會坐上近千年。而周之後,無論是哪股勢力,仍然是要以這塊區域為基地,最終實現我們華族的大一統。你信也不信?”薑林將手上的飯碗放在邊上的一塊大石上,指著南邊山下的平原像是在朝楊戩說,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屬下……信!”跟隨薑林已經十多年的楊戩現在對薑林有著一種無法言語的信任。當然了,這也是基於過去十多年的事實。不僅僅是楊戩,便是在整個大唐國內部,除了少數一些不知道真相的民眾外,大部人對薑林往日的命令和安排都是很少生出抵觸來。原因自然是薑林這十多年來在民眾間樹立起來的口碑,那可是極好的。
“若是從你師父、大師叔、二師叔他們這些修行之人的角度看的話,這塊土地會被稱之為風水寶地。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話,這塊土地那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所在。四關在手,隻有他進攻敵人的份,當敵人來襲之時,隻要在四關囤積重兵,拒敵於關外,熬得敵人給養跟不上,自然也就不了了之……”薑林仍是一副自顧自地說個不停。
“首領,今日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你……到底是個什麽想法,能否直說?說出來屬下照辦就行。”楊戩迴頭望著遠處正在用飯的眾人,今日真的還有許多軍事行動需要完成,自己可真沒那麽多時間和薑林在這裏浪費。
“唔……我要將大唐國國都定於那裏!”晴朗的天空下,薑林站在嵯峨山巔,遙指正南方,堅定地說道。
“呃……可是二郎前兩年偷偷地向我請教過,說你想將國都設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他還問我你這麽做的原因是為什麽?這兩年我一直都在琢磨這事,可是首領為何現在突然改變了主意?”楊戩聽罷薑林的話,竟然有些急了。
“呃……你反應至於這麽大麽?”薑林被楊戩突然提高了好幾個八度的嗓門嚇了一跳,待迴過神來,沒好氣地朝楊戩問道。
“我不是反應大,我隻是……這兩年我但凡有時間,就站在總參沙盤上琢磨你為何要將國都放在你給二郎說的那個地方。想了這麽多年,終於要快想明白了,你現在告訴我你要換地方……是不是對我有些殘忍?”楊戩也反應了過來,忙降低嗓門朝薑林問道。
“你看,你今日能對我道出這個實情來,就證明我當日的擔心是對的。二郎那孩子喜歡琢磨這些,沒問題。但他還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問你、問王老大。我不想在事情還沒個影的時候,搞得眾人皆知。所以當日就對其撒了個謊……”薑林望著楊戩,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幽幽地說道。
“唔……這可真是……知子莫若父啊!”楊戩臉憋得通紅,最終頭歪到一邊,沒好氣地感慨了句。
“那這麽多年,你既然有疑問,為何不來尋我?對二郎這樣的半大孩子,我自是會有所隱瞞。對你,我的總參謀長,從唐國元年起初次和你相遇,我就對你有著謎一般的信任,對你自是不會有所隱瞞。這多年了,你為何不來尋我一起探討一番?”薑林轉過頭來盯著楊戩,幽幽地說道。
“那是因為屬下對首領也有著一種無法言明的信任。首領所說 的話,屬下從未懷疑。但屬下確實沒想到首領會連自己的兒子都騙,連帶著將我和王副總長也都騙過。首領教育孩子的路子,還真是讓屬下大開眼界。”楊戩站得筆直,朝薑林拱了拱手,語氣有所緩和。
“行了,言歸正傳。我剛說的事,你有何想法?”薑林不想和楊戩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麵繼續糾纏。
“首領請容屬下先問一個問題。”楊戩微微一思索,朝薑林說道。
“嗯,你問。”薑林端起石頭上的飯碗,朝楊戩答了句。
“總參那個沙盤,經過這麽多年不斷的完善和修改,首領覺得與現實的相似程度能達到多少?”楊戩立刻問道。
“百分之九十。”薑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戩答道。
“這沙盤涵蓋的範圍如此之廣,恕屬下愚鈍,屬下真的想不明白首領為何會如此肯定?若是說首領知道一處,屬下還覺得有可能,可那麽大的範圍,首領這麽年輕,怎麽可能走遍這麽大的地方?”楊戩不解地問道。
“我若說我是來自三千年以後,你信不信?三千年以後的科學技術,這些隻是小兒科。”薑林望著楊戩的眼睛,幽幽地答道。
“那……屬下寧願相信首領真的是神仙弟子,首領所知的真的是首領那神仙師父所傳授。”楊戩狐疑地看了看薑林,臉上一臉的愧意。今日逼得首領如此胡說八道,楊戩還真有些過意不去。
“對嘍。你能如此此想,那才是正理。我未到當年的黑石村落之前,四處遊曆,遇到過許多走南闖北的人,這些都是他們說的。”薑林本來真的想對楊戩坦白的,不成想楊戩還是沒敢往薑林說的方向想。薑林索性作罷。
“沙盤的準確程度若是能達到百分之九十的話,首領想將大唐國都城定在此處的想法,屬下也是讚同的。其實不光是屬下,二郎、王副總長,我們幾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有兩個眼下的問題和一個未來的問題,需要首領心中有解決的方案?”楊戩餓的緊,端起自己的飯碗,坐在旁邊的矮石上,朝嘴裏送了一口粟米粥,一邊咀嚼著一邊朝薑林問道。
“什麽問題?”薑林看了看楊戩,若有所思地問道。
“眼下的問題,第一,故周國這片區域,畢竟在幾年前還是敵對的。現在首領要想定都於此,屬下想來,故周國的這些貴族、官員、民眾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擁戴?會不會搗亂?首領有什麽辦法能讓這些人安定?”
“第二、大唐國的一眾官員首領要怎麽說服?晉陽城的各場礦,西山兵工怎麽搬遷?國立大學師生……總之就是怎麽能讓一眾晉陽城裏現有的各個係統心甘情願地搬遷至此處。”
“再說未來的問題。在此處立了都城,自然會成為人口逐漸集中的區域。假以時日,這片區域的人口膨脹到了一定程度,以屬下所想,恐怕這塊土地的產出,養活不了那麽多人口。這也是屬下聽二郎說首領欲將國都放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分析了兩年後漸漸覺得有些道理的所在,那處四周開闊,沃野千裏,定是不愁糧食問題。”楊戩朝嘴裏扒拉了兩口飯,吞咽下去後朝薑林說道。
“老楊,你說的這個未來的問題,證明了你看問題,看得遠,有一定的遠見;但恰恰是這個問題,又說明了你看問題還是有局限性。”薑林聽罷楊戩的一番話,心中微微一顫抖。自己穿越而來的那個曆史裏,長安城自唐以後便不再成為主流王朝的都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關中地區人口膨脹,而經過幾千年耕種的土地產出無法養育那麽多人口。
薑林記得隋朝建都大興開始,關中地區的糧食就已不能自給自足(這也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遷都洛陽甚至江都的重要原因)。到了唐朝,社會安定,人口繁多,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更是力不從心,皇帝甚至要去南方“就食”,唐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東都洛陽。安史之亂以後,關中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灌溉係統經過長年戰亂的破壞和荒廢,長安的糧食危機更加嚴重。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因缺糧引發禁軍嘩變的危急情況。現在聽罷楊戩的一番話,薑林自是想起了自己了解的這段曆史。
“首領緣何如此說?”楊戩又接著扒拉了幾口飯,繼續朝薑林問道。
“若是按正常的曆史發展規律,確實如此。我聽說曆代商王不斷的遷徙都城,就是因為都城附近的土地經過長年耕種,土地失去肥力,產出無法養活增加的人口,隻得遷徙到別的土地肥沃的地方。你能看到這一點,便是我說的具有一定的遠見。”
“但是,你知不知道,國立大學農學院的師生們,現在已經找到了糧食增產的幾種方法以及保持土地持續肥力的方法?還有我前幾年頂著巨大的壓力,讓平安鐵路上馬,為的就是給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樹立一個標杆。你有沒有計算過平安鐵路現在一趟火車的運力,全部運送糧食的話,可以供應安邑城的人吃多久?以後鐵路鋪設到全天下的城都可以抵達,南邊盛產糧食的地方的產出一日便能運抵到這裏……你,還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並且,這麽多年你應當也感覺到了,我一直在強調,不將人口聚集起來,不一味地追求人口的過度集中,對將來的大唐國國都亦是如此要求。一國之國都,隻是一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中心。但經濟中心,則完全沒有必要。晉陽城的工業體係已經建立了十多年,貿然遷出,實數昏招。別的不說,便是煤、鐵這兩種工業建設急需的兩種資源,便是無法遷走的。所以,晉陽城還是晉陽城,除了將政務院下轄各部,軍隊的三大部門遷出外,其他均不作變動。晉陽城以後便是我大唐國第一個重工業經濟中心。這便迴答了你提出的眼下的第二個問題。”
“再說你說的眼下的第一個問題,你可知道經過此番戎、羌之敵的劫掠後,這塊土地上周、芮等諸侯和方國以前的貴族和官員還留下了多少?”薑林幽幽地朝楊戩問道。
“呃……聽說十不存一。”楊戩微微一思索,朝薑林答道。
“經過各方的努力尋找,最終的結果:三十不存一。就這還是要將周國國府那幾個都算上。還有,風陵渡那裏,薑尚薑太師的三個兒子均已經向我大唐國表達了十足的誠意。周國國府的國璽,便是太師的二子呈送給洪部長的。在這三人的帶領下,隨著誦、旦二人一起逃往東邊的那些周國的貴族和官員,現在紛紛向洪部長表達著他們的意願,願意協助我大唐國治理故周國之地。”
“而故周國宗室、姬旦、姬奭二人,那可都是大才,我決意將這二人設法納入政務院當中,至少也副院長的職務。另外釋放那兩萬餘戰俘的時候,我是做過思想工作的。我不信我當日說的那些話,那些人聽不進去。兩萬多人隻要有一萬人聽了進去,那就代表著有一萬戶的人已經心向了我大唐國。還有,此番我大唐國入故周國之地抗戎援周的戰事,難道一點人心都換不迴來嗎?周國國府已然崩潰,又有這麽多心向我大唐國的民眾,這個時候再有人跳出來作對,他是嫌自己一家人活得太舒服了嗎?”薑林終於將自己心裏的想法對楊戩道了出來,說罷,又起身負手朝南邊望去。
“唔……”薑林說的有些多,楊戩一時有些無法全部消化。
“那……首領,你打算什麽時候完成這件大事?”楊戩愣了半天,終於朝薑林問道。
“此番,我就不離開了。藉著恢複故周國域內的秩序這個由頭,我就不離開了。待今日選定了位置,從明日起,軍、政所有大事小情,均來此處找我匯報。”薑林手指了指山下,堅定地說道。
“看來首領心裏已經盤算了許久,那屬下心裏就有數了。隻是,這都城……首領可想好了名稱?”楊戩起身走到薑林身後,順著薑林的眼光朝南望去。看了許久,扭頭朝薑林問道。
“長安!”薑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戩答道。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首領之才,屬下萬分欽佩。”楊戩很是鄭重地拱著手,朝薑林鞠了一躬。
“老楊,我們過去十幾年經曆的事情,若是讓你再走上一遍,你可否願意?”薑林被楊戩這一聲驚醒,起身接過自己的飯碗,朝著山下一望無際的平原望去。
“呃……不知首領說的具體是何事?”楊戩端著飯碗沒動筷子,沿著薑林的目光朝山下望去。思索了片刻後,仍有些理解不了薑林的問題,便開口問道。
“就是……晉陽城的事情,再來一遍。”薑林終於伸出了自己的手指,指著山下的平原,幽幽地說道。
“呃……”楊戩一時仍未反應過來。
“你知道後人會將這片區域稱為什麽?”薑林繼續指著遠處的地方問道。
“屬下不知,請首領明示。”楊戩很謙虛地朝薑林答道。
“這塊土地,後人會稱之為關中地區。為何稱之為關中呢?是因為隻要在這塊區域周邊的四處咽喉鎖鑰之地建四座關隘,便能將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很好地保護起來。四座關城,隔絕掉大部分外敵的侵襲,換來的便是安穩的發展條件,周國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敢這麽說,倘若不是我大唐國的存在,周國定是會完成其滅商的壯舉,最終實現成為天下共主的宏偉目標。而且,周國籍著這塊土地為基本盤,天下共主的位子會坐上近千年。而周之後,無論是哪股勢力,仍然是要以這塊區域為基地,最終實現我們華族的大一統。你信也不信?”薑林將手上的飯碗放在邊上的一塊大石上,指著南邊山下的平原像是在朝楊戩說,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屬下……信!”跟隨薑林已經十多年的楊戩現在對薑林有著一種無法言語的信任。當然了,這也是基於過去十多年的事實。不僅僅是楊戩,便是在整個大唐國內部,除了少數一些不知道真相的民眾外,大部人對薑林往日的命令和安排都是很少生出抵觸來。原因自然是薑林這十多年來在民眾間樹立起來的口碑,那可是極好的。
“若是從你師父、大師叔、二師叔他們這些修行之人的角度看的話,這塊土地會被稱之為風水寶地。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話,這塊土地那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所在。四關在手,隻有他進攻敵人的份,當敵人來襲之時,隻要在四關囤積重兵,拒敵於關外,熬得敵人給養跟不上,自然也就不了了之……”薑林仍是一副自顧自地說個不停。
“首領,今日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你……到底是個什麽想法,能否直說?說出來屬下照辦就行。”楊戩迴頭望著遠處正在用飯的眾人,今日真的還有許多軍事行動需要完成,自己可真沒那麽多時間和薑林在這裏浪費。
“唔……我要將大唐國國都定於那裏!”晴朗的天空下,薑林站在嵯峨山巔,遙指正南方,堅定地說道。
“呃……可是二郎前兩年偷偷地向我請教過,說你想將國都設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他還問我你這麽做的原因是為什麽?這兩年我一直都在琢磨這事,可是首領為何現在突然改變了主意?”楊戩聽罷薑林的話,竟然有些急了。
“呃……你反應至於這麽大麽?”薑林被楊戩突然提高了好幾個八度的嗓門嚇了一跳,待迴過神來,沒好氣地朝楊戩問道。
“我不是反應大,我隻是……這兩年我但凡有時間,就站在總參沙盤上琢磨你為何要將國都放在你給二郎說的那個地方。想了這麽多年,終於要快想明白了,你現在告訴我你要換地方……是不是對我有些殘忍?”楊戩也反應了過來,忙降低嗓門朝薑林問道。
“你看,你今日能對我道出這個實情來,就證明我當日的擔心是對的。二郎那孩子喜歡琢磨這些,沒問題。但他還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問你、問王老大。我不想在事情還沒個影的時候,搞得眾人皆知。所以當日就對其撒了個謊……”薑林望著楊戩,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幽幽地說道。
“唔……這可真是……知子莫若父啊!”楊戩臉憋得通紅,最終頭歪到一邊,沒好氣地感慨了句。
“那這麽多年,你既然有疑問,為何不來尋我?對二郎這樣的半大孩子,我自是會有所隱瞞。對你,我的總參謀長,從唐國元年起初次和你相遇,我就對你有著謎一般的信任,對你自是不會有所隱瞞。這多年了,你為何不來尋我一起探討一番?”薑林轉過頭來盯著楊戩,幽幽地說道。
“那是因為屬下對首領也有著一種無法言明的信任。首領所說 的話,屬下從未懷疑。但屬下確實沒想到首領會連自己的兒子都騙,連帶著將我和王副總長也都騙過。首領教育孩子的路子,還真是讓屬下大開眼界。”楊戩站得筆直,朝薑林拱了拱手,語氣有所緩和。
“行了,言歸正傳。我剛說的事,你有何想法?”薑林不想和楊戩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麵繼續糾纏。
“首領請容屬下先問一個問題。”楊戩微微一思索,朝薑林說道。
“嗯,你問。”薑林端起石頭上的飯碗,朝楊戩答了句。
“總參那個沙盤,經過這麽多年不斷的完善和修改,首領覺得與現實的相似程度能達到多少?”楊戩立刻問道。
“百分之九十。”薑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戩答道。
“這沙盤涵蓋的範圍如此之廣,恕屬下愚鈍,屬下真的想不明白首領為何會如此肯定?若是說首領知道一處,屬下還覺得有可能,可那麽大的範圍,首領這麽年輕,怎麽可能走遍這麽大的地方?”楊戩不解地問道。
“我若說我是來自三千年以後,你信不信?三千年以後的科學技術,這些隻是小兒科。”薑林望著楊戩的眼睛,幽幽地答道。
“那……屬下寧願相信首領真的是神仙弟子,首領所知的真的是首領那神仙師父所傳授。”楊戩狐疑地看了看薑林,臉上一臉的愧意。今日逼得首領如此胡說八道,楊戩還真有些過意不去。
“對嘍。你能如此此想,那才是正理。我未到當年的黑石村落之前,四處遊曆,遇到過許多走南闖北的人,這些都是他們說的。”薑林本來真的想對楊戩坦白的,不成想楊戩還是沒敢往薑林說的方向想。薑林索性作罷。
“沙盤的準確程度若是能達到百分之九十的話,首領想將大唐國都城定在此處的想法,屬下也是讚同的。其實不光是屬下,二郎、王副總長,我們幾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有兩個眼下的問題和一個未來的問題,需要首領心中有解決的方案?”楊戩餓的緊,端起自己的飯碗,坐在旁邊的矮石上,朝嘴裏送了一口粟米粥,一邊咀嚼著一邊朝薑林問道。
“什麽問題?”薑林看了看楊戩,若有所思地問道。
“眼下的問題,第一,故周國這片區域,畢竟在幾年前還是敵對的。現在首領要想定都於此,屬下想來,故周國的這些貴族、官員、民眾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擁戴?會不會搗亂?首領有什麽辦法能讓這些人安定?”
“第二、大唐國的一眾官員首領要怎麽說服?晉陽城的各場礦,西山兵工怎麽搬遷?國立大學師生……總之就是怎麽能讓一眾晉陽城裏現有的各個係統心甘情願地搬遷至此處。”
“再說未來的問題。在此處立了都城,自然會成為人口逐漸集中的區域。假以時日,這片區域的人口膨脹到了一定程度,以屬下所想,恐怕這塊土地的產出,養活不了那麽多人口。這也是屬下聽二郎說首領欲將國都放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分析了兩年後漸漸覺得有些道理的所在,那處四周開闊,沃野千裏,定是不愁糧食問題。”楊戩朝嘴裏扒拉了兩口飯,吞咽下去後朝薑林說道。
“老楊,你說的這個未來的問題,證明了你看問題,看得遠,有一定的遠見;但恰恰是這個問題,又說明了你看問題還是有局限性。”薑林聽罷楊戩的一番話,心中微微一顫抖。自己穿越而來的那個曆史裏,長安城自唐以後便不再成為主流王朝的都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關中地區人口膨脹,而經過幾千年耕種的土地產出無法養育那麽多人口。
薑林記得隋朝建都大興開始,關中地區的糧食就已不能自給自足(這也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遷都洛陽甚至江都的重要原因)。到了唐朝,社會安定,人口繁多,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更是力不從心,皇帝甚至要去南方“就食”,唐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東都洛陽。安史之亂以後,關中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灌溉係統經過長年戰亂的破壞和荒廢,長安的糧食危機更加嚴重。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因缺糧引發禁軍嘩變的危急情況。現在聽罷楊戩的一番話,薑林自是想起了自己了解的這段曆史。
“首領緣何如此說?”楊戩又接著扒拉了幾口飯,繼續朝薑林問道。
“若是按正常的曆史發展規律,確實如此。我聽說曆代商王不斷的遷徙都城,就是因為都城附近的土地經過長年耕種,土地失去肥力,產出無法養活增加的人口,隻得遷徙到別的土地肥沃的地方。你能看到這一點,便是我說的具有一定的遠見。”
“但是,你知不知道,國立大學農學院的師生們,現在已經找到了糧食增產的幾種方法以及保持土地持續肥力的方法?還有我前幾年頂著巨大的壓力,讓平安鐵路上馬,為的就是給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樹立一個標杆。你有沒有計算過平安鐵路現在一趟火車的運力,全部運送糧食的話,可以供應安邑城的人吃多久?以後鐵路鋪設到全天下的城都可以抵達,南邊盛產糧食的地方的產出一日便能運抵到這裏……你,還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並且,這麽多年你應當也感覺到了,我一直在強調,不將人口聚集起來,不一味地追求人口的過度集中,對將來的大唐國國都亦是如此要求。一國之國都,隻是一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中心。但經濟中心,則完全沒有必要。晉陽城的工業體係已經建立了十多年,貿然遷出,實數昏招。別的不說,便是煤、鐵這兩種工業建設急需的兩種資源,便是無法遷走的。所以,晉陽城還是晉陽城,除了將政務院下轄各部,軍隊的三大部門遷出外,其他均不作變動。晉陽城以後便是我大唐國第一個重工業經濟中心。這便迴答了你提出的眼下的第二個問題。”
“再說你說的眼下的第一個問題,你可知道經過此番戎、羌之敵的劫掠後,這塊土地上周、芮等諸侯和方國以前的貴族和官員還留下了多少?”薑林幽幽地朝楊戩問道。
“呃……聽說十不存一。”楊戩微微一思索,朝薑林答道。
“經過各方的努力尋找,最終的結果:三十不存一。就這還是要將周國國府那幾個都算上。還有,風陵渡那裏,薑尚薑太師的三個兒子均已經向我大唐國表達了十足的誠意。周國國府的國璽,便是太師的二子呈送給洪部長的。在這三人的帶領下,隨著誦、旦二人一起逃往東邊的那些周國的貴族和官員,現在紛紛向洪部長表達著他們的意願,願意協助我大唐國治理故周國之地。”
“而故周國宗室、姬旦、姬奭二人,那可都是大才,我決意將這二人設法納入政務院當中,至少也副院長的職務。另外釋放那兩萬餘戰俘的時候,我是做過思想工作的。我不信我當日說的那些話,那些人聽不進去。兩萬多人隻要有一萬人聽了進去,那就代表著有一萬戶的人已經心向了我大唐國。還有,此番我大唐國入故周國之地抗戎援周的戰事,難道一點人心都換不迴來嗎?周國國府已然崩潰,又有這麽多心向我大唐國的民眾,這個時候再有人跳出來作對,他是嫌自己一家人活得太舒服了嗎?”薑林終於將自己心裏的想法對楊戩道了出來,說罷,又起身負手朝南邊望去。
“唔……”薑林說的有些多,楊戩一時有些無法全部消化。
“那……首領,你打算什麽時候完成這件大事?”楊戩愣了半天,終於朝薑林問道。
“此番,我就不離開了。藉著恢複故周國域內的秩序這個由頭,我就不離開了。待今日選定了位置,從明日起,軍、政所有大事小情,均來此處找我匯報。”薑林手指了指山下,堅定地說道。
“看來首領心裏已經盤算了許久,那屬下心裏就有數了。隻是,這都城……首領可想好了名稱?”楊戩起身走到薑林身後,順著薑林的眼光朝南望去。看了許久,扭頭朝薑林問道。
“長安!”薑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戩答道。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首領之才,屬下萬分欽佩。”楊戩很是鄭重地拱著手,朝薑林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