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鐵爐這邊剛剛停工,別人都在關注鐵鍋品質的時候,負責蒸汽機、鼓風機維護的趙東、施顯效等人則是大大地鬆了口氣。
如此關鍵時刻,這批動力設備居然沒掉鏈子,在場眾人慶幸之餘,隨即開始查看設備狀態,根本沒心思關注鐵鍋品質。
與此同時,馬衛東、尤傑等人則盯在煉鐵爐這邊,焦急地等待著爐體涼下來,以便查看爐體狀態。
至於鑄造現場,還是讓大佬們慢慢品評去吧。
場地中央,炙熱的空氣緩緩散去,孫奇、田鐵壯等人四處巡視著,查看各處狀況。
參觀眾人站在遠處,好奇地打量著,現出一副躍躍欲試的神情,卻被林誌剛等人攔住,說是還不到時候,隨意走動的結果,必會出現傷情。
沒有受過訓練,最好待在原地。
許久之後,工人們開始拆除模具,一個個滾燙、火紅的鐵鍋露出真容,場地內煙氣升騰,很快便將整個場院籠罩起來,焦糊的氣味隨之擴散開來。
一片迷霧之中,工人們將鑄好的鐵鍋揭開,放置到一旁的砂土上晾曬,待煙霧散開,才邀請眾人就近參觀。
據孫奇介紹,這次鐵鍋鑄造效果相當不錯,雖然樣式比較簡單,但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現在還看不到廢品數量,估摸著應該有三成左右,等進一步改進之後,品質還會提升不少。
在孫奇看來,鐵水質量已大大超越燕朝,鑄模水平還有待提升。
對於那些普通務工人員來說,隻能不斷摸索實踐,才能穩定輸出合格鑄型。
所謂熟能生巧,總要先熟練起來,才能有所改進。
麵對眾多外行,孫奇隻能粗略地說說結果,然後在林誌剛的建議下,找出一個合格品、一個次品給大家簡要上了一課。
聞著刺鼻的味道,聽著枯燥的說辭,眾人的好奇心迅速減退,紛紛說著祝賀的話語,腳步卻不由自主移向場院門口。
說到成品時,孫奇表示那些鑄好的鐵鍋,隻能算是半成品,待細細打磨之後,才能變成可以售賣的合格品。
相比孫奇的客觀論述,田鐵壯的心情可謂是波瀾起伏,久久難以平靜。
從小工開始,直到成為大匠,數年磨練,田鐵壯才練就一手鑄鍋的好手藝,如今在華興人手下,才發現他那點技術,根本不值一提。
鐵水好、模具佳,鑄鍋工藝規範化,培訓加上實踐,原本需要數年才能掌握的絕技,如今隻需數月。
不藏私的華興人,做生意的路數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像這樣的場景,哪怕是做夢,他也絕難想到。
......
迴到開發區所在的院子裏,孟慶祥將林誌剛、丁鵬、劉鑫、趙東、馬衛東、孫奇等人聚到一起,說起今日的實驗來。
林誌剛代表工業部興奮地表示,弄個鐵鍋嘛,雕蟲小技,下一步就看你們發展部的啦。
孟慶祥苦笑一聲,讓趙東他們也說說,別被誌剛帶歪了節奏。
那麽大的場麵,足足弄了大半年,還雕蟲小技?就燕朝這個現狀,幹啥都不容易,先把問題羅列出來再說。
趙東表示還是老問題,蒸汽機穩定性要好一點,應該能把白天堅持下來,鼓風機質量就差點意思了,隻能兩台輪換著用。
說來說去,還是生鐵質量不過關,像長軸、葉片等磨損件,很難達到耐用標準。
說到這裏,趙東提出無煙煤的儲備問題,總之靠燒木頭,肯定達不到現在這種效果。
各處都有運煤的需求,光靠西線船隊那幾十條船,來迴一趟好幾個月,根本就不趕趟嘛?
丁鵬連忙插話解釋,說是問過章惠奇,他們第一次運煤沒經驗,這次再去,應該能達成一月往返,而且還有繼續優化的空間。
趙東笑了笑,直言他也問過,關鍵是製鐵工坊一家接一家的開,對煤炭的消耗,那可是天量。
沒有充足的煤炭供應,一切俱為空談。
趙東之後,馬衛東又說起生鐵供應問題。
田獨礦務局已經開始采掘鐵礦石,品質相當不錯,但小高爐建設還在進行中,今年肯定是沒戲了,最快也得到明年年中,才能產出生鐵。
進入冬天,廣東生鐵應該開始量產了,能不能足量供應,直接決定著三亞鐵鍋的生產規模。
對於製鐵工坊來說,沒有原料,再好的技術也是白搭。
缺煤、缺鐵,還要發展製鐵業,簡直是自相矛盾嘛。
說完原料短缺問題,馬衛東又說了說煉鐵爐的改進計劃,反正從能用到好用,還有一個逐步成熟、穩定的過程。
按照工業部的目標,煉鐵爐的最終定型,會與高爐出鐵同步完成。
輪到孫奇發言時,這位鑄造能手擺了擺手,表示他這邊沒有太多難題,唯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技工培訓。
從今天的實操來看,還有一些流程需要完善。
工人們學習的態度相當積極,就是基礎差的太多,若是能多來一些鐵匠,效果定會更好。
說起技術工人來,劉鑫笑著插話,表示鐵匠都讓你們弄到礦區去了,開發區這邊自然就不夠用了嘛。......
一席話下來,工業部眾人頓時無言以對。
聊到發展方麵,劉鑫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等米下鍋的滋味,實在是太難受啦。
隨著這次實驗大獲成功,商戶們建設工坊的積極性必定高漲,他們未必敢去臨興、榆林鬧騰,但來區裏“問詢問詢”,那可是便利的很。
到底該如何應對?還需孟總、丁總給予指導。
丁鵬笑著表示,凡是有意向的商戶,先做好登記工作,等各項條件具備之後,再分批開工,總之要把節奏控製好,別一哄而上,鬧出哄搶物資的笑話來。
另外,涉及到物資管控問題,還需總部拿個主意,市裏的建議是成立一家物資公司,將各處礦產統一管理起來。
孟慶祥看了看林誌剛,隨即說出心中打算。
按照管委會收緊費用,放鬆政策的大原則,物資公司放到總部層麵,效率肯定不高,倒是開發區這邊,可以先成立起來,進一步規範物資供應。
工業部這邊,最好也成立一家物資公司,與開發區對接、協調,其中自用部分由工業部統一掌控,對外售賣的部分,則由開發區物資公司靈活經營。
有些事情,放到下麵自行溝通、磨合,操作空間反而更大,別啥事都往總部這邊推。
丁鵬與林誌剛對視一眼,齊齊答應下來。
這次實驗之後,工業部的活算是完成大半,剩下的事情,就該三亞市唱主角了,能不能把製鐵業發展起來,丁鵬、劉鑫等人,包括還在市裏加班的夏浚洲,心裏都不太托底。
趁著孟慶祥、林誌剛都在,丁鵬連忙說出未來打算。
如此關鍵時刻,這批動力設備居然沒掉鏈子,在場眾人慶幸之餘,隨即開始查看設備狀態,根本沒心思關注鐵鍋品質。
與此同時,馬衛東、尤傑等人則盯在煉鐵爐這邊,焦急地等待著爐體涼下來,以便查看爐體狀態。
至於鑄造現場,還是讓大佬們慢慢品評去吧。
場地中央,炙熱的空氣緩緩散去,孫奇、田鐵壯等人四處巡視著,查看各處狀況。
參觀眾人站在遠處,好奇地打量著,現出一副躍躍欲試的神情,卻被林誌剛等人攔住,說是還不到時候,隨意走動的結果,必會出現傷情。
沒有受過訓練,最好待在原地。
許久之後,工人們開始拆除模具,一個個滾燙、火紅的鐵鍋露出真容,場地內煙氣升騰,很快便將整個場院籠罩起來,焦糊的氣味隨之擴散開來。
一片迷霧之中,工人們將鑄好的鐵鍋揭開,放置到一旁的砂土上晾曬,待煙霧散開,才邀請眾人就近參觀。
據孫奇介紹,這次鐵鍋鑄造效果相當不錯,雖然樣式比較簡單,但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現在還看不到廢品數量,估摸著應該有三成左右,等進一步改進之後,品質還會提升不少。
在孫奇看來,鐵水質量已大大超越燕朝,鑄模水平還有待提升。
對於那些普通務工人員來說,隻能不斷摸索實踐,才能穩定輸出合格鑄型。
所謂熟能生巧,總要先熟練起來,才能有所改進。
麵對眾多外行,孫奇隻能粗略地說說結果,然後在林誌剛的建議下,找出一個合格品、一個次品給大家簡要上了一課。
聞著刺鼻的味道,聽著枯燥的說辭,眾人的好奇心迅速減退,紛紛說著祝賀的話語,腳步卻不由自主移向場院門口。
說到成品時,孫奇表示那些鑄好的鐵鍋,隻能算是半成品,待細細打磨之後,才能變成可以售賣的合格品。
相比孫奇的客觀論述,田鐵壯的心情可謂是波瀾起伏,久久難以平靜。
從小工開始,直到成為大匠,數年磨練,田鐵壯才練就一手鑄鍋的好手藝,如今在華興人手下,才發現他那點技術,根本不值一提。
鐵水好、模具佳,鑄鍋工藝規範化,培訓加上實踐,原本需要數年才能掌握的絕技,如今隻需數月。
不藏私的華興人,做生意的路數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像這樣的場景,哪怕是做夢,他也絕難想到。
......
迴到開發區所在的院子裏,孟慶祥將林誌剛、丁鵬、劉鑫、趙東、馬衛東、孫奇等人聚到一起,說起今日的實驗來。
林誌剛代表工業部興奮地表示,弄個鐵鍋嘛,雕蟲小技,下一步就看你們發展部的啦。
孟慶祥苦笑一聲,讓趙東他們也說說,別被誌剛帶歪了節奏。
那麽大的場麵,足足弄了大半年,還雕蟲小技?就燕朝這個現狀,幹啥都不容易,先把問題羅列出來再說。
趙東表示還是老問題,蒸汽機穩定性要好一點,應該能把白天堅持下來,鼓風機質量就差點意思了,隻能兩台輪換著用。
說來說去,還是生鐵質量不過關,像長軸、葉片等磨損件,很難達到耐用標準。
說到這裏,趙東提出無煙煤的儲備問題,總之靠燒木頭,肯定達不到現在這種效果。
各處都有運煤的需求,光靠西線船隊那幾十條船,來迴一趟好幾個月,根本就不趕趟嘛?
丁鵬連忙插話解釋,說是問過章惠奇,他們第一次運煤沒經驗,這次再去,應該能達成一月往返,而且還有繼續優化的空間。
趙東笑了笑,直言他也問過,關鍵是製鐵工坊一家接一家的開,對煤炭的消耗,那可是天量。
沒有充足的煤炭供應,一切俱為空談。
趙東之後,馬衛東又說起生鐵供應問題。
田獨礦務局已經開始采掘鐵礦石,品質相當不錯,但小高爐建設還在進行中,今年肯定是沒戲了,最快也得到明年年中,才能產出生鐵。
進入冬天,廣東生鐵應該開始量產了,能不能足量供應,直接決定著三亞鐵鍋的生產規模。
對於製鐵工坊來說,沒有原料,再好的技術也是白搭。
缺煤、缺鐵,還要發展製鐵業,簡直是自相矛盾嘛。
說完原料短缺問題,馬衛東又說了說煉鐵爐的改進計劃,反正從能用到好用,還有一個逐步成熟、穩定的過程。
按照工業部的目標,煉鐵爐的最終定型,會與高爐出鐵同步完成。
輪到孫奇發言時,這位鑄造能手擺了擺手,表示他這邊沒有太多難題,唯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技工培訓。
從今天的實操來看,還有一些流程需要完善。
工人們學習的態度相當積極,就是基礎差的太多,若是能多來一些鐵匠,效果定會更好。
說起技術工人來,劉鑫笑著插話,表示鐵匠都讓你們弄到礦區去了,開發區這邊自然就不夠用了嘛。......
一席話下來,工業部眾人頓時無言以對。
聊到發展方麵,劉鑫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等米下鍋的滋味,實在是太難受啦。
隨著這次實驗大獲成功,商戶們建設工坊的積極性必定高漲,他們未必敢去臨興、榆林鬧騰,但來區裏“問詢問詢”,那可是便利的很。
到底該如何應對?還需孟總、丁總給予指導。
丁鵬笑著表示,凡是有意向的商戶,先做好登記工作,等各項條件具備之後,再分批開工,總之要把節奏控製好,別一哄而上,鬧出哄搶物資的笑話來。
另外,涉及到物資管控問題,還需總部拿個主意,市裏的建議是成立一家物資公司,將各處礦產統一管理起來。
孟慶祥看了看林誌剛,隨即說出心中打算。
按照管委會收緊費用,放鬆政策的大原則,物資公司放到總部層麵,效率肯定不高,倒是開發區這邊,可以先成立起來,進一步規範物資供應。
工業部這邊,最好也成立一家物資公司,與開發區對接、協調,其中自用部分由工業部統一掌控,對外售賣的部分,則由開發區物資公司靈活經營。
有些事情,放到下麵自行溝通、磨合,操作空間反而更大,別啥事都往總部這邊推。
丁鵬與林誌剛對視一眼,齊齊答應下來。
這次實驗之後,工業部的活算是完成大半,剩下的事情,就該三亞市唱主角了,能不能把製鐵業發展起來,丁鵬、劉鑫等人,包括還在市裏加班的夏浚洲,心裏都不太托底。
趁著孟慶祥、林誌剛都在,丁鵬連忙說出未來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