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胡英懷帶隊赴京,為的是運送番人火炮一事,眾人才稍稍放下心來,各自謹言慎行,隻求不出意外。
盧冠祥怕待在客棧暴露行藏,幹脆帶著手下住到沈家,一邊宣布推遲行程,一邊和張作海繼續討論農事,心情亦是忐忑不安。
與此同時,登岸之後的胡英懷,硬是按住強烈的好奇心,沒有去打擾近在咫尺的種地人群,畢竟事情爆出來,他的責任也不小。
如果華興人帶來的新作物果真產量巨大,樂見其成才是正確做法。
在淮安府官員的親自相送下,胡英懷很快便踏上赴京旅程,同時也給張作海等人的作為上了一道保險。
從廣東流出的海外作物,兩廣總督明明路過,卻又視而不見,淮安府的官員們就是腦子再蠢,也知這事碰不得。
所謂傳聞,隻要不去查證,那就永遠是傳聞。
......
廣東船隊走後不久,盧冠祥等人再度活躍起來,待一切準備停當,便匆匆離開河下鎮,再次開啟赴京之旅。
水路換陸路,相比前方運炮隊伍的浩浩蕩蕩,後方的種子運輸隊伍同樣小有規模,馬車連著馬車,將大型商隊的場麵鋪展開來。
用盧冠祥的話來說,咱們別跟的太緊,但也不能離的太遠,總要蹭一蹭總督大人威風,才能確保一路行程平安無事。
大過年的,兩支隊伍就這麽亦步亦趨,隔著一日,或兩日的路程,在山東境內穿行而過。
有那麽一次,胡英懷實在按捺不住,想要安排詹宏舉歇歇腳,等上一兩日,到底看看後麵那幫家夥在搞什麽鬼?
詹宏舉倒是機靈,直接告訴總督大人,他早就打聽清楚了,帶隊的是河間府通判盧冠祥,咱們在河下鎮停留的時候,這家夥應該也在那兒。
至於運送的貨物是啥?咱們不問,沿路官員似乎有些誤會,俱都裝聾作啞。
胡英懷詢問是何誤會時,詹宏舉隻能苦笑著,表示大家一致認為,定與大人相關。
至於怎麽個相關,無非是赴京禮品,或者沿路供奉等等。
一席話下來,胡英懷啞然失笑,暗自將好奇之心收了起來。
大差不差,估計是京城那邊有動作了,作為主管農事的地方官員,盧冠祥運輸種子的商隊,竟然誤打誤撞,與自家隊伍不期而遇。
陰魂不散的華興人,應該也在隊伍裏吧?
離開山東,進入北直隸河間府境內,兩支隊伍的距離越拉越大,胡英懷等人自然是直奔京師而去,而盧冠祥一行,則是緩緩向前,將最終的目的地調整為天津衛,至於原定去往京城的計劃,還是先觀望觀望形勢,再作定奪為好。
......
新作物種過一季之後,田地裏的工作,就不用趙錦輝親曆親為了,至於小麥田間維護,古代與現代區別實在不大,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情況下,僅靠沈家雇工,便能輕鬆搞定。
春節很快到來,沈家宅院處處張燈結彩,將喜慶氣氛烘托出來。
作為沈家貴客,梁家女婿,趙錦輝在哪兒過年?還得有個說法。
趙錦輝的想法是去梁家,原因主要有兩條。
一是半年多來,給沈家添了太多麻煩,就連娶媳婦,都是沈家張羅的,過年嘛,也讓沈家人清淨清淨,別盡顧著招唿他了。
二是梁家今年實在冷清,老大、老二都在外麵,他這個毛腳女婿,過去添點人氣。
想法雖好,卻被沈頌吉、沈護叔侄嚴詞拒絕,理由十分簡單,那就是按照習俗,你趙錦輝如今是沈家人,哪有大過年的,去老丈人家吃酒的道理?
要去,也是初二迴娘家,大大方方多住些日子,沈家決不挽留。
消息傳迴梁家,梁大元掂量半天,也覺得小女初嫁,第一個年便在娘家過,確實有些不妥。
兩家達成一致,趙錦輝隻能從善如流,樂樂嗬嗬地上了沈家宴席。
作為新媳婦,梁金鳳在沈家待了半年,規矩、見識均有進步,對於持家過日子,也有了一定心得,加上天生自帶的那股機靈勁,長本事的同時,深得宅中老小喜愛。
在金鳳心目中,成親後的第一個春節在沈家過,那可是天大的排麵,倒是夫君想法,多少有些奇怪。
孝順歸孝順,規矩豈能輕易打破?
除夕夜,看著夫君在堂上談笑風生,金鳳心中滿是驕傲。
......
嶽文雍等人離開之前,沈頌吉僅完成石頭記前十迴的抄錄工作,相關的雕版刻製工作隨即展開。
沈家的書坊規模不大,雇傭的人手也不多,除了保持日常運轉之外,此時僅完成兩迴內容的印刷工作,年前已開始嚐試銷售。
倒是沈家內部人人讀書,這十迴文本,被各家大人爭搶著閱讀,幾乎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宴席之上,眾人議論的焦點,便是書中人物、情節,後續會如何展開?結局為何?是否還有更加精妙的詞句?
石頭記這本書,趙錦輝自然是讀過的,之前在赴京途中,也曾借來溫習,順便背誦幾段錦句妙詞,算是跟著嶽、莫二人,一邊湊熱鬧,一邊補了補課。
席間議論之際,趙錦輝倒也沒客氣,簡單將書中人物關係梳理一遍,說了說大概結局,又背了幾段後續詞句,引得眾人慨歎不已。
像這樣的好書,也不知還要多久?才能看到後續文字。
當然啦,趙錦輝能出彩的地方,也就是比眾人早看一步,真要對著情節品評一番,並說出許多門道來,或者即興賦詩一首,以作應和,那就不靈了。
倒是沈頌吉文字功底深厚,席間多有妙句說出,引發眾人連聲讚歎。......
宴席之後,眾人在堂中敘談,沈護還是忍不住問起沈拓等人的前途?以後人生,或許再難相見。
同樣的問題,趙錦輝早已迴答過無數遍,見沈護再次提出,又是在除夕之夜,心中難免生出感慨,口中言語,便與往日不同。
相比燕朝人常常說起的背井離鄉,華興人更認可好男兒誌在四方的觀點,若是不能在家鄉一展才能,外出尋求更好的機會,才是男子開創基業的明智之舉。
在華興那邊,不僅男子會外出開拓,女子同樣不讓須眉。
沈拓、梁衡等人舉家前往廣東,必會隨著華興發展,將各自家業帶上新的高度。
和精彩的人生比起來,見與不見,真的很重要嗎?
我等數人進入燕朝內陸,行為、語言更是阻礙多多,但隻要走出來,就能交到像你們這樣的朋友,就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奇人、軼事,就能幹出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壯舉,如此人生,才稱得上波瀾壯闊,才稱得上不負韶華。
盧冠祥怕待在客棧暴露行藏,幹脆帶著手下住到沈家,一邊宣布推遲行程,一邊和張作海繼續討論農事,心情亦是忐忑不安。
與此同時,登岸之後的胡英懷,硬是按住強烈的好奇心,沒有去打擾近在咫尺的種地人群,畢竟事情爆出來,他的責任也不小。
如果華興人帶來的新作物果真產量巨大,樂見其成才是正確做法。
在淮安府官員的親自相送下,胡英懷很快便踏上赴京旅程,同時也給張作海等人的作為上了一道保險。
從廣東流出的海外作物,兩廣總督明明路過,卻又視而不見,淮安府的官員們就是腦子再蠢,也知這事碰不得。
所謂傳聞,隻要不去查證,那就永遠是傳聞。
......
廣東船隊走後不久,盧冠祥等人再度活躍起來,待一切準備停當,便匆匆離開河下鎮,再次開啟赴京之旅。
水路換陸路,相比前方運炮隊伍的浩浩蕩蕩,後方的種子運輸隊伍同樣小有規模,馬車連著馬車,將大型商隊的場麵鋪展開來。
用盧冠祥的話來說,咱們別跟的太緊,但也不能離的太遠,總要蹭一蹭總督大人威風,才能確保一路行程平安無事。
大過年的,兩支隊伍就這麽亦步亦趨,隔著一日,或兩日的路程,在山東境內穿行而過。
有那麽一次,胡英懷實在按捺不住,想要安排詹宏舉歇歇腳,等上一兩日,到底看看後麵那幫家夥在搞什麽鬼?
詹宏舉倒是機靈,直接告訴總督大人,他早就打聽清楚了,帶隊的是河間府通判盧冠祥,咱們在河下鎮停留的時候,這家夥應該也在那兒。
至於運送的貨物是啥?咱們不問,沿路官員似乎有些誤會,俱都裝聾作啞。
胡英懷詢問是何誤會時,詹宏舉隻能苦笑著,表示大家一致認為,定與大人相關。
至於怎麽個相關,無非是赴京禮品,或者沿路供奉等等。
一席話下來,胡英懷啞然失笑,暗自將好奇之心收了起來。
大差不差,估計是京城那邊有動作了,作為主管農事的地方官員,盧冠祥運輸種子的商隊,竟然誤打誤撞,與自家隊伍不期而遇。
陰魂不散的華興人,應該也在隊伍裏吧?
離開山東,進入北直隸河間府境內,兩支隊伍的距離越拉越大,胡英懷等人自然是直奔京師而去,而盧冠祥一行,則是緩緩向前,將最終的目的地調整為天津衛,至於原定去往京城的計劃,還是先觀望觀望形勢,再作定奪為好。
......
新作物種過一季之後,田地裏的工作,就不用趙錦輝親曆親為了,至於小麥田間維護,古代與現代區別實在不大,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情況下,僅靠沈家雇工,便能輕鬆搞定。
春節很快到來,沈家宅院處處張燈結彩,將喜慶氣氛烘托出來。
作為沈家貴客,梁家女婿,趙錦輝在哪兒過年?還得有個說法。
趙錦輝的想法是去梁家,原因主要有兩條。
一是半年多來,給沈家添了太多麻煩,就連娶媳婦,都是沈家張羅的,過年嘛,也讓沈家人清淨清淨,別盡顧著招唿他了。
二是梁家今年實在冷清,老大、老二都在外麵,他這個毛腳女婿,過去添點人氣。
想法雖好,卻被沈頌吉、沈護叔侄嚴詞拒絕,理由十分簡單,那就是按照習俗,你趙錦輝如今是沈家人,哪有大過年的,去老丈人家吃酒的道理?
要去,也是初二迴娘家,大大方方多住些日子,沈家決不挽留。
消息傳迴梁家,梁大元掂量半天,也覺得小女初嫁,第一個年便在娘家過,確實有些不妥。
兩家達成一致,趙錦輝隻能從善如流,樂樂嗬嗬地上了沈家宴席。
作為新媳婦,梁金鳳在沈家待了半年,規矩、見識均有進步,對於持家過日子,也有了一定心得,加上天生自帶的那股機靈勁,長本事的同時,深得宅中老小喜愛。
在金鳳心目中,成親後的第一個春節在沈家過,那可是天大的排麵,倒是夫君想法,多少有些奇怪。
孝順歸孝順,規矩豈能輕易打破?
除夕夜,看著夫君在堂上談笑風生,金鳳心中滿是驕傲。
......
嶽文雍等人離開之前,沈頌吉僅完成石頭記前十迴的抄錄工作,相關的雕版刻製工作隨即展開。
沈家的書坊規模不大,雇傭的人手也不多,除了保持日常運轉之外,此時僅完成兩迴內容的印刷工作,年前已開始嚐試銷售。
倒是沈家內部人人讀書,這十迴文本,被各家大人爭搶著閱讀,幾乎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宴席之上,眾人議論的焦點,便是書中人物、情節,後續會如何展開?結局為何?是否還有更加精妙的詞句?
石頭記這本書,趙錦輝自然是讀過的,之前在赴京途中,也曾借來溫習,順便背誦幾段錦句妙詞,算是跟著嶽、莫二人,一邊湊熱鬧,一邊補了補課。
席間議論之際,趙錦輝倒也沒客氣,簡單將書中人物關係梳理一遍,說了說大概結局,又背了幾段後續詞句,引得眾人慨歎不已。
像這樣的好書,也不知還要多久?才能看到後續文字。
當然啦,趙錦輝能出彩的地方,也就是比眾人早看一步,真要對著情節品評一番,並說出許多門道來,或者即興賦詩一首,以作應和,那就不靈了。
倒是沈頌吉文字功底深厚,席間多有妙句說出,引發眾人連聲讚歎。......
宴席之後,眾人在堂中敘談,沈護還是忍不住問起沈拓等人的前途?以後人生,或許再難相見。
同樣的問題,趙錦輝早已迴答過無數遍,見沈護再次提出,又是在除夕之夜,心中難免生出感慨,口中言語,便與往日不同。
相比燕朝人常常說起的背井離鄉,華興人更認可好男兒誌在四方的觀點,若是不能在家鄉一展才能,外出尋求更好的機會,才是男子開創基業的明智之舉。
在華興那邊,不僅男子會外出開拓,女子同樣不讓須眉。
沈拓、梁衡等人舉家前往廣東,必會隨著華興發展,將各自家業帶上新的高度。
和精彩的人生比起來,見與不見,真的很重要嗎?
我等數人進入燕朝內陸,行為、語言更是阻礙多多,但隻要走出來,就能交到像你們這樣的朋友,就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奇人、軼事,就能幹出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壯舉,如此人生,才稱得上波瀾壯闊,才稱得上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