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興總部往西,先是兩路各四處住宅區,屬於華興專有,再往西,還有四處小區建成,用於安置在總部工作的歸義民員工,及其家屬。
隨著人員不斷擴張,像這樣的住宅區,包括其他附屬設施,仍會繼續向西向北擴展,以滿足來往人員的居住需求。
曹廷義外出奔忙,聞訊趕來的趙海波,便主動承擔起照顧義兄家人的任務,並聯絡後勤人員,將之前預定的住房分配下去。
正在忙亂之際,便見梁繼盛、曹洪走入巷子,連忙上前打招唿,引領二人進入院中。
樓上樓下轉了一圈,曹洪對這處住宅頗為滿意,雖然不像河畔村那種寬宅大院敞亮,但卻勝在簡單實用,對於小家來說,絕對夠住了。
據梁繼盛介紹,他們設計的這種小區,房子本身優勢不大,但若加上各種配套措施,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就拿吃飯來說吧,院子裏的小灶主要用來燒水,或者偶爾做做飯,換換口味,真正用餐的地方,是位於小區中部的大食堂。
舍不得花錢的,就去食堂搞一頓標準餐,花費十分低廉,若是想吃的好點,可以在食堂加餐,或者點菜,都能滿足需求,再高級一點的話,就得走出小區,前往驛道旁的酒樓、餐館解決了。
還有就是房屋修繕、路麵維護、小區安全,均有專人負責。
就連小孩子,也會放到幼兒園、托育所統一照看,為大人們外出工作解除後顧之憂。......
通過這種集體化的生活方式,將居住成本壓到最低。
林林種種說了許多,反而把曹洪的好奇心勾了上來。
你們搞這種居住模式,到底圖了個啥?把家事當生意做,成本是否過於高昂?......
梁繼盛笑了笑,說是在這裏,男人、女人都能出去找活幹,家裏的事,自然要組織專人來做啦。
至於成本嘛,肯定比你們自家管自家低得多。
至於其中門道,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
傍晚時分,沈拓、曹經文等人分別下班返迴,來到院中看望曹洪。
前一段時間,沈拓、梁衡等人的家屬,已經在廣州辦的安排下,來到臨興團聚,算是正式定居下來。
家屬們在屋裏聊天,曹洪便與幾個小輩,坐在院中敘談。
據沈拓介紹,他家三人中,除一人跟著歐陽山在作坊那邊做事之外,剩餘二人俱在總部工作,其中他和曹經文進入發展部,跟著孟總學本事,身邊族侄則在歸義堂辦事。
白天見老掌櫃與梁總聊的熱烈,便沒過去打招唿,加上手頭事務眾多,才趕在下班之後,再來看望。
曹經文白天去了三亞市,也是忙到下午,才匆匆返迴見麵。
此時在榆林港、三亞港做事的人們,估計得等到明後天,才能陸續趕來相聚。
說到來這裏的感受時,曹廷文表示就一個字,“忙”,實在是太忙了,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幾乎沒有空閑時間。
還有一項,就是要學的東西太多,從華興文字,到日常算術,還有各種做事習慣,足足用了大半年,他們才漸漸適應過來。......
總之,跟著華興人,絕對能學到真本事。
見眾人俱是一頭短發,曹洪問他們初來時猶猶豫豫,此時為何做出改變?
沈拓笑著表示,首長們要求剪發,真沒啥彎彎繞,純粹就是為了方便、衛生,沒條件天天洗澡,把頭臉弄得幹淨些,還是短發更加爽利。
據孟總所言,當下要辦的事務太多,工業部實在抽不出空來製造“鍋爐”,否則,常常洗澡,也不是啥難事。
至於鍋爐是啥,沈拓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能很快燒出熱水,供大家暢暢快快地洗澡,據說成本極其低廉。......
話題轉到新宅上來,曹洪之前沒好意思刨根問底,這會兒閑下來,便向眾人問詢起來。
曹經文住集體宿舍,對小區管理知之不詳,倒是沈拓家小俱在,對華興人的後勤管理,顯然感受頗深。
住在這裏,第一份要交的,便是房租,價格雖然不高,但也絕不會免費。
然後便是一種叫作“物業費”的項目,每月有人來收,用於整個小區的維護、管理。
用首長們的話來說,就是眾人集資,眾人享受,想要方便,就得拿出真金白銀來,購買相關服務。
還有托兒費等其他雜項,林林種種算下來,靠他一個人的工資,日子雖然過的不錯,但卻很難攢下太多銀錢。
作為補充,沈拓媳婦從家務活裏解脫出來,在小區內的幼兒園謀了一份看護的差事,一起掙錢養家。
就華興這種管理模式,男人、女人都閑不下來。......
天色漸晚,曹洪忍不住問出最後一個問題。
如此複雜的管理模式,加上各種“盤剝”,你等為何還會趨之若鶩,並無半分抱怨?
曹經文率先作答,說是學本事的機會多,幹事的機會多,掙錢的機會同樣多。
就拿他來說吧,現在在總部工作,算是一半實習,一半幹活,工資僅夠糊口,一旦外出任職,那就不一樣啦,有權有補貼,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
孟總曾經說過,等忙過這段時間,就放他去鹽場任管事,工資翻倍不說,還能學到新本事。
“鹽場”?華興人已在著手製鹽了嗎?
具體情況,曹經文此時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在榆林港內口、外口之間,也就是六道嶺下,有一處寬廣坡地,特別適合曬鹽。
他去當管事,就是協助負責製鹽的首長們,管理鹽場各項事務,進一步鍛煉本領。
如果業績好的話,還能繼續提升職務。
接下來,沈拓表示他的去向是位於三亞港的開發區,給現任區長劉鑫當助理。
隨著對華興事務越來越熟悉,職位也會水漲船高,到那時候,不僅養家無憂,還有機會學習地方治理、商業管理等諸多本事,前景無限光明。
另外,曹廷義的那個後勤支隊支隊長的職務,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個負責采購的高級管事,頂天了,也就算個掌櫃,但在我等眼中,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作為一名掌管著數萬兩白銀生意的歸義民幹部,曹廷義地位之高、權柄之重,放到整個集團,都是超乎想象的。
有他這個榜樣在前,我們這些人,誰也不敢輕易懈怠,生怕一步落下,步步落後於人。
最後,眾人告訴曹洪,在這裏,希望就像吊在眼前的無上美味,催著你馬不停蹄地向前,再向前,不停地去獲取屬於自己的那份事業和榮耀。
華興人給出的願景,實在是太誘人了。......
隨著人員不斷擴張,像這樣的住宅區,包括其他附屬設施,仍會繼續向西向北擴展,以滿足來往人員的居住需求。
曹廷義外出奔忙,聞訊趕來的趙海波,便主動承擔起照顧義兄家人的任務,並聯絡後勤人員,將之前預定的住房分配下去。
正在忙亂之際,便見梁繼盛、曹洪走入巷子,連忙上前打招唿,引領二人進入院中。
樓上樓下轉了一圈,曹洪對這處住宅頗為滿意,雖然不像河畔村那種寬宅大院敞亮,但卻勝在簡單實用,對於小家來說,絕對夠住了。
據梁繼盛介紹,他們設計的這種小區,房子本身優勢不大,但若加上各種配套措施,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就拿吃飯來說吧,院子裏的小灶主要用來燒水,或者偶爾做做飯,換換口味,真正用餐的地方,是位於小區中部的大食堂。
舍不得花錢的,就去食堂搞一頓標準餐,花費十分低廉,若是想吃的好點,可以在食堂加餐,或者點菜,都能滿足需求,再高級一點的話,就得走出小區,前往驛道旁的酒樓、餐館解決了。
還有就是房屋修繕、路麵維護、小區安全,均有專人負責。
就連小孩子,也會放到幼兒園、托育所統一照看,為大人們外出工作解除後顧之憂。......
通過這種集體化的生活方式,將居住成本壓到最低。
林林種種說了許多,反而把曹洪的好奇心勾了上來。
你們搞這種居住模式,到底圖了個啥?把家事當生意做,成本是否過於高昂?......
梁繼盛笑了笑,說是在這裏,男人、女人都能出去找活幹,家裏的事,自然要組織專人來做啦。
至於成本嘛,肯定比你們自家管自家低得多。
至於其中門道,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
傍晚時分,沈拓、曹經文等人分別下班返迴,來到院中看望曹洪。
前一段時間,沈拓、梁衡等人的家屬,已經在廣州辦的安排下,來到臨興團聚,算是正式定居下來。
家屬們在屋裏聊天,曹洪便與幾個小輩,坐在院中敘談。
據沈拓介紹,他家三人中,除一人跟著歐陽山在作坊那邊做事之外,剩餘二人俱在總部工作,其中他和曹經文進入發展部,跟著孟總學本事,身邊族侄則在歸義堂辦事。
白天見老掌櫃與梁總聊的熱烈,便沒過去打招唿,加上手頭事務眾多,才趕在下班之後,再來看望。
曹經文白天去了三亞市,也是忙到下午,才匆匆返迴見麵。
此時在榆林港、三亞港做事的人們,估計得等到明後天,才能陸續趕來相聚。
說到來這裏的感受時,曹廷文表示就一個字,“忙”,實在是太忙了,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幾乎沒有空閑時間。
還有一項,就是要學的東西太多,從華興文字,到日常算術,還有各種做事習慣,足足用了大半年,他們才漸漸適應過來。......
總之,跟著華興人,絕對能學到真本事。
見眾人俱是一頭短發,曹洪問他們初來時猶猶豫豫,此時為何做出改變?
沈拓笑著表示,首長們要求剪發,真沒啥彎彎繞,純粹就是為了方便、衛生,沒條件天天洗澡,把頭臉弄得幹淨些,還是短發更加爽利。
據孟總所言,當下要辦的事務太多,工業部實在抽不出空來製造“鍋爐”,否則,常常洗澡,也不是啥難事。
至於鍋爐是啥,沈拓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能很快燒出熱水,供大家暢暢快快地洗澡,據說成本極其低廉。......
話題轉到新宅上來,曹洪之前沒好意思刨根問底,這會兒閑下來,便向眾人問詢起來。
曹經文住集體宿舍,對小區管理知之不詳,倒是沈拓家小俱在,對華興人的後勤管理,顯然感受頗深。
住在這裏,第一份要交的,便是房租,價格雖然不高,但也絕不會免費。
然後便是一種叫作“物業費”的項目,每月有人來收,用於整個小區的維護、管理。
用首長們的話來說,就是眾人集資,眾人享受,想要方便,就得拿出真金白銀來,購買相關服務。
還有托兒費等其他雜項,林林種種算下來,靠他一個人的工資,日子雖然過的不錯,但卻很難攢下太多銀錢。
作為補充,沈拓媳婦從家務活裏解脫出來,在小區內的幼兒園謀了一份看護的差事,一起掙錢養家。
就華興這種管理模式,男人、女人都閑不下來。......
天色漸晚,曹洪忍不住問出最後一個問題。
如此複雜的管理模式,加上各種“盤剝”,你等為何還會趨之若鶩,並無半分抱怨?
曹經文率先作答,說是學本事的機會多,幹事的機會多,掙錢的機會同樣多。
就拿他來說吧,現在在總部工作,算是一半實習,一半幹活,工資僅夠糊口,一旦外出任職,那就不一樣啦,有權有補貼,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
孟總曾經說過,等忙過這段時間,就放他去鹽場任管事,工資翻倍不說,還能學到新本事。
“鹽場”?華興人已在著手製鹽了嗎?
具體情況,曹經文此時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在榆林港內口、外口之間,也就是六道嶺下,有一處寬廣坡地,特別適合曬鹽。
他去當管事,就是協助負責製鹽的首長們,管理鹽場各項事務,進一步鍛煉本領。
如果業績好的話,還能繼續提升職務。
接下來,沈拓表示他的去向是位於三亞港的開發區,給現任區長劉鑫當助理。
隨著對華興事務越來越熟悉,職位也會水漲船高,到那時候,不僅養家無憂,還有機會學習地方治理、商業管理等諸多本事,前景無限光明。
另外,曹廷義的那個後勤支隊支隊長的職務,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個負責采購的高級管事,頂天了,也就算個掌櫃,但在我等眼中,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作為一名掌管著數萬兩白銀生意的歸義民幹部,曹廷義地位之高、權柄之重,放到整個集團,都是超乎想象的。
有他這個榜樣在前,我們這些人,誰也不敢輕易懈怠,生怕一步落下,步步落後於人。
最後,眾人告訴曹洪,在這裏,希望就像吊在眼前的無上美味,催著你馬不停蹄地向前,再向前,不停地去獲取屬於自己的那份事業和榮耀。
華興人給出的願景,實在是太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