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督府出來,羅治盛本想直接返迴府中,盡快啟程前往三亞,誰知事與願違,周茂才告訴他,務必先去廣州一趟,那裏的上官們,似乎有話要說。
之前作壁上觀,現在招撫到了緊要關頭,卻又跳出來說事,真是令人無語。
抱怨歸抱怨,羅治盛還是乖乖趕往廣州,無論是按察使司,還是布政使司,都是自己惹不起,又躲不開的主。
一溜衙門走下來,羅治盛驚異地發現,這幫家夥對華興的了解,詳細的有些不像話,有些信息,甚至比他這個招撫大使還要靈通。
華興人四處開拓,各處衙門也沒閑著,真是一個省心都沒有。
具體到訴求方麵,雖然各有側重,但歸納起來,核心還是利益分配。
都知道華興有錢,都想插一杠子,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華興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原本香噴噴的招撫使命,在這幫人的攪合下,立馬就成了得罪人的苦差事。
無奈之下,羅治盛隻好讓周茂才先行出發,務必讓呂家兄弟做好準備,千萬別讓人家拿住把柄。
足足停留五日,等到再次出發時,隨同羅治盛一同出發的人員,已經是烏泱泱一大群。
大家各有使命,誰也不能落下。
照這麽談下去,不等招撫成功,他這頂帽子,怕是已被朝廷拿掉了。
......
抵達南頭水寨,眾人歇息一日,便在呂易、周茂才的引領下再次登船,意氣風發地展開三亞之旅。
來到瓊州府,一臉震驚的戴嶸、歐陽瓚頓時無語,隻能強顏歡笑,熱情地將這幫大爺迎入城中,妥善安置下來。
再向羅治盛詢問時,這位海道副使滿腹怨氣地告訴二人,帶誰不帶誰,我說了也不算,反正各家事各家管,等觸了黴頭,咱們才好說話。
這幫家夥,成事的本事未必有,但給咱們上眼藥、穿小鞋的本事,可是個頂個都是高手。
這些麻煩,還是留給華興人享受去吧。
倒是你們,務必做好接待工作,省得他們敗興而歸時,再來府城挑刺。
話說到這個份上,歐陽瓚連忙起身告辭,急匆匆去應付各路上差。
戴嶸與羅治盛相對而坐,隨即轉換話題,說起應對之策。
按照胡總督的安排,遊登輔在欽廉一帶會有所行動,將華興西拓勢頭壓製下來,他這邊繼續招撫談判,與華興講明利害,看能不能找到穩妥定居的好辦法。
軟硬兼施,才能令華興乖乖順服。
涉及到瓊州這邊,那就是加緊練兵,一旦形勢有變,務必揮大軍南下,阻止華興叛亂。......
聽羅治盛說起總督策略,戴嶸心中暗自腹誹,瓊州已經快火上房了,還搞什麽軟硬兼施,為了那點“寶物”,將戰略機遇盡數喪失。
算著日子,華興人已經登島兩年多了,其所作所為,根本就是在打造獨立王國嘛。
一旦大功告成,第一個倒黴的,肯定是他戴嶸無疑。
按照戴嶸的想法,練兵這種事,差不多就行了,現在要做的,就是派大軍駐紮崖州,形成對峙之勢,逼迫華興接受官府管製。
相比獲取寶物,還是我大燕江山更為重要。
聽戴嶸說出心中想法,羅治盛隻能無奈苦笑,表示總督大人能爭取到遼餉自留,已經是傾盡全力了,若不是當今皇上看重華興寶物,哪有你我運籌空間。
大軍駐紮,光是糧餉一項,就能把省城各府吃窮了。
戴嶸擺擺手,表示自己也是壓力所致,該維護的大局,還是要盡力維護的。
議到喬仁被害一事,羅治盛點點頭,說是在廣州時,已聽到相關消息,隻是這福瑞昌,運氣實在太好,京城的大樹倒了,還有華興在背後護持,一時間還真不好下手整治。
先把羽家切割出去,也算是未雨綢繆的好計策。
戴嶸憤憤直言,你我主持一方事務,竟然連個見利忘義的商戶都收拾不了,想想都覺得泄氣。
羅治盛再次苦笑,卻又不知該如何安慰眼前同僚的悲憤心情。
如果說他和胡英懷還有轉圜餘地,戴嶸這位負責瓊州軍務的副指揮使,才是拎著腦袋幹活的苦命人。
誰又能想到,區區兩年,華興勢力已然發展到如此地步。
隨後,戴嶸極為認真地告訴羅治盛,此時在三亞聚集的務工人員,已經突破四萬之數,等到明年,六萬、七萬,或者更多,你我又該如何應對?
羅治盛張了張嘴,再次無言以對。
華興人如此作死,怎麽就沒一點爆炸的跡象呢?
......
將府城諸事討論完畢,又親自跑到軍寨看了看練兵,羅治盛才稍稍放心,決定繼續行程,帶領眾人前往三亞。
然而,戴嶸給他帶來一個新消息,直接將招撫行程中斷下來。
京城那邊再出幺蛾子,竟然派督導大臣前來,中間還有個大太監跟著,這是要幹啥?還嫌廣海不夠亂嗎?
既然朝廷要派人來,他還有啥談的必要?
與戴嶸密切商議許久,兩人都覺得事關重大,最好先向肇慶、廣州問問情況,待拿到明確指示,再去三亞談判不遲。
隨行眾人各有頭臉,此時也該發揮些作用啦。
迴不去,走不了,羅治盛怎麽也沒想到,這次三亞之行,居然會陷在瓊州府,弄成進退兩難的局麵。
等了足足月餘,詹宏舉帶著胡英懷的指令,悄然來到瓊州府城。
按照胡英懷的指示,這次三亞之行,務必談出結果來,核心就一條,確保華興寶物,俱都歸於朝廷。
具體到細節上,則是要把控好談判節奏,把難題都擺到桌麵上,實在解決不了的,就丟給朝廷,或者督導官員去想辦法。
那些跟著你去的家夥們,也不能讓他們閑著,該提的利益盡管提,真要出了岔子,也能替咱們背背鍋。
還有就是多出成果多匯報,一定要讓朝廷知道,咱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艱難地與華興談判,為拿到寶物盡心竭力。
爭取在督導團隊蒞臨之前,達成一致決議。......
話裏話外,直接將羅治盛置入窘境之中。
原本想著周遊一圈,拿個差不多的和談目錄,然後再迴去扯扯皮,報給朝廷決策,這事就算齊活了。
現在看來,不下點真功夫,恐怕很難交差。
得到指示的羅治盛並未急著出行,而是四下聯絡起來,向各路“使者”們請教對策,先把準備工作做足,再考慮出行事宜。
能不能從這處爛泥地裏跳出來,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啦。
再次籌謀一月,羅治盛拉上詹宏舉,趕在秋日時節,才帶領大隊人馬向三亞進發。
之前作壁上觀,現在招撫到了緊要關頭,卻又跳出來說事,真是令人無語。
抱怨歸抱怨,羅治盛還是乖乖趕往廣州,無論是按察使司,還是布政使司,都是自己惹不起,又躲不開的主。
一溜衙門走下來,羅治盛驚異地發現,這幫家夥對華興的了解,詳細的有些不像話,有些信息,甚至比他這個招撫大使還要靈通。
華興人四處開拓,各處衙門也沒閑著,真是一個省心都沒有。
具體到訴求方麵,雖然各有側重,但歸納起來,核心還是利益分配。
都知道華興有錢,都想插一杠子,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華興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原本香噴噴的招撫使命,在這幫人的攪合下,立馬就成了得罪人的苦差事。
無奈之下,羅治盛隻好讓周茂才先行出發,務必讓呂家兄弟做好準備,千萬別讓人家拿住把柄。
足足停留五日,等到再次出發時,隨同羅治盛一同出發的人員,已經是烏泱泱一大群。
大家各有使命,誰也不能落下。
照這麽談下去,不等招撫成功,他這頂帽子,怕是已被朝廷拿掉了。
......
抵達南頭水寨,眾人歇息一日,便在呂易、周茂才的引領下再次登船,意氣風發地展開三亞之旅。
來到瓊州府,一臉震驚的戴嶸、歐陽瓚頓時無語,隻能強顏歡笑,熱情地將這幫大爺迎入城中,妥善安置下來。
再向羅治盛詢問時,這位海道副使滿腹怨氣地告訴二人,帶誰不帶誰,我說了也不算,反正各家事各家管,等觸了黴頭,咱們才好說話。
這幫家夥,成事的本事未必有,但給咱們上眼藥、穿小鞋的本事,可是個頂個都是高手。
這些麻煩,還是留給華興人享受去吧。
倒是你們,務必做好接待工作,省得他們敗興而歸時,再來府城挑刺。
話說到這個份上,歐陽瓚連忙起身告辭,急匆匆去應付各路上差。
戴嶸與羅治盛相對而坐,隨即轉換話題,說起應對之策。
按照胡總督的安排,遊登輔在欽廉一帶會有所行動,將華興西拓勢頭壓製下來,他這邊繼續招撫談判,與華興講明利害,看能不能找到穩妥定居的好辦法。
軟硬兼施,才能令華興乖乖順服。
涉及到瓊州這邊,那就是加緊練兵,一旦形勢有變,務必揮大軍南下,阻止華興叛亂。......
聽羅治盛說起總督策略,戴嶸心中暗自腹誹,瓊州已經快火上房了,還搞什麽軟硬兼施,為了那點“寶物”,將戰略機遇盡數喪失。
算著日子,華興人已經登島兩年多了,其所作所為,根本就是在打造獨立王國嘛。
一旦大功告成,第一個倒黴的,肯定是他戴嶸無疑。
按照戴嶸的想法,練兵這種事,差不多就行了,現在要做的,就是派大軍駐紮崖州,形成對峙之勢,逼迫華興接受官府管製。
相比獲取寶物,還是我大燕江山更為重要。
聽戴嶸說出心中想法,羅治盛隻能無奈苦笑,表示總督大人能爭取到遼餉自留,已經是傾盡全力了,若不是當今皇上看重華興寶物,哪有你我運籌空間。
大軍駐紮,光是糧餉一項,就能把省城各府吃窮了。
戴嶸擺擺手,表示自己也是壓力所致,該維護的大局,還是要盡力維護的。
議到喬仁被害一事,羅治盛點點頭,說是在廣州時,已聽到相關消息,隻是這福瑞昌,運氣實在太好,京城的大樹倒了,還有華興在背後護持,一時間還真不好下手整治。
先把羽家切割出去,也算是未雨綢繆的好計策。
戴嶸憤憤直言,你我主持一方事務,竟然連個見利忘義的商戶都收拾不了,想想都覺得泄氣。
羅治盛再次苦笑,卻又不知該如何安慰眼前同僚的悲憤心情。
如果說他和胡英懷還有轉圜餘地,戴嶸這位負責瓊州軍務的副指揮使,才是拎著腦袋幹活的苦命人。
誰又能想到,區區兩年,華興勢力已然發展到如此地步。
隨後,戴嶸極為認真地告訴羅治盛,此時在三亞聚集的務工人員,已經突破四萬之數,等到明年,六萬、七萬,或者更多,你我又該如何應對?
羅治盛張了張嘴,再次無言以對。
華興人如此作死,怎麽就沒一點爆炸的跡象呢?
......
將府城諸事討論完畢,又親自跑到軍寨看了看練兵,羅治盛才稍稍放心,決定繼續行程,帶領眾人前往三亞。
然而,戴嶸給他帶來一個新消息,直接將招撫行程中斷下來。
京城那邊再出幺蛾子,竟然派督導大臣前來,中間還有個大太監跟著,這是要幹啥?還嫌廣海不夠亂嗎?
既然朝廷要派人來,他還有啥談的必要?
與戴嶸密切商議許久,兩人都覺得事關重大,最好先向肇慶、廣州問問情況,待拿到明確指示,再去三亞談判不遲。
隨行眾人各有頭臉,此時也該發揮些作用啦。
迴不去,走不了,羅治盛怎麽也沒想到,這次三亞之行,居然會陷在瓊州府,弄成進退兩難的局麵。
等了足足月餘,詹宏舉帶著胡英懷的指令,悄然來到瓊州府城。
按照胡英懷的指示,這次三亞之行,務必談出結果來,核心就一條,確保華興寶物,俱都歸於朝廷。
具體到細節上,則是要把控好談判節奏,把難題都擺到桌麵上,實在解決不了的,就丟給朝廷,或者督導官員去想辦法。
那些跟著你去的家夥們,也不能讓他們閑著,該提的利益盡管提,真要出了岔子,也能替咱們背背鍋。
還有就是多出成果多匯報,一定要讓朝廷知道,咱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艱難地與華興談判,為拿到寶物盡心竭力。
爭取在督導團隊蒞臨之前,達成一致決議。......
話裏話外,直接將羅治盛置入窘境之中。
原本想著周遊一圈,拿個差不多的和談目錄,然後再迴去扯扯皮,報給朝廷決策,這事就算齊活了。
現在看來,不下點真功夫,恐怕很難交差。
得到指示的羅治盛並未急著出行,而是四下聯絡起來,向各路“使者”們請教對策,先把準備工作做足,再考慮出行事宜。
能不能從這處爛泥地裏跳出來,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啦。
再次籌謀一月,羅治盛拉上詹宏舉,趕在秋日時節,才帶領大隊人馬向三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