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義名分還給羅治盛,孔傑便垂手靜坐,將選擇權交到對方手中。
許久之後,羅治盛慨然長歎,表示定會促成兩千名工匠赴崖務工,齊心協力完成火繩槍的製造工作。
兩次去三亞訪問,羅治盛早知華興身負絕世技藝,若是能學上那麽幾手,倒是個兩全其美的大好事。
在羅治盛、張素這些務實官員眼中,造槍技術可比那些寶物的價值高多了。
敘談之間,羅治盛主動告訴孔傑,之前提出的那個“南海將軍”的職銜,多少有些小氣,你們可以再想想,要的高點也不要緊。
孔傑連忙接過話茬,表示管委會曾經議過此事,也覺得名號不夠響亮,或許往上提一提,對日後做生意助力更大。
具體來說,就是把“南海將軍”提成“南海提督”,無需朝廷授予任何職權,也不涉及俸祿一說,當個榮譽稱號就行。
據我等了解,提督一職有實有虛,華興虛就此職,對日後海上生意大有裨益。
聽孔傑說出想法,羅治盛不由哈哈大笑,說是你等這不要、那不要,臨到最後,還是把狐狸尾巴露出來啦,快說說,到底是何打算?
在羅治盛眼裏,華興人從來就不是好打交道的軟柿子,之前虛以委蛇,主要是看不透燕朝底細,如今稍稍攤牌,應該是有確定目標了。
見羅治盛開口發問,孔傑也不遮掩,直接將華興想法盡數道出。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思考,我等對燕朝世情已有所了解,並結合自身情況,製定了未來發展規劃,其主要目標,就是麵向南海,一方麵加緊商業開拓,振興海上貿易,另一方麵,也能為家鄉守護海疆,為燕朝子民前往南洋經商提供便利。......
燕朝開國之初,曾為南海之主,如今雖然凋零,但威望仍在,我等以大燕提督之名遊走各國,多少會收獲幾分薄麵,效果肯定比普通商戶強得多。......
當然啦,“南海將軍”的職銜也不錯,隻是從字麵上來看,不如“南海提督”響亮而已,若是大人為難,就當在下從未說過。
孔傑話說的客氣,但從神情來看,顯然是希望羅、張二人盡力成全的。
羅治盛皺著眉頭,許久未給出迴應。
最令他驚訝的並非提督虛名,而是華興人展現出來的潑天野心,真要讓這幫貨搞成了,日後這朝貢貿易,到底誰說了算?他這個海道副使,難不成還要看華興臉色?
南海提督,提督南海,華興人的美夢做得倒是挺大。
想明白其中關節,羅治盛也沒客氣,直接點出要害所在,並請孔傑做出解釋,否則任由你等胡作非為,還要我大燕綱紀何用?
孔傑一陣苦笑,表示海上兇險,但有三分奈何,我等也不願意趟這樣的渾水呀。
問題是燕朝乃繁盛之國,各項生意均有大戶把持,就連福瑞昌這種背景深厚的商號都搞不定,我等參與進去,又能有啥好果子吃。
真要大打出手,官府能做到公平對待嗎?
海貿這種活,大人們參與的不多,華興勉力而為,應該不算壞事吧?
至於綱紀、規矩這種話,最近倒是聽了不少,隻是其中道理,還需與大人理論明白。
我等投入巨資外出開拓,直到如今,仍舊是血虧局麵。
大人們為了手中權力,一會兒防這個,防那個,一會兒要這個、要那個,總之賠本是華興的事,分利則一分都不能少,而且還得馬上兌現。
搞經濟,做買賣,總要先放水養魚,給其做大做強的機會,而後才能談到分權、分利,實現多方共贏吧?
孰先孰後,孰輕孰重,大人為官多年,應該比我等海外之人看的更清楚吧?......
說到後麵,張素又開始咳嗽,孔傑隻好略作停頓,請羅治盛給出解釋。
也不管這事能不能幹成,上來就要要要、防防防,我等的出路又在何方?
聽孔傑有感而發,羅治盛再次陷入沉思,拋開麵子、地位,這貨說的倒有幾分道理。
佛郎機人初來時,官府也是這不行,那不行的推三阻四,最終釀成連番災禍,雙方打了幾十年,直到各自疲倦,才達成濠鏡貿易共識。
此時的華興人,還要重走一遍佛郎機人的老路嗎?
從眼下情形來看,真把華興人惹急了,幹脆占領崖州,裹挾百姓玩場大的,那可就要老命了。
若是再敗上幾場,羽家還援什麽遼?能不能守住家園,都在兩可之間。
兩年之間,招引數萬青壯來投,還能做到秩序井然的華興人,哪是那麽好對付的。
左右為難之際,羅治盛隻好岔開話題,讓他說說近日所受委屈,以便從中做些勾兌,以免生出是非來。
孔傑抬眼看了看張素,決定一吐心中塊壘,就當是給二位上官訴苦了。
就說您帶來的這幫隨行人員吧,以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衙門居多,還有那個市舶司,據說歸布政使司管,但獨立性更強,總之各人有各人的道行,對崖東均有管轄之權。
三亞港確實有起色,但熱鬧歸熱鬧,羅大人你是清楚的,我等往裏投了巨量銀錢,多會兒能見到盈利,誰也說不清楚。
近日協商,市舶司決定在三亞設點,說是要收稅,至於我等掙沒掙著錢,他們一概不管,還有那個按察使司,以防賊防盜的名義,也要設立分支機構,相關成本自然是要攤到港內商戶頭上的。
最奇葩的是那個布政使司,說是之前給崖州核定的賦稅太低了,便宜了你們華興人,如今需重新核定,將額度大大提高,才符合眼前現狀。
我就想問問張大人,賦稅這事得您來收吧?一旦額度提高數倍,崖東數萬青壯該怎麽活?崖西百姓還願意種地嗎?我等外出買糧還能持續否?若是起了紛爭,真的能怨到華興頭上嗎?......
誰都知道華興有錢,誰都想撕一塊肉下來,問題是我等本來的用意,是想撒出大把銀子,將三亞港認認真真地做起來,直到產生盈利的那一刻。
數日接觸下來,沒有一人想著與華興一起,謀劃如何發展三亞、發展貿易,進而做大做強,再從中分取巨利,所有人都是要要要,不給就是罰罰罰,甚至攪黃招撫和議。
如此管製下去,我等還如何出海發展?
我等不去大陸搶大戶們的生意,不給官府添任何麻煩,撿著風險最大的海貿殊死一搏,成了大家一起分利,敗了自家承擔,難道還不夠恭順?不夠有誠意嗎?
非要我等將巨量金銀獻出去,變得與那些窮苦百姓一般,大人們才算滿意嗎?
他們在索取的時候,就沒想過如此作為,會掀起何等滔天巨浪嗎?......
許久之後,羅治盛慨然長歎,表示定會促成兩千名工匠赴崖務工,齊心協力完成火繩槍的製造工作。
兩次去三亞訪問,羅治盛早知華興身負絕世技藝,若是能學上那麽幾手,倒是個兩全其美的大好事。
在羅治盛、張素這些務實官員眼中,造槍技術可比那些寶物的價值高多了。
敘談之間,羅治盛主動告訴孔傑,之前提出的那個“南海將軍”的職銜,多少有些小氣,你們可以再想想,要的高點也不要緊。
孔傑連忙接過話茬,表示管委會曾經議過此事,也覺得名號不夠響亮,或許往上提一提,對日後做生意助力更大。
具體來說,就是把“南海將軍”提成“南海提督”,無需朝廷授予任何職權,也不涉及俸祿一說,當個榮譽稱號就行。
據我等了解,提督一職有實有虛,華興虛就此職,對日後海上生意大有裨益。
聽孔傑說出想法,羅治盛不由哈哈大笑,說是你等這不要、那不要,臨到最後,還是把狐狸尾巴露出來啦,快說說,到底是何打算?
在羅治盛眼裏,華興人從來就不是好打交道的軟柿子,之前虛以委蛇,主要是看不透燕朝底細,如今稍稍攤牌,應該是有確定目標了。
見羅治盛開口發問,孔傑也不遮掩,直接將華興想法盡數道出。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思考,我等對燕朝世情已有所了解,並結合自身情況,製定了未來發展規劃,其主要目標,就是麵向南海,一方麵加緊商業開拓,振興海上貿易,另一方麵,也能為家鄉守護海疆,為燕朝子民前往南洋經商提供便利。......
燕朝開國之初,曾為南海之主,如今雖然凋零,但威望仍在,我等以大燕提督之名遊走各國,多少會收獲幾分薄麵,效果肯定比普通商戶強得多。......
當然啦,“南海將軍”的職銜也不錯,隻是從字麵上來看,不如“南海提督”響亮而已,若是大人為難,就當在下從未說過。
孔傑話說的客氣,但從神情來看,顯然是希望羅、張二人盡力成全的。
羅治盛皺著眉頭,許久未給出迴應。
最令他驚訝的並非提督虛名,而是華興人展現出來的潑天野心,真要讓這幫貨搞成了,日後這朝貢貿易,到底誰說了算?他這個海道副使,難不成還要看華興臉色?
南海提督,提督南海,華興人的美夢做得倒是挺大。
想明白其中關節,羅治盛也沒客氣,直接點出要害所在,並請孔傑做出解釋,否則任由你等胡作非為,還要我大燕綱紀何用?
孔傑一陣苦笑,表示海上兇險,但有三分奈何,我等也不願意趟這樣的渾水呀。
問題是燕朝乃繁盛之國,各項生意均有大戶把持,就連福瑞昌這種背景深厚的商號都搞不定,我等參與進去,又能有啥好果子吃。
真要大打出手,官府能做到公平對待嗎?
海貿這種活,大人們參與的不多,華興勉力而為,應該不算壞事吧?
至於綱紀、規矩這種話,最近倒是聽了不少,隻是其中道理,還需與大人理論明白。
我等投入巨資外出開拓,直到如今,仍舊是血虧局麵。
大人們為了手中權力,一會兒防這個,防那個,一會兒要這個、要那個,總之賠本是華興的事,分利則一分都不能少,而且還得馬上兌現。
搞經濟,做買賣,總要先放水養魚,給其做大做強的機會,而後才能談到分權、分利,實現多方共贏吧?
孰先孰後,孰輕孰重,大人為官多年,應該比我等海外之人看的更清楚吧?......
說到後麵,張素又開始咳嗽,孔傑隻好略作停頓,請羅治盛給出解釋。
也不管這事能不能幹成,上來就要要要、防防防,我等的出路又在何方?
聽孔傑有感而發,羅治盛再次陷入沉思,拋開麵子、地位,這貨說的倒有幾分道理。
佛郎機人初來時,官府也是這不行,那不行的推三阻四,最終釀成連番災禍,雙方打了幾十年,直到各自疲倦,才達成濠鏡貿易共識。
此時的華興人,還要重走一遍佛郎機人的老路嗎?
從眼下情形來看,真把華興人惹急了,幹脆占領崖州,裹挾百姓玩場大的,那可就要老命了。
若是再敗上幾場,羽家還援什麽遼?能不能守住家園,都在兩可之間。
兩年之間,招引數萬青壯來投,還能做到秩序井然的華興人,哪是那麽好對付的。
左右為難之際,羅治盛隻好岔開話題,讓他說說近日所受委屈,以便從中做些勾兌,以免生出是非來。
孔傑抬眼看了看張素,決定一吐心中塊壘,就當是給二位上官訴苦了。
就說您帶來的這幫隨行人員吧,以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衙門居多,還有那個市舶司,據說歸布政使司管,但獨立性更強,總之各人有各人的道行,對崖東均有管轄之權。
三亞港確實有起色,但熱鬧歸熱鬧,羅大人你是清楚的,我等往裏投了巨量銀錢,多會兒能見到盈利,誰也說不清楚。
近日協商,市舶司決定在三亞設點,說是要收稅,至於我等掙沒掙著錢,他們一概不管,還有那個按察使司,以防賊防盜的名義,也要設立分支機構,相關成本自然是要攤到港內商戶頭上的。
最奇葩的是那個布政使司,說是之前給崖州核定的賦稅太低了,便宜了你們華興人,如今需重新核定,將額度大大提高,才符合眼前現狀。
我就想問問張大人,賦稅這事得您來收吧?一旦額度提高數倍,崖東數萬青壯該怎麽活?崖西百姓還願意種地嗎?我等外出買糧還能持續否?若是起了紛爭,真的能怨到華興頭上嗎?......
誰都知道華興有錢,誰都想撕一塊肉下來,問題是我等本來的用意,是想撒出大把銀子,將三亞港認認真真地做起來,直到產生盈利的那一刻。
數日接觸下來,沒有一人想著與華興一起,謀劃如何發展三亞、發展貿易,進而做大做強,再從中分取巨利,所有人都是要要要,不給就是罰罰罰,甚至攪黃招撫和議。
如此管製下去,我等還如何出海發展?
我等不去大陸搶大戶們的生意,不給官府添任何麻煩,撿著風險最大的海貿殊死一搏,成了大家一起分利,敗了自家承擔,難道還不夠恭順?不夠有誠意嗎?
非要我等將巨量金銀獻出去,變得與那些窮苦百姓一般,大人們才算滿意嗎?
他們在索取的時候,就沒想過如此作為,會掀起何等滔天巨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