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清軍聰明了不少,要談判是吧?
可以,那就派點人質過來吧!
讓皇太極沒有想到的是,朝鮮居然動了小心思,弄了個假冒身份的人過去當人質,結果被清軍一眼識破,送人的大臣沈諿不敢說話,而朝鮮使臣樸蘭英卻非常有種,堅持說人質是真的,清軍一怒之下殺了樸蘭英。
殺了樸蘭英之後,清軍告訴過來送人質的朝鮮大臣,想議和,就把你們世子送過來!
這樣一來,朝鮮國王害怕了,又不想送自己兒子過去當人質,就送了三個大臣過去,可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卻不接受,非要送世子,朝鮮國王準備妥協的時候,被大臣們勸住了,這才沒有送。
眼看著朝鮮國王舍不得自己的兒子,皇太極也不再客氣,直接讓多鐸帶著人把南漢山城給包圍了起來!
朝鮮國王一看,瞬間流淚了,哭著把這麽多年的委屈都說了出來,哭完之後的朝鮮國王明顯舒服多了,拒絕了清軍和談,表示人在城在!
而之後,朝鮮又主動出擊,過去偷襲了幾波,收獲基本沒有,還死了不少人,而這個時候的清軍主力基本都到了!
眼瞅著沒了辦法,躲在城裏不敢出來的朝鮮君臣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了能夠過來勤王護駕的人身上,可無奈清軍實在是太強,勤王的確實是來了,隻不過都被打退了。
不過,朝鮮軍隊也並不是沒有什麽收獲,清軍高級將領努爾哈赤的女婿楊古利被朝鮮民兵用鳥槍打了一下,結果傷重不治而亡!
事已至此,留給朝鮮的路就隻剩下了重新和清軍議和這一條了,無奈之下的朝鮮隻好又派出了使臣表示想議和,皇太極故意拒絕,然後告訴使臣讓使臣明天再來。
而這,也是告訴朝鮮,議和這種事情是我說了算,而不是你說了算。
第二天,朝鮮使臣又來了,皇太極讓人給朝鮮使臣發了一個聖旨,讓朝鮮使臣拿迴去給國王看,朝鮮國王看完之後,上麵除了皇太極的指責什麽都沒有了。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錯是你方的,要想議和先承認錯誤再說!
而朝鮮自然知道是自己理虧,可又不能背這個鍋,一麵想要議和一麵還在努力辯解,表示這件事情雙方大家都有錯,說完這些,朝鮮又提出恢複到以前那種關係。
就是阿敏第一次過來的時候,朝鮮和清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皇太極沒有直接迴複,決定晾一晾朝鮮,反正自己也不著急迴去。
清軍不著急,朝鮮是真的著急,南漢山城被清軍圍的跟個鐵桶一樣,勤王的人來一波被打一波,而更要命的是,城內的糧食馬上就要吃完了,再這樣耗下去,那就真的要死了,不用清軍攻城,自己就餓死了。
無奈之下的朝鮮隻好派人過去找皇太極認錯,而皇太極卻擺明了要好好整治一番朝鮮,朝鮮的使臣去了好幾波,清軍都說朝鮮的認錯態度很不好,尤其是認錯的國書,寫的簡直不能看。
而負責處理朝鮮事務的清軍大臣英俄爾岱甚至告訴朝鮮
“若無新語,不須更來!”
看到朝鮮人一臉懵逼的樣子,英俄爾岱提醒朝鮮,知道為啥你的國書我們皇帝不喜歡嗎?不是因為寫的不好,而是身份不對等,你們得先稱臣,咱們才有的談。
朝鮮使臣聽完之後,感覺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侮辱,感情繞來繞去的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因為這個。
就在朝鮮使臣想要說話的時候,英俄爾岱又告訴使臣,說清軍馬上就要進攻江華島了,聽說你們國王不是喜歡帶著皇後釣魚嗎?
這赤裸裸的暗示,讓朝鮮使臣徹底無語了!
為了防止朝鮮人害怕,皇太極最終還是答複了朝鮮國王,並且饒有興致的一條一條將朝鮮國王寫的國書給批判了一遍,然後告訴朝鮮國王,你的路很簡單!
“欲生耶,亟宜出城歸命;欲戰耶,亦宜亟出一戰!”
想活命,趕緊出來投降,想打仗,趕緊出城決戰!
而朝鮮的大臣也是吵翻了天,最後主和派代表崔鳴吉寫了國書,在國書上麵稱唿皇太極為陛下,算是間接的認可了自己是清朝的小弟,而不主張投降的朝鮮大臣看到崔鳴吉寫了陛下兩個人,當時就痛哭流涕,然後就把這個國書給撕掉了!
沒有辦法之後,崔鳴吉隻好又寫了一份,將陛下兩個字刪除了!
沒想到的是,清朝看到這封國書,覺得朝鮮沒有誠意,第二天一早,朝鮮又在國書上加上了陛下兩個字,而清朝還是不認可,非要朝鮮國王出城不可。
這麽一來,雙方不歡而散!
其實,朝鮮在這裏耍了一個心眼,他們在國書上麵表示,朝鮮天子應該向當年唐太宗那樣,隻接受高句麗在城牆之上的行禮,不出城,而更有意思的是,朝鮮認為清軍都是蠻夷,壓根沒有讀過什麽書。
可讓朝鮮人沒有想到的是,皇太極不光讀過書,還知道這段故事,所以皇太極是咬死了不放,必須讓朝鮮國王出城。
而朝鮮國王覺得出城太丟臉,堅決不出城!
就這樣,雙方又陷入到了僵局之中!
可以,那就派點人質過來吧!
讓皇太極沒有想到的是,朝鮮居然動了小心思,弄了個假冒身份的人過去當人質,結果被清軍一眼識破,送人的大臣沈諿不敢說話,而朝鮮使臣樸蘭英卻非常有種,堅持說人質是真的,清軍一怒之下殺了樸蘭英。
殺了樸蘭英之後,清軍告訴過來送人質的朝鮮大臣,想議和,就把你們世子送過來!
這樣一來,朝鮮國王害怕了,又不想送自己兒子過去當人質,就送了三個大臣過去,可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卻不接受,非要送世子,朝鮮國王準備妥協的時候,被大臣們勸住了,這才沒有送。
眼看著朝鮮國王舍不得自己的兒子,皇太極也不再客氣,直接讓多鐸帶著人把南漢山城給包圍了起來!
朝鮮國王一看,瞬間流淚了,哭著把這麽多年的委屈都說了出來,哭完之後的朝鮮國王明顯舒服多了,拒絕了清軍和談,表示人在城在!
而之後,朝鮮又主動出擊,過去偷襲了幾波,收獲基本沒有,還死了不少人,而這個時候的清軍主力基本都到了!
眼瞅著沒了辦法,躲在城裏不敢出來的朝鮮君臣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了能夠過來勤王護駕的人身上,可無奈清軍實在是太強,勤王的確實是來了,隻不過都被打退了。
不過,朝鮮軍隊也並不是沒有什麽收獲,清軍高級將領努爾哈赤的女婿楊古利被朝鮮民兵用鳥槍打了一下,結果傷重不治而亡!
事已至此,留給朝鮮的路就隻剩下了重新和清軍議和這一條了,無奈之下的朝鮮隻好又派出了使臣表示想議和,皇太極故意拒絕,然後告訴使臣讓使臣明天再來。
而這,也是告訴朝鮮,議和這種事情是我說了算,而不是你說了算。
第二天,朝鮮使臣又來了,皇太極讓人給朝鮮使臣發了一個聖旨,讓朝鮮使臣拿迴去給國王看,朝鮮國王看完之後,上麵除了皇太極的指責什麽都沒有了。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錯是你方的,要想議和先承認錯誤再說!
而朝鮮自然知道是自己理虧,可又不能背這個鍋,一麵想要議和一麵還在努力辯解,表示這件事情雙方大家都有錯,說完這些,朝鮮又提出恢複到以前那種關係。
就是阿敏第一次過來的時候,朝鮮和清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皇太極沒有直接迴複,決定晾一晾朝鮮,反正自己也不著急迴去。
清軍不著急,朝鮮是真的著急,南漢山城被清軍圍的跟個鐵桶一樣,勤王的人來一波被打一波,而更要命的是,城內的糧食馬上就要吃完了,再這樣耗下去,那就真的要死了,不用清軍攻城,自己就餓死了。
無奈之下的朝鮮隻好派人過去找皇太極認錯,而皇太極卻擺明了要好好整治一番朝鮮,朝鮮的使臣去了好幾波,清軍都說朝鮮的認錯態度很不好,尤其是認錯的國書,寫的簡直不能看。
而負責處理朝鮮事務的清軍大臣英俄爾岱甚至告訴朝鮮
“若無新語,不須更來!”
看到朝鮮人一臉懵逼的樣子,英俄爾岱提醒朝鮮,知道為啥你的國書我們皇帝不喜歡嗎?不是因為寫的不好,而是身份不對等,你們得先稱臣,咱們才有的談。
朝鮮使臣聽完之後,感覺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侮辱,感情繞來繞去的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因為這個。
就在朝鮮使臣想要說話的時候,英俄爾岱又告訴使臣,說清軍馬上就要進攻江華島了,聽說你們國王不是喜歡帶著皇後釣魚嗎?
這赤裸裸的暗示,讓朝鮮使臣徹底無語了!
為了防止朝鮮人害怕,皇太極最終還是答複了朝鮮國王,並且饒有興致的一條一條將朝鮮國王寫的國書給批判了一遍,然後告訴朝鮮國王,你的路很簡單!
“欲生耶,亟宜出城歸命;欲戰耶,亦宜亟出一戰!”
想活命,趕緊出來投降,想打仗,趕緊出城決戰!
而朝鮮的大臣也是吵翻了天,最後主和派代表崔鳴吉寫了國書,在國書上麵稱唿皇太極為陛下,算是間接的認可了自己是清朝的小弟,而不主張投降的朝鮮大臣看到崔鳴吉寫了陛下兩個人,當時就痛哭流涕,然後就把這個國書給撕掉了!
沒有辦法之後,崔鳴吉隻好又寫了一份,將陛下兩個字刪除了!
沒想到的是,清朝看到這封國書,覺得朝鮮沒有誠意,第二天一早,朝鮮又在國書上加上了陛下兩個字,而清朝還是不認可,非要朝鮮國王出城不可。
這麽一來,雙方不歡而散!
其實,朝鮮在這裏耍了一個心眼,他們在國書上麵表示,朝鮮天子應該向當年唐太宗那樣,隻接受高句麗在城牆之上的行禮,不出城,而更有意思的是,朝鮮認為清軍都是蠻夷,壓根沒有讀過什麽書。
可讓朝鮮人沒有想到的是,皇太極不光讀過書,還知道這段故事,所以皇太極是咬死了不放,必須讓朝鮮國王出城。
而朝鮮國王覺得出城太丟臉,堅決不出城!
就這樣,雙方又陷入到了僵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