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份,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
而早在順治元年的一月份,李自成在陝西稱帝的時候,多爾袞就嚐試過同農民軍聯係,但是沒有成功!
當多爾袞從蒙古人那裏聽說李自成占領了西安,勢力非常大的時候,多爾袞就用順治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李自成,在信中多爾袞表示雙方能夠一起合作,滅掉大明,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來個人和我談判!
但是李自成卻並沒有鳥多爾袞,他認為憑借著自己大順軍的實力壓根不需要和清朝合作,而清朝則是來分享他的勝利果實的!
不得不說,李自成這個判斷非常準確!
準確到李自成滅明,清軍入關滅李自成!
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崇禎曾經給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下詔,讓吳三桂過來救援,結果吳三桂還沒有到,崇禎就上吊了。
讓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局勢!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建立大順國!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兵分兩路,進攻北京!
這個時候的明朝,是真的擋不住了,急的崇禎都開始感慨了!
“卿等能無分憂哉!”
這一刻的崇禎,是真的山窮水盡,而他也知道大明是真的要完了!
在這之前,明軍之中能打的基本都死了,沒死的基本也都投降了,沒死沒投降的還在前線堅持著的,就隻有吳三桂了!
為了籠絡吳三桂,崇禎耍起了小心思,直接下旨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來北京居住,說是居住,其實也就是監視,當時的局勢下吳三桂很多親戚都投降了,崇禎也是沒辦法了。
吳三桂也知道自己老爹過去當人質了,而之前的時候多爾袞也給吳三桂寫過信,吳三桂很有意思,既不迴複答應也不迴複不答應!
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九,農民軍越來越猛,眼瞅著就要到北京了,崇禎在這個時候終於想到了吳三桂,認為他手底下的人都是長期打仗的邊境部隊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而讓吳三桂來救北京,這裏又有一個問題產生了,這就意味著,明朝要放棄關外!
意思是這麽個意思,但是說話就不是這麽說的了,說話從來都是一門藝術,崇禎哪裏會直接說要放棄關外,而是說讓吳三桂帶點騎兵過來救援,關外的寧遠和山海關再放點人留守。
眼看著崇禎耍花樣,大臣們害怕背鍋,直接硬剛了起來,尤其是內閣的陳演,更是高調的表示
“一寸山河一寸金,錦州告急,寧兵萬不可調。”
其實也不是陳演非要這麽高調,對他來說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個時候高調一把總比死了強!
因為崇禎是一個非常喜歡讓人背鍋的人,早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崇禎因為和農民軍議和的事情傳了出來,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就當了替罪羊,被崇禎殺了!
如今,放棄領土這麽大的事情,誰敢接這個大鍋,打完仗之後崇禎不得把人給活活剮了!
而陳演明顯也是一個老狐狸,維護國家領土,這個理由多麽高大上,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誰也不敢得罪自己!
而當時的兵部尚書張縉彥說得更明白
“三桂之調不調,視寧遠之棄不棄,兩言而決耳。”
這個決定誰敢做主?誰做主誰死,大家都不傻。
而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崇禎十七年二月八日了,李自成帶領著大順軍已經打下太原,而明朝那邊還沒有決定要不要讓吳三桂過來。
眼看著還沒做出來決定,崇禎隻好去問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吳襄一聽就知道崇禎想做什麽,就直接了當的表示
“祖宗之地尺寸不可棄!”
崇禎苦笑一聲,也知道吳襄不是一個背鍋的人呢。
其實想想也是,吳襄出來打仗的時候,崇禎還沒有生出來呢,說到算計這一塊,崇禎還真不是對手。
看到如此狡猾的吳襄,崇禎知道想讓這個人出來背鍋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就趕緊解釋了一句。
“此朕為國家大計,非謂卿父子棄地也。”
這是我的想法,並不是讓你們父子倆背鍋的,不要多想了。
看到崇禎依舊這麽執著,吳襄開始了鬼扯起來,說起來鬼扯這種事情,我突然想到原來遼東係將軍都是一脈傳承的鬼扯,從袁崇煥開始,一直到吳襄,個個都是鬼扯的高手。
之前平台召見的時候,袁崇煥告訴崇禎五年可平遼,而現在吳襄告訴崇禎
“若逆闖自送死,臣子必生擒之以獻陛下”
李自成敢過來,一定抓住李自成送給陛下。
說起來畫大餅,鬼扯,忽悠這種事情,吳襄也絕對是一個高手,而崇禎由於上台之後被接連忽悠,所以基本上對這個話已經不相信了,什麽局麵他也清楚。
也許是崇禎覺得可笑或者說他也許真的認為這個時候的吳襄有辦法,就問了這麽一句
“逆闖已百萬,卿何言之易?”
李自成現在的人已經百萬之多,你的辦法是啥,說出來讓我聽聽。
沒想到,崇禎會問出這句話,吳襄先是一懵,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吳襄告訴崇禎,李自成說是百萬人,其實也就是上萬人而已,關內的李自成等人您別看鬧得兇,對於守邊境的明軍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聽到這話的崇禎,沒有說話,他一直在思考著吳襄的話,這話說的確實有道理,因為農民軍確實是不如邊境的明軍。
曹文詔(明軍將領,原來是邊將,打農民軍的時候為了救自己的部下死了)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到崇禎不說話的吳襄還以為是崇禎不相信他,就又給崇禎下了一個猛藥。
吳襄信誓旦旦的告訴崇禎,隻要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吳三桂一起出手,必定能把李自成給您抓了。
估計是吳襄的牛吹的過了頭,崇禎沒有直接迴話,而是反問吳襄,你和吳三桂手裏一共有多少兵?
“卿父子之兵幾何?”
聽到這話的吳襄徹底傻眼了!
而早在順治元年的一月份,李自成在陝西稱帝的時候,多爾袞就嚐試過同農民軍聯係,但是沒有成功!
當多爾袞從蒙古人那裏聽說李自成占領了西安,勢力非常大的時候,多爾袞就用順治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李自成,在信中多爾袞表示雙方能夠一起合作,滅掉大明,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來個人和我談判!
但是李自成卻並沒有鳥多爾袞,他認為憑借著自己大順軍的實力壓根不需要和清朝合作,而清朝則是來分享他的勝利果實的!
不得不說,李自成這個判斷非常準確!
準確到李自成滅明,清軍入關滅李自成!
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崇禎曾經給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下詔,讓吳三桂過來救援,結果吳三桂還沒有到,崇禎就上吊了。
讓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局勢!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建立大順國!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兵分兩路,進攻北京!
這個時候的明朝,是真的擋不住了,急的崇禎都開始感慨了!
“卿等能無分憂哉!”
這一刻的崇禎,是真的山窮水盡,而他也知道大明是真的要完了!
在這之前,明軍之中能打的基本都死了,沒死的基本也都投降了,沒死沒投降的還在前線堅持著的,就隻有吳三桂了!
為了籠絡吳三桂,崇禎耍起了小心思,直接下旨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來北京居住,說是居住,其實也就是監視,當時的局勢下吳三桂很多親戚都投降了,崇禎也是沒辦法了。
吳三桂也知道自己老爹過去當人質了,而之前的時候多爾袞也給吳三桂寫過信,吳三桂很有意思,既不迴複答應也不迴複不答應!
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九,農民軍越來越猛,眼瞅著就要到北京了,崇禎在這個時候終於想到了吳三桂,認為他手底下的人都是長期打仗的邊境部隊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而讓吳三桂來救北京,這裏又有一個問題產生了,這就意味著,明朝要放棄關外!
意思是這麽個意思,但是說話就不是這麽說的了,說話從來都是一門藝術,崇禎哪裏會直接說要放棄關外,而是說讓吳三桂帶點騎兵過來救援,關外的寧遠和山海關再放點人留守。
眼看著崇禎耍花樣,大臣們害怕背鍋,直接硬剛了起來,尤其是內閣的陳演,更是高調的表示
“一寸山河一寸金,錦州告急,寧兵萬不可調。”
其實也不是陳演非要這麽高調,對他來說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個時候高調一把總比死了強!
因為崇禎是一個非常喜歡讓人背鍋的人,早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崇禎因為和農民軍議和的事情傳了出來,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就當了替罪羊,被崇禎殺了!
如今,放棄領土這麽大的事情,誰敢接這個大鍋,打完仗之後崇禎不得把人給活活剮了!
而陳演明顯也是一個老狐狸,維護國家領土,這個理由多麽高大上,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誰也不敢得罪自己!
而當時的兵部尚書張縉彥說得更明白
“三桂之調不調,視寧遠之棄不棄,兩言而決耳。”
這個決定誰敢做主?誰做主誰死,大家都不傻。
而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崇禎十七年二月八日了,李自成帶領著大順軍已經打下太原,而明朝那邊還沒有決定要不要讓吳三桂過來。
眼看著還沒做出來決定,崇禎隻好去問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吳襄一聽就知道崇禎想做什麽,就直接了當的表示
“祖宗之地尺寸不可棄!”
崇禎苦笑一聲,也知道吳襄不是一個背鍋的人呢。
其實想想也是,吳襄出來打仗的時候,崇禎還沒有生出來呢,說到算計這一塊,崇禎還真不是對手。
看到如此狡猾的吳襄,崇禎知道想讓這個人出來背鍋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就趕緊解釋了一句。
“此朕為國家大計,非謂卿父子棄地也。”
這是我的想法,並不是讓你們父子倆背鍋的,不要多想了。
看到崇禎依舊這麽執著,吳襄開始了鬼扯起來,說起來鬼扯這種事情,我突然想到原來遼東係將軍都是一脈傳承的鬼扯,從袁崇煥開始,一直到吳襄,個個都是鬼扯的高手。
之前平台召見的時候,袁崇煥告訴崇禎五年可平遼,而現在吳襄告訴崇禎
“若逆闖自送死,臣子必生擒之以獻陛下”
李自成敢過來,一定抓住李自成送給陛下。
說起來畫大餅,鬼扯,忽悠這種事情,吳襄也絕對是一個高手,而崇禎由於上台之後被接連忽悠,所以基本上對這個話已經不相信了,什麽局麵他也清楚。
也許是崇禎覺得可笑或者說他也許真的認為這個時候的吳襄有辦法,就問了這麽一句
“逆闖已百萬,卿何言之易?”
李自成現在的人已經百萬之多,你的辦法是啥,說出來讓我聽聽。
沒想到,崇禎會問出這句話,吳襄先是一懵,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吳襄告訴崇禎,李自成說是百萬人,其實也就是上萬人而已,關內的李自成等人您別看鬧得兇,對於守邊境的明軍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聽到這話的崇禎,沒有說話,他一直在思考著吳襄的話,這話說的確實有道理,因為農民軍確實是不如邊境的明軍。
曹文詔(明軍將領,原來是邊將,打農民軍的時候為了救自己的部下死了)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到崇禎不說話的吳襄還以為是崇禎不相信他,就又給崇禎下了一個猛藥。
吳襄信誓旦旦的告訴崇禎,隻要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吳三桂一起出手,必定能把李自成給您抓了。
估計是吳襄的牛吹的過了頭,崇禎沒有直接迴話,而是反問吳襄,你和吳三桂手裏一共有多少兵?
“卿父子之兵幾何?”
聽到這話的吳襄徹底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