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中風起雲湧的時候。尚誌嶺亦是來了幾個新到的客人。崔成恩抬頭望了望眼前的峭壁,又打量了下眼前的樸正勇:“你確定……這裏能上去?”
“小人小時候上去過……”樸正勇迴憶起了自己當年當采藥小童的時候,但很快他就不由地摸了摸自己有些發福的肚子,有些玄乎。
見此,崔成恩搖了搖頭:“罷了,好不容易得來的消息。那九龍眼就在此處,我們不能再錯過了。”
說罷,樸正勇深唿吸一口氣,帶著人爬了上去。
峭壁之上,赫然有一處山寨。
裏麵,接應的人見樸正勇抵達,大喜過望:“剛好,九龍眼眼下正好一人在寨子裏。”
見此,崔成恩不由感慨起了自己的幸運。這樸正勇竟是恰好是尚誌嶺的人,也有幾名親信都在天理教的寨中。
崔成恩點了點頭,身後一行人披甲執銳,跟著人衝入了寨中一處寒酸的小房間裏。
見幾人來臨,九龍眼震驚過後頗為平靜:“這一天還是來了。我要知道我刺殺的是大皇帝……我哪裏還敢動手……我招了。”
……
“什麽,伏擊明軍?”楊平郡裏,林慶業見到了急匆匆趕來的崔成恩。
崔成恩急切地道:“不僅如此,還有幕後主使。應是在漢城預備著發動,對陛下不利!”
“這些賊子,真是膽大包天!”林慶業的震驚難以描繪,他可是明白大明之強盛的。輕輕鬆鬆就能動員百萬大軍,對付一個孱弱的朝鮮實在是舉手之勞。
這些人發了什麽失心瘋,竟然要激怒這樣一頭複蘇的雄獅。
但很快,林慶業又不由地感慨起了眼前這崔成恩的好運。
崔成恩在摩尼山救了皇帝陛下一次,眼下,卻又是得到了這麽一個關鍵信息。這一迴……又是妥妥的救駕之功了。
當然……
前提是要救下來。
“來人,立刻去將李李團長請過來,我有要事相商!”林慶業說。
……
大明二七八年六月六日,上午。
這是朱慈烺預定下來講學的日子。
李允兒深唿吸一口氣,走進了成均館裏。
作為朝鮮版本的國子監,成均館可謂是朝鮮的最高學府。對於不能讀書的李允兒而言,這裏也算得上一處聖地了。
當然,聖地已經有些破敗,還是這一場皇帝陛下的講學讓這裏得以重新煥發生機。四麵八方抵達的學者、士子以及官員行走在成均館內,都顯得興致盎然。
她的身邊,柳英彩倒是很平靜的模樣,淺淺地笑著,也不怎麽打量著成均館裏的事情,發著呆,仿佛在想著什麽心事。
自從知道自己的生父是一個邪教頭子以後,原本在瑤池超然的柳英彩覺得自己一下子脫離了原來出塵的狀態。
原本隻是一名殺手的時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即可。
現在,忽然間發現自己所有的任務其實都是一種試煉。並無多大的難度,柳英彩開始感覺內心空落落的。她有些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了。
更重要的是,比起過去,她的身邊牽出了無數根線,左右著她的人生。她第一次對任務的合理性開始產生了懷疑……
“要殺他嗎?”柳英彩心中想著,忍不住問道:“允兒。”
“你在發呆哦。”李允兒關切地問著:“太緊張了嗎?”
對於眼前這個英氣逼人的少女,李允兒有些極大的好感。至少,光是這副帥氣的麵容出現在女人身上,就足以讓淑軟的李允兒感覺心跳加速。
“嗯。”柳英彩感受著李允兒灼灼的目光問,有些不那麽自在,不過沒有感覺到惡意,她很快就放鬆了下來,又道:“你覺得,大皇帝是個怎樣的人?”
“陛下呀……”李允兒想起了朱慈烺扮演諸葛孔明時那副俊朗的模樣,笑道:“那可是咱們百萬朝鮮少女心中的偶像歐巴呢。”
柳英彩噗哧地笑了出來,他本來是很嚴肅地考慮朱慈烺是怎樣人的。結果,得到了這麽一個膚淺的問題。
但柳英彩恰恰卻是不看臉的人:“你明白我不關注男子容顏的,要關注,也該是你這般的淑女。”
李允兒的麵龐騰地就紅了起來。
柳英彩笑了,繼續道:“說正經呢,你說陛下是個怎樣的人。況且,你我二人被送到這裏來,大君是個什麽心思,誰不知曉。隻是每日陛下除了講學的事情會召見我們聽用以外,這幾日連出宮的次數都不多。就是每一次,都是一大堆人荷槍實彈地跟著,好不自在。”
李允兒聽完,卻是更加麵色通紅了,聲音訥訥地,低聲道:“這種事,大君尋我來,其實也是找錯人了。況且,陛下與皇後娘娘恩愛,誰人不知,往來鴻信傳書,可是牽掛著呢。這個時候尋外室,卻也是沒心思。當然,最重要的,允兒是覺得,陛下是個做大事的人。”
“做大事?”柳英彩耐心地引導著。
李允兒點頭,作為原定曆史裏被嫁給多爾袞的朝鮮公主,李允兒其實見解獨到,也是頗有政治嗅覺:“在陛下看來,平定內憂外患,建設強盛大明。推動中華同盟,將世界置於中華範疇之中。這是青史留名的偉業,兒女情長此類,自是不多心思的。”
柳英彩有些迷茫:“中華,是怎樣的概念?”
“唔,便是漢家兒郎之域吧。”李允兒沉吟稍許,又道:“我朝鮮儒沐中華,數百年一來,亦是中華一員。不是番邦夷人,不知禮義。”
說著,李允兒感覺一陣傲然。
這就如同後世的文明世界與不文明世界一般。
“禮義……”柳英彩對於這個卻是懂了。
山門裏,一樣是尊師重道。雖然看似是世外高人,其實也一樣深受塵世的影響。若無禮義,自然也就亂套了。
中國自古以來,或許就不是什麽法製社會。比起法律,更加作為社會秩序核心的是禮儀,是道德。這是儒家的內核所在。
隻可惜,伴隨著後世到了清朝,文化專製,文字獄高壓可怖,除了訓詁學這類沒有政治風險的文化研究以外,思想層麵上實際上進入了一種落後。
相反,明清交際之時卻是有眾多的思想大家出現。朱慈烺毫不懷疑在中國一樣也可以出現一個思想啟蒙的大潮。
隻要……這個國家依舊保持著擴張與進取的狀態。
“小人小時候上去過……”樸正勇迴憶起了自己當年當采藥小童的時候,但很快他就不由地摸了摸自己有些發福的肚子,有些玄乎。
見此,崔成恩搖了搖頭:“罷了,好不容易得來的消息。那九龍眼就在此處,我們不能再錯過了。”
說罷,樸正勇深唿吸一口氣,帶著人爬了上去。
峭壁之上,赫然有一處山寨。
裏麵,接應的人見樸正勇抵達,大喜過望:“剛好,九龍眼眼下正好一人在寨子裏。”
見此,崔成恩不由感慨起了自己的幸運。這樸正勇竟是恰好是尚誌嶺的人,也有幾名親信都在天理教的寨中。
崔成恩點了點頭,身後一行人披甲執銳,跟著人衝入了寨中一處寒酸的小房間裏。
見幾人來臨,九龍眼震驚過後頗為平靜:“這一天還是來了。我要知道我刺殺的是大皇帝……我哪裏還敢動手……我招了。”
……
“什麽,伏擊明軍?”楊平郡裏,林慶業見到了急匆匆趕來的崔成恩。
崔成恩急切地道:“不僅如此,還有幕後主使。應是在漢城預備著發動,對陛下不利!”
“這些賊子,真是膽大包天!”林慶業的震驚難以描繪,他可是明白大明之強盛的。輕輕鬆鬆就能動員百萬大軍,對付一個孱弱的朝鮮實在是舉手之勞。
這些人發了什麽失心瘋,竟然要激怒這樣一頭複蘇的雄獅。
但很快,林慶業又不由地感慨起了眼前這崔成恩的好運。
崔成恩在摩尼山救了皇帝陛下一次,眼下,卻又是得到了這麽一個關鍵信息。這一迴……又是妥妥的救駕之功了。
當然……
前提是要救下來。
“來人,立刻去將李李團長請過來,我有要事相商!”林慶業說。
……
大明二七八年六月六日,上午。
這是朱慈烺預定下來講學的日子。
李允兒深唿吸一口氣,走進了成均館裏。
作為朝鮮版本的國子監,成均館可謂是朝鮮的最高學府。對於不能讀書的李允兒而言,這裏也算得上一處聖地了。
當然,聖地已經有些破敗,還是這一場皇帝陛下的講學讓這裏得以重新煥發生機。四麵八方抵達的學者、士子以及官員行走在成均館內,都顯得興致盎然。
她的身邊,柳英彩倒是很平靜的模樣,淺淺地笑著,也不怎麽打量著成均館裏的事情,發著呆,仿佛在想著什麽心事。
自從知道自己的生父是一個邪教頭子以後,原本在瑤池超然的柳英彩覺得自己一下子脫離了原來出塵的狀態。
原本隻是一名殺手的時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即可。
現在,忽然間發現自己所有的任務其實都是一種試煉。並無多大的難度,柳英彩開始感覺內心空落落的。她有些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了。
更重要的是,比起過去,她的身邊牽出了無數根線,左右著她的人生。她第一次對任務的合理性開始產生了懷疑……
“要殺他嗎?”柳英彩心中想著,忍不住問道:“允兒。”
“你在發呆哦。”李允兒關切地問著:“太緊張了嗎?”
對於眼前這個英氣逼人的少女,李允兒有些極大的好感。至少,光是這副帥氣的麵容出現在女人身上,就足以讓淑軟的李允兒感覺心跳加速。
“嗯。”柳英彩感受著李允兒灼灼的目光問,有些不那麽自在,不過沒有感覺到惡意,她很快就放鬆了下來,又道:“你覺得,大皇帝是個怎樣的人?”
“陛下呀……”李允兒想起了朱慈烺扮演諸葛孔明時那副俊朗的模樣,笑道:“那可是咱們百萬朝鮮少女心中的偶像歐巴呢。”
柳英彩噗哧地笑了出來,他本來是很嚴肅地考慮朱慈烺是怎樣人的。結果,得到了這麽一個膚淺的問題。
但柳英彩恰恰卻是不看臉的人:“你明白我不關注男子容顏的,要關注,也該是你這般的淑女。”
李允兒的麵龐騰地就紅了起來。
柳英彩笑了,繼續道:“說正經呢,你說陛下是個怎樣的人。況且,你我二人被送到這裏來,大君是個什麽心思,誰不知曉。隻是每日陛下除了講學的事情會召見我們聽用以外,這幾日連出宮的次數都不多。就是每一次,都是一大堆人荷槍實彈地跟著,好不自在。”
李允兒聽完,卻是更加麵色通紅了,聲音訥訥地,低聲道:“這種事,大君尋我來,其實也是找錯人了。況且,陛下與皇後娘娘恩愛,誰人不知,往來鴻信傳書,可是牽掛著呢。這個時候尋外室,卻也是沒心思。當然,最重要的,允兒是覺得,陛下是個做大事的人。”
“做大事?”柳英彩耐心地引導著。
李允兒點頭,作為原定曆史裏被嫁給多爾袞的朝鮮公主,李允兒其實見解獨到,也是頗有政治嗅覺:“在陛下看來,平定內憂外患,建設強盛大明。推動中華同盟,將世界置於中華範疇之中。這是青史留名的偉業,兒女情長此類,自是不多心思的。”
柳英彩有些迷茫:“中華,是怎樣的概念?”
“唔,便是漢家兒郎之域吧。”李允兒沉吟稍許,又道:“我朝鮮儒沐中華,數百年一來,亦是中華一員。不是番邦夷人,不知禮義。”
說著,李允兒感覺一陣傲然。
這就如同後世的文明世界與不文明世界一般。
“禮義……”柳英彩對於這個卻是懂了。
山門裏,一樣是尊師重道。雖然看似是世外高人,其實也一樣深受塵世的影響。若無禮義,自然也就亂套了。
中國自古以來,或許就不是什麽法製社會。比起法律,更加作為社會秩序核心的是禮儀,是道德。這是儒家的內核所在。
隻可惜,伴隨著後世到了清朝,文化專製,文字獄高壓可怖,除了訓詁學這類沒有政治風險的文化研究以外,思想層麵上實際上進入了一種落後。
相反,明清交際之時卻是有眾多的思想大家出現。朱慈烺毫不懷疑在中國一樣也可以出現一個思想啟蒙的大潮。
隻要……這個國家依舊保持著擴張與進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