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師在北京城打得無比熱鬧,遠在河南的劉肇基並不知道北京城已經唾手可得,他現在正在為無仗可打而鬧心。
整訓了一個月,一軍的軍心士氣有了明顯的提高,劉肇基則帶著營以上軍官對戰術和戰法都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不過劉肇基覺得最大的收獲還在騎兵旅。
當初騎步槍配發到了一軍騎兵旅以後,確實時間太過倉促,騎兵旅拿著新裝備一路行軍從南京到了歸德,卻沒有係統地訓練過,就連騎兵旅旅長汪澤誠都對戰勝滿清騎兵信心不足。
這次整訓劉肇基也是不計血本,讓騎兵旅很打了些實彈,現在的騎兵旅基本都能在馬上開槍了,不再象以前那樣隻是快速機動的步兵。
整訓結束之後,劉肇基毫不耽擱,直接率領一軍從歸德向開封、鄭州一線推進。
汪澤誠率領騎兵旅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麵,上次不敢與清軍騎兵交手,汪澤誠一直深以為恥,這次他要打上一個漂亮仗來挽迴麵子。
豪格還算給汪澤誠麵子,在斥候報告國防軍隻有一個騎兵旅衝上來的時候,豪格決定打上一仗。
本來豪格已經準備往山西撤退,丟了兩湖的消息已經傳過來十多天,豪格知道“糧倉”都已經沒了,運輸線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他的任務其實已經完成。
豪格想打一仗的原因是他不想在撤退的過程中被國防軍緊緊追著不放,如果能滅了一軍的騎兵旅,豪格想走就輕鬆多了。
對付騎兵旅豪格動用了兩萬騎兵。這已經超出騎兵旅兩倍還要多。豪格覺得沒有問題。
但豪格這次卻是太樂觀了。今天的騎兵旅已經不是當初歸德城外的騎兵旅了,已經基本掌握了騎步槍使用的騎兵旅遠不是使用冷兵器的滿清騎兵可以對抗的。
騎兵對戰是在距離開封一百多裏遠的雙塔鎮外的麥田裏開打的,清軍騎兵就是衝著騎兵旅來的,汪澤誠找豪格的騎兵找得也有點辛苦,雙方一拍即合,國防軍成軍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騎兵對戰就打開了。
不少騎兵旅的騎兵看著麵前剛剛露出新芽的春麥和高粱下意識地勒住了戰馬,大家都把眼光朝汪澤誠看來。大家愛護百姓莊稼幾乎已經形成一種本能,三大紀律大項注意的歌詞大家不僅會唱。更是記到了心裏麵。
豪格可不會心疼莊稼,在他看來,這些地方很快就要被國防軍占領,按他的意思這些莊稼一點不給南京政府留下才好。
清兵二萬多騎兵催動戰馬小跑著,南北兩個方向兩個巨大的箭頭緩緩朝騎兵旅包圍過來。
汪澤誠更不想糟蹋這些莊稼,但清軍騎兵已經衝過來,莊稼已經被他們基本都毀了,汪澤誠咬了咬牙,舉起手裏的騎步槍指向清軍騎兵,“騎兵旅。出擊!”
一軍騎兵旅並沒有裝備騎兵專用的手榴彈,但汪澤誠也有高招。
騎兵旅的戰馬並沒有小跑起來。隻是緩緩朝清軍騎兵迎了上去,粗粗看去騎兵旅的隊形很稀疏,但如果從後麵仔細看去,卻能發現後麵的騎兵剛好能在前麵騎兵留下的縫隙中射擊,而且這種隊形一旦開始衝鋒,前麵的騎兵對後麵騎兵的視線造成的影響會降到最小。
汪澤誠這麽做的目的就是為保證火力的密集度,也是騎兵旅不少軍官在訓練中總結出來的。
豪格在後方看著騎兵旅的隊形覺得有些奇怪,這種隊形並不是騎兵衝鋒用的,他不知道騎兵旅到底想幹什麽。
左路尼堪部的騎兵已經開始加速,離騎兵旅已經不到一裏地了,但騎兵旅卻仍然沒有加速的樣子,騎兵們的騎步槍依舊靠在右邊肩膀上。
清軍騎兵的速度已經提了起來,但並非很很快,鬆軟的土地影響了戰馬的速度,馬蹄踢出的不僅有土塊,更有無數的莊稼苗。
“呯”的一聲槍響,清軍一名騎兵從馬上裁了下來,這一槍是汪澤誠打的,他的槍聲就是命令,寬大的正麵上,起碼有五百支騎步槍同時開了火,騎兵旅更多的士兵打的是清兵的戰馬,不是所有人都有汪澤誠那樣槍法,戰馬作為目標總比馬上的騎兵要大得多。
汪澤誠來不及去數,但他知道這輪射擊起碼造成了清軍騎兵上百人的傷亡,戰馬倒地把馬上的騎兵給摔了出去,不過鬆軟的土地卻讓很多清兵沒有受到致命傷,不少人摔在地裏,翻滾了幾圈之後躲過後麵衝過來的戰馬又站了起來。
眼前的場景讓豪格大吃一驚,騎兵可以在馬上開槍,他以前還真沒見過,不過更讓他吃驚的是,第一輪槍響過後不過一息的功夫,第二輪槍聲又響了起來,這次因為距離更近,倒下的戰馬也更多。
三十米是死亡線,沒有清軍的騎兵衝到騎兵旅三十米以內,騎兵旅幾輪射擊過後逐漸信心十足,射擊開始變得有節奏起來。
南北兩個方向的情況基本差不多,五分鍾的時間不到,清軍騎兵損失了將近一千多騎,豪格有點受不了了,盡管騎兵踏起的塵土讓他看得不是很清楚,但他還是從單筒望遠鏡裏看到,沒有一個騎兵旅的騎兵落馬。
“鳴金收兵,快撤!”覺得情況不對的豪格趕緊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但這次是騎兵對戰,要撤退可沒那麽容易,就在清軍後方鑼聲響起的時候,汪澤誠同時下達了追擊的命令。
騎兵旅一直追出二十裏開外,一路上又留下了五六百清軍騎兵。
騎兵旅這次大獲全勝當然讓劉肇基非常高興,不過劉肇基並沒有高興很長時間,讓他頭疼的事情很快就來了。
騎兵旅這次和清兵的對戰糟蹋了上千畝的莊稼。看到村裏百姓們坐在莊稼地裏痛哭。劉肇基覺得頭大如牛。
如果隻是勻幾天的糧食給百姓。一軍當然能夠做到,但這些莊稼是百姓們一年的口糧,有的還要交租,莊稼毀了,那些地主可不會少收一兩租子。
沒有更好的辦法,劉肇基隻能把打死打傷的清兵戰馬留給了這些百姓,又從一軍的糧草裏給他們劃了部分糧食,燃眉之急是解決了。但全年的問題怎麽解決,劉肇基卻再也沒辦法了。
劉肇基並沒有頭疼很久,因為路振飛帶著一幫官員趕到了。
路振飛從南京一路出發趕往河南,是在史可法的連聲催促下匆匆出發的。
路振飛的事情很多,對新收複地區的官員進行甄別是他的本職工作。
從歸德到鄭州沿途劉肇基遇到了當年多鐸大軍南下時同樣的場景,劉肇基已經分不清楚這些大軍一到立即開城投降的是以前的明軍還是大順軍,可能有的既當過明軍,也當過大順軍。
河南的官員同樣如此,哪路大軍來了都開城投降。
崇禎年間李自成的隊伍剛起事到達河南時,那時見官就殺。投降的還少,後來建立了大順政權改變了策略。有政權就必須有要官員,農民起義軍裏實在挑不出來,也隻能把明朝的官員拿來湊合用。
滿清後來進入中原時也麵臨同樣的問題,這就造成不少官員先是明朝的官員,後來投降大順,明軍打迴來又迴到明朝,滿清大軍來了以後又投降滿清,投降幾乎成了一種本能。
國防軍進軍速度太快,南京政府根本來不及培訓足夠的官員,有些地方的官員隻能先將就著用,但並非是個官員就能繼續當官,路振飛這次來就是要對他們進行甄別,首要條件就是對百姓沒有惡行,其次就是查有無貪腐行為,貪官那是一律不能接著用了。
路振飛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史可法交給他的,那就是在新收複地區推廣紅薯、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史可法引用了羅劍說的話給路振飛說,叫“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
雖然南京政府當初並沒有就這些作物對滿清統治區進行封鎖,但民間私下的傳播速度非常慢,幾年時間並沒有足夠的種子傳到河南一帶。
這次路振飛就帶了大量種子來,從歸德開始就一路邊甄別官員邊推廣農作物,等到了雙塔鎮卻正好解決了劉肇基頭疼的問題。
還別說,路振飛在河南推廣新作物還真不太順利,這個時代時,糧食生產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一年到頭就指望著田地裏的那點收成過日子,這要讓每家每戶拿出一半甚至全部土地來播種新作物,幾乎跟一個現代人把所有財產全部投到一個完全不了解的項目裏沒什麽區別。
盡管路振飛的官不小,但雙塔鎮的百姓們卻沒聽說過“組織部長”,“我是南京政府的‘吏部尚書’,這你們總懂吧?”路振飛無奈地跟雙塔鎮百姓說道。
“吏部尚書”?這可是大得要命的大官,雙塔鎮的百姓見路振飛並沒有穿明朝的官員補服,本就不太相信他,現在聽說他是這麽大的官,頓時嚇得紛紛跪在地上,弄得路振飛又是一陣忙活。
一軍在雙塔鎮跟這裏的百姓們關係處得非常不錯,大家都說從沒見過這樣的隊伍,哪有軍隊幫百姓幹活的?不信?你看地裏那個拿著鋤頭幹得正起勁的那位,那可是一軍的軍長,聽說軍長可是南京政府的大將軍呢。
現在南京政府又派來這麽大的官,乖乖!“吏部尚書”!莊稼人也許一輩子連縣官都見不到,今天竟然見到了“吏部尚書”,這讓雙塔鎮的百姓們有些興奮,也有些害怕。
好在這位“吏部尚書”也是一個沒架子的大官,而且廢話也不多,大家不敢種新莊稼,“尚書大人”也不怪大家,隻讓人在村裏支起一口大鍋,把那些紅薯、土豆煮了一大鍋,讓大家來品嚐。
紅薯的味道不錯,又香又甜,土豆粉嘟嘟的,吃起來飽肚子,大家的疑惑少了不少,不過這新莊稼到底該怎麽侍弄,大家都不知道,想問卻又有些不敢。
本來大將軍親自下地幹活已經讓百姓們誠惶誠恐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位“吏部尚書”大人竟把袖子、褲腿一挽,領著幾個人就到村外地裏,給大家教起來如何種這些新莊稼。
路振飛的身體力行讓雙塔鎮的百姓們解除了疑惑,又恰逢地裏莊稼被毀,重新下種已經過了時節,新作物在雙塔鎮終於順利推廣了下去。
路振飛和一軍都不能在雙塔鎮呆得太久,一軍還要繼續向開封和鄭州進軍,路振飛解決了雙塔鎮的問題,還要到其他地方繼續忙活。
不過南京政府的大官和軍隊在雙塔鎮所做的一切全都被雙塔鎮的百姓們記在了心裏,也以飛快的速度在中原大地上傳播著,《中華日報》的記者詳細記錄了這一切,不久之後,一篇題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的文章刊登了出來,雙塔鎮這個中原小鎮始為天下人所知。(未完待續。)
整訓了一個月,一軍的軍心士氣有了明顯的提高,劉肇基則帶著營以上軍官對戰術和戰法都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不過劉肇基覺得最大的收獲還在騎兵旅。
當初騎步槍配發到了一軍騎兵旅以後,確實時間太過倉促,騎兵旅拿著新裝備一路行軍從南京到了歸德,卻沒有係統地訓練過,就連騎兵旅旅長汪澤誠都對戰勝滿清騎兵信心不足。
這次整訓劉肇基也是不計血本,讓騎兵旅很打了些實彈,現在的騎兵旅基本都能在馬上開槍了,不再象以前那樣隻是快速機動的步兵。
整訓結束之後,劉肇基毫不耽擱,直接率領一軍從歸德向開封、鄭州一線推進。
汪澤誠率領騎兵旅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麵,上次不敢與清軍騎兵交手,汪澤誠一直深以為恥,這次他要打上一個漂亮仗來挽迴麵子。
豪格還算給汪澤誠麵子,在斥候報告國防軍隻有一個騎兵旅衝上來的時候,豪格決定打上一仗。
本來豪格已經準備往山西撤退,丟了兩湖的消息已經傳過來十多天,豪格知道“糧倉”都已經沒了,運輸線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他的任務其實已經完成。
豪格想打一仗的原因是他不想在撤退的過程中被國防軍緊緊追著不放,如果能滅了一軍的騎兵旅,豪格想走就輕鬆多了。
對付騎兵旅豪格動用了兩萬騎兵。這已經超出騎兵旅兩倍還要多。豪格覺得沒有問題。
但豪格這次卻是太樂觀了。今天的騎兵旅已經不是當初歸德城外的騎兵旅了,已經基本掌握了騎步槍使用的騎兵旅遠不是使用冷兵器的滿清騎兵可以對抗的。
騎兵對戰是在距離開封一百多裏遠的雙塔鎮外的麥田裏開打的,清軍騎兵就是衝著騎兵旅來的,汪澤誠找豪格的騎兵找得也有點辛苦,雙方一拍即合,國防軍成軍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騎兵對戰就打開了。
不少騎兵旅的騎兵看著麵前剛剛露出新芽的春麥和高粱下意識地勒住了戰馬,大家都把眼光朝汪澤誠看來。大家愛護百姓莊稼幾乎已經形成一種本能,三大紀律大項注意的歌詞大家不僅會唱。更是記到了心裏麵。
豪格可不會心疼莊稼,在他看來,這些地方很快就要被國防軍占領,按他的意思這些莊稼一點不給南京政府留下才好。
清兵二萬多騎兵催動戰馬小跑著,南北兩個方向兩個巨大的箭頭緩緩朝騎兵旅包圍過來。
汪澤誠更不想糟蹋這些莊稼,但清軍騎兵已經衝過來,莊稼已經被他們基本都毀了,汪澤誠咬了咬牙,舉起手裏的騎步槍指向清軍騎兵,“騎兵旅。出擊!”
一軍騎兵旅並沒有裝備騎兵專用的手榴彈,但汪澤誠也有高招。
騎兵旅的戰馬並沒有小跑起來。隻是緩緩朝清軍騎兵迎了上去,粗粗看去騎兵旅的隊形很稀疏,但如果從後麵仔細看去,卻能發現後麵的騎兵剛好能在前麵騎兵留下的縫隙中射擊,而且這種隊形一旦開始衝鋒,前麵的騎兵對後麵騎兵的視線造成的影響會降到最小。
汪澤誠這麽做的目的就是為保證火力的密集度,也是騎兵旅不少軍官在訓練中總結出來的。
豪格在後方看著騎兵旅的隊形覺得有些奇怪,這種隊形並不是騎兵衝鋒用的,他不知道騎兵旅到底想幹什麽。
左路尼堪部的騎兵已經開始加速,離騎兵旅已經不到一裏地了,但騎兵旅卻仍然沒有加速的樣子,騎兵們的騎步槍依舊靠在右邊肩膀上。
清軍騎兵的速度已經提了起來,但並非很很快,鬆軟的土地影響了戰馬的速度,馬蹄踢出的不僅有土塊,更有無數的莊稼苗。
“呯”的一聲槍響,清軍一名騎兵從馬上裁了下來,這一槍是汪澤誠打的,他的槍聲就是命令,寬大的正麵上,起碼有五百支騎步槍同時開了火,騎兵旅更多的士兵打的是清兵的戰馬,不是所有人都有汪澤誠那樣槍法,戰馬作為目標總比馬上的騎兵要大得多。
汪澤誠來不及去數,但他知道這輪射擊起碼造成了清軍騎兵上百人的傷亡,戰馬倒地把馬上的騎兵給摔了出去,不過鬆軟的土地卻讓很多清兵沒有受到致命傷,不少人摔在地裏,翻滾了幾圈之後躲過後麵衝過來的戰馬又站了起來。
眼前的場景讓豪格大吃一驚,騎兵可以在馬上開槍,他以前還真沒見過,不過更讓他吃驚的是,第一輪槍響過後不過一息的功夫,第二輪槍聲又響了起來,這次因為距離更近,倒下的戰馬也更多。
三十米是死亡線,沒有清軍的騎兵衝到騎兵旅三十米以內,騎兵旅幾輪射擊過後逐漸信心十足,射擊開始變得有節奏起來。
南北兩個方向的情況基本差不多,五分鍾的時間不到,清軍騎兵損失了將近一千多騎,豪格有點受不了了,盡管騎兵踏起的塵土讓他看得不是很清楚,但他還是從單筒望遠鏡裏看到,沒有一個騎兵旅的騎兵落馬。
“鳴金收兵,快撤!”覺得情況不對的豪格趕緊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但這次是騎兵對戰,要撤退可沒那麽容易,就在清軍後方鑼聲響起的時候,汪澤誠同時下達了追擊的命令。
騎兵旅一直追出二十裏開外,一路上又留下了五六百清軍騎兵。
騎兵旅這次大獲全勝當然讓劉肇基非常高興,不過劉肇基並沒有高興很長時間,讓他頭疼的事情很快就來了。
騎兵旅這次和清兵的對戰糟蹋了上千畝的莊稼。看到村裏百姓們坐在莊稼地裏痛哭。劉肇基覺得頭大如牛。
如果隻是勻幾天的糧食給百姓。一軍當然能夠做到,但這些莊稼是百姓們一年的口糧,有的還要交租,莊稼毀了,那些地主可不會少收一兩租子。
沒有更好的辦法,劉肇基隻能把打死打傷的清兵戰馬留給了這些百姓,又從一軍的糧草裏給他們劃了部分糧食,燃眉之急是解決了。但全年的問題怎麽解決,劉肇基卻再也沒辦法了。
劉肇基並沒有頭疼很久,因為路振飛帶著一幫官員趕到了。
路振飛從南京一路出發趕往河南,是在史可法的連聲催促下匆匆出發的。
路振飛的事情很多,對新收複地區的官員進行甄別是他的本職工作。
從歸德到鄭州沿途劉肇基遇到了當年多鐸大軍南下時同樣的場景,劉肇基已經分不清楚這些大軍一到立即開城投降的是以前的明軍還是大順軍,可能有的既當過明軍,也當過大順軍。
河南的官員同樣如此,哪路大軍來了都開城投降。
崇禎年間李自成的隊伍剛起事到達河南時,那時見官就殺。投降的還少,後來建立了大順政權改變了策略。有政權就必須有要官員,農民起義軍裏實在挑不出來,也隻能把明朝的官員拿來湊合用。
滿清後來進入中原時也麵臨同樣的問題,這就造成不少官員先是明朝的官員,後來投降大順,明軍打迴來又迴到明朝,滿清大軍來了以後又投降滿清,投降幾乎成了一種本能。
國防軍進軍速度太快,南京政府根本來不及培訓足夠的官員,有些地方的官員隻能先將就著用,但並非是個官員就能繼續當官,路振飛這次來就是要對他們進行甄別,首要條件就是對百姓沒有惡行,其次就是查有無貪腐行為,貪官那是一律不能接著用了。
路振飛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史可法交給他的,那就是在新收複地區推廣紅薯、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史可法引用了羅劍說的話給路振飛說,叫“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
雖然南京政府當初並沒有就這些作物對滿清統治區進行封鎖,但民間私下的傳播速度非常慢,幾年時間並沒有足夠的種子傳到河南一帶。
這次路振飛就帶了大量種子來,從歸德開始就一路邊甄別官員邊推廣農作物,等到了雙塔鎮卻正好解決了劉肇基頭疼的問題。
還別說,路振飛在河南推廣新作物還真不太順利,這個時代時,糧食生產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一年到頭就指望著田地裏的那點收成過日子,這要讓每家每戶拿出一半甚至全部土地來播種新作物,幾乎跟一個現代人把所有財產全部投到一個完全不了解的項目裏沒什麽區別。
盡管路振飛的官不小,但雙塔鎮的百姓們卻沒聽說過“組織部長”,“我是南京政府的‘吏部尚書’,這你們總懂吧?”路振飛無奈地跟雙塔鎮百姓說道。
“吏部尚書”?這可是大得要命的大官,雙塔鎮的百姓見路振飛並沒有穿明朝的官員補服,本就不太相信他,現在聽說他是這麽大的官,頓時嚇得紛紛跪在地上,弄得路振飛又是一陣忙活。
一軍在雙塔鎮跟這裏的百姓們關係處得非常不錯,大家都說從沒見過這樣的隊伍,哪有軍隊幫百姓幹活的?不信?你看地裏那個拿著鋤頭幹得正起勁的那位,那可是一軍的軍長,聽說軍長可是南京政府的大將軍呢。
現在南京政府又派來這麽大的官,乖乖!“吏部尚書”!莊稼人也許一輩子連縣官都見不到,今天竟然見到了“吏部尚書”,這讓雙塔鎮的百姓們有些興奮,也有些害怕。
好在這位“吏部尚書”也是一個沒架子的大官,而且廢話也不多,大家不敢種新莊稼,“尚書大人”也不怪大家,隻讓人在村裏支起一口大鍋,把那些紅薯、土豆煮了一大鍋,讓大家來品嚐。
紅薯的味道不錯,又香又甜,土豆粉嘟嘟的,吃起來飽肚子,大家的疑惑少了不少,不過這新莊稼到底該怎麽侍弄,大家都不知道,想問卻又有些不敢。
本來大將軍親自下地幹活已經讓百姓們誠惶誠恐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位“吏部尚書”大人竟把袖子、褲腿一挽,領著幾個人就到村外地裏,給大家教起來如何種這些新莊稼。
路振飛的身體力行讓雙塔鎮的百姓們解除了疑惑,又恰逢地裏莊稼被毀,重新下種已經過了時節,新作物在雙塔鎮終於順利推廣了下去。
路振飛和一軍都不能在雙塔鎮呆得太久,一軍還要繼續向開封和鄭州進軍,路振飛解決了雙塔鎮的問題,還要到其他地方繼續忙活。
不過南京政府的大官和軍隊在雙塔鎮所做的一切全都被雙塔鎮的百姓們記在了心裏,也以飛快的速度在中原大地上傳播著,《中華日報》的記者詳細記錄了這一切,不久之後,一篇題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的文章刊登了出來,雙塔鎮這個中原小鎮始為天下人所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