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就這麽迴來了,非但沒得到什麽好處不說還搭上兩個人才?等等,蒯家,好像還不止兩個……”
曹仁看著自己的好大兒,一臉的無語。
“父親的意思是,我被劉章那小子給算計了?”
曹泰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表情,曹仁見狀撇了撇嘴,隨後沉思了片刻道。
“其實也不算是算計吧,誠如其所言,荊州的人才的確有些過剩了,不能人盡其才的結果必然會在這個不大的官場內爭鬥不休,而且就算是你能夠駕馭得了,將來也容易引起朝廷的誤會,既然念祖想要,就給他好了……”
說到這裏,曹仁忽然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腦門,繼續感歎道。
“這人上了年歲就是容易忘事兒,你這幾日閑暇的時候多去念祖那裏轉轉探探口風,看他那個經濟規劃的第一批試點能不能給荊州一部分名額……”
“嗯?父親呐,這劉章不是說地方發展的太好會引起陛下的警惕麽,怎麽父親還要主動湊上去?這會不會有點兒……”
看著曹泰一臉的不解之色,曹仁搖了搖頭,道。
“此一時彼一時,新政的策劃者雖說是念祖,但真正實施新政的其實是陛下,若是成了得利最大的也是陛下,咱們主動一點兒不但是賣了他劉念祖一個麵子,也是在用實際行動支持陛下的新政,懂嗎?”
“至於如何規避風險這一塊……”
曹仁扭頭看了看地圖,笑道。
“你就跟念祖說,雖然荊州地界世家勢力錯綜複雜,但荊南四郡卻是幹淨的緊,若是有需要,這四郡可以讓朝廷派下官吏直接管轄,並且前期開發所需的錢糧我荊州也可適當的出一份力,當然了除了錢糧,治安方麵我荊州也可分出兵馬解決。”
曹泰聞言不解道。
“父親,咱們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麽,雖說不是很介意得罪那些世家,但這種事會不會有些費力不討好?”
曹仁聞言擺手道。
“你還是不懂啊,念祖想用什麽人大可以自行前去接觸,現在當著你的麵說,實際上就是在給咱們一個信號,他要開始新一輪的開發了,而我們有沒有興趣跟著一起來,表麵上是讓我們出人出錢,實際上是在送錢,這一點看看你子廉叔家裏就明白了。”
“啊?原來是這樣的嗎?”
曹泰恍然。
而曹仁則是點了點頭,擺手道。
“明白了就早些去吧,隻要念祖點頭,你全盤照辦就是了,那小子的腦袋好著嘞,不會讓你吃虧的……”
雖然跟曹泰說了不少,但有一點曹仁卻是沒說,那就是——眼前的這些福利實際上其實算是劉章給曹氏的這些宗親的一種補償,畢竟當初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就是劉章進言之後才使得夏侯惇與曹仁兩次敗仗之後被一定程度的邊緣化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張合、黃忠、趙雲這樣的降將在之後的時間裏大展神威,這雖然不能說曹氏宗親將領就一定不會比張合等人差,但事後看來,當時的劉章的確是有意打壓他們這些宗親勢力。
至於怨氣麽……
曹仁自問早些年的時候的確是有那麽一些的,可這些年在荊州安頓下來之後曹仁經過反複的思量終於明白了劉章的意圖。
這種看似得罪了曹氏宗親的舉動實際上是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一種手段。
首先曹氏宗親不會恃寵而驕,也不會因為在戰場上立下功勳就變得驕狂自大,畢竟事實證明了,不用他們這些宗親將領,那些降將依舊可以將事情做得非常出色!而比起那些有著更大功勞的降將們,曹操再將部分州郡交給宗親們管理,毫無疑問的這就是一種恩寵!
而對於張合等人來說,放著宗親將領不用,反而重用他們那些降將,這無疑是種天大的恩典,畢竟在他們看來,有著連弩這等利器以及完善的後勤保障,即便是換成曹仁這些宗親將領依舊可以解決匈奴、鮮卑這些邊患問題。
看似不經意間,劉章直接將宗親與降將對於曹操的感恩之情全部拉滿不說,還絲毫不留痕跡,甚至是直接解決了多年之後可能產生的矛盾!
這樣的手段,簡直令人細思極恐!
而劉章自己呢?更是借著川蜀一戰將自己與曹操屢次置於險地,從而巧妙的化解了曹操對於劉章有可能起兵反叛的疑慮,畢竟一個在製定戰略時妙計百出之人,卻在臨戰之時總會有致命疏漏之人,怎麽看都是一個現實版的趙括……
那麽劉章就真的如此不堪麽?
曹仁以為事情必然沒有這麽簡單,那麽如此一來劉章所求之物或許是比皇權要更加龐大的東西,如今看到了劉章丟出來的新政以及一係列的地方開發計劃,曹仁終於確定了一件事——
這劉章的而那“橫梁四句”或許並非是他一時間的心血來潮之作,此人走得很可能是那古聖之道……
曹仁想到這裏,忽然看向曹泰滿是嫌棄的開口道。
“沒事的時候多看些書吧,你這些年還是有些太過懈怠了……”
說完,曹仁就將曹泰趕了出來,結果弄得曹泰一臉懵逼,最後隻能將自己父親的行為歸結到——
“人年紀大了,就是容易多愁善感……”
小聲嘀咕了一句,曹泰大袖一甩,背著手離開了曹仁的院子……
而另一邊的劉章在幹嘛呢?
當然是差人送上了拜帖,去拜訪那位曆史上被諸葛亮揮淚斬掉的馬謖了,對於此人,劉章還是相當好奇的。
畢諸葛亮這人畢生有一個詞可以很好的概括,那就是——事必躬親。
而馬謖幾乎是唯一一個讓諸葛亮可以毫無保留的信任著的人,那麽這個馬謖真的就像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嗎?
這還真是未必。
當然了,曆史上關於馬謖的問題其實爭議還蠻大的,其中就有夷陵劉備戰敗於白帝城托孤之時的一句關於馬謖的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這句話似乎是證實了馬謖的才能並不出眾,但為何諸葛亮卻對馬謖青睞有加呢?
原因就在諸葛亮征討南中之時曾在臨行之際向馬謖問策,而馬謖是如何迴答的呢?
攻心計!
馬謖的意思大概就是: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這也是諸葛亮之後做出“七擒孟獲”這等壯舉的由來。
但同樣是蜀國的核心人物,為何劉備與諸葛亮卻在馬謖的身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呢?
劉章以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劉備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劉備“細糧吃多了,咽不下糟糠”。
這一點看看劉備身邊的文臣都是些什麽人就明白了,早年的時候劉備身邊的文臣就隻有簡雍與孫乾,其中孫乾自不必多言,此人雖不像諸葛亮等人那樣出名,但也是名仕鄭玄的高徒。
至於簡雍,不但是最早追隨劉備的人之一,更是在成都成功勸降劉璋之人。
而到了荊州之後,劉備手下的文臣那就更誇張了,其中最出名的幾個無一不是堪稱一時的大才!
徐庶、諸葛亮、龐統以及入川之後收下的法正。
而這些人,都是堪稱通才的人物,可馬謖呢?在治理地方的時候卻是政績不顯……
這就像是後世在公司裏打工,明明老板讓你帶項目,你卻成天跟公司的高管大談公司規劃、戰略藍圖這些東西,或許在高管的眼中,可以從其的言談之中得到啟發,但在老板眼裏這可不就是不務正業麽?
所以說,劉備認為馬謖誇誇其談是對的,但諸葛亮認為馬謖戰略眼光獨到也沒問題,隻是二人所觀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
這對於馬謖來說卻是個悲劇。
畢竟善用人的劉備看不上他,而對他委以重任的諸葛亮卻是個不會用人的……
至於街亭失守之責,根據後世的一些人實際觀察過地形得出的結論就是,哪怕不在山上駐紮,蜀郡能夠守住街亭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且按照當時蜀國內部的情況來看,戰爭的失利是必須要有人出來負責的,否則難以平息國內的民怨。
是的,就是民怨,舉國皆兵這種事可以用一時,卻不可用一世,在一中窮兵黷武的政策下,蜀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是必然會跌破下限的。
這一點從劉備入蜀之前黃權的言論以及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時期李嚴的論調就可以看出一些苗頭。
戰爭失利已經是既定的事實,馬謖死後矛盾的轉移也算成功,那麽至於死的究竟是馬謖還是其他人,又或者馬謖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選擇了無暇赴死還是糊裏糊塗的被推出來當成了擋箭牌,那都已經不重要了。
而這件事帶來的結果就是,劉禪可以繼續坐著他的皇帝等待自己的丞相兌現承諾,諸葛亮也可以繼續去囤積糧餉、兵員來完善他的北伐大略,可以說在這場政治危機結束之後,每個人都依舊有著美好的未來……
那麽馬謖呢?
其實馬謖也不算虧吧,畢竟按照後世信息時代的說法,黑紅也是紅,那麽惡名難道就不是名了?
所以說想要青史留名,有時候不一定非要有過人的功績,做出些能供後人當成反麵典型的事而同樣也是一種方法……
至於在這場鬧劇背後,或許隻有那些被動承受著苦難的百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者……
曹仁看著自己的好大兒,一臉的無語。
“父親的意思是,我被劉章那小子給算計了?”
曹泰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表情,曹仁見狀撇了撇嘴,隨後沉思了片刻道。
“其實也不算是算計吧,誠如其所言,荊州的人才的確有些過剩了,不能人盡其才的結果必然會在這個不大的官場內爭鬥不休,而且就算是你能夠駕馭得了,將來也容易引起朝廷的誤會,既然念祖想要,就給他好了……”
說到這裏,曹仁忽然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腦門,繼續感歎道。
“這人上了年歲就是容易忘事兒,你這幾日閑暇的時候多去念祖那裏轉轉探探口風,看他那個經濟規劃的第一批試點能不能給荊州一部分名額……”
“嗯?父親呐,這劉章不是說地方發展的太好會引起陛下的警惕麽,怎麽父親還要主動湊上去?這會不會有點兒……”
看著曹泰一臉的不解之色,曹仁搖了搖頭,道。
“此一時彼一時,新政的策劃者雖說是念祖,但真正實施新政的其實是陛下,若是成了得利最大的也是陛下,咱們主動一點兒不但是賣了他劉念祖一個麵子,也是在用實際行動支持陛下的新政,懂嗎?”
“至於如何規避風險這一塊……”
曹仁扭頭看了看地圖,笑道。
“你就跟念祖說,雖然荊州地界世家勢力錯綜複雜,但荊南四郡卻是幹淨的緊,若是有需要,這四郡可以讓朝廷派下官吏直接管轄,並且前期開發所需的錢糧我荊州也可適當的出一份力,當然了除了錢糧,治安方麵我荊州也可分出兵馬解決。”
曹泰聞言不解道。
“父親,咱們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麽,雖說不是很介意得罪那些世家,但這種事會不會有些費力不討好?”
曹仁聞言擺手道。
“你還是不懂啊,念祖想用什麽人大可以自行前去接觸,現在當著你的麵說,實際上就是在給咱們一個信號,他要開始新一輪的開發了,而我們有沒有興趣跟著一起來,表麵上是讓我們出人出錢,實際上是在送錢,這一點看看你子廉叔家裏就明白了。”
“啊?原來是這樣的嗎?”
曹泰恍然。
而曹仁則是點了點頭,擺手道。
“明白了就早些去吧,隻要念祖點頭,你全盤照辦就是了,那小子的腦袋好著嘞,不會讓你吃虧的……”
雖然跟曹泰說了不少,但有一點曹仁卻是沒說,那就是——眼前的這些福利實際上其實算是劉章給曹氏的這些宗親的一種補償,畢竟當初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就是劉章進言之後才使得夏侯惇與曹仁兩次敗仗之後被一定程度的邊緣化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張合、黃忠、趙雲這樣的降將在之後的時間裏大展神威,這雖然不能說曹氏宗親將領就一定不會比張合等人差,但事後看來,當時的劉章的確是有意打壓他們這些宗親勢力。
至於怨氣麽……
曹仁自問早些年的時候的確是有那麽一些的,可這些年在荊州安頓下來之後曹仁經過反複的思量終於明白了劉章的意圖。
這種看似得罪了曹氏宗親的舉動實際上是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一種手段。
首先曹氏宗親不會恃寵而驕,也不會因為在戰場上立下功勳就變得驕狂自大,畢竟事實證明了,不用他們這些宗親將領,那些降將依舊可以將事情做得非常出色!而比起那些有著更大功勞的降將們,曹操再將部分州郡交給宗親們管理,毫無疑問的這就是一種恩寵!
而對於張合等人來說,放著宗親將領不用,反而重用他們那些降將,這無疑是種天大的恩典,畢竟在他們看來,有著連弩這等利器以及完善的後勤保障,即便是換成曹仁這些宗親將領依舊可以解決匈奴、鮮卑這些邊患問題。
看似不經意間,劉章直接將宗親與降將對於曹操的感恩之情全部拉滿不說,還絲毫不留痕跡,甚至是直接解決了多年之後可能產生的矛盾!
這樣的手段,簡直令人細思極恐!
而劉章自己呢?更是借著川蜀一戰將自己與曹操屢次置於險地,從而巧妙的化解了曹操對於劉章有可能起兵反叛的疑慮,畢竟一個在製定戰略時妙計百出之人,卻在臨戰之時總會有致命疏漏之人,怎麽看都是一個現實版的趙括……
那麽劉章就真的如此不堪麽?
曹仁以為事情必然沒有這麽簡單,那麽如此一來劉章所求之物或許是比皇權要更加龐大的東西,如今看到了劉章丟出來的新政以及一係列的地方開發計劃,曹仁終於確定了一件事——
這劉章的而那“橫梁四句”或許並非是他一時間的心血來潮之作,此人走得很可能是那古聖之道……
曹仁想到這裏,忽然看向曹泰滿是嫌棄的開口道。
“沒事的時候多看些書吧,你這些年還是有些太過懈怠了……”
說完,曹仁就將曹泰趕了出來,結果弄得曹泰一臉懵逼,最後隻能將自己父親的行為歸結到——
“人年紀大了,就是容易多愁善感……”
小聲嘀咕了一句,曹泰大袖一甩,背著手離開了曹仁的院子……
而另一邊的劉章在幹嘛呢?
當然是差人送上了拜帖,去拜訪那位曆史上被諸葛亮揮淚斬掉的馬謖了,對於此人,劉章還是相當好奇的。
畢諸葛亮這人畢生有一個詞可以很好的概括,那就是——事必躬親。
而馬謖幾乎是唯一一個讓諸葛亮可以毫無保留的信任著的人,那麽這個馬謖真的就像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嗎?
這還真是未必。
當然了,曆史上關於馬謖的問題其實爭議還蠻大的,其中就有夷陵劉備戰敗於白帝城托孤之時的一句關於馬謖的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這句話似乎是證實了馬謖的才能並不出眾,但為何諸葛亮卻對馬謖青睞有加呢?
原因就在諸葛亮征討南中之時曾在臨行之際向馬謖問策,而馬謖是如何迴答的呢?
攻心計!
馬謖的意思大概就是: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這也是諸葛亮之後做出“七擒孟獲”這等壯舉的由來。
但同樣是蜀國的核心人物,為何劉備與諸葛亮卻在馬謖的身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呢?
劉章以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劉備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劉備“細糧吃多了,咽不下糟糠”。
這一點看看劉備身邊的文臣都是些什麽人就明白了,早年的時候劉備身邊的文臣就隻有簡雍與孫乾,其中孫乾自不必多言,此人雖不像諸葛亮等人那樣出名,但也是名仕鄭玄的高徒。
至於簡雍,不但是最早追隨劉備的人之一,更是在成都成功勸降劉璋之人。
而到了荊州之後,劉備手下的文臣那就更誇張了,其中最出名的幾個無一不是堪稱一時的大才!
徐庶、諸葛亮、龐統以及入川之後收下的法正。
而這些人,都是堪稱通才的人物,可馬謖呢?在治理地方的時候卻是政績不顯……
這就像是後世在公司裏打工,明明老板讓你帶項目,你卻成天跟公司的高管大談公司規劃、戰略藍圖這些東西,或許在高管的眼中,可以從其的言談之中得到啟發,但在老板眼裏這可不就是不務正業麽?
所以說,劉備認為馬謖誇誇其談是對的,但諸葛亮認為馬謖戰略眼光獨到也沒問題,隻是二人所觀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
這對於馬謖來說卻是個悲劇。
畢竟善用人的劉備看不上他,而對他委以重任的諸葛亮卻是個不會用人的……
至於街亭失守之責,根據後世的一些人實際觀察過地形得出的結論就是,哪怕不在山上駐紮,蜀郡能夠守住街亭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且按照當時蜀國內部的情況來看,戰爭的失利是必須要有人出來負責的,否則難以平息國內的民怨。
是的,就是民怨,舉國皆兵這種事可以用一時,卻不可用一世,在一中窮兵黷武的政策下,蜀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是必然會跌破下限的。
這一點從劉備入蜀之前黃權的言論以及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時期李嚴的論調就可以看出一些苗頭。
戰爭失利已經是既定的事實,馬謖死後矛盾的轉移也算成功,那麽至於死的究竟是馬謖還是其他人,又或者馬謖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選擇了無暇赴死還是糊裏糊塗的被推出來當成了擋箭牌,那都已經不重要了。
而這件事帶來的結果就是,劉禪可以繼續坐著他的皇帝等待自己的丞相兌現承諾,諸葛亮也可以繼續去囤積糧餉、兵員來完善他的北伐大略,可以說在這場政治危機結束之後,每個人都依舊有著美好的未來……
那麽馬謖呢?
其實馬謖也不算虧吧,畢竟按照後世信息時代的說法,黑紅也是紅,那麽惡名難道就不是名了?
所以說想要青史留名,有時候不一定非要有過人的功績,做出些能供後人當成反麵典型的事而同樣也是一種方法……
至於在這場鬧劇背後,或許隻有那些被動承受著苦難的百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