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績效考核製度
穿越後得人族氣運:重新封神 作者:長平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儀殿
秦懷玉心想這種需要大量鋼鐵的武器,隻能朝廷工部來做才最好,如果自己研究,一來沒有那麽多鐵原料,二來做出來會遭猜忌,現在吐蕃沒打下來還好,有一天打下來了,就會跟李靖一樣,不會得到太宗信任
一個戰功赫赫的戰神級人物,本該飛揚跋扈,但是李靖卻太低調了,低調得太宗都不敢信任他了,而自己更更年輕還是駙馬,理論上算是半個皇家人,如果橫遭猜忌結局隻會更慘
秦懷玉已經三品懷化大將軍,打下吐蕃歸來,太宗都不知道該封個什麽官了,在朝廷將軍職已經到頭了,爵位雖是承襲而來,也到頭了
是該想辦法了
秦懷玉的思緒飄出去很遠很遠,如果學李靖退而求太宗心安,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到封無可封的地步,結局會是什麽,想想都心驚
聽著眾位大臣正在討論明年科舉的事情,大家認為現在需要文官,疆域擴大,需要太多地方治理的人才,明年九月的科舉各科都要考
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各科要怎麽取士,大家討論得火熱,最後爭論的焦點是秀才科是不是要靠,曆年考過的鳳毛麟角,取士以後大多數都無理政經驗,隻會讀書,該如何應對
尤其是房玄齡和魏征最重實際效果,對這些問題最是關心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秦懷玉不敢走神,不然魏征覺得參自己一本,邊想邊聽大家的討論
“懷玉,明年秋闈你有什麽好主意”太宗看到秦懷玉一直不說話,便問道
“父皇,眾為大臣都是當今名臣名士,所想定然周全”
“懷化大將軍,讀書人沒有理政經驗,這事你可有什麽解決辦法?”魏征總是鋒芒畢露,虧他還是道士出身,一點沒有清靜無為的思想,總是咄咄逼人
“魏大人,讀書人沒有理政經驗,確實如此,但是不是每個讀書皆不能為官,是要怎樣選出有特長,有想法能付諸實踐的人來,而不是選隻會背經史子集的人來,比如明法科,能熟讀律法,稍加引導,可以從事法曹等相關工作,明算科,對數算精通,就可以輔助官員稅收等工作”
“懷化大將軍言之有理,如何選出有才能的人才是關鍵”房玄齡敏銳的感覺到關鍵所在
“讀同樣的經史子集,有人讀成了尚書,有人卻讀成了教書先生,關鍵不在讀聊什麽書,關鍵在於在書裏讀到了什麽,缺乏的隻是經驗,那就給他們時間鍛煉經驗就行了”秦懷玉覺得關鍵在人,而不在書
“經驗是最難得的,不為官就沒有經驗積累,為官又沒有經驗,幾乎是一個死循環,可有解法?”房玄齡看到了關鍵
“房相,不光是取士,已經在官位上的,也有屍位素餐,毫無作為的人,新科取士也有可能遇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怎麽把這些選出來才是關鍵,沒有經驗可以培養積累”
“懷化大將軍,危言聳聽了吧”長孫無忌有很多門生,第一個質疑這個觀點
“長孫大人,陛下慧眼識人,重視才學,才有了如今大治,但是各級地方官員存在平庸之輩,也未可知,朝廷要的是在科舉中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保證人才的選拔概率,盡可能做到選出真才實學的人”秦懷玉每次長孫無忌發言都令人聽著膈應,別介意懟一下
“如果是上戰場,沒有真才實學就可能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精英,跟這個道理幾乎想通”李靖想到了戰場淘汰,確實如此,戰場上,你不行就被殺死了,留下的都死精英,你可以說他運氣好,戰場上活下來的不管是實力還是運氣,都離不開經驗
“藥師說得有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二者可否類比”太宗總能抓到重點
眾位大臣陷入沉思,總不能把人都送上戰場吧,而且很多文官對武將是有偏見的,文武對立,古來如此
“武將有文治能力,也可以擔任地方治理官員,朝廷用武將治理地方的例子不少,文官有戰陣之能也未必就不能上戰場,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嘛”秦懷玉說完看了看李靖和太宗,心想這個戰神不就是個例子麽,文武兼備,當今陛下不也是麽
眾臣一聽確實如此,西域的兩個都護,新任的安東都護,不都是武將麽,這樣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衛國公擔任尚書仆射,也是武將,眾人也覺得有道理
“懷化大將軍,科舉文武是分開,怎樣才能選出各科特長的學子呢”房玄齡在積極的思考著,不禁反問秦懷玉
“各科考試後,可以公開一些策論方向,打通文武,自選自己擅長的科目寫一點策論,朝廷進行統一測評,對各科取士作為加分項,也不可不寫,然後綜合測評學子的特長,適合民治還是適合軍旅,在民治裏可以細分,比如農耕之法,如何提升糧食產量,如何根據地方氣候特點改進農耕之法,或者是改進農具皆可,朝廷根據各科的考試進行取士,增加殿試環節,由眾為大臣組成綜合審定團隊,對優質人才進行分門別類,進行排名取士,與各科成績評定綜合,最後由陛下欽點前三甲,再確認執掌,先從副手做起,吏部每年對各級官員進行綜合評定,優勝劣汰”
“殿試,這個有什麽說頭”太宗也覺得新鮮
“凡是參加最後的綜合策論進入殿試的學子就是天子門生,自是一種榮耀,必將個個奮勇,在其中發現三兩個人才,也是朝廷的收獲”
眾大臣還沒有反應過來,太宗看到了關鍵,天子門生就意味著少了幾分結黨的可能
“此言有理”
“懷化大將軍,官員的綜合評定何解”吏部尚書高士廉問秦懷玉
“吏部建設一個政績考核製度,綜合對各級官員進行評定,可分為政績,稅收,人口,人才培養,冤訟,卓越貢獻幾個方麵進行綜合評定,三年為期,根據不同崗位進行不同側重的考評,評定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三年的熟悉政務,新科士子也積累了經驗,確有能者就是一個晉升的機會,人人提升能力,個個奮勇當先”
“好辦法!!”房玄齡聽明白了
“吏部沒有那麽多人手對全國的官員進行測評該如何解決?”高士廉也是當世名臣,人手也確實是個問題
“吏部出台具體的測評名錄,項目,編輯成冊,公布於天下,命各道州,都督府進行宣傳,命各道州如實記載各官員的測評績效,由各道初評,交由朝廷綜合評定”
“考評項目門類繁多,不同考核的側重不一樣,該如何體現,更能簡介明了呢”高士廉所慮不無道理
“做一個測評表格,分崗位大類各有側重即可”
“表格,什麽是表格?”
秦懷玉在太宗的同意下,從龍案上納愛紙張筆墨,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龍案上拿東西了,輕車熟路了
用紙張畫出一個表格,橫向注明測評的大類和小項,豎向是各衙門官員及名字,,最後是綜合評定的分數,表格畫好,展示給眾臣一看,殿內一聲驚唿,一目了然
“高士廉,迴去細化一下,做一個章程,交中書省審定”
“遵旨”
“懷玉,吏部在官員測評中人手不夠,白衣衛當定力相助”
“遵旨”
眾人一聽白衣衛要參與進來,頓時臉色忽明忽暗,也不好說什麽
“懷玉,此次取士你還有沒有其他的建議”
“父皇,可以在策論環節增加一個關於工具,手工的技藝方麵的,允許學子以圖形論述工具的製造,使用的過程,選拔一些對農業生產有用的人才,優秀者可以選入科技館,實踐和研究並重,過幾年就可以積累成書”
太宗沒有第一時間讚同,還是有對技術的保護意識,最重要的是怕威脅皇權,好的東西隻有掌握在朝廷手中才是硬道理,這也是皇權不能穩固的原因之一
秦懷玉心想這種需要大量鋼鐵的武器,隻能朝廷工部來做才最好,如果自己研究,一來沒有那麽多鐵原料,二來做出來會遭猜忌,現在吐蕃沒打下來還好,有一天打下來了,就會跟李靖一樣,不會得到太宗信任
一個戰功赫赫的戰神級人物,本該飛揚跋扈,但是李靖卻太低調了,低調得太宗都不敢信任他了,而自己更更年輕還是駙馬,理論上算是半個皇家人,如果橫遭猜忌結局隻會更慘
秦懷玉已經三品懷化大將軍,打下吐蕃歸來,太宗都不知道該封個什麽官了,在朝廷將軍職已經到頭了,爵位雖是承襲而來,也到頭了
是該想辦法了
秦懷玉的思緒飄出去很遠很遠,如果學李靖退而求太宗心安,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到封無可封的地步,結局會是什麽,想想都心驚
聽著眾位大臣正在討論明年科舉的事情,大家認為現在需要文官,疆域擴大,需要太多地方治理的人才,明年九月的科舉各科都要考
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各科要怎麽取士,大家討論得火熱,最後爭論的焦點是秀才科是不是要靠,曆年考過的鳳毛麟角,取士以後大多數都無理政經驗,隻會讀書,該如何應對
尤其是房玄齡和魏征最重實際效果,對這些問題最是關心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秦懷玉不敢走神,不然魏征覺得參自己一本,邊想邊聽大家的討論
“懷玉,明年秋闈你有什麽好主意”太宗看到秦懷玉一直不說話,便問道
“父皇,眾為大臣都是當今名臣名士,所想定然周全”
“懷化大將軍,讀書人沒有理政經驗,這事你可有什麽解決辦法?”魏征總是鋒芒畢露,虧他還是道士出身,一點沒有清靜無為的思想,總是咄咄逼人
“魏大人,讀書人沒有理政經驗,確實如此,但是不是每個讀書皆不能為官,是要怎樣選出有特長,有想法能付諸實踐的人來,而不是選隻會背經史子集的人來,比如明法科,能熟讀律法,稍加引導,可以從事法曹等相關工作,明算科,對數算精通,就可以輔助官員稅收等工作”
“懷化大將軍言之有理,如何選出有才能的人才是關鍵”房玄齡敏銳的感覺到關鍵所在
“讀同樣的經史子集,有人讀成了尚書,有人卻讀成了教書先生,關鍵不在讀聊什麽書,關鍵在於在書裏讀到了什麽,缺乏的隻是經驗,那就給他們時間鍛煉經驗就行了”秦懷玉覺得關鍵在人,而不在書
“經驗是最難得的,不為官就沒有經驗積累,為官又沒有經驗,幾乎是一個死循環,可有解法?”房玄齡看到了關鍵
“房相,不光是取士,已經在官位上的,也有屍位素餐,毫無作為的人,新科取士也有可能遇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怎麽把這些選出來才是關鍵,沒有經驗可以培養積累”
“懷化大將軍,危言聳聽了吧”長孫無忌有很多門生,第一個質疑這個觀點
“長孫大人,陛下慧眼識人,重視才學,才有了如今大治,但是各級地方官員存在平庸之輩,也未可知,朝廷要的是在科舉中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保證人才的選拔概率,盡可能做到選出真才實學的人”秦懷玉每次長孫無忌發言都令人聽著膈應,別介意懟一下
“如果是上戰場,沒有真才實學就可能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精英,跟這個道理幾乎想通”李靖想到了戰場淘汰,確實如此,戰場上,你不行就被殺死了,留下的都死精英,你可以說他運氣好,戰場上活下來的不管是實力還是運氣,都離不開經驗
“藥師說得有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二者可否類比”太宗總能抓到重點
眾位大臣陷入沉思,總不能把人都送上戰場吧,而且很多文官對武將是有偏見的,文武對立,古來如此
“武將有文治能力,也可以擔任地方治理官員,朝廷用武將治理地方的例子不少,文官有戰陣之能也未必就不能上戰場,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嘛”秦懷玉說完看了看李靖和太宗,心想這個戰神不就是個例子麽,文武兼備,當今陛下不也是麽
眾臣一聽確實如此,西域的兩個都護,新任的安東都護,不都是武將麽,這樣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衛國公擔任尚書仆射,也是武將,眾人也覺得有道理
“懷化大將軍,科舉文武是分開,怎樣才能選出各科特長的學子呢”房玄齡在積極的思考著,不禁反問秦懷玉
“各科考試後,可以公開一些策論方向,打通文武,自選自己擅長的科目寫一點策論,朝廷進行統一測評,對各科取士作為加分項,也不可不寫,然後綜合測評學子的特長,適合民治還是適合軍旅,在民治裏可以細分,比如農耕之法,如何提升糧食產量,如何根據地方氣候特點改進農耕之法,或者是改進農具皆可,朝廷根據各科的考試進行取士,增加殿試環節,由眾為大臣組成綜合審定團隊,對優質人才進行分門別類,進行排名取士,與各科成績評定綜合,最後由陛下欽點前三甲,再確認執掌,先從副手做起,吏部每年對各級官員進行綜合評定,優勝劣汰”
“殿試,這個有什麽說頭”太宗也覺得新鮮
“凡是參加最後的綜合策論進入殿試的學子就是天子門生,自是一種榮耀,必將個個奮勇,在其中發現三兩個人才,也是朝廷的收獲”
眾大臣還沒有反應過來,太宗看到了關鍵,天子門生就意味著少了幾分結黨的可能
“此言有理”
“懷化大將軍,官員的綜合評定何解”吏部尚書高士廉問秦懷玉
“吏部建設一個政績考核製度,綜合對各級官員進行評定,可分為政績,稅收,人口,人才培養,冤訟,卓越貢獻幾個方麵進行綜合評定,三年為期,根據不同崗位進行不同側重的考評,評定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三年的熟悉政務,新科士子也積累了經驗,確有能者就是一個晉升的機會,人人提升能力,個個奮勇當先”
“好辦法!!”房玄齡聽明白了
“吏部沒有那麽多人手對全國的官員進行測評該如何解決?”高士廉也是當世名臣,人手也確實是個問題
“吏部出台具體的測評名錄,項目,編輯成冊,公布於天下,命各道州,都督府進行宣傳,命各道州如實記載各官員的測評績效,由各道初評,交由朝廷綜合評定”
“考評項目門類繁多,不同考核的側重不一樣,該如何體現,更能簡介明了呢”高士廉所慮不無道理
“做一個測評表格,分崗位大類各有側重即可”
“表格,什麽是表格?”
秦懷玉在太宗的同意下,從龍案上納愛紙張筆墨,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龍案上拿東西了,輕車熟路了
用紙張畫出一個表格,橫向注明測評的大類和小項,豎向是各衙門官員及名字,,最後是綜合評定的分數,表格畫好,展示給眾臣一看,殿內一聲驚唿,一目了然
“高士廉,迴去細化一下,做一個章程,交中書省審定”
“遵旨”
“懷玉,吏部在官員測評中人手不夠,白衣衛當定力相助”
“遵旨”
眾人一聽白衣衛要參與進來,頓時臉色忽明忽暗,也不好說什麽
“懷玉,此次取士你還有沒有其他的建議”
“父皇,可以在策論環節增加一個關於工具,手工的技藝方麵的,允許學子以圖形論述工具的製造,使用的過程,選拔一些對農業生產有用的人才,優秀者可以選入科技館,實踐和研究並重,過幾年就可以積累成書”
太宗沒有第一時間讚同,還是有對技術的保護意識,最重要的是怕威脅皇權,好的東西隻有掌握在朝廷手中才是硬道理,這也是皇權不能穩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