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迴歸派與保全派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揚州政權,已經朝不保夕,趙宋政權,所圖不止淮南。”
張佖說得非常起勁、大義凜然,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啥意思,這是李煜教給他的,勸降“專用語”。
反正,來都來了,順便勸一下唄!
而且,這句話妙就妙在,一個字都沒提南唐,潛在意思卻在明顯不過——揚州政權(後周)保護不了你,趙宋政權(趙匡胤)也饒不了你——吳越唯一的出路,就是另選明主、依附大唐。
當然,張佖這麽有底氣,還是因為大唐雄兵都打到湖州了,就差一步,貼臉輸出,能派個人來跟你們談投降條件,夠看得起了。
張佖不懂,其他三人,全都明白。
一個是吳越國王,一個是吳越丞相,一個是吳越謀士,麵對張佖,從軍事方麵來說,等同於“三個諸葛亮對一個臭皮匠”
四周都安靜下來了,為啥?借用艾公說得那句話吧——
“尊嚴,隻存在於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弓弩射程範圍之內!”
尤其錢俶,他能縱橫兩浙、安定東南,謀略與實力都不容小覷,自己的斤兩有多少,自己非常清楚。
受限於自然條件,吳越的經濟、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內,單看農耕社會中最主要的“耕地麵積”指標,浙江130多萬公頃,而福建隻有約10萬公頃,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唐軍控製了太湖,相當於占據了浙江一半左右的耕地、人口,再加上南唐固有領土(江西、湖南),無論怎麽看,吳越已經沒有了翻身機會。
那麽,還打嗎?
陳文雅憤然起身,說道:“張子澄,你口口聲聲,既非勸降,又非挑戰,可言語之間,充滿威逼利誘,未免太虛偽了吧。”
張佖也針鋒相對,懟曰:“陳剡溪,你又何必自欺欺人?哼,春風無意惹桃李,枝頭凋盡又恨秋!”
“你放……什麽厥詞!”
“在下肺腑之言,僅此而已!”張佖轉頭,看向錢俶:“錢王殿下,吳越以忠義立國,何不趁此機會,重歸大唐治下?”
南唐也是唐。
更何況,朱溫建立後梁之後,錢鏐仍然以大唐鎮東、鎮海節度使自居,整個國家的合法性,都是基於對大唐政權製度的繼承而來的。
有那麽一刻,錢俶真的心動了。
客觀地說,錢氏吳越,對兩浙人民的穩定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曆代國君嚴謹遵循“保境安民”的政策,能不打仗,盡量不打仗,能打小仗,絕對不打大仗。
李煜之所以大膽地發動“閃電戰”,一部分原因,也正是抓住了吳越朝廷上下的這個心理。
片刻,錢俶冰冷地說道:“不降、不戰,就要對唐國稱臣,那算什麽?”
張佖等的就是這一問!
“錢王殿下,那叫迴歸!”
“重歸大唐,保全忠義!”
“境內百姓,免於戰火!”
“錢氏一族,榮享尊崇!”
“文武百官,依舊富貴!”
除了“迴歸”兩個字,是李煜教的,剩下的屬於張佖的自我發揮。
沒有足夠的利益,是不足以讓人心動的,張佖內心一陣小激動,這要是真的勸降成功(就是勸降),自己功勞可太大了。
事情,沒有朝著他預料的方向發展,隻見,錢俶表情更加冰冷了。
“來人,帶張佖下去休息。”
張佖一怔:“錢王殿下,何意?”
“李煜一時得勢,將本王當做孩童戲耍?張佖,你方才所說,本王一個也不同意。”
“好,殺了我。”
“你不怕死?”
張佖反問:“錢王殿下,你不敢殺了唐使?”
錢俶臉上的肌肉,抖動一下,多少讀點史書的,都知道“唐使”的分量,以及這兩個字代表的意思。
唐使,就是“求死”,殺了唐使,就給大唐滅國的正當理由。
陳文雅冷然說道:“你也配稱唐使!”
“殺了我,試試看。”
一直默不作聲的錢弘億,衝親兵擺了擺手,這鬧劇,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張使者,不要意氣用事,且容商議一番,先行下去休息,爾等,要好生伺候!”
張佖被拖走,屏風之後,又走出來兩人,崔仁冀、沈虎子。
“二位,你們都聽到了。”
沈虎子二目圓睜,怒道:“唐國欺人太甚,王上,大軍前鋒已至德清、蓄勢待發,為今,隻有兵戈相見!”
錢俶點頭,又見崔仁冀一言不發,遂問道:“蒹奉,你有何見解?”
“臣,還沒想好。”
錢俶聽了,有些失望,又些有困惑,“沒想好”,這叫什麽迴答?
“但說無妨。”
“王上,臣認為,張使者之言,不無道理……”
沈虎子一轉頭,瞪著他質問:“崔蒹奉,你什麽意思?!”
“沈中丞,莫急,曆代以來,我國想要憑借一己之力、保境安民,實為難也,武肅王(錢鏐)誓不稱帝、侍奉中原,為的也是借力,可如今……正如那張子澄所言,大周一分為三,還有什麽可依附的?”
“哦,明白了。”沈虎子臉上掛著嘲諷笑意,“崔蒹奉是覺得,唐國如今強盛不少,吳越理應歸入南唐版圖。”
“沈中丞,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誤解?虧你還是個學士!沒錯,我國尊崇中原朝廷,稱王而不稱帝,看似儀製貶損,可別忘了,有長江天塹隔開,這兩浙一軍十三州不受製約,更無駐軍!”
沈虎子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吳越在五代期間,盡管在身份上矮一頭,可仍然保持著一定主權。
若是“迴歸大唐”,那一切就完了,就算仍然給個“錢王”的稱號又怎樣?到時候,南唐軍隊入駐,隨後,稅收、行政各方麵,都要以“唐”的名義進行。
在不知不覺之間,錢俶意識到,眼前這四個心腹之人,又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陳文雅、沈虎子,算是“保全派”,另一派,是錢弘億、崔仁冀,算是“迴歸派”。
實際上,針鋒相對最嚴重的,就是沈虎子與崔仁冀,兩人在屏風之後,已經摩擦出火藥味了。
張佖說得非常起勁、大義凜然,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啥意思,這是李煜教給他的,勸降“專用語”。
反正,來都來了,順便勸一下唄!
而且,這句話妙就妙在,一個字都沒提南唐,潛在意思卻在明顯不過——揚州政權(後周)保護不了你,趙宋政權(趙匡胤)也饒不了你——吳越唯一的出路,就是另選明主、依附大唐。
當然,張佖這麽有底氣,還是因為大唐雄兵都打到湖州了,就差一步,貼臉輸出,能派個人來跟你們談投降條件,夠看得起了。
張佖不懂,其他三人,全都明白。
一個是吳越國王,一個是吳越丞相,一個是吳越謀士,麵對張佖,從軍事方麵來說,等同於“三個諸葛亮對一個臭皮匠”
四周都安靜下來了,為啥?借用艾公說得那句話吧——
“尊嚴,隻存在於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弓弩射程範圍之內!”
尤其錢俶,他能縱橫兩浙、安定東南,謀略與實力都不容小覷,自己的斤兩有多少,自己非常清楚。
受限於自然條件,吳越的經濟、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內,單看農耕社會中最主要的“耕地麵積”指標,浙江130多萬公頃,而福建隻有約10萬公頃,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唐軍控製了太湖,相當於占據了浙江一半左右的耕地、人口,再加上南唐固有領土(江西、湖南),無論怎麽看,吳越已經沒有了翻身機會。
那麽,還打嗎?
陳文雅憤然起身,說道:“張子澄,你口口聲聲,既非勸降,又非挑戰,可言語之間,充滿威逼利誘,未免太虛偽了吧。”
張佖也針鋒相對,懟曰:“陳剡溪,你又何必自欺欺人?哼,春風無意惹桃李,枝頭凋盡又恨秋!”
“你放……什麽厥詞!”
“在下肺腑之言,僅此而已!”張佖轉頭,看向錢俶:“錢王殿下,吳越以忠義立國,何不趁此機會,重歸大唐治下?”
南唐也是唐。
更何況,朱溫建立後梁之後,錢鏐仍然以大唐鎮東、鎮海節度使自居,整個國家的合法性,都是基於對大唐政權製度的繼承而來的。
有那麽一刻,錢俶真的心動了。
客觀地說,錢氏吳越,對兩浙人民的穩定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曆代國君嚴謹遵循“保境安民”的政策,能不打仗,盡量不打仗,能打小仗,絕對不打大仗。
李煜之所以大膽地發動“閃電戰”,一部分原因,也正是抓住了吳越朝廷上下的這個心理。
片刻,錢俶冰冷地說道:“不降、不戰,就要對唐國稱臣,那算什麽?”
張佖等的就是這一問!
“錢王殿下,那叫迴歸!”
“重歸大唐,保全忠義!”
“境內百姓,免於戰火!”
“錢氏一族,榮享尊崇!”
“文武百官,依舊富貴!”
除了“迴歸”兩個字,是李煜教的,剩下的屬於張佖的自我發揮。
沒有足夠的利益,是不足以讓人心動的,張佖內心一陣小激動,這要是真的勸降成功(就是勸降),自己功勞可太大了。
事情,沒有朝著他預料的方向發展,隻見,錢俶表情更加冰冷了。
“來人,帶張佖下去休息。”
張佖一怔:“錢王殿下,何意?”
“李煜一時得勢,將本王當做孩童戲耍?張佖,你方才所說,本王一個也不同意。”
“好,殺了我。”
“你不怕死?”
張佖反問:“錢王殿下,你不敢殺了唐使?”
錢俶臉上的肌肉,抖動一下,多少讀點史書的,都知道“唐使”的分量,以及這兩個字代表的意思。
唐使,就是“求死”,殺了唐使,就給大唐滅國的正當理由。
陳文雅冷然說道:“你也配稱唐使!”
“殺了我,試試看。”
一直默不作聲的錢弘億,衝親兵擺了擺手,這鬧劇,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張使者,不要意氣用事,且容商議一番,先行下去休息,爾等,要好生伺候!”
張佖被拖走,屏風之後,又走出來兩人,崔仁冀、沈虎子。
“二位,你們都聽到了。”
沈虎子二目圓睜,怒道:“唐國欺人太甚,王上,大軍前鋒已至德清、蓄勢待發,為今,隻有兵戈相見!”
錢俶點頭,又見崔仁冀一言不發,遂問道:“蒹奉,你有何見解?”
“臣,還沒想好。”
錢俶聽了,有些失望,又些有困惑,“沒想好”,這叫什麽迴答?
“但說無妨。”
“王上,臣認為,張使者之言,不無道理……”
沈虎子一轉頭,瞪著他質問:“崔蒹奉,你什麽意思?!”
“沈中丞,莫急,曆代以來,我國想要憑借一己之力、保境安民,實為難也,武肅王(錢鏐)誓不稱帝、侍奉中原,為的也是借力,可如今……正如那張子澄所言,大周一分為三,還有什麽可依附的?”
“哦,明白了。”沈虎子臉上掛著嘲諷笑意,“崔蒹奉是覺得,唐國如今強盛不少,吳越理應歸入南唐版圖。”
“沈中丞,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誤解?虧你還是個學士!沒錯,我國尊崇中原朝廷,稱王而不稱帝,看似儀製貶損,可別忘了,有長江天塹隔開,這兩浙一軍十三州不受製約,更無駐軍!”
沈虎子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吳越在五代期間,盡管在身份上矮一頭,可仍然保持著一定主權。
若是“迴歸大唐”,那一切就完了,就算仍然給個“錢王”的稱號又怎樣?到時候,南唐軍隊入駐,隨後,稅收、行政各方麵,都要以“唐”的名義進行。
在不知不覺之間,錢俶意識到,眼前這四個心腹之人,又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陳文雅、沈虎子,算是“保全派”,另一派,是錢弘億、崔仁冀,算是“迴歸派”。
實際上,針鋒相對最嚴重的,就是沈虎子與崔仁冀,兩人在屏風之後,已經摩擦出火藥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