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湖州戰役·前夕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常州城內,臘月廿三,江南小年。
年味兒漸濃,熱鬧兒漸起。
當下來說,能夠做南唐的老百姓,絕對是幸運的,因為戰火沒有蔓延在本土,盡管蘇州、常熟、江陰等周邊,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鬥,卻並未波及到常州。
戰爭近在咫尺,戰爭也遠在天邊!
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常州府衙,確切地說,應該是“緊張+忙碌”的氛圍,隨著吳越方麵大舉調動兵力,戰前奏表如同雪片一樣,飄向常州。
運河及沿途之上,老百姓時不時就會看到飛馳的遊艇、飛奔的馬匹,探討“吳越何時覆滅”與“吳越是否覆滅”已經成為常州老百姓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
每次忙到焦頭爛額,李煜就十分想念“金陵工作班子”,韓熙載、潘慎修、李平、潘佑等人,以及三省六部、三司三衙、九寺及十三台的官員們,他深刻理解了電視劇裏的一個鏡頭——
皇帝要幹一件事兒,文武百官以罷官做威脅,皇帝就撤了。
當時還想著,罷官就罷官,少了幾個臭雞蛋,還不做槽子糕?置身其中,才發現果然不行啊!
一些網絡小說,喜歡寫“裁員裁到大動脈”的情節,看似荒誕,實則存在合理的邏輯,朝廷與企業差不多,真要把一些骨幹給趕跑了,朝廷還真就玩不轉。
當然,這種情況不包括“大明版本”,洪武大帝與嘉靖君父就提供了兩個不一樣的版本,一個憑一己之力、發揚勞模精神,把宰相都給辭了!另一個,也是憑借一己之力、發揚無畏精神,搞得內閣人都跑光了。
陳喬、徐鉉都建議,從金陵調人過來,減輕皇帝工作量,李煜拒絕了。
“朕出金陵一事,必須嚴格保密,至少要隱瞞到諸葛蘭、黃損、毛鏜等人,順利從江北撤迴。”
“可是,陛下就不上朝,也不接待官員,時日一長,也會引起懷疑。”
李煜戲謔一笑,說道:“朕隱居深宮,借口是現成的,皇後產子,貴妃、婕妤待產,皇太後身體不好,對了,朕的名聲,本來也不怎麽好。”
徐、陳兩人低頭,皇帝自己罵自己,臣子可別表態。
事實如此,李後主、李六郎、李從嘉……無論哪個身份,不上朝、不辦公、不接待還算是新鮮事兒?再說,皇帝要連納九妃、充實後宮,如今佳人還沒到齊,典禮還需準備,見不著很正常。
李煜揉了揉額頭,將兩份奏表攤在桌上。
“除了這兩份,其餘一律迴複‘前線將領便宜行事’。”
“陛下,這兩份,有何特殊之處?”
李煜想了想,說道:“一個是莽夫之舉,可能會破壞湖州戰役布局,一個是明智之舉,可能會加快湖州戰役進程。”
莽夫之舉,錢弘偡也。
十天前,“觀音嶺之戰”的消息炸裂,錢弘偡倉皇點兵、奔赴湖州,正如錢弘億預計的一樣,他沒能迴到湖州。
別說湖州,連烏程都靠近不了,剛進入德清縣域,就先後遇到了幾股唐軍的滲透部隊,雙方在德清縣城以東的區域,進行了幾場小規模的野戰。
理論上說,“湖州戰役”已經開打了。
湖州戰局想要打得順,就需要贏得時間,錢弘偡就是一個攪局者,一旦定力不足、提前入場,後續的“合圍殲滅”操作,就容易出現紕漏。
提起戰場定力,李煜倒不擔心鄭彥華,至於蘇淮、齊象,也各司其職,唯一難搞的就是李景達。
看來,要得罪一下這個能征善戰、同樣魯莽的皇叔了。
“陳喬,擬一道旨意,封信王為湖州刺史,統領長興、安吉、德清、烏程四縣政務,婺源勇、寧國軍的指揮權,轉交給鄭彥華。”
“陛下,這是……明升暗降?”
“沒有升降之別,隻不過,要把信王留在湖州,不要出城添亂。”
徐鉉聰明了一迴,諫言道:“陛下,既然此番決戰命名為湖州戰役,何不將鄱陽軍、洪州軍的指揮權,也都交給鄭將軍?”
南下三路大軍,三個指揮,鄭彥華、林仁肇、李元清。
鄭彥華手下的清淮軍、婺源勇、寧國軍,別人指揮不動,林仁肇手下的天雄軍、淩波軍,別人指揮不動,李元清手下的天策軍,別人也指揮不動。
唯獨鄱陽軍、洪州軍屬於外部借調,三個將領都能指揮。
李煜想了想,這樣一來,會不會導致鄭彥華權力過大?引起林、李二人的嫉妒?
陳喬也看出心思,說道:“陛下,鄭將軍在軍中威望居中,既不像林都督一般有名,也不像陳節度一般無聞,是最佳的選擇。”
換句話說,鄭彥華指揮大軍,不會被吳越方麵關注過重!
“好,就這麽辦吧!”
李煜掃了一眼另一份奏表,說道:“明智之舉,錢惟溍也。”
“秀州刺史?”
“不錯,雖非嫡子,亦為兄長,想來,年紀也不大。”
“陛下,何以見得錢惟溍是明智之人?”
“火燒眉毛,還有心思給生母準備誕辰之禮,就是個明智之人。”
徐、陳還是不懂,奏表上寫的是,錢為溍為俞氏(生母)準備生日禮物,結果,被唐軍搶了,再準備禮物,又被搶了,第三次準備禮物,您猜怎麽著?又被搶了!
能幹這種事兒的,就是韓道嶺、陳克!
這種行為,充其量隻能說是“講究孝道”。
“二卿,一個人究竟能蠢到什麽程度,會被人搶了三次?”
“陛下的意思是,錢惟溍刻意為之?那也太奇怪了!”
李煜搖頭:“哪裏奇怪了,徐卿,你飽讀詩書,難道不知道鄭襄公的典故。”
春秋時期,鄭襄公“肉袒牽羊”,其實,就是對強大的楚國表示,別打我了,我就是一頭羊,我認慫。
“若如此,針對秀州的作戰計劃……”
李煜笑道:“正常進行。秀州城內,也不是錢惟溍一個人說了算,某種程度上,他更像是一個人質吧!”
陳喬、徐鉉二人,表示不懂。
“秀州是第二代吳越君王錢元瓘置設,當年,兩浙局勢混亂,重用時任鎮海節度判官林鼎,為了拉攏林氏一族,還專門屬於杭州的嘉興,也分配到了秀州治下。”
“朕推測,林氏一族勢力龐大,為了安撫,錢俶才將兒子錢惟溍安排在刺史的位置上。”
“否則,秀州罕習軍旅,尤慕文儒,又被夾在中吳、杭越之間,你們以為是巧合嗎?”
陳喬恍然大悟:“這麽說來,錢為溍有投降之意?”
李煜說道:“可以做這種估計,但不要抱有幻想,畢竟,庶出也是王族,到底是錢俶之子。”
“陛下如何打算?”
李煜商榷的口氣,說道:“朕想要派人前往秀州。”
“幹什麽?”
“誒,搶了人家的東西,總是要補償的嘛!當然,順便也可以商量一些事情。”
徐鉉看向了陳喬。
因為,李煜說話的時候,瞥了陳喬一眼。
“陛下,臣願往秀州。”
陳喬多機靈啊,皇帝,你不用跟我玩兒心眼,想當年,汴梁我都闖過來了,秀州算什麽?去杭州都沒問題!
見陳喬這麽痛快,李煜反倒樂了,說道:“陳卿,你還要留在此處協助朕,不能去。”
“那……陛下欲派誰人?”
“劉澄!”
陳喬、徐鉉二人,沒有覺察李煜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咬牙切齒的狀態。
隨行人員百十餘位,各司其職,但多數都是近臣、近侍,這個劉澄,偏偏算不上,他是出發之前,從太常寺調出來,臨時給了個舍人的職位。
但是,到了常州之後,“劉舍人”也沒多少機會,履行責任(跑腿傳消息),反而每天在安置之處,閑得發慌。
如今,李煜終於提起了他。
陳喬認識劉澄,想了想說:“此人,倒是個能說會道的。”
“能說會道……”
李煜冷笑,這四個字,也可以理解為“見風使舵”,也可以理解為“毫無立場”,隻不過,陳喬沒說。
陳喬啊陳喬,還真是個君子,背後也不說人壞話。
之所以,說起劉澄,看了一眼陳喬,是因為在曆史上,陳喬曾經大罵過劉澄——
“身受重托,不思報效,背主降敵,與禽獸無異,豈可輕恕?”
公元975年,吳越、北宋聯軍攻打潤州,當時,已經成為李後主親信的劉澄,被委派鎮守,被冊封為潤州留後。
一上任,劉澄就搞了一係列騷操作,錯失良機,誣陷盧絳,大肆斂財。
這一切,都是為了投降做準備!
“穿越者李煜”是很記仇的,這一次,來到常州,專門帶上劉澄,總有地方用得著的。
好,機會來了!
“不錯,委派劉澄前去秀州,探明情況之後,在做決議。”
“陛下,在此之前,嘉善……是否要先留著?”
李煜搖了搖頭:“不,嘉善之戰,宜早不宜晚,該怎麽打,就怎麽打。”
反正,去的人是劉澄。
死了拉倒。
……
深夜,李煜獨自一人,躺在寢室之內,悄然拿出一份情報。
這份情報,不是江南的,也不是江北的,而是來自更遠的汴梁。
情報的內容,他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因為,看到這份情報之後,他心有餘悸。
趙麗蓉奶奶說過,你狂,狂沒有好處。
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有那麽一段時間,太裝逼了,太目中無人了,太飄了!
李煜一直以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在淮南站穩腳跟、大殺四方,而汴梁政權無動於衷,一是因為“守淮河以拒之”,中原地區的兵力進不來,二是因為,契丹、北漢在燕雲之地,不停地搞事情。
可是,情報卻顯示——趙匡胤、張永德已經達成了某種協議!
那可是趙匡胤啊!不愧是趙匡胤啊!
能有“李趙合作”,怎麽就不能有“張趙合作”?幼稚,自己太幼稚!
“要快,快點提上日程了。”
年味兒漸濃,熱鬧兒漸起。
當下來說,能夠做南唐的老百姓,絕對是幸運的,因為戰火沒有蔓延在本土,盡管蘇州、常熟、江陰等周邊,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鬥,卻並未波及到常州。
戰爭近在咫尺,戰爭也遠在天邊!
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常州府衙,確切地說,應該是“緊張+忙碌”的氛圍,隨著吳越方麵大舉調動兵力,戰前奏表如同雪片一樣,飄向常州。
運河及沿途之上,老百姓時不時就會看到飛馳的遊艇、飛奔的馬匹,探討“吳越何時覆滅”與“吳越是否覆滅”已經成為常州老百姓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
每次忙到焦頭爛額,李煜就十分想念“金陵工作班子”,韓熙載、潘慎修、李平、潘佑等人,以及三省六部、三司三衙、九寺及十三台的官員們,他深刻理解了電視劇裏的一個鏡頭——
皇帝要幹一件事兒,文武百官以罷官做威脅,皇帝就撤了。
當時還想著,罷官就罷官,少了幾個臭雞蛋,還不做槽子糕?置身其中,才發現果然不行啊!
一些網絡小說,喜歡寫“裁員裁到大動脈”的情節,看似荒誕,實則存在合理的邏輯,朝廷與企業差不多,真要把一些骨幹給趕跑了,朝廷還真就玩不轉。
當然,這種情況不包括“大明版本”,洪武大帝與嘉靖君父就提供了兩個不一樣的版本,一個憑一己之力、發揚勞模精神,把宰相都給辭了!另一個,也是憑借一己之力、發揚無畏精神,搞得內閣人都跑光了。
陳喬、徐鉉都建議,從金陵調人過來,減輕皇帝工作量,李煜拒絕了。
“朕出金陵一事,必須嚴格保密,至少要隱瞞到諸葛蘭、黃損、毛鏜等人,順利從江北撤迴。”
“可是,陛下就不上朝,也不接待官員,時日一長,也會引起懷疑。”
李煜戲謔一笑,說道:“朕隱居深宮,借口是現成的,皇後產子,貴妃、婕妤待產,皇太後身體不好,對了,朕的名聲,本來也不怎麽好。”
徐、陳兩人低頭,皇帝自己罵自己,臣子可別表態。
事實如此,李後主、李六郎、李從嘉……無論哪個身份,不上朝、不辦公、不接待還算是新鮮事兒?再說,皇帝要連納九妃、充實後宮,如今佳人還沒到齊,典禮還需準備,見不著很正常。
李煜揉了揉額頭,將兩份奏表攤在桌上。
“除了這兩份,其餘一律迴複‘前線將領便宜行事’。”
“陛下,這兩份,有何特殊之處?”
李煜想了想,說道:“一個是莽夫之舉,可能會破壞湖州戰役布局,一個是明智之舉,可能會加快湖州戰役進程。”
莽夫之舉,錢弘偡也。
十天前,“觀音嶺之戰”的消息炸裂,錢弘偡倉皇點兵、奔赴湖州,正如錢弘億預計的一樣,他沒能迴到湖州。
別說湖州,連烏程都靠近不了,剛進入德清縣域,就先後遇到了幾股唐軍的滲透部隊,雙方在德清縣城以東的區域,進行了幾場小規模的野戰。
理論上說,“湖州戰役”已經開打了。
湖州戰局想要打得順,就需要贏得時間,錢弘偡就是一個攪局者,一旦定力不足、提前入場,後續的“合圍殲滅”操作,就容易出現紕漏。
提起戰場定力,李煜倒不擔心鄭彥華,至於蘇淮、齊象,也各司其職,唯一難搞的就是李景達。
看來,要得罪一下這個能征善戰、同樣魯莽的皇叔了。
“陳喬,擬一道旨意,封信王為湖州刺史,統領長興、安吉、德清、烏程四縣政務,婺源勇、寧國軍的指揮權,轉交給鄭彥華。”
“陛下,這是……明升暗降?”
“沒有升降之別,隻不過,要把信王留在湖州,不要出城添亂。”
徐鉉聰明了一迴,諫言道:“陛下,既然此番決戰命名為湖州戰役,何不將鄱陽軍、洪州軍的指揮權,也都交給鄭將軍?”
南下三路大軍,三個指揮,鄭彥華、林仁肇、李元清。
鄭彥華手下的清淮軍、婺源勇、寧國軍,別人指揮不動,林仁肇手下的天雄軍、淩波軍,別人指揮不動,李元清手下的天策軍,別人也指揮不動。
唯獨鄱陽軍、洪州軍屬於外部借調,三個將領都能指揮。
李煜想了想,這樣一來,會不會導致鄭彥華權力過大?引起林、李二人的嫉妒?
陳喬也看出心思,說道:“陛下,鄭將軍在軍中威望居中,既不像林都督一般有名,也不像陳節度一般無聞,是最佳的選擇。”
換句話說,鄭彥華指揮大軍,不會被吳越方麵關注過重!
“好,就這麽辦吧!”
李煜掃了一眼另一份奏表,說道:“明智之舉,錢惟溍也。”
“秀州刺史?”
“不錯,雖非嫡子,亦為兄長,想來,年紀也不大。”
“陛下,何以見得錢惟溍是明智之人?”
“火燒眉毛,還有心思給生母準備誕辰之禮,就是個明智之人。”
徐、陳還是不懂,奏表上寫的是,錢為溍為俞氏(生母)準備生日禮物,結果,被唐軍搶了,再準備禮物,又被搶了,第三次準備禮物,您猜怎麽著?又被搶了!
能幹這種事兒的,就是韓道嶺、陳克!
這種行為,充其量隻能說是“講究孝道”。
“二卿,一個人究竟能蠢到什麽程度,會被人搶了三次?”
“陛下的意思是,錢惟溍刻意為之?那也太奇怪了!”
李煜搖頭:“哪裏奇怪了,徐卿,你飽讀詩書,難道不知道鄭襄公的典故。”
春秋時期,鄭襄公“肉袒牽羊”,其實,就是對強大的楚國表示,別打我了,我就是一頭羊,我認慫。
“若如此,針對秀州的作戰計劃……”
李煜笑道:“正常進行。秀州城內,也不是錢惟溍一個人說了算,某種程度上,他更像是一個人質吧!”
陳喬、徐鉉二人,表示不懂。
“秀州是第二代吳越君王錢元瓘置設,當年,兩浙局勢混亂,重用時任鎮海節度判官林鼎,為了拉攏林氏一族,還專門屬於杭州的嘉興,也分配到了秀州治下。”
“朕推測,林氏一族勢力龐大,為了安撫,錢俶才將兒子錢惟溍安排在刺史的位置上。”
“否則,秀州罕習軍旅,尤慕文儒,又被夾在中吳、杭越之間,你們以為是巧合嗎?”
陳喬恍然大悟:“這麽說來,錢為溍有投降之意?”
李煜說道:“可以做這種估計,但不要抱有幻想,畢竟,庶出也是王族,到底是錢俶之子。”
“陛下如何打算?”
李煜商榷的口氣,說道:“朕想要派人前往秀州。”
“幹什麽?”
“誒,搶了人家的東西,總是要補償的嘛!當然,順便也可以商量一些事情。”
徐鉉看向了陳喬。
因為,李煜說話的時候,瞥了陳喬一眼。
“陛下,臣願往秀州。”
陳喬多機靈啊,皇帝,你不用跟我玩兒心眼,想當年,汴梁我都闖過來了,秀州算什麽?去杭州都沒問題!
見陳喬這麽痛快,李煜反倒樂了,說道:“陳卿,你還要留在此處協助朕,不能去。”
“那……陛下欲派誰人?”
“劉澄!”
陳喬、徐鉉二人,沒有覺察李煜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咬牙切齒的狀態。
隨行人員百十餘位,各司其職,但多數都是近臣、近侍,這個劉澄,偏偏算不上,他是出發之前,從太常寺調出來,臨時給了個舍人的職位。
但是,到了常州之後,“劉舍人”也沒多少機會,履行責任(跑腿傳消息),反而每天在安置之處,閑得發慌。
如今,李煜終於提起了他。
陳喬認識劉澄,想了想說:“此人,倒是個能說會道的。”
“能說會道……”
李煜冷笑,這四個字,也可以理解為“見風使舵”,也可以理解為“毫無立場”,隻不過,陳喬沒說。
陳喬啊陳喬,還真是個君子,背後也不說人壞話。
之所以,說起劉澄,看了一眼陳喬,是因為在曆史上,陳喬曾經大罵過劉澄——
“身受重托,不思報效,背主降敵,與禽獸無異,豈可輕恕?”
公元975年,吳越、北宋聯軍攻打潤州,當時,已經成為李後主親信的劉澄,被委派鎮守,被冊封為潤州留後。
一上任,劉澄就搞了一係列騷操作,錯失良機,誣陷盧絳,大肆斂財。
這一切,都是為了投降做準備!
“穿越者李煜”是很記仇的,這一次,來到常州,專門帶上劉澄,總有地方用得著的。
好,機會來了!
“不錯,委派劉澄前去秀州,探明情況之後,在做決議。”
“陛下,在此之前,嘉善……是否要先留著?”
李煜搖了搖頭:“不,嘉善之戰,宜早不宜晚,該怎麽打,就怎麽打。”
反正,去的人是劉澄。
死了拉倒。
……
深夜,李煜獨自一人,躺在寢室之內,悄然拿出一份情報。
這份情報,不是江南的,也不是江北的,而是來自更遠的汴梁。
情報的內容,他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因為,看到這份情報之後,他心有餘悸。
趙麗蓉奶奶說過,你狂,狂沒有好處。
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有那麽一段時間,太裝逼了,太目中無人了,太飄了!
李煜一直以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在淮南站穩腳跟、大殺四方,而汴梁政權無動於衷,一是因為“守淮河以拒之”,中原地區的兵力進不來,二是因為,契丹、北漢在燕雲之地,不停地搞事情。
可是,情報卻顯示——趙匡胤、張永德已經達成了某種協議!
那可是趙匡胤啊!不愧是趙匡胤啊!
能有“李趙合作”,怎麽就不能有“張趙合作”?幼稚,自己太幼稚!
“要快,快點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