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突然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
蔡和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徑直在一個空位上坐下。
王粲麵色不悅道:“為何會遲到?”
蔡和卻滿不在乎道:“路上有些事,耽擱了。”
劉琦認識此人,身為蔡瑁胞弟,如今在荊州可謂橫行霸道,比他這個大公子還有權勢。
就連王粲這位五經博士的責問,他也可以不在乎。
王粲哼了一聲,無法跟他計較,對其餘眾人道:“諸位有什麽想問的,就問吧。”
他把這些學業堂中優秀的學子集中起來,顯然早已做好準備。
眾人也早就知道劉琦的身份,所以並不奇怪。
蔡和趕忙舉手站起來道:“我先來。
子曰,‘學而優則仕’,其意乃是說,讀書是為了入仕。
可劉大公子已官拜五官中郎將,何以如今又來求學?”
劉琦清楚,今天大家提出的,都是不懷好意的問題。
要是他被考倒了,入學也就黃了。
麵對蔡和的提問,劉琦平靜的道:“孔夫子的確說過‘學而優則仕’,可不要忘了,夫子還說過,‘仕而優則學’。
讀書上佳者,自可以入仕。
但入仕之後,想做一個好官,便不能放棄求學。
我如今雖官拜五官中郎將,但不能因此而荒廢學業。
所以我有誌進入學業堂,繼續讀書。”
他口齒清晰,侃侃而談,算是完美解答了這個問題。
蔡和見沒有難住劉琦,不由有些沮喪,悶悶不樂的坐了迴去。
這時,又有一個身高八尺,容貌英俊的青年站了起來,衝著劉琦施了一禮道:“在下諸葛亮,有一事想請問大公子。”
王粲看到諸葛亮站起來,嘴角不由微微翹起。
諸葛亮是一眾青年學子中,學識最好的一個。
他提前已經做好了安排,讓諸葛亮構思刁鑽的問題,以圖考倒劉琦。
畢竟,按照他與宋忠的設想,不能讓劉琦進入學業堂。
可是,他若以五經博士的身份,出題考倒了劉琦,難免有以大欺小之嫌。
但若是讓學子出題,把劉琦難住,劉表便說不出什麽了。
所以王粲對諸葛亮寄予厚望。
此時,劉琦耳朵動了動,看向青年諸葛亮,果然玉樹臨風,一表人才。
而且諸葛亮的地位,不能跟蔡和相比,所以對他這位大公子說話,頗為客氣。
劉琦和藹的笑道:“孔明請講。”
諸葛亮吃了一驚,怔怔的看著劉琦道:“大公子竟然知道在下表字?”
劉琦心想,我可太知道你了。
你不知道自己在b站多有名。
劉琦不動聲色道:“閣下出身琅琊諸葛氏,尊祖為先漢名臣諸葛風
閣下跟隨叔父諸葛太守來到荊州,我豈能不知?”
諸葛亮聽了這番話,不由愣在原地。
他沒想到劉琦大公子,竟然對他的過往這麽熟悉。
劉大公子不止知道他的郡望,而且知道他的先祖,語氣裏對他的叔父諸葛玄也頗為尊敬。
畢竟他叔父諸葛玄雖被任命為豫章太守,但因為天下大亂,他叔父還沒有赴任,就已經過世了。
但劉琦卻依舊尊稱叔父為諸葛太守。
諸葛亮對劉琦頓生好感,深吸一口氣,感覺從前思考的刁鑽問題都不能用了。
他道:“多謝大公子厚愛,竟然對在下身世知曉如此詳細。
不過在下有一事不明,還望大公子給予解惑。”
劉琦點點頭道:“請講。”
諸葛亮道:“請問大公子,既然官拜五官中郎將,那是武職。
在下隻聽聞投筆從戎之說,如今天下大亂,公子卻為何棄武從文?”
王粲聽了這話,含著的一口茶水,差點噴了出來。
這諸葛亮怎麽迴事?
劉琦隻是知道其郡望身世,便問出這等淺顯的問題?
這不是主動送分題麽?
再說,劉琦是如何對諸葛亮如此熟悉的?
王粲百思不得其解。
劉琦聽諸葛亮出了一個送分題,知道對方已經釋放了善意。
他微笑道:“在我看來,做武將與讀書,並不衝突。
古往今來,唯有讀書,方能明智,唯有知古,方能鑒今。
古之良將如班超,雖然投筆從戎,但亦能手不釋卷。
我自當效仿先賢,雖兼武職,但不能不讀書。”
“多謝大公子賜教,令在下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諸葛亮施了一禮,坦然坐下。
旁邊一個身強體壯之人,小聲道:“孔明,你怎麽迴事?”
諸葛亮笑著微微搖了搖頭道:“元直,我對大公子印象頗好,並不想為難於他。”
這個時候,與學堂一牆之隔的一間靜室裏。
劉表跟宋忠相對而坐。
其實劉表也猜到宋忠的意圖,不願接納兒子進入學業堂。
所以他親自前來監聽。
其實此前,他心裏一直懸著。
所謂知子莫若父,他非常清楚兒子的底細,雖然比較仁孝,但讀書著實不佳。
當年氣走三個教書先生之事,都是真的。
以這樣的資質,跟這一幫優秀學子當眾對答,恐怕力有所不及。
可是沒想到,兒子麵對眾人的問題,卻侃侃而談,迴答的嚴絲合縫,誰也挑不出來毛病。
他不由對兒子有些刮目相看了,興奮的看了一眼對麵的宋忠,小聲道:“宋夫子,我兒之答辯,可還滿意?”
宋忠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淡淡的道:“所提問都過於簡單,想要答錯都難。”
劉表鼻孔微微哼了一聲。
之前兩個問題的確簡單。
但這可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當眾提出來。
要想迴答的如此全麵,並不容易。
此時,隔壁學堂裏,王粲見兩個問題都被劉琦輕鬆化解。
他衝著另一個學子使個眼色。
那學子站起來,衝著劉琦毫不客氣的道:“請問大公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什麽意思?”
劉琦聽了心裏好笑,這家夥倒也投機取巧,直接截取了《大學》裏的一句話,讓自己釋義。
這樣提問,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
隻因古往今來,對《大學》的釋義千千萬萬,多如牛毛。
但是釋義水平有高有低,很能顯示一個人的水平。
此時,劉琦隻能抬出宋代大儒朱熹的釋義。
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說道:“大學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之品德,學習並應用於生活,使人能達到最完善之境界。
這裏大學所指,是指博學……”
他一字一句的解答,在場眾人看他的眼神漸漸變了。
蔡和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徑直在一個空位上坐下。
王粲麵色不悅道:“為何會遲到?”
蔡和卻滿不在乎道:“路上有些事,耽擱了。”
劉琦認識此人,身為蔡瑁胞弟,如今在荊州可謂橫行霸道,比他這個大公子還有權勢。
就連王粲這位五經博士的責問,他也可以不在乎。
王粲哼了一聲,無法跟他計較,對其餘眾人道:“諸位有什麽想問的,就問吧。”
他把這些學業堂中優秀的學子集中起來,顯然早已做好準備。
眾人也早就知道劉琦的身份,所以並不奇怪。
蔡和趕忙舉手站起來道:“我先來。
子曰,‘學而優則仕’,其意乃是說,讀書是為了入仕。
可劉大公子已官拜五官中郎將,何以如今又來求學?”
劉琦清楚,今天大家提出的,都是不懷好意的問題。
要是他被考倒了,入學也就黃了。
麵對蔡和的提問,劉琦平靜的道:“孔夫子的確說過‘學而優則仕’,可不要忘了,夫子還說過,‘仕而優則學’。
讀書上佳者,自可以入仕。
但入仕之後,想做一個好官,便不能放棄求學。
我如今雖官拜五官中郎將,但不能因此而荒廢學業。
所以我有誌進入學業堂,繼續讀書。”
他口齒清晰,侃侃而談,算是完美解答了這個問題。
蔡和見沒有難住劉琦,不由有些沮喪,悶悶不樂的坐了迴去。
這時,又有一個身高八尺,容貌英俊的青年站了起來,衝著劉琦施了一禮道:“在下諸葛亮,有一事想請問大公子。”
王粲看到諸葛亮站起來,嘴角不由微微翹起。
諸葛亮是一眾青年學子中,學識最好的一個。
他提前已經做好了安排,讓諸葛亮構思刁鑽的問題,以圖考倒劉琦。
畢竟,按照他與宋忠的設想,不能讓劉琦進入學業堂。
可是,他若以五經博士的身份,出題考倒了劉琦,難免有以大欺小之嫌。
但若是讓學子出題,把劉琦難住,劉表便說不出什麽了。
所以王粲對諸葛亮寄予厚望。
此時,劉琦耳朵動了動,看向青年諸葛亮,果然玉樹臨風,一表人才。
而且諸葛亮的地位,不能跟蔡和相比,所以對他這位大公子說話,頗為客氣。
劉琦和藹的笑道:“孔明請講。”
諸葛亮吃了一驚,怔怔的看著劉琦道:“大公子竟然知道在下表字?”
劉琦心想,我可太知道你了。
你不知道自己在b站多有名。
劉琦不動聲色道:“閣下出身琅琊諸葛氏,尊祖為先漢名臣諸葛風
閣下跟隨叔父諸葛太守來到荊州,我豈能不知?”
諸葛亮聽了這番話,不由愣在原地。
他沒想到劉琦大公子,竟然對他的過往這麽熟悉。
劉大公子不止知道他的郡望,而且知道他的先祖,語氣裏對他的叔父諸葛玄也頗為尊敬。
畢竟他叔父諸葛玄雖被任命為豫章太守,但因為天下大亂,他叔父還沒有赴任,就已經過世了。
但劉琦卻依舊尊稱叔父為諸葛太守。
諸葛亮對劉琦頓生好感,深吸一口氣,感覺從前思考的刁鑽問題都不能用了。
他道:“多謝大公子厚愛,竟然對在下身世知曉如此詳細。
不過在下有一事不明,還望大公子給予解惑。”
劉琦點點頭道:“請講。”
諸葛亮道:“請問大公子,既然官拜五官中郎將,那是武職。
在下隻聽聞投筆從戎之說,如今天下大亂,公子卻為何棄武從文?”
王粲聽了這話,含著的一口茶水,差點噴了出來。
這諸葛亮怎麽迴事?
劉琦隻是知道其郡望身世,便問出這等淺顯的問題?
這不是主動送分題麽?
再說,劉琦是如何對諸葛亮如此熟悉的?
王粲百思不得其解。
劉琦聽諸葛亮出了一個送分題,知道對方已經釋放了善意。
他微笑道:“在我看來,做武將與讀書,並不衝突。
古往今來,唯有讀書,方能明智,唯有知古,方能鑒今。
古之良將如班超,雖然投筆從戎,但亦能手不釋卷。
我自當效仿先賢,雖兼武職,但不能不讀書。”
“多謝大公子賜教,令在下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諸葛亮施了一禮,坦然坐下。
旁邊一個身強體壯之人,小聲道:“孔明,你怎麽迴事?”
諸葛亮笑著微微搖了搖頭道:“元直,我對大公子印象頗好,並不想為難於他。”
這個時候,與學堂一牆之隔的一間靜室裏。
劉表跟宋忠相對而坐。
其實劉表也猜到宋忠的意圖,不願接納兒子進入學業堂。
所以他親自前來監聽。
其實此前,他心裏一直懸著。
所謂知子莫若父,他非常清楚兒子的底細,雖然比較仁孝,但讀書著實不佳。
當年氣走三個教書先生之事,都是真的。
以這樣的資質,跟這一幫優秀學子當眾對答,恐怕力有所不及。
可是沒想到,兒子麵對眾人的問題,卻侃侃而談,迴答的嚴絲合縫,誰也挑不出來毛病。
他不由對兒子有些刮目相看了,興奮的看了一眼對麵的宋忠,小聲道:“宋夫子,我兒之答辯,可還滿意?”
宋忠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淡淡的道:“所提問都過於簡單,想要答錯都難。”
劉表鼻孔微微哼了一聲。
之前兩個問題的確簡單。
但這可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當眾提出來。
要想迴答的如此全麵,並不容易。
此時,隔壁學堂裏,王粲見兩個問題都被劉琦輕鬆化解。
他衝著另一個學子使個眼色。
那學子站起來,衝著劉琦毫不客氣的道:“請問大公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什麽意思?”
劉琦聽了心裏好笑,這家夥倒也投機取巧,直接截取了《大學》裏的一句話,讓自己釋義。
這樣提問,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
隻因古往今來,對《大學》的釋義千千萬萬,多如牛毛。
但是釋義水平有高有低,很能顯示一個人的水平。
此時,劉琦隻能抬出宋代大儒朱熹的釋義。
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說道:“大學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之品德,學習並應用於生活,使人能達到最完善之境界。
這裏大學所指,是指博學……”
他一字一句的解答,在場眾人看他的眼神漸漸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