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沒有繼續理會焦仲卿這個升鬥小吏。
他指著秦氏三兄弟,對太守陸康道:“這兄弟三人來自襄安縣,他們為保衛家園,顧不得老母在堂,同時參軍。
陸太守應當著力嘉獎才是。”
陸康當即會意。
這兄弟三人,簡直是最佳的募兵宣傳告示,他問道:“敢問公子,該如何嘉獎?”
劉琦想了想道:“他們為了參軍,獨留老母與小妹在家,應當吩咐當地縣令,多加照顧。”
陸康道:“我會派襄安縣令上門,獎勵老夫人布匹十匹,糧百石。”
“這是應該的”劉琦又道:“念及他們老母親深明大義。
我會上表朝廷,為其母頒布旌表嘉獎。”
陸康聞言,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按照慣例,朝廷為了表彰民間有功勞婦人,都會頒布旌表。
但是,能讓朝廷頒布旌表的婦人,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正因為如此珍貴,所以被頒發旌表的婦人,便成為家族的功臣。
就連鄉裏,也多半會建一座牌坊,宣揚紀念這件事。
陸康沒想到,劉琦為了鼓勵募兵,竟然下了如此血本,他看了一眼呆傻的兄弟三人道:“還愣著幹什麽?
劉公子為你母親表奏旌表,那是讓你家族蓬蓽生輝之事。
就連你們後世幾十代子孫,都會因為有個得到旌表的老祖奶奶,而感到與有榮焉。
還不快謝公子?”
秦家也並非平凡百姓之家,他們也算的上殷實的大家族。
所以秦甲兄弟知道,旌表意味著什麽。
他連忙帶領兩個兄弟跪在地下,向劉琦磕頭道:“多謝公子,多謝公子。
但凡公子有所差遣,我兄弟必當肝腦塗地,馬革裹屍。”
“快快請起,”劉琦攙扶起三人道:“爾等三人隻需去各地,向鄉親們講明,令堂所叮囑之言即可。”
“諾!”秦氏三兄弟領命。
劉琦便帶領典韋和陸遜離開。
走了十幾步,陸遜突然在後邊道:“公子,真要向長安朝廷,表奏旌表?”
劉琦微微一笑道:“如今長安與關東道路斷絕,我如何表奏?
到時派人假做一份便可,反正也無人知曉。”
陸遜道:“從廬江去往長安,相隔千裏。
不說道路通不通,就算一路暢通,派人去往長安,來迴也需要一個多月。
公子需要一個月之後,才能把旌表拿出來。”
劉琦愣了一愣,他剛才大嘴巴一說,竟然沒在意時間。
申請旌表,是為了製造聲勢,宣揚募兵。
可要按照時間推算,要一個月之後才能拿出旌表,那還宣揚什麽?
他也許都等不了一個月,就已經出兵了。
劉琦低頭看著人小鬼大的陸遜,這小孩兒雖然還不到十歲,但心智已經遠超常人。
“你有沒有好辦法?”劉琦問道。
“辦法也是有的,”陸遜挺了挺胸膛,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眨了眨眼睛道:“聽說之前,蔡中郎將奉命持節,代天子巡視關東。
若這旌表由蔡中郎將代朝廷頒發,倒也合情合理。
自皖縣去往襄陽,騎快馬兩天也就到了。”
“對呀,”劉琦眼睛不由一亮。
自朝廷被董卓遷往長安之後,天子曾數次派出特使,持節巡視關東。
所有持節之人,如天子親臨,代天巡狩。
孫策的懷義校尉之職,便是太傅馬日磾持節巡狩,代朝廷任命的。
雖然蔡邕前來,並沒有持節。
但持沒持節,又有誰知道?
畢竟世人皆知,蔡邕是從長安而來,隻要劉琦說有,也便沒人可以反駁。
他不由看著陸遜笑道:“你這小娃娃,當真是聰慧,竟然能想出這麽絕妙的主意。”
陸遜道:“也許公子早就想到了,隻是給我一個機會表現罷了。”
“真會說話,”劉琦心裏的確很佩服。
這小子在後世,不過也就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樣子。
可是他足智多謀,已經能出謀劃策了。
劉琦於是依陸遜之言,馬上派人迴荊州,開始宣揚蔡邕持節之事。
三天之後,一份蓋有玉璽的旌表,便送到了皖縣。
劉琦看著那墨跡未幹的玉璽, 嚴重懷疑這是老爹用真玉璽蓋出來的。
宣揚蔡邕持節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相當於朝廷在荊州設了個辦事處。
以後荊州可以用蔡邕這個欽差的名義,頒發各類朝廷任命。
反正現在朝廷遠在長安,消息是斷絕的。
朝廷內部亂成一鍋粥,自顧不暇,怎麽可能在意,荊州還有個假欽差?
劉琦派人,把旌表給襄安縣的秦老太太送去,立即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不止縣令親自上門道賀,就連太守陸康也派出官員,前去賀喜。
當地鄉裏,立即建起一座牌坊,表彰秦老太太生了一個又一個,都被號角聲吹走了。
秦氏幾個兒子,都是為了保衛家園,舍小家,為大家,如此起到了無窮的榜樣作用。
廬江百姓參軍的積極性本來就很高,經過這樣一宣揚,前來參軍的人數更多了。
不過短短的時間,廬江又招募起萬餘人馬。
再加上劉琦最早帶來的一萬人,黃射帶來的一萬江夏軍,文聘帶來的五千荊州軍,還有陳武本部軍馬。
此時劉琦手中所控製的軍兵,已經接近四萬。
劉琦一邊整頓軍隊,一邊調集糧草,打造戰船。
南征丹陽,進而掃平江東,指日可待。
……
時間退迴到半月之前。
孫策率領一眾殘兵敗將,倉皇逃離戰場。
敗退了十幾裏,方才止住腳步。
他派出麾下戰將,收攏了千餘敗退下來的兵卒,渡過大江,踏入丹陽郡的地盤。
他下令屯駐江邊休整,同時派出信使,向駐守宛陵的舅舅和堂兄送信。
兩日之後,孫策堂兄孫賁便親自策馬前來,與之見麵。
兄弟二人,在營帳之中相見之後,不由一陣唏噓。
孫賁看著頗為狼狽的孫策道:“伯符,我當初就勸過你,不要打廬江,直接到丹陽來。
你我兄弟聯手,打迴吳郡,剿滅嚴白虎,再攻伐會稽,擒拿王朗,最後驅逐劉繇,如此江東六郡可平。
你偏不聽,非要啃下廬江不可。”
孫策歎口氣道:“廬江為江東門戶,我本以為唾手可得。
沒想到後來被劉琦那賊人偷襲,導致功敗垂成,功虧一簣。”
“劉琦?可是殺伯父之劉琦?”孫賁凜然問道。
他指著秦氏三兄弟,對太守陸康道:“這兄弟三人來自襄安縣,他們為保衛家園,顧不得老母在堂,同時參軍。
陸太守應當著力嘉獎才是。”
陸康當即會意。
這兄弟三人,簡直是最佳的募兵宣傳告示,他問道:“敢問公子,該如何嘉獎?”
劉琦想了想道:“他們為了參軍,獨留老母與小妹在家,應當吩咐當地縣令,多加照顧。”
陸康道:“我會派襄安縣令上門,獎勵老夫人布匹十匹,糧百石。”
“這是應該的”劉琦又道:“念及他們老母親深明大義。
我會上表朝廷,為其母頒布旌表嘉獎。”
陸康聞言,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按照慣例,朝廷為了表彰民間有功勞婦人,都會頒布旌表。
但是,能讓朝廷頒布旌表的婦人,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正因為如此珍貴,所以被頒發旌表的婦人,便成為家族的功臣。
就連鄉裏,也多半會建一座牌坊,宣揚紀念這件事。
陸康沒想到,劉琦為了鼓勵募兵,竟然下了如此血本,他看了一眼呆傻的兄弟三人道:“還愣著幹什麽?
劉公子為你母親表奏旌表,那是讓你家族蓬蓽生輝之事。
就連你們後世幾十代子孫,都會因為有個得到旌表的老祖奶奶,而感到與有榮焉。
還不快謝公子?”
秦家也並非平凡百姓之家,他們也算的上殷實的大家族。
所以秦甲兄弟知道,旌表意味著什麽。
他連忙帶領兩個兄弟跪在地下,向劉琦磕頭道:“多謝公子,多謝公子。
但凡公子有所差遣,我兄弟必當肝腦塗地,馬革裹屍。”
“快快請起,”劉琦攙扶起三人道:“爾等三人隻需去各地,向鄉親們講明,令堂所叮囑之言即可。”
“諾!”秦氏三兄弟領命。
劉琦便帶領典韋和陸遜離開。
走了十幾步,陸遜突然在後邊道:“公子,真要向長安朝廷,表奏旌表?”
劉琦微微一笑道:“如今長安與關東道路斷絕,我如何表奏?
到時派人假做一份便可,反正也無人知曉。”
陸遜道:“從廬江去往長安,相隔千裏。
不說道路通不通,就算一路暢通,派人去往長安,來迴也需要一個多月。
公子需要一個月之後,才能把旌表拿出來。”
劉琦愣了一愣,他剛才大嘴巴一說,竟然沒在意時間。
申請旌表,是為了製造聲勢,宣揚募兵。
可要按照時間推算,要一個月之後才能拿出旌表,那還宣揚什麽?
他也許都等不了一個月,就已經出兵了。
劉琦低頭看著人小鬼大的陸遜,這小孩兒雖然還不到十歲,但心智已經遠超常人。
“你有沒有好辦法?”劉琦問道。
“辦法也是有的,”陸遜挺了挺胸膛,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眨了眨眼睛道:“聽說之前,蔡中郎將奉命持節,代天子巡視關東。
若這旌表由蔡中郎將代朝廷頒發,倒也合情合理。
自皖縣去往襄陽,騎快馬兩天也就到了。”
“對呀,”劉琦眼睛不由一亮。
自朝廷被董卓遷往長安之後,天子曾數次派出特使,持節巡視關東。
所有持節之人,如天子親臨,代天巡狩。
孫策的懷義校尉之職,便是太傅馬日磾持節巡狩,代朝廷任命的。
雖然蔡邕前來,並沒有持節。
但持沒持節,又有誰知道?
畢竟世人皆知,蔡邕是從長安而來,隻要劉琦說有,也便沒人可以反駁。
他不由看著陸遜笑道:“你這小娃娃,當真是聰慧,竟然能想出這麽絕妙的主意。”
陸遜道:“也許公子早就想到了,隻是給我一個機會表現罷了。”
“真會說話,”劉琦心裏的確很佩服。
這小子在後世,不過也就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樣子。
可是他足智多謀,已經能出謀劃策了。
劉琦於是依陸遜之言,馬上派人迴荊州,開始宣揚蔡邕持節之事。
三天之後,一份蓋有玉璽的旌表,便送到了皖縣。
劉琦看著那墨跡未幹的玉璽, 嚴重懷疑這是老爹用真玉璽蓋出來的。
宣揚蔡邕持節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相當於朝廷在荊州設了個辦事處。
以後荊州可以用蔡邕這個欽差的名義,頒發各類朝廷任命。
反正現在朝廷遠在長安,消息是斷絕的。
朝廷內部亂成一鍋粥,自顧不暇,怎麽可能在意,荊州還有個假欽差?
劉琦派人,把旌表給襄安縣的秦老太太送去,立即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不止縣令親自上門道賀,就連太守陸康也派出官員,前去賀喜。
當地鄉裏,立即建起一座牌坊,表彰秦老太太生了一個又一個,都被號角聲吹走了。
秦氏幾個兒子,都是為了保衛家園,舍小家,為大家,如此起到了無窮的榜樣作用。
廬江百姓參軍的積極性本來就很高,經過這樣一宣揚,前來參軍的人數更多了。
不過短短的時間,廬江又招募起萬餘人馬。
再加上劉琦最早帶來的一萬人,黃射帶來的一萬江夏軍,文聘帶來的五千荊州軍,還有陳武本部軍馬。
此時劉琦手中所控製的軍兵,已經接近四萬。
劉琦一邊整頓軍隊,一邊調集糧草,打造戰船。
南征丹陽,進而掃平江東,指日可待。
……
時間退迴到半月之前。
孫策率領一眾殘兵敗將,倉皇逃離戰場。
敗退了十幾裏,方才止住腳步。
他派出麾下戰將,收攏了千餘敗退下來的兵卒,渡過大江,踏入丹陽郡的地盤。
他下令屯駐江邊休整,同時派出信使,向駐守宛陵的舅舅和堂兄送信。
兩日之後,孫策堂兄孫賁便親自策馬前來,與之見麵。
兄弟二人,在營帳之中相見之後,不由一陣唏噓。
孫賁看著頗為狼狽的孫策道:“伯符,我當初就勸過你,不要打廬江,直接到丹陽來。
你我兄弟聯手,打迴吳郡,剿滅嚴白虎,再攻伐會稽,擒拿王朗,最後驅逐劉繇,如此江東六郡可平。
你偏不聽,非要啃下廬江不可。”
孫策歎口氣道:“廬江為江東門戶,我本以為唾手可得。
沒想到後來被劉琦那賊人偷襲,導致功敗垂成,功虧一簣。”
“劉琦?可是殺伯父之劉琦?”孫賁凜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