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都
今年入冬之後冷的早。
剛剛進入寒冬臘月,便寒風凜冽,大雪飄飄。
幸虧周邊糧食充足,衣食無憂。
從朝廷到百姓,全都躲在屋裏貓冬。
劉琦也整日,跟妻妾子女們躲在暖房裏,共享天倫之樂。
如沒有要緊之事,絕對不出門。
眾臣僚知道他這個習性,沒有要緊事也不來煩他。
反正大家各司其職,沒有他這個丞相,朝廷照樣運轉。
這一天,他起床還沒來得及洗漱,諸葛亮便急匆匆跑來稟報道:“大王,不好了,出大事了。”
“出了什麽大事?”劉琦看到諸葛亮慌張的樣子,不由心頭一凜。
要是普通事,諸葛亮絕對不會慌成這樣。
諸葛亮沉聲道:“剛剛收到消息,黃河昨夜突然從滎陽一帶決口。
大水傾瀉而下,周邊之管城、中牟、浚儀等十數座縣,盡數被衝毀。
所有開墾之千頃良田,全部毀於一旦。
還有上百萬百姓無家可歸。”
劉琦聽到稟報,頓時心裏緊繃,命令道:“立即調集糧草,準備救災。”
諸葛亮道:“之前一直在準備北伐,故而糧草都已運往北方。”
劉琦道:“現在天這麽冷,要是不立即施救,那上百萬災民,恐怕就會變成上百萬具屍體。
先將糧草帳篷等物調迴來,拯救災民再說。
北伐之事,暫時擱置。”
“諾!”
諸葛亮領命,下去安排去了。
劉琦召集一眾文武在銀安殿議事。
大家情緒都很低落,顯得無精打采。
跟之前,剛剛定下來北伐時的興奮勁兒,簡直有天壤之別。
魏延憤憤的攥著拳頭道:“黃河怎麽突然就決口了呢?
還一下子如此猛烈,比之前任何一次決口都大。
幾個月的準備,毀於一旦。
想要趁著黃河冰封之時北伐,恐怕是不可能了。”
徐庶搖了搖頭道:“這兩年來積攢的糧食,都用來拯救災民,恐怕還有欠缺。
想要北伐,怕是要再等幾年了。”
龐統在旁邊陳默良久道:“我臨來之前查過地方誌,黃河決口,的確常常發生。
但像現在這樣,一次淹沒十幾個縣,史料上都沒有記載。
也就是說,這場水患,比史上任何一次都大。
我等正在準備北伐,黃河便爆發了史無前例之大水,是否太過巧合了些?”
魏延急問道:“你是說,這場大水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龐統搖了搖頭道:“我隻是猜測而已,並無真憑實據。”
話音剛落,就見一個侍從匆匆跑了進來,稟報道:“大王,大司農在黃河岸邊,發現巡河軍兵屍首。
俱是被人所殺。
數百名齊裝滿員之軍兵,旦夕之間全被滅口,必為袁軍所為。”
此言一出,殿內所有文武官員頓時一片嘩然。
黃河岸邊也並非全無守衛。
每處危險地段,都派有巡河官兵守衛。
正如諸葛亮所言,一次性將官兵全部殺死,一個不留,除了袁軍有這個實力,其他小股勢力根本不可能辦到。
再說,那些大股流寇勢力,也不會主動攻擊巡河的官兵。
“果如士元所料,真是袁紹派人幹的!”
“那袁氏號稱四世三公,袁紹竟然幹出如此下作之事,難道就不怕惹人嗤笑麽?”
“為了爭霸天下,主動掘開河堤,令百萬無辜百姓無家可歸,他袁紹行事,還當真歹毒。”
“此事定當傳詔天下,讓所有人都看看,他袁紹是個什麽嘴臉。”
大家義憤填膺,紛紛譴責袁紹針對平民百姓的下作行為。
劉琦冷著臉道:“此事的確應當讓天下人知曉。
明發詔書於各郡縣,通報此次災情之原委。”
尚書令荀攸道:“在下這就去草擬詔書,定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
劉琦追加了一句道:“包括河北四州,一並明發。”
“諾!”
荀攸趕忙迴去,處理詔書事宜。
很快一份詔書便明發天下,譴責袁紹不顧百姓安危,悍然掘開黃河,導致生靈塗炭,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
明發天下的詔書,便會有使者傳至各郡縣,讓所有人得知。
甚至有許多掌管教化的官員,會將詔書內容,傳遞到民間。
這份詔書,瞬間就在天下各郡縣傳開,並引起軒然大波。
誰都知道袁氏門第高貴,四世三公。
但誰也沒有料到,袁紹會幹出這等驚世駭俗,沒有底線的事。
……
受災區內,諸葛亮指揮人手,將軍用帳篷分發下去。
並派人架上大鍋,熬粥賑濟災民。
雖然天氣比較寒冷,但諸葛亮一直親自在第一線監督。
而且沒日沒夜,盡最大可能讓災民吃飽。
他這等勞作,讓所有災民看了都很感動。
在一座帳篷前麵,有個老者看到諸葛亮滿眼布滿血絲,頭發都已經板結。
他端過來一碗水,心疼的道:“大司農,您喝口水,稍謝謝吧。
這麽多天來,就看您為了我們,沒日沒夜的操勞,我們也於心不忍呐。”
“就是,您也是當朝九卿,卻整日跟我們災民混在一起,我們就算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這次洪災,要不是大司農親自來救,咱們這些人恐怕早就餓死凍死了。”
“多謝大司農救命之恩……”
圍過來的災民越來越多,俱都心懷感激之情。
人心都是肉長的,他們看到諸葛亮這位當朝九卿,為了拯救他們,幾乎廢寢忘食,分發帳篷與糧食。
有這樣負責的官員賑災,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否則這麽冷的天,災民們就算不餓死,也全都凍死了。
諸葛亮擺了擺手道:“諸位不要謝我。
是齊王殿下下令,將所有準備北伐之軍糧,全都運來救災。
這才有了這麽多糧食。
發給諸位的帳篷,也都是準備北伐之軍用帳篷。
為了這次救災,齊王殿下準備數年之北伐大計,恐怕就要擱淺了。
諸位想要謝,就謝齊王殿下吧。”
“原來救我們的是齊王啊,咱們可要記得。”
“我聽說,朝廷發詔書,這次黃河決堤,不是什麽天災,而是河北派人主動掘開的口子。”
“什麽?黃河口子堵都堵不住,還有人主動掘開?”
“我也聽說了,據說做這事的人,是河北袁紹。”
“那天殺的,把我們這麽多人,害這麽慘,老天爺怎麽不收了他。”
“你沒聽說過,好人不長命,禍害遺萬年呢。”
今年入冬之後冷的早。
剛剛進入寒冬臘月,便寒風凜冽,大雪飄飄。
幸虧周邊糧食充足,衣食無憂。
從朝廷到百姓,全都躲在屋裏貓冬。
劉琦也整日,跟妻妾子女們躲在暖房裏,共享天倫之樂。
如沒有要緊之事,絕對不出門。
眾臣僚知道他這個習性,沒有要緊事也不來煩他。
反正大家各司其職,沒有他這個丞相,朝廷照樣運轉。
這一天,他起床還沒來得及洗漱,諸葛亮便急匆匆跑來稟報道:“大王,不好了,出大事了。”
“出了什麽大事?”劉琦看到諸葛亮慌張的樣子,不由心頭一凜。
要是普通事,諸葛亮絕對不會慌成這樣。
諸葛亮沉聲道:“剛剛收到消息,黃河昨夜突然從滎陽一帶決口。
大水傾瀉而下,周邊之管城、中牟、浚儀等十數座縣,盡數被衝毀。
所有開墾之千頃良田,全部毀於一旦。
還有上百萬百姓無家可歸。”
劉琦聽到稟報,頓時心裏緊繃,命令道:“立即調集糧草,準備救災。”
諸葛亮道:“之前一直在準備北伐,故而糧草都已運往北方。”
劉琦道:“現在天這麽冷,要是不立即施救,那上百萬災民,恐怕就會變成上百萬具屍體。
先將糧草帳篷等物調迴來,拯救災民再說。
北伐之事,暫時擱置。”
“諾!”
諸葛亮領命,下去安排去了。
劉琦召集一眾文武在銀安殿議事。
大家情緒都很低落,顯得無精打采。
跟之前,剛剛定下來北伐時的興奮勁兒,簡直有天壤之別。
魏延憤憤的攥著拳頭道:“黃河怎麽突然就決口了呢?
還一下子如此猛烈,比之前任何一次決口都大。
幾個月的準備,毀於一旦。
想要趁著黃河冰封之時北伐,恐怕是不可能了。”
徐庶搖了搖頭道:“這兩年來積攢的糧食,都用來拯救災民,恐怕還有欠缺。
想要北伐,怕是要再等幾年了。”
龐統在旁邊陳默良久道:“我臨來之前查過地方誌,黃河決口,的確常常發生。
但像現在這樣,一次淹沒十幾個縣,史料上都沒有記載。
也就是說,這場水患,比史上任何一次都大。
我等正在準備北伐,黃河便爆發了史無前例之大水,是否太過巧合了些?”
魏延急問道:“你是說,這場大水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龐統搖了搖頭道:“我隻是猜測而已,並無真憑實據。”
話音剛落,就見一個侍從匆匆跑了進來,稟報道:“大王,大司農在黃河岸邊,發現巡河軍兵屍首。
俱是被人所殺。
數百名齊裝滿員之軍兵,旦夕之間全被滅口,必為袁軍所為。”
此言一出,殿內所有文武官員頓時一片嘩然。
黃河岸邊也並非全無守衛。
每處危險地段,都派有巡河官兵守衛。
正如諸葛亮所言,一次性將官兵全部殺死,一個不留,除了袁軍有這個實力,其他小股勢力根本不可能辦到。
再說,那些大股流寇勢力,也不會主動攻擊巡河的官兵。
“果如士元所料,真是袁紹派人幹的!”
“那袁氏號稱四世三公,袁紹竟然幹出如此下作之事,難道就不怕惹人嗤笑麽?”
“為了爭霸天下,主動掘開河堤,令百萬無辜百姓無家可歸,他袁紹行事,還當真歹毒。”
“此事定當傳詔天下,讓所有人都看看,他袁紹是個什麽嘴臉。”
大家義憤填膺,紛紛譴責袁紹針對平民百姓的下作行為。
劉琦冷著臉道:“此事的確應當讓天下人知曉。
明發詔書於各郡縣,通報此次災情之原委。”
尚書令荀攸道:“在下這就去草擬詔書,定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
劉琦追加了一句道:“包括河北四州,一並明發。”
“諾!”
荀攸趕忙迴去,處理詔書事宜。
很快一份詔書便明發天下,譴責袁紹不顧百姓安危,悍然掘開黃河,導致生靈塗炭,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
明發天下的詔書,便會有使者傳至各郡縣,讓所有人得知。
甚至有許多掌管教化的官員,會將詔書內容,傳遞到民間。
這份詔書,瞬間就在天下各郡縣傳開,並引起軒然大波。
誰都知道袁氏門第高貴,四世三公。
但誰也沒有料到,袁紹會幹出這等驚世駭俗,沒有底線的事。
……
受災區內,諸葛亮指揮人手,將軍用帳篷分發下去。
並派人架上大鍋,熬粥賑濟災民。
雖然天氣比較寒冷,但諸葛亮一直親自在第一線監督。
而且沒日沒夜,盡最大可能讓災民吃飽。
他這等勞作,讓所有災民看了都很感動。
在一座帳篷前麵,有個老者看到諸葛亮滿眼布滿血絲,頭發都已經板結。
他端過來一碗水,心疼的道:“大司農,您喝口水,稍謝謝吧。
這麽多天來,就看您為了我們,沒日沒夜的操勞,我們也於心不忍呐。”
“就是,您也是當朝九卿,卻整日跟我們災民混在一起,我們就算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這次洪災,要不是大司農親自來救,咱們這些人恐怕早就餓死凍死了。”
“多謝大司農救命之恩……”
圍過來的災民越來越多,俱都心懷感激之情。
人心都是肉長的,他們看到諸葛亮這位當朝九卿,為了拯救他們,幾乎廢寢忘食,分發帳篷與糧食。
有這樣負責的官員賑災,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否則這麽冷的天,災民們就算不餓死,也全都凍死了。
諸葛亮擺了擺手道:“諸位不要謝我。
是齊王殿下下令,將所有準備北伐之軍糧,全都運來救災。
這才有了這麽多糧食。
發給諸位的帳篷,也都是準備北伐之軍用帳篷。
為了這次救災,齊王殿下準備數年之北伐大計,恐怕就要擱淺了。
諸位想要謝,就謝齊王殿下吧。”
“原來救我們的是齊王啊,咱們可要記得。”
“我聽說,朝廷發詔書,這次黃河決堤,不是什麽天災,而是河北派人主動掘開的口子。”
“什麽?黃河口子堵都堵不住,還有人主動掘開?”
“我也聽說了,據說做這事的人,是河北袁紹。”
“那天殺的,把我們這麽多人,害這麽慘,老天爺怎麽不收了他。”
“你沒聽說過,好人不長命,禍害遺萬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