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祐六年七月十五日清晨,大宋皇宮宮門之外。
由於太皇太後‘病情’發作,朔望朝會被迫終至,就在眾臣因這突發事件而神色不一的議論紛紛之際,因得罪司馬光而被百官唯恐避之不及的蘇軾獨自坐上馬車,向著自己宅院緩行而去。
走了沒多久,蘇軾馬車的門簾輕輕一翻,黃裳的身影便已出現在馬車之中。
看到黃裳那一副撫須微笑的模樣,蘇軾便知他對朔望朝會上發生的那一幕十分滿意,但蘇軾卻是微微搖頭歎道:“其實對你這個計劃,我本來是不讚成的,因為這實在是太激進,太冒險了!”
黃裳不以為意的笑道:“但你還是默許了我的安排。”
蘇軾沉默片刻緩緩抬起了頭,那一雙本應蒼老的眼睛之中竟是綻放出起比許許多多青年還要熾熱的光彩,就仿佛正午的太陽一般令人不敢直視!
便聽蘇軾無比堅定的說道:“因為看透了所謂的新黨和舊黨的我,也想為改變這個正在逐漸腐朽的帝國,貢獻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哪怕前方是萬丈懸崖,老夫也要用這雙腳,在懸崖峭壁上踩出一條路來!”
黃裳笑的滿懷欣慰:“你果然會做這樣的決定,這……才是我認識的蘇東坡呀!”
……
接下來的一切,都在按照黃裳和趙紫龍的期望進行,太皇太後的突然病發,令朝堂上下議論紛紛,哪怕身為丞相的司馬光仍能穩定朝局,但眾臣心中卻也悄然種下一顆種子,隻待撒上一點點的水便能茁壯成長起來!
而就在這時,太醫院卻忽然傳出消息,稱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加之這幾年攝理政務甚是操勞,已有積勞成疾之相,必須安心靜養才能痊愈,否則一旦病入骨髓可就藥石無醫了!
這消息自然是韓一迴放出來的,作為這個計劃之中最為重要的助攻手,韓一迴早已將太醫院上上下下打點的十分妥當,除了不能直接給太皇太後下藥之外,把原本輕微的病情說重一些,或是讓那幾個為太皇太後診治的太醫不要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對於韓一迴而言還真不是什麽難事。
有了韓一迴的神助攻,朝野上下頓時炸開了鍋,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朝堂上的秩序或許即將重新洗牌,而就在這時蘇軾的一封上書,卻是令這本就不穩的局勢徹底爆發了!
蘇軾在上書中明確寫道,太皇太後既然已經積勞成疾,為了她的身體著想,也為了朝廷積壓的政務能夠盡快得到解決,太皇太後就應該向劉娥劉太後學習,主動放開手中的權力讓趙煦早日親政。
而且為了佐證這一說法,蘇軾又拿出了甘羅十二拜相以及趙煦九歲便不懼遼人的例子,稱趙煦少年老成不遜甘羅,隻是因為一直生活在太皇太後的陰影中,這才沒有展露的餘地,太皇太後應該給他更多的機會去親自處理朝政,而不是讓他一味隻做應聲蟲而已!
蘇軾此文一處,頓時朝野震驚,當然更令人震驚的是曆經仁宗、英宗、神宗而至如今的四朝老臣,時任刑部尚書的蘇頌,竟是出言力挺蘇軾,令原本打算看蘇軾笑話的那些官員頓時就蒙了。
要知道蘇頌雖然和蘇軾一個姓,但兩人卻差了十六歲,蘇頌在二十三歲的時候與王安石同榜中的進士,自江蘇江寧縣令一路成為如今的刑部尚書,甚至是右丞相之位的有利人選,他不光持重老成,才華不凡,更重要的是蘇頌身後所牽扯的各種背景實在太大!
蘇頌的曾祖父被追贈司空,曾祖母張氏封代國太夫人,祖父官至左屯衛將軍,追贈太師、福國公,祖母劉氏和翁氏封隨國太夫人分別封徐國太夫人,父親蘇紳以文學知名,官至集賢殿修撰,追贈太師、魏國公,母親陳氏封魏國太夫人,而這還隻是老一輩的。
蘇頌的原配夫人淩氏是屯田郎中吳景陽之女,封吳國夫人,繼室辛氏是駕部員外郎辛有則之女,封韓國夫人,他的六個兒子也都在朝中為官,三個女兒也都嫁給了朝中清流,雖然都不是什麽大官,但擰在一起也非是尋常官員所能小覷。
再加上蘇頌平生薦舉了許多人才,可謂是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他從不收受贈禮的舉動更是令世人欽佩不已,甚至於在太皇太後攝政期間,也隻有蘇頌在奏報太後後,必定再稟告趙煦,趙煦凡有要事宣讀,蘇頌必定告訴諸大臣,讓他們俯首聽命。
這樣一位老成持重且影響力巨大的老臣公然支持趙煦親政,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的同時,百官們也終於開始正視蘇軾的那篇上書,並在腦中暗自思考起其中的可行性。
事實上蘇頌之所以支持蘇軾,這其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卻說當年蘇頌因‘陳世儒案’下獄,而他的隔壁就是因‘烏台詩案’而被關入大牢的蘇軾,甚至還做了首詩: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有此經曆兩人便算是一起同過窗,雖然同的是鐵窗,但有了這份情意在,當蘇軾上書的時候,蘇頌還真就認真閱讀了一下,而作為當朝唯一一位還對趙煦抱有足夠重視的大臣,蘇頌仔細分析之後發現還真就是這麽迴事。
你太皇太後不安心養病,非要把攝政大權抓在手裏,萬一你積勞成疾一不小心駕鶴西歸了,權利不還是要迴到趙煦手中嗎?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叫出來,讓趙煦也好盡快上手,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的,於是乎才有了之後他力挺蘇軾的那一幕。
有了蘇頌的力挺,以及黃裳和韓一迴在暗中聯絡的人手,朝野上下勸太皇太後放權的言論愈演愈烈,最後甚至連司馬光都是如此。
當然司馬光並沒有考慮一旦趙煦掌權,他是否還能坐在這個丞相之位上,他純粹是為了太皇太後的身體考慮,單從這一點就不得不說司馬光確實是一位君子,而他也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連司馬光都同意了,太皇太後自己也確實覺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於是幹脆命人準備了一場太廟祭天的大典,在典禮之上正式宣布趙煦親政,改元紹聖!
雖然後來太皇太後的身體一天天好了,她也逐漸迴過味來了,但那時木已成舟,趙煦也早已牢牢掌握住了大權,太皇太後無奈之餘,也隻能安然接受。
也正是因為提早將全力交出,無需整日為國家大事操勞,她反倒比原本曆史上多活了三四年,也不知若是她知道這一切,究竟是喜是憂了。
……
大宋元祐紹聖元年十一月七日上午,姑蘇參合莊外。
無數大宋士兵持槍皮甲嚴陣以待,將參合莊裏裏外外圍了個水泄不通,而在這些士兵的前方,黃裳、蕭峰、趙紫龍三人並肩而立,看到這一幕大家應該都已經明白了。
正如趙紫龍之前所計劃的那般,當趙煦親政之後,黃裳手中的權力果然大增,他不但被趙煦賦予了太尉之職,從而徹徹底底將八十萬禁軍和定江堂掌握在手裏,更是身兼平定江湖與稽查逆賊的重責大任,而身為大燕王室後裔,世代不忘複國大業的姑蘇慕容氏,自然就成了他最先開刀的對象!
隨著黃裳輕描淡寫的揮了揮手,他身後的副將當即長劍出鞘一指參合莊:“給我搜!”
一聲令下,大軍如出閘猛虎直入參合莊中。
由於此時慕容複在外未歸,四大家將也不在此處,不過片刻功夫參合莊便已經被大軍鎮壓,一個又一個的密室在莊子中相繼被找到,難以計數的金銀珠寶和大量兵器鎧甲被不斷搬出,令附近圍觀的江湖中人大為震驚。
就在這時,副將快步走了出來,他的手中拿著一套明黃色的服飾,服飾之上一條五爪金龍威風凜凜,黃裳接到手中看了一眼,便不禁冷哼一聲:“哼,龍袍!慕容氏果然圖謀不軌,竟然連登基用的龍袍都已經準備好了!”
“且慢,請容我解釋!”忽聽一個男子聲音驟然響起,他第一個字剛出口的時候明顯還在遠處,但最後一個字話音未落,一道身影便已穿過上萬大軍的包圍,出現在參合莊之外!
便見此人麵如冠玉,俊朗不凡,一身儒雅長袍令他不像是江湖中人,反倒像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一柄稍顯華麗的長劍掛在腰間,總給人一種裝飾品大過武器之感。
看他踩著士兵肩膀一路飛躍而來,落地之時腰間長劍卻是不見絲毫晃動,便知此人輕功之高當世罕見,也令人頓時能夠猜到,來人定是與蕭峰合稱‘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複無疑!
“黃大人,蕭大俠,還有這位兄台,慕容複有禮了!”慕容複先是風度翩翩的對三人拱手一禮,舉止之間沒有絲毫驚慌失措,就仿佛這滿地的兵器鎧甲和黃裳手中的龍袍都是虛幻一般。
雖然慕容氏謀反之名基本坐實了,可單憑慕容複這氣度,哪怕身處敵對也令人不得不為之讚歎!
由於太皇太後‘病情’發作,朔望朝會被迫終至,就在眾臣因這突發事件而神色不一的議論紛紛之際,因得罪司馬光而被百官唯恐避之不及的蘇軾獨自坐上馬車,向著自己宅院緩行而去。
走了沒多久,蘇軾馬車的門簾輕輕一翻,黃裳的身影便已出現在馬車之中。
看到黃裳那一副撫須微笑的模樣,蘇軾便知他對朔望朝會上發生的那一幕十分滿意,但蘇軾卻是微微搖頭歎道:“其實對你這個計劃,我本來是不讚成的,因為這實在是太激進,太冒險了!”
黃裳不以為意的笑道:“但你還是默許了我的安排。”
蘇軾沉默片刻緩緩抬起了頭,那一雙本應蒼老的眼睛之中竟是綻放出起比許許多多青年還要熾熱的光彩,就仿佛正午的太陽一般令人不敢直視!
便聽蘇軾無比堅定的說道:“因為看透了所謂的新黨和舊黨的我,也想為改變這個正在逐漸腐朽的帝國,貢獻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哪怕前方是萬丈懸崖,老夫也要用這雙腳,在懸崖峭壁上踩出一條路來!”
黃裳笑的滿懷欣慰:“你果然會做這樣的決定,這……才是我認識的蘇東坡呀!”
……
接下來的一切,都在按照黃裳和趙紫龍的期望進行,太皇太後的突然病發,令朝堂上下議論紛紛,哪怕身為丞相的司馬光仍能穩定朝局,但眾臣心中卻也悄然種下一顆種子,隻待撒上一點點的水便能茁壯成長起來!
而就在這時,太醫院卻忽然傳出消息,稱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加之這幾年攝理政務甚是操勞,已有積勞成疾之相,必須安心靜養才能痊愈,否則一旦病入骨髓可就藥石無醫了!
這消息自然是韓一迴放出來的,作為這個計劃之中最為重要的助攻手,韓一迴早已將太醫院上上下下打點的十分妥當,除了不能直接給太皇太後下藥之外,把原本輕微的病情說重一些,或是讓那幾個為太皇太後診治的太醫不要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對於韓一迴而言還真不是什麽難事。
有了韓一迴的神助攻,朝野上下頓時炸開了鍋,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朝堂上的秩序或許即將重新洗牌,而就在這時蘇軾的一封上書,卻是令這本就不穩的局勢徹底爆發了!
蘇軾在上書中明確寫道,太皇太後既然已經積勞成疾,為了她的身體著想,也為了朝廷積壓的政務能夠盡快得到解決,太皇太後就應該向劉娥劉太後學習,主動放開手中的權力讓趙煦早日親政。
而且為了佐證這一說法,蘇軾又拿出了甘羅十二拜相以及趙煦九歲便不懼遼人的例子,稱趙煦少年老成不遜甘羅,隻是因為一直生活在太皇太後的陰影中,這才沒有展露的餘地,太皇太後應該給他更多的機會去親自處理朝政,而不是讓他一味隻做應聲蟲而已!
蘇軾此文一處,頓時朝野震驚,當然更令人震驚的是曆經仁宗、英宗、神宗而至如今的四朝老臣,時任刑部尚書的蘇頌,竟是出言力挺蘇軾,令原本打算看蘇軾笑話的那些官員頓時就蒙了。
要知道蘇頌雖然和蘇軾一個姓,但兩人卻差了十六歲,蘇頌在二十三歲的時候與王安石同榜中的進士,自江蘇江寧縣令一路成為如今的刑部尚書,甚至是右丞相之位的有利人選,他不光持重老成,才華不凡,更重要的是蘇頌身後所牽扯的各種背景實在太大!
蘇頌的曾祖父被追贈司空,曾祖母張氏封代國太夫人,祖父官至左屯衛將軍,追贈太師、福國公,祖母劉氏和翁氏封隨國太夫人分別封徐國太夫人,父親蘇紳以文學知名,官至集賢殿修撰,追贈太師、魏國公,母親陳氏封魏國太夫人,而這還隻是老一輩的。
蘇頌的原配夫人淩氏是屯田郎中吳景陽之女,封吳國夫人,繼室辛氏是駕部員外郎辛有則之女,封韓國夫人,他的六個兒子也都在朝中為官,三個女兒也都嫁給了朝中清流,雖然都不是什麽大官,但擰在一起也非是尋常官員所能小覷。
再加上蘇頌平生薦舉了許多人才,可謂是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他從不收受贈禮的舉動更是令世人欽佩不已,甚至於在太皇太後攝政期間,也隻有蘇頌在奏報太後後,必定再稟告趙煦,趙煦凡有要事宣讀,蘇頌必定告訴諸大臣,讓他們俯首聽命。
這樣一位老成持重且影響力巨大的老臣公然支持趙煦親政,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的同時,百官們也終於開始正視蘇軾的那篇上書,並在腦中暗自思考起其中的可行性。
事實上蘇頌之所以支持蘇軾,這其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卻說當年蘇頌因‘陳世儒案’下獄,而他的隔壁就是因‘烏台詩案’而被關入大牢的蘇軾,甚至還做了首詩: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有此經曆兩人便算是一起同過窗,雖然同的是鐵窗,但有了這份情意在,當蘇軾上書的時候,蘇頌還真就認真閱讀了一下,而作為當朝唯一一位還對趙煦抱有足夠重視的大臣,蘇頌仔細分析之後發現還真就是這麽迴事。
你太皇太後不安心養病,非要把攝政大權抓在手裏,萬一你積勞成疾一不小心駕鶴西歸了,權利不還是要迴到趙煦手中嗎?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叫出來,讓趙煦也好盡快上手,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的,於是乎才有了之後他力挺蘇軾的那一幕。
有了蘇頌的力挺,以及黃裳和韓一迴在暗中聯絡的人手,朝野上下勸太皇太後放權的言論愈演愈烈,最後甚至連司馬光都是如此。
當然司馬光並沒有考慮一旦趙煦掌權,他是否還能坐在這個丞相之位上,他純粹是為了太皇太後的身體考慮,單從這一點就不得不說司馬光確實是一位君子,而他也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連司馬光都同意了,太皇太後自己也確實覺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於是幹脆命人準備了一場太廟祭天的大典,在典禮之上正式宣布趙煦親政,改元紹聖!
雖然後來太皇太後的身體一天天好了,她也逐漸迴過味來了,但那時木已成舟,趙煦也早已牢牢掌握住了大權,太皇太後無奈之餘,也隻能安然接受。
也正是因為提早將全力交出,無需整日為國家大事操勞,她反倒比原本曆史上多活了三四年,也不知若是她知道這一切,究竟是喜是憂了。
……
大宋元祐紹聖元年十一月七日上午,姑蘇參合莊外。
無數大宋士兵持槍皮甲嚴陣以待,將參合莊裏裏外外圍了個水泄不通,而在這些士兵的前方,黃裳、蕭峰、趙紫龍三人並肩而立,看到這一幕大家應該都已經明白了。
正如趙紫龍之前所計劃的那般,當趙煦親政之後,黃裳手中的權力果然大增,他不但被趙煦賦予了太尉之職,從而徹徹底底將八十萬禁軍和定江堂掌握在手裏,更是身兼平定江湖與稽查逆賊的重責大任,而身為大燕王室後裔,世代不忘複國大業的姑蘇慕容氏,自然就成了他最先開刀的對象!
隨著黃裳輕描淡寫的揮了揮手,他身後的副將當即長劍出鞘一指參合莊:“給我搜!”
一聲令下,大軍如出閘猛虎直入參合莊中。
由於此時慕容複在外未歸,四大家將也不在此處,不過片刻功夫參合莊便已經被大軍鎮壓,一個又一個的密室在莊子中相繼被找到,難以計數的金銀珠寶和大量兵器鎧甲被不斷搬出,令附近圍觀的江湖中人大為震驚。
就在這時,副將快步走了出來,他的手中拿著一套明黃色的服飾,服飾之上一條五爪金龍威風凜凜,黃裳接到手中看了一眼,便不禁冷哼一聲:“哼,龍袍!慕容氏果然圖謀不軌,竟然連登基用的龍袍都已經準備好了!”
“且慢,請容我解釋!”忽聽一個男子聲音驟然響起,他第一個字剛出口的時候明顯還在遠處,但最後一個字話音未落,一道身影便已穿過上萬大軍的包圍,出現在參合莊之外!
便見此人麵如冠玉,俊朗不凡,一身儒雅長袍令他不像是江湖中人,反倒像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一柄稍顯華麗的長劍掛在腰間,總給人一種裝飾品大過武器之感。
看他踩著士兵肩膀一路飛躍而來,落地之時腰間長劍卻是不見絲毫晃動,便知此人輕功之高當世罕見,也令人頓時能夠猜到,來人定是與蕭峰合稱‘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複無疑!
“黃大人,蕭大俠,還有這位兄台,慕容複有禮了!”慕容複先是風度翩翩的對三人拱手一禮,舉止之間沒有絲毫驚慌失措,就仿佛這滿地的兵器鎧甲和黃裳手中的龍袍都是虛幻一般。
雖然慕容氏謀反之名基本坐實了,可單憑慕容複這氣度,哪怕身處敵對也令人不得不為之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