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不能就此罷休,否則這幫強盜會得寸進尺!放著‘8·26事件’不說,東州灣曾是我們管轄的勢力範圍,日本竟然有膽量找英國人要過去!”龍德施泰特怒不可遏。
“‘8·26事件’實際上就是東亞磨擦的開始,日本人的目標早就不在膠州半島了。”聯調局局長奧利弗意味深長地說。
“不能讓日本人打歪主意,國防部可以就此向日本方麵提出嚴正抗議!”司法部代部長奧巴登·馮·霍爾維格說。
“抗議,抗議,抗議個屁!部長閣下,一個小孩子對一個大人說‘你不能搶走我的巧克力蛋卷’,可是,那能管用嗎?”龍德施泰特狠狠地嗆了奧巴登一句。
“可我們鞭長莫及啊!將軍閣下。”
“那也不能讓日本人在那裏為所欲為!德國的武裝力量也不是吃素的。”
“東州灣在遙遠的太平洋西海岸,尊敬的將軍閣下,您的陸軍暫時還不能部署到那裏。”
“笑話!那可曾是我們的地盤!”
“但那塊地盤也是我們非法侵占的,這與日本人從我們手上非法搶過去沒有什麽區別,閣下。”
“好了,大家都不要吵了,外交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忍氣吞聲。現在,大家要統一思想,在向日本提出嚴正抗議的同時,限製他們駐柏林大使館的活動範圍。另外,把所有的壓力轉移給英國,逼迫英國交出兇犯。”埃裏克最後拍板定調。
埃裏克的決定作出後,龍德施泰特便不再說什麽了,此時此刻,他也非常理解總統的無可奈何。
宣布散會時,已經很晚了,陸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空軍總司令胡戈·施佩勒、海軍總司令弗蘭茨·馮·希佩爾三人便迅速登車趕往機場,並從機場乘專機遠赴地中海某無名小島,他們將親自參與指揮當地駐軍9月2日進行的海陸空三軍島嶼登陸作戰演習。
8月28日,美國紐約各大報紙報道稱,日本首相此前一天在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舉行電話會談時,對德意誌聯邦指責日本特工在英國郵輪上使用化學武器暗殺德國前空軍總司令托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和譴責。
日方表示:“日本對罪犯在英國皇家郵輪上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感到憤慨”並認為“使用化學武器行兇的組織或個人都應該受到嚴厲的製裁”。
但日方對不久前德意誌聯邦政府指控日本特工組織在英國皇家郵輪上行刺德國前空軍總司令托特的事件矢口否認。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時表示,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英國不會一口咬定這事就是日本特工所為,但是,英國皇家警察在郵輪上采集的所有證據都對日本及為不利。
針對“8·26事件”,英國政府不會就此罷休,相信真相總會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隨後,英聯邦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警告殺人兇犯最好投案自首,並宣布驅逐數名日本駐倫敦外交官,暫停英日計劃在年內的所有高層雙邊接觸。
接下來,調查工作在華廈已經展開,但千頭萬緒,沒有絲毫進展。
事情逐漸鬧大,世界各地都是一片指責之聲,甚至有媒體懷疑是英國政府所為。導致英國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不斷扯皮,並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痕。
在英日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德國也沒有閑著,隻要“8·26事件”趨冷,駐英國大使安德裏亞斯·馮·施密特便會想辦法炒熱,並多次召開記者招待會,以此表達德國的訴求。
明眼人都知道,此事背後疑雲重重。如果英國政府真想暗殺這位德國前空軍總司令,在此之前有很多機會為什麽不實施,非得選擇在去華廈的本國郵輪上進行,而且還是在托特被削職之後動手,顯然,外界對英國的指責是毫無根據的。
但是,也有媒體認為是德國政府所為,如果從德國新舊兩屆政府對立的角度分析,托特是典型的帝國時期保守派,為了消除異已,不排除聯邦黨實施了這一起謀殺事件。
由此可見,德意誌聯邦政府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當托特被暗殺的事件發生後,美、法、德、英、日等國家都各執一詞、吵鬧不休,紛紛要求對方做出徹底交待,包括向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提供有關其毒劑的信息。
盡管日本一再否認,但法國仍然表示無條件支持英國的做法。
事件在進一步發酵,許多國家開始無限放大想象的空間,猜測日本也許是暗殺事件的主角,但實際上德國總統才是真正的操盤手。
隨著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對日本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美國需要日本在這個時候出來表態,一方麵展現自己世界老大的形象,另一方麵也是向德國有一個交待,同時讓英國盡早擺脫嫌疑。
美國在此時放出來的信息非常明確,如果日本不能按美國的意圖辦事,美國將在能源供應、國際話語權等領域讓日本處於不利的地位。
可是,對於美國的恐嚇,日本似乎並沒放在心上,因為自從進入華廈,日本的野心已經越來越大了,考慮到日後會在東亞利益問題上和美國翻臉,虛與委蛇的日子並不多了。
此時此刻,德國在譴責日本的時候也是提心吊膽,因為日本在華廈的所作所為可謂驚世駭俗,德國旅居在東州灣的僑民大都見識過。
發現這個讓世人無法理解的東方民族向來不按套路出牌,隨時可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說不定東亞已經就在人家的謀取之中。
埃裏克覺得還是應該先摸清對方的底細後再出牌。
麥克斯從倫敦迴到柏林後,馬不停蹄地趕到了總統府。埃裏克慰問一番後,決定由他帶隊,攜同外交部拉特瑙副部長、空軍第二副總司令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裏希特霍芬、以及托特將軍的遺霜赴華廈處理托特的後事。
麥克斯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因為他還隻是在傳說中聽說過華廈這麽個地方,卻從來都沒有去過。
接下來,埃裏克問及倫敦各界對“8·26事件”的看法時,麥克斯總是笑而不答,後來在埃裏克的一再催促下才說出了簡單的四個字“一塌糊塗”。
“英國人對這事會不會不了了之呢?”埃裏克擔心地問道。
“您說人家會不會不了了之呢?”麥克斯笑著反問道。
“我在問你啊我的總顧長先生,你怎麽倒問起我來了。”埃裏克莫明其妙地說。
“您竟然不知道?”麥克斯故意吃驚地問。
“我在德國,怎麽會知道英國的事情?”埃裏克笑著說。
“您應該是非常清楚的,總統先生。隻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您派去的駐英國大使竟然是安德裏亞斯·馮·施密特先生,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可不是一般的善茬啊!”麥克斯說到安德裏亞斯時,眼睛一亮。
“這我倒要聽一聽了,麥克斯,我很感興趣。”埃裏克見麥克斯誇讚安德裏亞斯,也很想知道這個年輕人在那邊的工作情況。
“這小子的父親曾經是我的好朋友,更是個外交多麵手,亞、非、歐、美幾大洲無所不及,在帝國時期,那可是在國際界唿風喚雨的角色,隻可惜聯邦建國前昔沒有挺過災荒,餓死在逃亡的路上……”麥克斯說到這裏時,無比感慨。
“既然有這樣的能人,你為什麽不早點向我推薦啊?”埃裏克故意生氣地說。
“那時候我都不知道這世上出現您這樣的國家總統,我向誰推薦呢?”麥克斯笑著說。
“那麽後來你可以向我推薦安德裏亞斯啊。”埃裏克接著說。
“我也是幾年後才在倫敦看到他的,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他們一家子流亡去了哪裏,沒想到他們後來還是返迴了柏林。”麥克斯說到這裏,心裏倒有幾分感歎“這孩子行事頗有他父親的風格,我做夢都沒想到他會為您所用,而且是派駐英國的大使。”
“這事多虧了代總理漢斯·路德先生,要不是他,這樣的人才就白白地浪費了。”埃裏克感慨地說。
“倫敦各界對‘8·26事件’的關注度比德國還高,不得不說,英國民眾對時勢政治的敏感遠遠超過了德國。現在日本和英國正在互相撕咬,雙方除了撂狠話,基本上毫無厘頭。您先看看當地的新聞就知道了,這是今天早上我在機場附近買的。”麥克斯邊說邊從手提包裏取出一份當天的報紙。
“報紙先放這裏,我等下再看,你給我說說安德裏亞斯的工作情況,還有,為什麽說英國政府不會對‘8·26事件’不了了之。”埃裏克一直想知道這方麵的情況。
“這小子把美國人的心理摸得透透的,早就知道美國政府一直也在大張旗鼓地援助華廈政府,不光是政治、經濟,軍事上也有很大的力度,德國的援助計劃其實正中美國人的下懷。”麥克斯象打開了話匣子“托特的死讓美國人非常惱怒,認為是斷其一臂,因此不斷對英國政府施壓,要求徹查。”
麥克斯喝了一口茶,又從埃裏克的手裏把剛剛那份報紙拿過來打開,指著頭版頭條讓埃裏克自己看。
“你接著說。”埃裏克的眼睛沒有認真關注報紙。
“安德裏亞斯通過其父親的影響成功地與美國駐倫敦大使交上了朋友,哪怕日本和英國休息片刻,這小子都會馬上舉行記者招待會重提此事,並利用美國朋友造勢,讓英、美、法等國無法從中抽身出來……”麥克斯說得津津有味,埃裏克也聽入了迷。
“這小子沒有讓我失望……”埃裏克非常開心。
“總統先下一步準備怎麽走?其他援助隨行人員抵達華廈後已是群龍無首了,美國和華廈人雖然不說,其實也在等候德國下一步的決定。”麥克斯說。
“軍援繼續,不能因為托特死了事情就結束了”埃裏克說。
“總統先生早就有準備吧。”麥克斯神秘一笑。
“事出突然,我哪有什麽準備?隻是對華軍援的事不能虎頭蛇尾。否則就會讓別人當成笑話。美國人不是對華一直青睞有加嗎,我們現在非常巧合地與他們站在一起了,這對我們國內今後的軍事投入大有益處,讓他們覺得德國與美利堅是一條心的,這很重要。”埃裏克非常認真地說。
“您準備派誰去頂替托特成為援華的領隊?”麥克斯問道。
“上次的援華隊員中有一名上校副官,你隻需要帶去一份任命他為領隊的《委任狀》就行。”埃裏克隨即從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中抽出那份《委任狀》交給麥克斯。
麥克斯仔細看了看,放進自己的手提包裏,然後向埃裏克告辭,迴家休息去了。
“‘8·26事件’實際上就是東亞磨擦的開始,日本人的目標早就不在膠州半島了。”聯調局局長奧利弗意味深長地說。
“不能讓日本人打歪主意,國防部可以就此向日本方麵提出嚴正抗議!”司法部代部長奧巴登·馮·霍爾維格說。
“抗議,抗議,抗議個屁!部長閣下,一個小孩子對一個大人說‘你不能搶走我的巧克力蛋卷’,可是,那能管用嗎?”龍德施泰特狠狠地嗆了奧巴登一句。
“可我們鞭長莫及啊!將軍閣下。”
“那也不能讓日本人在那裏為所欲為!德國的武裝力量也不是吃素的。”
“東州灣在遙遠的太平洋西海岸,尊敬的將軍閣下,您的陸軍暫時還不能部署到那裏。”
“笑話!那可曾是我們的地盤!”
“但那塊地盤也是我們非法侵占的,這與日本人從我們手上非法搶過去沒有什麽區別,閣下。”
“好了,大家都不要吵了,外交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忍氣吞聲。現在,大家要統一思想,在向日本提出嚴正抗議的同時,限製他們駐柏林大使館的活動範圍。另外,把所有的壓力轉移給英國,逼迫英國交出兇犯。”埃裏克最後拍板定調。
埃裏克的決定作出後,龍德施泰特便不再說什麽了,此時此刻,他也非常理解總統的無可奈何。
宣布散會時,已經很晚了,陸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空軍總司令胡戈·施佩勒、海軍總司令弗蘭茨·馮·希佩爾三人便迅速登車趕往機場,並從機場乘專機遠赴地中海某無名小島,他們將親自參與指揮當地駐軍9月2日進行的海陸空三軍島嶼登陸作戰演習。
8月28日,美國紐約各大報紙報道稱,日本首相此前一天在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舉行電話會談時,對德意誌聯邦指責日本特工在英國郵輪上使用化學武器暗殺德國前空軍總司令托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和譴責。
日方表示:“日本對罪犯在英國皇家郵輪上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感到憤慨”並認為“使用化學武器行兇的組織或個人都應該受到嚴厲的製裁”。
但日方對不久前德意誌聯邦政府指控日本特工組織在英國皇家郵輪上行刺德國前空軍總司令托特的事件矢口否認。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時表示,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英國不會一口咬定這事就是日本特工所為,但是,英國皇家警察在郵輪上采集的所有證據都對日本及為不利。
針對“8·26事件”,英國政府不會就此罷休,相信真相總會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隨後,英聯邦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警告殺人兇犯最好投案自首,並宣布驅逐數名日本駐倫敦外交官,暫停英日計劃在年內的所有高層雙邊接觸。
接下來,調查工作在華廈已經展開,但千頭萬緒,沒有絲毫進展。
事情逐漸鬧大,世界各地都是一片指責之聲,甚至有媒體懷疑是英國政府所為。導致英國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不斷扯皮,並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痕。
在英日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德國也沒有閑著,隻要“8·26事件”趨冷,駐英國大使安德裏亞斯·馮·施密特便會想辦法炒熱,並多次召開記者招待會,以此表達德國的訴求。
明眼人都知道,此事背後疑雲重重。如果英國政府真想暗殺這位德國前空軍總司令,在此之前有很多機會為什麽不實施,非得選擇在去華廈的本國郵輪上進行,而且還是在托特被削職之後動手,顯然,外界對英國的指責是毫無根據的。
但是,也有媒體認為是德國政府所為,如果從德國新舊兩屆政府對立的角度分析,托特是典型的帝國時期保守派,為了消除異已,不排除聯邦黨實施了這一起謀殺事件。
由此可見,德意誌聯邦政府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當托特被暗殺的事件發生後,美、法、德、英、日等國家都各執一詞、吵鬧不休,紛紛要求對方做出徹底交待,包括向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提供有關其毒劑的信息。
盡管日本一再否認,但法國仍然表示無條件支持英國的做法。
事件在進一步發酵,許多國家開始無限放大想象的空間,猜測日本也許是暗殺事件的主角,但實際上德國總統才是真正的操盤手。
隨著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對日本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美國需要日本在這個時候出來表態,一方麵展現自己世界老大的形象,另一方麵也是向德國有一個交待,同時讓英國盡早擺脫嫌疑。
美國在此時放出來的信息非常明確,如果日本不能按美國的意圖辦事,美國將在能源供應、國際話語權等領域讓日本處於不利的地位。
可是,對於美國的恐嚇,日本似乎並沒放在心上,因為自從進入華廈,日本的野心已經越來越大了,考慮到日後會在東亞利益問題上和美國翻臉,虛與委蛇的日子並不多了。
此時此刻,德國在譴責日本的時候也是提心吊膽,因為日本在華廈的所作所為可謂驚世駭俗,德國旅居在東州灣的僑民大都見識過。
發現這個讓世人無法理解的東方民族向來不按套路出牌,隨時可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說不定東亞已經就在人家的謀取之中。
埃裏克覺得還是應該先摸清對方的底細後再出牌。
麥克斯從倫敦迴到柏林後,馬不停蹄地趕到了總統府。埃裏克慰問一番後,決定由他帶隊,攜同外交部拉特瑙副部長、空軍第二副總司令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裏希特霍芬、以及托特將軍的遺霜赴華廈處理托特的後事。
麥克斯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因為他還隻是在傳說中聽說過華廈這麽個地方,卻從來都沒有去過。
接下來,埃裏克問及倫敦各界對“8·26事件”的看法時,麥克斯總是笑而不答,後來在埃裏克的一再催促下才說出了簡單的四個字“一塌糊塗”。
“英國人對這事會不會不了了之呢?”埃裏克擔心地問道。
“您說人家會不會不了了之呢?”麥克斯笑著反問道。
“我在問你啊我的總顧長先生,你怎麽倒問起我來了。”埃裏克莫明其妙地說。
“您竟然不知道?”麥克斯故意吃驚地問。
“我在德國,怎麽會知道英國的事情?”埃裏克笑著說。
“您應該是非常清楚的,總統先生。隻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您派去的駐英國大使竟然是安德裏亞斯·馮·施密特先生,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可不是一般的善茬啊!”麥克斯說到安德裏亞斯時,眼睛一亮。
“這我倒要聽一聽了,麥克斯,我很感興趣。”埃裏克見麥克斯誇讚安德裏亞斯,也很想知道這個年輕人在那邊的工作情況。
“這小子的父親曾經是我的好朋友,更是個外交多麵手,亞、非、歐、美幾大洲無所不及,在帝國時期,那可是在國際界唿風喚雨的角色,隻可惜聯邦建國前昔沒有挺過災荒,餓死在逃亡的路上……”麥克斯說到這裏時,無比感慨。
“既然有這樣的能人,你為什麽不早點向我推薦啊?”埃裏克故意生氣地說。
“那時候我都不知道這世上出現您這樣的國家總統,我向誰推薦呢?”麥克斯笑著說。
“那麽後來你可以向我推薦安德裏亞斯啊。”埃裏克接著說。
“我也是幾年後才在倫敦看到他的,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他們一家子流亡去了哪裏,沒想到他們後來還是返迴了柏林。”麥克斯說到這裏,心裏倒有幾分感歎“這孩子行事頗有他父親的風格,我做夢都沒想到他會為您所用,而且是派駐英國的大使。”
“這事多虧了代總理漢斯·路德先生,要不是他,這樣的人才就白白地浪費了。”埃裏克感慨地說。
“倫敦各界對‘8·26事件’的關注度比德國還高,不得不說,英國民眾對時勢政治的敏感遠遠超過了德國。現在日本和英國正在互相撕咬,雙方除了撂狠話,基本上毫無厘頭。您先看看當地的新聞就知道了,這是今天早上我在機場附近買的。”麥克斯邊說邊從手提包裏取出一份當天的報紙。
“報紙先放這裏,我等下再看,你給我說說安德裏亞斯的工作情況,還有,為什麽說英國政府不會對‘8·26事件’不了了之。”埃裏克一直想知道這方麵的情況。
“這小子把美國人的心理摸得透透的,早就知道美國政府一直也在大張旗鼓地援助華廈政府,不光是政治、經濟,軍事上也有很大的力度,德國的援助計劃其實正中美國人的下懷。”麥克斯象打開了話匣子“托特的死讓美國人非常惱怒,認為是斷其一臂,因此不斷對英國政府施壓,要求徹查。”
麥克斯喝了一口茶,又從埃裏克的手裏把剛剛那份報紙拿過來打開,指著頭版頭條讓埃裏克自己看。
“你接著說。”埃裏克的眼睛沒有認真關注報紙。
“安德裏亞斯通過其父親的影響成功地與美國駐倫敦大使交上了朋友,哪怕日本和英國休息片刻,這小子都會馬上舉行記者招待會重提此事,並利用美國朋友造勢,讓英、美、法等國無法從中抽身出來……”麥克斯說得津津有味,埃裏克也聽入了迷。
“這小子沒有讓我失望……”埃裏克非常開心。
“總統先下一步準備怎麽走?其他援助隨行人員抵達華廈後已是群龍無首了,美國和華廈人雖然不說,其實也在等候德國下一步的決定。”麥克斯說。
“軍援繼續,不能因為托特死了事情就結束了”埃裏克說。
“總統先生早就有準備吧。”麥克斯神秘一笑。
“事出突然,我哪有什麽準備?隻是對華軍援的事不能虎頭蛇尾。否則就會讓別人當成笑話。美國人不是對華一直青睞有加嗎,我們現在非常巧合地與他們站在一起了,這對我們國內今後的軍事投入大有益處,讓他們覺得德國與美利堅是一條心的,這很重要。”埃裏克非常認真地說。
“您準備派誰去頂替托特成為援華的領隊?”麥克斯問道。
“上次的援華隊員中有一名上校副官,你隻需要帶去一份任命他為領隊的《委任狀》就行。”埃裏克隨即從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中抽出那份《委任狀》交給麥克斯。
麥克斯仔細看了看,放進自己的手提包裏,然後向埃裏克告辭,迴家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