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陳矯想到的,是潁川許昌名士。.しwxs(小說閱讀最佳體驗盡在
此人姓陳名群,字長文。
潁川陳氏,乃當世名門望族。
陳氏興家時間雖不長,但在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後期,影響極大。
陳群的祖父,姓陳名寔。官雖沒至極品,但名氣極大。和兩個兒子陳紀、陳湛,被稱為“三君”,更有“潁川四長”之名。
潁川四長中,包括鍾繇的曾祖父鍾皓,荀彧的祖父荀淑。與這些人並稱,陳寔的名望,可見一斑。
陳群的父親陳紀,也是名滿天下。
前大將軍何進,曾親自到府中,拜其為官。
董卓把持朝政,也曾親到陳府,拜其為五官中郎將。
……
陳氏名望,享譽天下。
陳寔已經故去,陳紀也已老邁。但是,陳氏家中,還有年輕的陳群。
如果能說服陳群,同去洛陽,請求洛陽朝廷出兵,必能打動天子,打動劉芒。
陳矯即刻趕往許昌,拜會陳群。
陳群熱情地接待了陳矯。可是,當陳矯邀請其同赴洛陽時,陳群卻麵露難色。
“家父年邁,辭官休養。群若離家,是為不孝,季弼兄見諒。”
陳矯再三勸說,陳群隻是不肯,執意要留在家中,照顧父親陳紀。
陳矯無奈,卻不甘心。
走出正堂,突然跑到後院門口,大聲喊道:“廣陵陳矯,求見陳公!”
這樣大唿小叫,甚是失禮。但陳矯為了國之大事,也顧不得許多。
陳群的父親陳紀,本在朝中為官,因年邁體弱,才辭官返鄉養病。
聽得外麵有人唿喊,命人喚來陳矯。
陳矯一見陳紀,先拜倒謝罪,進而道:“小子陳矯,見豫州百姓生活如在水火,苦不堪言。欲邀陳氏公子長文一道,說服洛陽朝廷,發兵討逆。然,長文公子卻以盡孝為由,不肯離家。小子以為,家為小,國為大,長文公子此舉,乃全小而舍大,小子故有此失禮之舉,望陳公海涵。”
陳矯能言善辯,一番話,說得陳紀連連點頭。當即教育陳群,不可因家事而誤國事。陳群隻能遵從父命。
不過,陳群想得更深。
“季弼兄,某以為,洛陽與壽春,乃水火死敵。劉太尉之所以遲遲未動兵馬,必有其隱憂。”
陳矯道:“願聽長文公子詳說。”
“劉太尉尚未動兵,其所慮著,無非內、外、敵三事。”
“何為內事?”
陳群道:“董卓亂政,漢室凋敝。朝廷東歸洛陽不久,百廢待興。官吏選拔、政務調整、糧食籌措、兵馬操訓,均需時日。此內事也。”
陳矯點頭,又問:“何為外事?”
“洛陽與冀州,剛剛經曆大戰一場。袁大將軍兵敗,必不肯罷休。冀州威脅,乃朝廷不敢輕易對壽春動兵之外事也!”
陳矯點頭,麵色憂慮。
陳群又道:“至於敵事,不言自明。壽春袁術,兵多將廣。若無強援,憑劉絳天一己之力,恐難有作為。”
陳群分析得清晰有理,陳矯卻是越聽越焦慮。
按照陳群所分析,那麽,劉芒根本不可能對袁術用兵啊!忙問:“這內、外、敵三事,該如何應對?”
陳群道:“吾等非朝廷重臣,無從參與朝中政務。這內事嘛,隻能由劉絳天做主。”
陳矯道:“陳某願赴洛陽,說服劉太尉,簡行內事,先戰強敵。可是,這外、敵二事,該如何解決?”
陳群道:“應對強敵,必尋外援。某願趕赴兗徐二州,說服曹孟德、劉玄德,與洛陽共同起兵,征討逆賊袁術。可是,這外事,無得力之人,恐難說服袁大將軍,暫息兵戈。”
陳矯和袁紹沒有交情,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把握說服袁紹,暫時放下與劉芒之間的仇恨。不禁發愁……
正在此時,家奴來報:冀州崔琰來訪。
陳群撫掌大笑:“崔季珪到來,事可成也!”
崔琰崔季珪,三十來歲。相貌俊美,眉目舒朗,聲姿高揚。既有文士優雅,又兼具俠者之風。
崔琰,本是大經學家鄭玄弟子。
因黃巾之亂,鄭玄進山避禍,遣散弟子。崔琰便在青徐兗豫各州遊曆。
他也曾到過壽春,見豫州百姓民不聊生,內心憤慨,也有意遊說劉芒及周邊諸侯,共同征討袁術。
陳矯和崔琰站在一起,甚是有趣。
陳矯瘦弱,形象略顯猥瑣。而崔琰相貌俊朗,一表人才。
陳矯話多善談,口若懸河。崔琰話少,惜字如金。
但是,兩人此來目的,卻是相同的。
三人一拍即合,分頭行動。
陳群先去兗州,再去徐州,說服曹操劉備出兵。
崔琰趕往冀州,勸說袁紹,以漢室江山社稷為重,暫時放下私人恩怨。以助各路諸侯,征討袁術。
陳矯,則趕往洛陽,遊說劉芒。
而在趕往洛陽的途中,陳矯正遇到滾落山下的秦瓊。
得知是洛陽軍中大將,陳矯才施以援手,並得達摩庇護,救了秦瓊性命。
……
聽了陳矯的陳述,劉芒大喜。
陳矯陳群和崔琰,均是當世名士。他們對洛陽和壽春兩個朝廷的態度,正代表了天下民心。
劉芒本就下定決心,征討袁術。
劉芒最擔心的,就是敵我雙方的實力。
聯絡天下諸侯,組成討袁同盟,才是一舉擊潰袁術的關鍵。
而劉芒最沒把握的,也正是這一同盟,能否組成。
如今,陳矯等人,主動趕赴各地,力勸袁紹曹操劉備等人,大大增加了組成討袁同盟的可能。
劉芒拜謝陳矯,授其弘農令,暫在司隸校尉府中為曹掾。
戰略已定,隻待出使的劉伯溫李岩等人,傳迴好消息。
……
卻說崔琰,辭別陳矯陳群,馬不停蹄,趕往冀州,直奔鄴城。
袁紹兵敗之後,情緒低落,行事低調。惱怒劉芒,為折損高幹淳於瓊等大將,而悲痛不已的同時,也在反省自己的錯誤。
這一段時間,袁紹嚴令各部,嚴防司隸、並州,但決不許擅自動兵。
袁紹,並不是想緩解和劉芒的矛盾。而是因為,劉芒實力漸強,並冀數次交戰,而始終難求一勝。若再動刀兵,難免損兵折將,打擊士氣。
劉芒的並州軍,已成冀州軍的夢魘。袁紹沒有獲勝的把握,卻無時無刻,不想著報仇雪恨。
正在這時,得報冀州名士崔琰來訪,袁紹大喜。
崔琰的老家就在冀州,袁紹本以為,崔琰必是趕來投奔。
而崔琰,正合袁紹用人的標準:家境清楚,有才有名。最難得的,崔琰生了一付最討袁紹喜歡的俊美容貌!
袁紹客氣熱情地接待了崔琰,卻哪料到,崔琰既不表態效力,也不多說客氣話。反倒直言,請袁紹放下與劉芒的死仇,共同討伐袁術。
袁紹臉一沉,強壓怒氣,道:“季珪開口閉口私仇國事,卻要某協助仇敵,征討本家兄弟。袁某孤陋寡聞,隻知當勸人兄友弟恭,從未聽聞,勸人兄弟鬩牆!”
崔琰再勸,袁紹更惱。
不肯投效,也就罷了。這不知深淺的崔琰,以布衣之身,跑來大將軍府中說教。若非袁紹頗有涵養,早就將其轟了出去!
袁紹不想再聽崔琰說教,拂袖而走,崔琰隻能悻悻離開……(未完待續。)
陳矯想到的,是潁川許昌名士。.しwxs(小說閱讀最佳體驗盡在
此人姓陳名群,字長文。
潁川陳氏,乃當世名門望族。
陳氏興家時間雖不長,但在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後期,影響極大。
陳群的祖父,姓陳名寔。官雖沒至極品,但名氣極大。和兩個兒子陳紀、陳湛,被稱為“三君”,更有“潁川四長”之名。
潁川四長中,包括鍾繇的曾祖父鍾皓,荀彧的祖父荀淑。與這些人並稱,陳寔的名望,可見一斑。
陳群的父親陳紀,也是名滿天下。
前大將軍何進,曾親自到府中,拜其為官。
董卓把持朝政,也曾親到陳府,拜其為五官中郎將。
……
陳氏名望,享譽天下。
陳寔已經故去,陳紀也已老邁。但是,陳氏家中,還有年輕的陳群。
如果能說服陳群,同去洛陽,請求洛陽朝廷出兵,必能打動天子,打動劉芒。
陳矯即刻趕往許昌,拜會陳群。
陳群熱情地接待了陳矯。可是,當陳矯邀請其同赴洛陽時,陳群卻麵露難色。
“家父年邁,辭官休養。群若離家,是為不孝,季弼兄見諒。”
陳矯再三勸說,陳群隻是不肯,執意要留在家中,照顧父親陳紀。
陳矯無奈,卻不甘心。
走出正堂,突然跑到後院門口,大聲喊道:“廣陵陳矯,求見陳公!”
這樣大唿小叫,甚是失禮。但陳矯為了國之大事,也顧不得許多。
陳群的父親陳紀,本在朝中為官,因年邁體弱,才辭官返鄉養病。
聽得外麵有人唿喊,命人喚來陳矯。
陳矯一見陳紀,先拜倒謝罪,進而道:“小子陳矯,見豫州百姓生活如在水火,苦不堪言。欲邀陳氏公子長文一道,說服洛陽朝廷,發兵討逆。然,長文公子卻以盡孝為由,不肯離家。小子以為,家為小,國為大,長文公子此舉,乃全小而舍大,小子故有此失禮之舉,望陳公海涵。”
陳矯能言善辯,一番話,說得陳紀連連點頭。當即教育陳群,不可因家事而誤國事。陳群隻能遵從父命。
不過,陳群想得更深。
“季弼兄,某以為,洛陽與壽春,乃水火死敵。劉太尉之所以遲遲未動兵馬,必有其隱憂。”
陳矯道:“願聽長文公子詳說。”
“劉太尉尚未動兵,其所慮著,無非內、外、敵三事。”
“何為內事?”
陳群道:“董卓亂政,漢室凋敝。朝廷東歸洛陽不久,百廢待興。官吏選拔、政務調整、糧食籌措、兵馬操訓,均需時日。此內事也。”
陳矯點頭,又問:“何為外事?”
“洛陽與冀州,剛剛經曆大戰一場。袁大將軍兵敗,必不肯罷休。冀州威脅,乃朝廷不敢輕易對壽春動兵之外事也!”
陳矯點頭,麵色憂慮。
陳群又道:“至於敵事,不言自明。壽春袁術,兵多將廣。若無強援,憑劉絳天一己之力,恐難有作為。”
陳群分析得清晰有理,陳矯卻是越聽越焦慮。
按照陳群所分析,那麽,劉芒根本不可能對袁術用兵啊!忙問:“這內、外、敵三事,該如何應對?”
陳群道:“吾等非朝廷重臣,無從參與朝中政務。這內事嘛,隻能由劉絳天做主。”
陳矯道:“陳某願赴洛陽,說服劉太尉,簡行內事,先戰強敵。可是,這外、敵二事,該如何解決?”
陳群道:“應對強敵,必尋外援。某願趕赴兗徐二州,說服曹孟德、劉玄德,與洛陽共同起兵,征討逆賊袁術。可是,這外事,無得力之人,恐難說服袁大將軍,暫息兵戈。”
陳矯和袁紹沒有交情,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把握說服袁紹,暫時放下與劉芒之間的仇恨。不禁發愁……
正在此時,家奴來報:冀州崔琰來訪。
陳群撫掌大笑:“崔季珪到來,事可成也!”
崔琰崔季珪,三十來歲。相貌俊美,眉目舒朗,聲姿高揚。既有文士優雅,又兼具俠者之風。
崔琰,本是大經學家鄭玄弟子。
因黃巾之亂,鄭玄進山避禍,遣散弟子。崔琰便在青徐兗豫各州遊曆。
他也曾到過壽春,見豫州百姓民不聊生,內心憤慨,也有意遊說劉芒及周邊諸侯,共同征討袁術。
陳矯和崔琰站在一起,甚是有趣。
陳矯瘦弱,形象略顯猥瑣。而崔琰相貌俊朗,一表人才。
陳矯話多善談,口若懸河。崔琰話少,惜字如金。
但是,兩人此來目的,卻是相同的。
三人一拍即合,分頭行動。
陳群先去兗州,再去徐州,說服曹操劉備出兵。
崔琰趕往冀州,勸說袁紹,以漢室江山社稷為重,暫時放下私人恩怨。以助各路諸侯,征討袁術。
陳矯,則趕往洛陽,遊說劉芒。
而在趕往洛陽的途中,陳矯正遇到滾落山下的秦瓊。
得知是洛陽軍中大將,陳矯才施以援手,並得達摩庇護,救了秦瓊性命。
……
聽了陳矯的陳述,劉芒大喜。
陳矯陳群和崔琰,均是當世名士。他們對洛陽和壽春兩個朝廷的態度,正代表了天下民心。
劉芒本就下定決心,征討袁術。
劉芒最擔心的,就是敵我雙方的實力。
聯絡天下諸侯,組成討袁同盟,才是一舉擊潰袁術的關鍵。
而劉芒最沒把握的,也正是這一同盟,能否組成。
如今,陳矯等人,主動趕赴各地,力勸袁紹曹操劉備等人,大大增加了組成討袁同盟的可能。
劉芒拜謝陳矯,授其弘農令,暫在司隸校尉府中為曹掾。
戰略已定,隻待出使的劉伯溫李岩等人,傳迴好消息。
……
卻說崔琰,辭別陳矯陳群,馬不停蹄,趕往冀州,直奔鄴城。
袁紹兵敗之後,情緒低落,行事低調。惱怒劉芒,為折損高幹淳於瓊等大將,而悲痛不已的同時,也在反省自己的錯誤。
這一段時間,袁紹嚴令各部,嚴防司隸、並州,但決不許擅自動兵。
袁紹,並不是想緩解和劉芒的矛盾。而是因為,劉芒實力漸強,並冀數次交戰,而始終難求一勝。若再動刀兵,難免損兵折將,打擊士氣。
劉芒的並州軍,已成冀州軍的夢魘。袁紹沒有獲勝的把握,卻無時無刻,不想著報仇雪恨。
正在這時,得報冀州名士崔琰來訪,袁紹大喜。
崔琰的老家就在冀州,袁紹本以為,崔琰必是趕來投奔。
而崔琰,正合袁紹用人的標準:家境清楚,有才有名。最難得的,崔琰生了一付最討袁紹喜歡的俊美容貌!
袁紹客氣熱情地接待了崔琰,卻哪料到,崔琰既不表態效力,也不多說客氣話。反倒直言,請袁紹放下與劉芒的死仇,共同討伐袁術。
袁紹臉一沉,強壓怒氣,道:“季珪開口閉口私仇國事,卻要某協助仇敵,征討本家兄弟。袁某孤陋寡聞,隻知當勸人兄友弟恭,從未聽聞,勸人兄弟鬩牆!”
崔琰再勸,袁紹更惱。
不肯投效,也就罷了。這不知深淺的崔琰,以布衣之身,跑來大將軍府中說教。若非袁紹頗有涵養,早就將其轟了出去!
袁紹不想再聽崔琰說教,拂袖而走,崔琰隻能悻悻離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