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長江之上,荊州、江東兩軍鬥法。
真可謂,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而在遙遠的北方,黃河之上,也是舟帆密布!
洛陽大軍,正準備橫渡黃河,向雍涼進軍!
……
江東損失了幾艘鬥艦,主帥周瑜心疼不已。
如果不是信息傳遞太慢,劉芒得知消息,一定會說周瑜矯情。
周瑜起碼還有鬥艦可以損失,劉芒這邊,卻連正經的戰艦都沒有!
俞大猷、王濬操訓水軍,因陋就簡。
洛陽水軍的所謂戰艦、戰船,大多是經過改裝的民用船隻。無論堅固性、操控性、速度,不要說和荊州大船巨艦相比,就是和江東的小戰船相比,都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不過,洛陽軍的“戰船”雖然簡陋,卻是黃河上無敵的存在!
因為洛陽軍麵對的敵人——楊廣的西涼軍,甚至連簡陋的戰船都沒有!
華夏大地,曆來是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北方江河少,而雍涼一帶,更是幹旱少水之地。西涼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無需學習,便可揚鞭馳騁。但若說駕船,很多西北人,甚至不知道啥是船。
西涼軍,以鐵騎橫行天下。但在水上,卻隻能用“無能”來形容。
西涼軍,也有船。但僅限載運人員渡河,沒有絲毫戰鬥力。
因此,洛陽水軍雖然羸弱,但在黃河上,確是無敵的存在!
……
河東。
黃河沿線,適合大軍渡河的渡口,隻有蒲阪、汾陰等屈指可數之地。
洛陽水軍,缺少大型渡船。而此處河道,也不適合大型船隻橫渡。
徐世績的河東軍,集結兵力三萬有餘。
若僅僅依靠蒲阪、汾陰渡口,以小舟小船運載渡河,要耗費大量時日。
況且,對岸的西涼李傕部,絕不會坐等洛陽大軍渡河。
雖然沒有水軍,但李傕部,可以在渡口對岸,提前布防,阻擊洛陽軍。
一批渡船,隻能運載幾百人。不等下一批洛陽軍渡到對岸,前一批將士,早已被敵人殲滅。
如此渡河之法,等於設窩下餌。
三萬河東軍,敵人都未必吃得飽。
為了確保快速渡過黃河、盡早在左馮翊開辟立足之地,徐世績計劃,三萬大軍同時渡河!
在黃河東岸,從蒲阪至汾陰沿線,百餘裏長的黃河岸邊,整修了百餘個簡易的渡口!
這些渡口,不能停靠大型渡船,也不能裝運大型裝備。
但是,每個渡口,聚集了多則數十,少則十餘隻渡船。
渡船大者,一次可運載數十人。小者,如簡易的羊皮筏子,一次可運載幾人。
河東各部,以部曲為單位,集結於指定渡口。
隻等一聲令下,多達數千隻的渡船、筏子,將一起橫渡黃河!
這種渡河方法,可以稱作人海戰術。
兵力雖被分散,卻能提高渡河效率。
左馮翊的李傕部,即便早有防範,也不可能在黃河西岸全線布防。
洛陽軍河東部,便可以蜂擁之勢,一起渡過黃河!
……
河東軍各部,早已在相應渡口集結待命。
各部各隊,業已準備充分。卻有兩件事,連各部曲統領都不清楚。
其一,渡河時間。
其二,渡河後,集結的地點。
這兩件事,河東軍統帥徐世績當然早有準備。
為了防止泄密,渡河後的集結地點,暫時還未通知各部。
但是,在每個渡口,都有徐世績派來的近衛親隨。每個親隨,都帶著徐世績密封的錦囊。
隻等渡河命令下達,這些錦囊,才會交到各部曲統領手裏。
渡過黃河後,每個部曲,將按照錦囊上的命令,前往不同的集結地點。
至於何時開始渡河,隻等烽火訊號。
百餘個渡口旁,都布置了烽火台。
直等主帥徐世績軍令下達,狼煙傳遞軍令,各部便同時渡河!
黃河沿岸,各部曲哨位,不敢有絲毫馬虎。
一雙雙瞪得溜圓的眼睛,全部緊盯著前方烽火台的方向。
將士們,無不期盼著升騰而起的狼煙!
河東軍主帥徐世績,心裏也著急。
但是,此番雍涼作戰,並非河東軍一部單獨行動,而需南陽、弘農等部,協同配合。
徐世績,也在焦急地等待著友軍方麵的消息。
……
為了及時了解前線戰況,劉芒將自己的駐地,前移到更靠近潼關的湖縣。
而鄧羌和郭侃的弘農軍,則前移至潼關和湖縣之間的閿鄉。(閿,音文)
此番進軍雍涼,不求一戰而潰西涼軍,但是,必須通過此戰,在雍涼開辟立足之地。
徐世績的河東部,承擔開辟立足之地的重任。但是,河東部,必須得到弘農、南陽兩方麵的配合。
河東徐世績部,要等弘農鄧羌部發起進攻,才能展開行動。
而鄧羌部,要等南陽常遇春部打響戰鬥,才能對潼關發起攻擊。
如此,才能將西涼軍東線防禦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上雒、潼關一線,從而減輕河東徐世績部的壓力。
湖縣。
劉芒和眾幕僚駐紮於此。
每一次信報,每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都會令眾人引頸翹望。
所有人,都等待著常遇春從武關、上雒方向傳來的訊息……
……
“快!”
京兆尹東南部,上雒與武關之間,有城曰商縣,因地處商山而得名。
常遇春部,從武關進入京兆尹,暫駐於此。
深知任務之艱巨,常遇春不敢停留太久。
在商縣稍作休整,便率部西進,向上雒進發。
從商縣至上雒,未必是天下最難行走之路,但一定是最累人的一段路!
別的山路,多是一段上坡、一段下坡相交替,而這一段路,幾乎隻有上坡,沒有下坡!
上雒,就處在這段長達幾十裏的坡路頂部。
上雒位置獨特,是武關之內,長安的又一道天然屏障。
考慮上雒一帶的地勢,常遇春部全部配備步卒,沒有配備騎兵。而且,步卒也是以洛陽軍中、熟悉山地作戰的精銳為主。
饒是如此,在這種山路上急行,將士們也是叫苦不迭。
莫說普通兵卒,便是悍匪出身的裴元紹,都有些吃不住了。
裴元紹軍職雖然不高,但在洛陽軍中,也算是老資格的將領了。
以前的裴元紹,匪性十足。
但跟著程咬金混了一段,“小紹子”大有長進。說話處事,也漸有將領的模樣。
湊到常遇春身邊,裴元紹謹慎地道:“常帥,兄弟們都有些撐不住了,是不是歇會兒?”
常遇春斜了裴元紹一眼,尋思片刻,點點頭。
“好吧。讓兄弟們歇會,我也正有些話,要對兄弟們說說。”(未完待續。)
長江之上,荊州、江東兩軍鬥法。
真可謂,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而在遙遠的北方,黃河之上,也是舟帆密布!
洛陽大軍,正準備橫渡黃河,向雍涼進軍!
……
江東損失了幾艘鬥艦,主帥周瑜心疼不已。
如果不是信息傳遞太慢,劉芒得知消息,一定會說周瑜矯情。
周瑜起碼還有鬥艦可以損失,劉芒這邊,卻連正經的戰艦都沒有!
俞大猷、王濬操訓水軍,因陋就簡。
洛陽水軍的所謂戰艦、戰船,大多是經過改裝的民用船隻。無論堅固性、操控性、速度,不要說和荊州大船巨艦相比,就是和江東的小戰船相比,都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不過,洛陽軍的“戰船”雖然簡陋,卻是黃河上無敵的存在!
因為洛陽軍麵對的敵人——楊廣的西涼軍,甚至連簡陋的戰船都沒有!
華夏大地,曆來是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北方江河少,而雍涼一帶,更是幹旱少水之地。西涼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無需學習,便可揚鞭馳騁。但若說駕船,很多西北人,甚至不知道啥是船。
西涼軍,以鐵騎橫行天下。但在水上,卻隻能用“無能”來形容。
西涼軍,也有船。但僅限載運人員渡河,沒有絲毫戰鬥力。
因此,洛陽水軍雖然羸弱,但在黃河上,確是無敵的存在!
……
河東。
黃河沿線,適合大軍渡河的渡口,隻有蒲阪、汾陰等屈指可數之地。
洛陽水軍,缺少大型渡船。而此處河道,也不適合大型船隻橫渡。
徐世績的河東軍,集結兵力三萬有餘。
若僅僅依靠蒲阪、汾陰渡口,以小舟小船運載渡河,要耗費大量時日。
況且,對岸的西涼李傕部,絕不會坐等洛陽大軍渡河。
雖然沒有水軍,但李傕部,可以在渡口對岸,提前布防,阻擊洛陽軍。
一批渡船,隻能運載幾百人。不等下一批洛陽軍渡到對岸,前一批將士,早已被敵人殲滅。
如此渡河之法,等於設窩下餌。
三萬河東軍,敵人都未必吃得飽。
為了確保快速渡過黃河、盡早在左馮翊開辟立足之地,徐世績計劃,三萬大軍同時渡河!
在黃河東岸,從蒲阪至汾陰沿線,百餘裏長的黃河岸邊,整修了百餘個簡易的渡口!
這些渡口,不能停靠大型渡船,也不能裝運大型裝備。
但是,每個渡口,聚集了多則數十,少則十餘隻渡船。
渡船大者,一次可運載數十人。小者,如簡易的羊皮筏子,一次可運載幾人。
河東各部,以部曲為單位,集結於指定渡口。
隻等一聲令下,多達數千隻的渡船、筏子,將一起橫渡黃河!
這種渡河方法,可以稱作人海戰術。
兵力雖被分散,卻能提高渡河效率。
左馮翊的李傕部,即便早有防範,也不可能在黃河西岸全線布防。
洛陽軍河東部,便可以蜂擁之勢,一起渡過黃河!
……
河東軍各部,早已在相應渡口集結待命。
各部各隊,業已準備充分。卻有兩件事,連各部曲統領都不清楚。
其一,渡河時間。
其二,渡河後,集結的地點。
這兩件事,河東軍統帥徐世績當然早有準備。
為了防止泄密,渡河後的集結地點,暫時還未通知各部。
但是,在每個渡口,都有徐世績派來的近衛親隨。每個親隨,都帶著徐世績密封的錦囊。
隻等渡河命令下達,這些錦囊,才會交到各部曲統領手裏。
渡過黃河後,每個部曲,將按照錦囊上的命令,前往不同的集結地點。
至於何時開始渡河,隻等烽火訊號。
百餘個渡口旁,都布置了烽火台。
直等主帥徐世績軍令下達,狼煙傳遞軍令,各部便同時渡河!
黃河沿岸,各部曲哨位,不敢有絲毫馬虎。
一雙雙瞪得溜圓的眼睛,全部緊盯著前方烽火台的方向。
將士們,無不期盼著升騰而起的狼煙!
河東軍主帥徐世績,心裏也著急。
但是,此番雍涼作戰,並非河東軍一部單獨行動,而需南陽、弘農等部,協同配合。
徐世績,也在焦急地等待著友軍方麵的消息。
……
為了及時了解前線戰況,劉芒將自己的駐地,前移到更靠近潼關的湖縣。
而鄧羌和郭侃的弘農軍,則前移至潼關和湖縣之間的閿鄉。(閿,音文)
此番進軍雍涼,不求一戰而潰西涼軍,但是,必須通過此戰,在雍涼開辟立足之地。
徐世績的河東部,承擔開辟立足之地的重任。但是,河東部,必須得到弘農、南陽兩方麵的配合。
河東徐世績部,要等弘農鄧羌部發起進攻,才能展開行動。
而鄧羌部,要等南陽常遇春部打響戰鬥,才能對潼關發起攻擊。
如此,才能將西涼軍東線防禦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上雒、潼關一線,從而減輕河東徐世績部的壓力。
湖縣。
劉芒和眾幕僚駐紮於此。
每一次信報,每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都會令眾人引頸翹望。
所有人,都等待著常遇春從武關、上雒方向傳來的訊息……
……
“快!”
京兆尹東南部,上雒與武關之間,有城曰商縣,因地處商山而得名。
常遇春部,從武關進入京兆尹,暫駐於此。
深知任務之艱巨,常遇春不敢停留太久。
在商縣稍作休整,便率部西進,向上雒進發。
從商縣至上雒,未必是天下最難行走之路,但一定是最累人的一段路!
別的山路,多是一段上坡、一段下坡相交替,而這一段路,幾乎隻有上坡,沒有下坡!
上雒,就處在這段長達幾十裏的坡路頂部。
上雒位置獨特,是武關之內,長安的又一道天然屏障。
考慮上雒一帶的地勢,常遇春部全部配備步卒,沒有配備騎兵。而且,步卒也是以洛陽軍中、熟悉山地作戰的精銳為主。
饒是如此,在這種山路上急行,將士們也是叫苦不迭。
莫說普通兵卒,便是悍匪出身的裴元紹,都有些吃不住了。
裴元紹軍職雖然不高,但在洛陽軍中,也算是老資格的將領了。
以前的裴元紹,匪性十足。
但跟著程咬金混了一段,“小紹子”大有長進。說話處事,也漸有將領的模樣。
湊到常遇春身邊,裴元紹謹慎地道:“常帥,兄弟們都有些撐不住了,是不是歇會兒?”
常遇春斜了裴元紹一眼,尋思片刻,點點頭。
“好吧。讓兄弟們歇會,我也正有些話,要對兄弟們說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