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艙裏隻有一位美女,一舉一動無不成為所有人的焦點。
沈化、葉可與和孫鎡也同時注意到了金鳳的異樣,見她神色期盼,無不為之躍躍欲試,年輕男人誰不想在美麗的異性麵前表現下學問?
隻可惜他們三人皆自幼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雖然也曾出門短暫遊曆過,但年輕人很容易忽略掉身邊最常見的人或事。
所以幾個一肚子學問的書生,竟誰也接不下沈侃的話,尤其還是本地最普通最尋常的青蒿,這就不免令人尷尬了。
其他人也就罷了,沈仕卻突然發現自從五弟的出現,每次一開口都好像能馬上引起大家的興趣,並且言行頗有見地,說話的時候語氣不疾不徐,好似不是一介少年人,而是一精通雜學的大家。
一陣不舒服的念頭湧過心頭,沈仕非常驚訝,這還是他生平頭一次對自家兄弟產生了妒忌,偏偏不是發生在天資聰穎的三弟沈位身上,而是最無視的沈侃。
急忙壓下這股不舒服的感覺,沈仕心說今後應該關注雜事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瑣事上頭確實不如五弟。
而沈侃說了一句剛想收嘴,發覺自己有故意賣弄的嫌疑,可是當看到女人眼中的那一抹期盼,心一軟,接著說道:“夏天生痱子,內服金銀花露,外敷鬆花散;頭上生了虱子,用“百部”拌了燒酒包頭;窮孩子嘴饞了沒錢買糖吃,摘幾根甘草梗來解解饞,這些草藥都與箐篙一樣,乃是蘇南最尋常的東西,往往最普通的東西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青蒿茶價廉物美,不僅可以清涼解暑,而且還能解毒。夏天本地百姓多喜歡以青蒿茶淘米,米經這茶一泡後,米飯格外的香,若能配上鹹蘿卜佐飯,那這頓飯真是可口美味極了。隻是本地的蘿卜不便宜,隻能偶爾嚐嚐,窮人家的晚飯大多是每人一塊油氽臭豆腐幹。有野香的青蒿茶淘洗的米飯,配以聞起來臭臭的豆腐幹,味道獨特,可謂是妙不可言呢!想多少居住在外地的蘇南人,常常魂牽夢繞著這家鄉的味道。”
其實沈侃能知道青蒿,全是因為獲得諾獎的青蒿-素,誰能想到那長在潮濕的河岸邊,最不起眼的茅草,窮人家代代相傳“清涼解毒”的青蒿茶,竟是這麽好的東西!
隨著沈侃的娓娓敘述,一時間整個船艙鴉雀無聲,幾位秀才即使不是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卻也非窮苦大眾能夠仰其項背,青蒿茶或許有喝過,臭豆腐絕對是書香門第禁止上桌的食物之一。
“慚愧啊!”好半響,葉可成一聲長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孫文畊也喟歎道。
“小公子說得真好,勾起了奴家兒時記憶。”金鳳盈盈起身,莊重的道了個萬福,“那時日子雖寒苦不堪迴首,現如今委實常常魂牽夢繞。”
“因為那是母親的味道。”沈侃神色流露出一絲惆悵,他何嚐不思念呢?
“母親的味道!”
喃喃的金鳳很是動容,趕緊背過身去抬起手來,過了一會兒,轉過身,親自執起茶壺給沈侃斟滿了一杯綠茶,欣然說道:“奴家雖不配,還是鬥膽借此預祝公子將來連中三元。希望公子不忘黎民百姓。”
“多謝。”沈侃不明所以的雙手接了過來。
大家都笑眯眯的看著這一幕,沈化想到五弟的雙親不在身邊,興許不清楚規矩,忙提醒道:“鳳姑娘敬你的是狀元茶,必須連喝三口。”
“狀元茶?”沈侃苦笑著舉起來,好在知道所謂狀元茶不過是一句祝福,有幾人能真的中狀元?故此也不推辭,大大方方的連飲三口。
被沈侃這麽一折騰,幾位秀才大有虎丘天池不如青蒿的感慨,最珍貴的茶也沒有百姓能喝得起來得好,再談下去就是不知民間疾苦了。
彼此輕聲交談,畫舫悠悠蕩蕩,接下來的金鳳眼裏似乎隻有一個沈侃,親自為他忙裏忙外,又是端茶,又是遞點心,還親自嗑滿了一碟子的瓜子仁。
即使再豁達,也不免令葉可成等人感到不是滋味,尤其是提議來此的沈仕,心說竟被老五拔了頭籌,怪了!這小子如今又會作詩,又精通民間之事,如果今後奮起讀書的話,難道將來真能有所建樹?
不知不覺之中,昔日不起眼的沈侃,已經隱隱有成為勁敵的感覺。
“公子。”
洗淨了雙手的金鳳搖搖擺擺的返迴來,順著沈侃的目光看向岸邊,輕聲道:“公子為何看不夠似的,像個外地人一樣。時下轟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請教公子難道蘇州真有那麽好嗎?”
其他人紛紛豎起了耳朵,出於不服氣的心理,都想看看沈侃這家夥這一次怎麽說。
注視著遠處的沈侃則漫不經心的道:“人人都這麽說,當然好了。”
金鳳不滿意他的敷衍,撒嬌道:“那你就仔細說說,可憐奴家一輩子沒出過遠門呢。”
沈侃嗬嗬一笑,說道:“蘇杭二洲的天然風光旖旎,經濟繁榮,百姓富庶,人雲乃人間的天堂。這未免有點籠統和抽象的說法,其實,唯有當你踏上蘇州這塊煙雨江南,古樸靈動的人間勝境時,你的感受才會充盈起來,會生出一種前生來過或今生夢過的感覺。在這裏,你會不自覺的用你的眼睛和感覺將所有的印象穿成一串璀璨奪目的珍珠鏈子,等你將來告別江南之後,細細的品味,迴味細數江南的每一處地方,令你流連忘返或者意猶未盡,進而你才會發現,江南之所以好,真正的原因還在於這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般讓人心旌搖蕩的天然意境,還在於厚重精致,淡雅寫意般讓人愛不釋手的人文氣息,正所謂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願江南老嘛!”
好半響,金鳳長長的唿出一口氣,感歎的道:“公子說的真美,真美。”
葉可成與弟弟葉可與驚異的對視一眼,雖說沈侃的這番話毫不精煉,但是用詞卻罕見的神意靈動。
“世間竟有此等描述?”孫鎡同樣驚訝,暗道到底還是低估了吳江沈氏。
沈仕則和沈化麵麵相覷,自問自己絕無可能隨隨便便就能說的如此美妙。
時間流逝,畫舫出了吳江縣鬆陵鎮。岸邊,金鳳戀戀不舍的對著沈侃說道:“公子珍重,諸位公子珍重。”
“你也珍重。”沈侃說道。
提前趕到的守墨等書童,早已雇好了幾架牛車,沈侃先對孫文畊道別,然後走到葉可成的身邊。
“抽空過來尋我,我有話對你說。”說完,葉可成抬腳上了車。
“後生可畏,哈哈!”葉可與眨了眨眼,跟著上去。
等送走了葉家和孫家的牛車,沈侃轉身上了自家雇的車,就見大哥沈仕眯著眼沉思不語,二哥沈化也不說話。
就在這沉寂的氣氛下,牛車一路顛顛簸簸的進了桃源村,外人稱為沈家村的地方。
早年沈家住在附近的柳胥村,隨著沈漢罷官迴來後,親自挑選了汾湖之濱的此處,修了一座很大的宅子,預備將來沈家開枝散葉,子子孫孫無需往外遷移。
村裏的人家大多是從周莊遷過來的,頗為詭異的,那周莊就是傳奇人物,江南第一富豪沈萬三的立業之地。
時隔多年,沈萬三的後人非死即散,早已沒有了蹤跡,而沈萬三的父親當年是由湖州過來,與本地的沈氏同宗不同支,相當於兩姓人了。
當年沈萬三富可敵國時,老家的沈氏族人不過是一群莊稼漢,明朝立國不久,沈家敗亡,沈氏族人依然還是一群莊稼漢。
等沈侃家這一支返迴家鄉,沈萬三家早已不存在了。當年藍玉一案,有官員誣陷沈家與藍玉同謀,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沈家並姻親顧家坐胡藍黨禍,近八十餘口人全部被砍了頭。
沈家大族也跟著家破人亡,據說舉族被遷徙到了貴州。當時周莊受到株連的人家甚多,幸虧有個姓徐的人跑到京城告禦狀,這才救下了周莊老小。
興盛的周莊隨著沈家的衰落而衰落,因沈萬三家而受益幾十年的周莊人得知吳江沈家落戶桃源村後,十分耐人尋味的,竟然紛紛跟著遷居過來。
大抵村民們迷信沈姓能帶來富裕吧,吳江沈氏乃世代書香門第,能壓得住沈萬三家的壞氣運。
證據就是沈家大門前那二對半的高高旗杆,飄揚的獵獵紅旗,打村口隔著老遠就能看見,這是得中舉人以上的人家才有資格豎立的榮耀。
現如今沈家滿門讀書,盛況空前,村民們堅信,將來還不知道會豎幾根呢。
事實上多年以來,村裏人的生活確實過得漸漸好了,當然前提是每家都至少有一半的地契交到了沈家,用意是躲避沉重的賦稅。
都是一個村裏的,沈家不能拒絕也不會拒絕,村民仰賴沈家的庇護,不擔心注重名聲的沈家為富不仁,而沈家年年能得到一二成的佃租,可謂雙贏,就是虧空了朝廷的稅賦。
此乃士紳階級自古以來的致富之道,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
放眼全國,王公貴族圈占土地的風氣越演越烈,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或淪為豪強的農奴,類似桃源村這樣的小地方,真猶如世外桃源。
;
沈化、葉可與和孫鎡也同時注意到了金鳳的異樣,見她神色期盼,無不為之躍躍欲試,年輕男人誰不想在美麗的異性麵前表現下學問?
隻可惜他們三人皆自幼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雖然也曾出門短暫遊曆過,但年輕人很容易忽略掉身邊最常見的人或事。
所以幾個一肚子學問的書生,竟誰也接不下沈侃的話,尤其還是本地最普通最尋常的青蒿,這就不免令人尷尬了。
其他人也就罷了,沈仕卻突然發現自從五弟的出現,每次一開口都好像能馬上引起大家的興趣,並且言行頗有見地,說話的時候語氣不疾不徐,好似不是一介少年人,而是一精通雜學的大家。
一陣不舒服的念頭湧過心頭,沈仕非常驚訝,這還是他生平頭一次對自家兄弟產生了妒忌,偏偏不是發生在天資聰穎的三弟沈位身上,而是最無視的沈侃。
急忙壓下這股不舒服的感覺,沈仕心說今後應該關注雜事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瑣事上頭確實不如五弟。
而沈侃說了一句剛想收嘴,發覺自己有故意賣弄的嫌疑,可是當看到女人眼中的那一抹期盼,心一軟,接著說道:“夏天生痱子,內服金銀花露,外敷鬆花散;頭上生了虱子,用“百部”拌了燒酒包頭;窮孩子嘴饞了沒錢買糖吃,摘幾根甘草梗來解解饞,這些草藥都與箐篙一樣,乃是蘇南最尋常的東西,往往最普通的東西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青蒿茶價廉物美,不僅可以清涼解暑,而且還能解毒。夏天本地百姓多喜歡以青蒿茶淘米,米經這茶一泡後,米飯格外的香,若能配上鹹蘿卜佐飯,那這頓飯真是可口美味極了。隻是本地的蘿卜不便宜,隻能偶爾嚐嚐,窮人家的晚飯大多是每人一塊油氽臭豆腐幹。有野香的青蒿茶淘洗的米飯,配以聞起來臭臭的豆腐幹,味道獨特,可謂是妙不可言呢!想多少居住在外地的蘇南人,常常魂牽夢繞著這家鄉的味道。”
其實沈侃能知道青蒿,全是因為獲得諾獎的青蒿-素,誰能想到那長在潮濕的河岸邊,最不起眼的茅草,窮人家代代相傳“清涼解毒”的青蒿茶,竟是這麽好的東西!
隨著沈侃的娓娓敘述,一時間整個船艙鴉雀無聲,幾位秀才即使不是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卻也非窮苦大眾能夠仰其項背,青蒿茶或許有喝過,臭豆腐絕對是書香門第禁止上桌的食物之一。
“慚愧啊!”好半響,葉可成一聲長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孫文畊也喟歎道。
“小公子說得真好,勾起了奴家兒時記憶。”金鳳盈盈起身,莊重的道了個萬福,“那時日子雖寒苦不堪迴首,現如今委實常常魂牽夢繞。”
“因為那是母親的味道。”沈侃神色流露出一絲惆悵,他何嚐不思念呢?
“母親的味道!”
喃喃的金鳳很是動容,趕緊背過身去抬起手來,過了一會兒,轉過身,親自執起茶壺給沈侃斟滿了一杯綠茶,欣然說道:“奴家雖不配,還是鬥膽借此預祝公子將來連中三元。希望公子不忘黎民百姓。”
“多謝。”沈侃不明所以的雙手接了過來。
大家都笑眯眯的看著這一幕,沈化想到五弟的雙親不在身邊,興許不清楚規矩,忙提醒道:“鳳姑娘敬你的是狀元茶,必須連喝三口。”
“狀元茶?”沈侃苦笑著舉起來,好在知道所謂狀元茶不過是一句祝福,有幾人能真的中狀元?故此也不推辭,大大方方的連飲三口。
被沈侃這麽一折騰,幾位秀才大有虎丘天池不如青蒿的感慨,最珍貴的茶也沒有百姓能喝得起來得好,再談下去就是不知民間疾苦了。
彼此輕聲交談,畫舫悠悠蕩蕩,接下來的金鳳眼裏似乎隻有一個沈侃,親自為他忙裏忙外,又是端茶,又是遞點心,還親自嗑滿了一碟子的瓜子仁。
即使再豁達,也不免令葉可成等人感到不是滋味,尤其是提議來此的沈仕,心說竟被老五拔了頭籌,怪了!這小子如今又會作詩,又精通民間之事,如果今後奮起讀書的話,難道將來真能有所建樹?
不知不覺之中,昔日不起眼的沈侃,已經隱隱有成為勁敵的感覺。
“公子。”
洗淨了雙手的金鳳搖搖擺擺的返迴來,順著沈侃的目光看向岸邊,輕聲道:“公子為何看不夠似的,像個外地人一樣。時下轟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請教公子難道蘇州真有那麽好嗎?”
其他人紛紛豎起了耳朵,出於不服氣的心理,都想看看沈侃這家夥這一次怎麽說。
注視著遠處的沈侃則漫不經心的道:“人人都這麽說,當然好了。”
金鳳不滿意他的敷衍,撒嬌道:“那你就仔細說說,可憐奴家一輩子沒出過遠門呢。”
沈侃嗬嗬一笑,說道:“蘇杭二洲的天然風光旖旎,經濟繁榮,百姓富庶,人雲乃人間的天堂。這未免有點籠統和抽象的說法,其實,唯有當你踏上蘇州這塊煙雨江南,古樸靈動的人間勝境時,你的感受才會充盈起來,會生出一種前生來過或今生夢過的感覺。在這裏,你會不自覺的用你的眼睛和感覺將所有的印象穿成一串璀璨奪目的珍珠鏈子,等你將來告別江南之後,細細的品味,迴味細數江南的每一處地方,令你流連忘返或者意猶未盡,進而你才會發現,江南之所以好,真正的原因還在於這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般讓人心旌搖蕩的天然意境,還在於厚重精致,淡雅寫意般讓人愛不釋手的人文氣息,正所謂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願江南老嘛!”
好半響,金鳳長長的唿出一口氣,感歎的道:“公子說的真美,真美。”
葉可成與弟弟葉可與驚異的對視一眼,雖說沈侃的這番話毫不精煉,但是用詞卻罕見的神意靈動。
“世間竟有此等描述?”孫鎡同樣驚訝,暗道到底還是低估了吳江沈氏。
沈仕則和沈化麵麵相覷,自問自己絕無可能隨隨便便就能說的如此美妙。
時間流逝,畫舫出了吳江縣鬆陵鎮。岸邊,金鳳戀戀不舍的對著沈侃說道:“公子珍重,諸位公子珍重。”
“你也珍重。”沈侃說道。
提前趕到的守墨等書童,早已雇好了幾架牛車,沈侃先對孫文畊道別,然後走到葉可成的身邊。
“抽空過來尋我,我有話對你說。”說完,葉可成抬腳上了車。
“後生可畏,哈哈!”葉可與眨了眨眼,跟著上去。
等送走了葉家和孫家的牛車,沈侃轉身上了自家雇的車,就見大哥沈仕眯著眼沉思不語,二哥沈化也不說話。
就在這沉寂的氣氛下,牛車一路顛顛簸簸的進了桃源村,外人稱為沈家村的地方。
早年沈家住在附近的柳胥村,隨著沈漢罷官迴來後,親自挑選了汾湖之濱的此處,修了一座很大的宅子,預備將來沈家開枝散葉,子子孫孫無需往外遷移。
村裏的人家大多是從周莊遷過來的,頗為詭異的,那周莊就是傳奇人物,江南第一富豪沈萬三的立業之地。
時隔多年,沈萬三的後人非死即散,早已沒有了蹤跡,而沈萬三的父親當年是由湖州過來,與本地的沈氏同宗不同支,相當於兩姓人了。
當年沈萬三富可敵國時,老家的沈氏族人不過是一群莊稼漢,明朝立國不久,沈家敗亡,沈氏族人依然還是一群莊稼漢。
等沈侃家這一支返迴家鄉,沈萬三家早已不存在了。當年藍玉一案,有官員誣陷沈家與藍玉同謀,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沈家並姻親顧家坐胡藍黨禍,近八十餘口人全部被砍了頭。
沈家大族也跟著家破人亡,據說舉族被遷徙到了貴州。當時周莊受到株連的人家甚多,幸虧有個姓徐的人跑到京城告禦狀,這才救下了周莊老小。
興盛的周莊隨著沈家的衰落而衰落,因沈萬三家而受益幾十年的周莊人得知吳江沈家落戶桃源村後,十分耐人尋味的,竟然紛紛跟著遷居過來。
大抵村民們迷信沈姓能帶來富裕吧,吳江沈氏乃世代書香門第,能壓得住沈萬三家的壞氣運。
證據就是沈家大門前那二對半的高高旗杆,飄揚的獵獵紅旗,打村口隔著老遠就能看見,這是得中舉人以上的人家才有資格豎立的榮耀。
現如今沈家滿門讀書,盛況空前,村民們堅信,將來還不知道會豎幾根呢。
事實上多年以來,村裏人的生活確實過得漸漸好了,當然前提是每家都至少有一半的地契交到了沈家,用意是躲避沉重的賦稅。
都是一個村裏的,沈家不能拒絕也不會拒絕,村民仰賴沈家的庇護,不擔心注重名聲的沈家為富不仁,而沈家年年能得到一二成的佃租,可謂雙贏,就是虧空了朝廷的稅賦。
此乃士紳階級自古以來的致富之道,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
放眼全國,王公貴族圈占土地的風氣越演越烈,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或淪為豪強的農奴,類似桃源村這樣的小地方,真猶如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