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侃從二房溜出來後,第一時間以舟車勞頓和夜不歸宿受了訓斥為由,向四叔告了二天假。
睡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一早,因他的院子裏一直沒有真正的書房,這些日子時常見識讀書人的一方小天地,非常羨慕。
閑來無事,遂親自動手收拾了起來。
因地製宜,先騰出來一間廂房,窗戶外放了六盆臘梅,四盆天竹,窗台上擺了一盆帶山石的盆栽,以示芸窗之意。
麵向窗戶放了一張黑檀木的書桌,擱好徽州出產的文房四寶。左側一列紅木打造的書架,其中三架放上不多的書籍,預留將來用四書五經填滿,還留出一架另外放了茶具、古玩、宣德爐之類。
右邊不知該放什麽好,沈侃琢磨了半天,跑去找沈沛文要了一具造型古樸的琴桌,又把一張據說是祖傳,實則閑置已久的古琴擺在上麵。
靠著牆壁放了一張紅木臥榻,牆壁上掛了一軸仿唐伯虎的山水畫,旁邊一首他最喜歡的桃花庵詩。
其實當日船娘所說的唐伯虎春畫,沈侃屋子裏有整整一本呢,人物畫的那叫一個逼真,也不怪蘇州人並不怎麽尊敬他,幾乎沒什麽本地人家願意懸掛唐伯虎的字畫。
沈侃卻不在乎,不過還是將以前的沈侃偷偷收集的那些見不得光的閑書畫本,全都塞在書桌最下一層的抽屜裏,用把暗鎖鎖上了。
足足忙了一天,總算布置的差不多了,累得采冬腰酸背痛,跑迴房中休息去了。
其實沈侃對自己的書房連帶院子的格局都不滿意,可惜暫時沒能耐修建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屋。
日方正午,陽光斜照在半開的窗戶上,幾株臘梅開得正盛。沈侃用宜興茶壺泡了一壺綠茶,倒在墨綠的玉杯裏,清香四溢,對著窗戶坐下。
雖然隔著一堵高牆,也能想象到遠處的洞庭湖波光粼粼,他一個人自言自語:“如此良辰,豈能無酒無詩?”
酒沒有,詩呢以往就會胡謅幾句,加上身處環境的熏陶,一時興致來了,也想附庸附庸風雅。
於是乎翻出來一張宣紙,往硯台上添了些清水,磨了半天,提著筆哼哼唧唧了半天,出了一會兒神。
如今已經不能再作打油詩了,少不得要講究平平仄仄,第一句倒是好說,隨便你怎麽編,但是第二句得順著第一句的韻腳,第三句起碼需要承上啟下,還要和第四句作對工整。
提著筆冥思苦想,沈侃默默的放下了筆,默默的走出書房,空留下那一張雪白的宣紙。
沈侃不是半途而廢之人,寫詩與寫文章一樣,寫不出來,那咱就出去觸觸景生生情。
不知不覺走出了沈宅,遠處的岸邊栽滿了果樹,雖是嚴冬,樹葉子依然綠油油的。長提很寬,有的綠樹因天氣染上了殘缺,加之地上半黃的枯草,令他想起此時北方的萬裏蕭瑟。
洞庭湖距離沈家村大約二裏之遙,不遠處的人工運河一眼望不到頭,今日沒有多大的波浪,三三兩兩掛帆的小船,在水上慢慢地走著。
低矮的青山上飄出幾座廟宇的飛簷,能看到一座不知多少年的小白塔,藍天白雲,冬日裏也是互相映襯,風景如畫。
沈侃走到高處,往洞庭湖遠眺,一艘渡船正靠了義渡口,一群百姓陸續地走上岸來。
看著好像是一群鄉下人,其中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孩,遠遠望去很是出眾,身段高挑。兩隻黑漆漆的秀氣眼眸,身上穿了一件藍底白菊花的褂子,繡了花的粗布褲子。
額頭梳著流海,一條長長的辮子紮了一大截紅絨繩,根底托了嫩黃色的穗子。
即使一副鄉下打扮,在沈侃眼裏卻是那麽的時尚,小姑娘幹幹淨淨的,非常漂亮。
她手裏拿著一支長長的白梅,隨著位老太太的後麵,腳步輕盈的走著。
沈侃目不轉睛的看著她,賞心悅目。似乎對方也看到了他,瞥了一眼即低下了頭,等走遠了,忍不住連連迴過頭來。
這不禁令沈侃開始胡思亂想,心想父母十有**會給他張羅一門京官家的小姐,或者哪個監生的書香閨女,容貌如何還在其次,就怕一身的京城市儈性子,嫌貧愛富,愛慕虛榮,爭強好勝,那我寧可娶這樣的一位氣質純淨的蘇州鄉下姑娘,也勝過所謂的名門閨秀,公主郡主之類。
情不自禁的往前走了幾步,突然那老太太一迴頭,遠遠打量了他一眼。沈侃馬上停住腳,迴過神來,自己這是要幹什麽?遂啞然失笑的轉身迴了家。
整整一天,沈侃不是在外宅四處徘徊,就是在花園裏站著發愣,他的舉動正巧被沈嘉猷看在眼裏。
“這孩子今日怎麽呆頭呆腦?有些可疑。”
沈嘉猷夫婦為了對三弟夫婦交代,處處留意侄兒的一舉一動,生怕他讀書不成,沾染上什麽壞習氣。
是以沈嘉猷沒有驚動任何人,悄悄地走到院子裏,發現廂房似乎改成了書房。
進了書房,看了一圈,他未免點了點頭,書房收拾的雖普通但也一點不俗氣。
信步走到書桌前,低頭一看,硯池半蓋著,羊毫也未插迴筆架,一張宣紙,上麵寫了幾行字。
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首剛作完的詩,沈嘉猷笑道:“這孩子近日泉下名士的脾氣,倒也十足。”
深宅未必沒奇阡,倩影風帆落窗前。
龍泉三尺書千卷,能否連城綠到天。
“幼稚,幼稚。”沈嘉猷連連搖頭,隨手抽開第一個抽屜,裏麵有一本虎皮封麵的手抄本,上麵三個字。
“瀛山集?”
仔細想了想應該沒聽說過,是誰所做的書呢?翻開書皮一看,一行小字注得很清楚,乃是吳興沈氏沈道古著。
沈嘉猷不由得“噗嗤”一聲,搖頭失笑道:“這簡直就是笑話。”
村裏的蒙學館,沈侃站在門外靜靜聽著裏麵的誦讀聲。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好曲不厭百迴唱,好書不厭百迴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此乃時下非常流行的道家兒童啟蒙書之讀書篇,對於正統的書香門第自然對其不屑一顧,但是對於窮家兒郎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總之是一本寒門讀書人創作的,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和諺語,確實是非常好的啟蒙書。
“老五,你在做什麽?”
沈侃一迴頭,見四叔沈嘉績走了過來,說道:“無事出來走走,院子裏怪悶的。”
“那隨我去應酬應酬。”
“何事?”
“眼看過年,村裏的李總甲要過來走走。”
明代以一百一十戶人家為一裏,設裏長,一裏又細分十甲,總甲與裏長平職,主要管治安。
總甲的稱唿源自宋代,到了明代,不管是賦役製度還是治安係統乃至商稅機構都設有總甲一職,大概相當於村鎮的民兵武裝部長。
沈嘉績一邊說一邊徑自往前走去,沈侃隻好跟著。
村東頭有個土地廟,除了供奉土地公與觀音、灶王爺的三間殿宇外,另有十幾間的空房子,預備有個火災水災或收容難民等。因此村裏一般的公事,大多來土地廟裏共同商議。
廟裏住著一個大和尚和兩個小和尚,沈侃跟著沈嘉績在廟前匯合各家人,七八個人一起進殿先上了香。
沈嘉績在村裏的威望極高,幾乎相當於村長,對著過來見禮的大和尚說道:“酒肉和尚,你好歹也該將供奉的香火點勤些,受了村裏的孝敬,也要給我們祈福消災啊。”
指了指懸在上方的琉璃盞,沈嘉績又說道:“大家都瞧瞧,隻剩下了半盞油。冬至我還巴巴派人送來了五十斤油,合著都被你師徒三人白白炒菜吃了?”
“沈爺又來了,小僧哪敢呢?”大和尚笑嘻嘻的,“那油不是第二日一早轉送給了白衣庵嗎,近日收養的孤兒多,什麽都缺,不信派個人去一問便知。”
沈嘉績笑道:“十有**那些姑子都是你的相好,不然你幹嘛成天惦記著她們?”
“又說笑了。”大和尚很是無奈。
站在一邊的沈侃靜靜聽著,四叔的才華據說不亞於父親,當年也是滿口之乎者也之人。
大和尚請他們在屋裏坐下,親自拿了一把茶壺倒茶。沈嘉績請年紀最長的顧家老爺坐在首位,他坐在下首,沈侃站在其身後。
顧家老爺今年六十歲了,精神矍鑠,先開口說道:“今年的廟裏供奉,上元燈節,我們村裏各戶須出多少銀子?”
坐在他對麵的周廉嗅了嗅茶水的味道,又放了下去,說道:“不急,等我親家來了再說。”
沈家村三大姓,沈、顧、周,這位周廉論輩分乃是沈家大太太周氏的堂弟,而顧家老爺則是沈侃祖母的族中侄兒一輩。
顧家老爺說道:“那就等等。正好今年我打算修修宅子,老太爺是請不動了。老四你也是有大學問的,過來替我謀劃謀劃,我以五十金酬謝如何?不叫你白出力。”
五十金就是五十兩銀子,現在的沈侃不會搞錯了。
“這可非我所長,你還是另請高人吧。”沈嘉績笑了笑。
“請我好了。”沈侃主動毛遂自薦。
“木哥兒你還會修園子?”顧家老爺很驚訝。
打小沈侃就跟著沈嘉績跑前跑後,大家都熟,兼且他小小年紀做事一向還算穩妥,所以在沈家村也算一號人物。
“我有一個絕技就是建造園亭,以往沒有施展的機會。不過五十兩太少了,請我至少得這個數。”沈侃邊說邊伸出了十個手指頭。
“別聽他吹牛,耍你呢。”沈嘉績笑罵。
周廉也笑道:“小五你賭輸了缺錢吧?修園子在咱蘇南可不是小事,沒有幾十年的造詣能行?看看你的年紀,連蓋房子都沒見識過幾次吧?”
屋裏哄笑四起。
;
睡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一早,因他的院子裏一直沒有真正的書房,這些日子時常見識讀書人的一方小天地,非常羨慕。
閑來無事,遂親自動手收拾了起來。
因地製宜,先騰出來一間廂房,窗戶外放了六盆臘梅,四盆天竹,窗台上擺了一盆帶山石的盆栽,以示芸窗之意。
麵向窗戶放了一張黑檀木的書桌,擱好徽州出產的文房四寶。左側一列紅木打造的書架,其中三架放上不多的書籍,預留將來用四書五經填滿,還留出一架另外放了茶具、古玩、宣德爐之類。
右邊不知該放什麽好,沈侃琢磨了半天,跑去找沈沛文要了一具造型古樸的琴桌,又把一張據說是祖傳,實則閑置已久的古琴擺在上麵。
靠著牆壁放了一張紅木臥榻,牆壁上掛了一軸仿唐伯虎的山水畫,旁邊一首他最喜歡的桃花庵詩。
其實當日船娘所說的唐伯虎春畫,沈侃屋子裏有整整一本呢,人物畫的那叫一個逼真,也不怪蘇州人並不怎麽尊敬他,幾乎沒什麽本地人家願意懸掛唐伯虎的字畫。
沈侃卻不在乎,不過還是將以前的沈侃偷偷收集的那些見不得光的閑書畫本,全都塞在書桌最下一層的抽屜裏,用把暗鎖鎖上了。
足足忙了一天,總算布置的差不多了,累得采冬腰酸背痛,跑迴房中休息去了。
其實沈侃對自己的書房連帶院子的格局都不滿意,可惜暫時沒能耐修建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屋。
日方正午,陽光斜照在半開的窗戶上,幾株臘梅開得正盛。沈侃用宜興茶壺泡了一壺綠茶,倒在墨綠的玉杯裏,清香四溢,對著窗戶坐下。
雖然隔著一堵高牆,也能想象到遠處的洞庭湖波光粼粼,他一個人自言自語:“如此良辰,豈能無酒無詩?”
酒沒有,詩呢以往就會胡謅幾句,加上身處環境的熏陶,一時興致來了,也想附庸附庸風雅。
於是乎翻出來一張宣紙,往硯台上添了些清水,磨了半天,提著筆哼哼唧唧了半天,出了一會兒神。
如今已經不能再作打油詩了,少不得要講究平平仄仄,第一句倒是好說,隨便你怎麽編,但是第二句得順著第一句的韻腳,第三句起碼需要承上啟下,還要和第四句作對工整。
提著筆冥思苦想,沈侃默默的放下了筆,默默的走出書房,空留下那一張雪白的宣紙。
沈侃不是半途而廢之人,寫詩與寫文章一樣,寫不出來,那咱就出去觸觸景生生情。
不知不覺走出了沈宅,遠處的岸邊栽滿了果樹,雖是嚴冬,樹葉子依然綠油油的。長提很寬,有的綠樹因天氣染上了殘缺,加之地上半黃的枯草,令他想起此時北方的萬裏蕭瑟。
洞庭湖距離沈家村大約二裏之遙,不遠處的人工運河一眼望不到頭,今日沒有多大的波浪,三三兩兩掛帆的小船,在水上慢慢地走著。
低矮的青山上飄出幾座廟宇的飛簷,能看到一座不知多少年的小白塔,藍天白雲,冬日裏也是互相映襯,風景如畫。
沈侃走到高處,往洞庭湖遠眺,一艘渡船正靠了義渡口,一群百姓陸續地走上岸來。
看著好像是一群鄉下人,其中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孩,遠遠望去很是出眾,身段高挑。兩隻黑漆漆的秀氣眼眸,身上穿了一件藍底白菊花的褂子,繡了花的粗布褲子。
額頭梳著流海,一條長長的辮子紮了一大截紅絨繩,根底托了嫩黃色的穗子。
即使一副鄉下打扮,在沈侃眼裏卻是那麽的時尚,小姑娘幹幹淨淨的,非常漂亮。
她手裏拿著一支長長的白梅,隨著位老太太的後麵,腳步輕盈的走著。
沈侃目不轉睛的看著她,賞心悅目。似乎對方也看到了他,瞥了一眼即低下了頭,等走遠了,忍不住連連迴過頭來。
這不禁令沈侃開始胡思亂想,心想父母十有**會給他張羅一門京官家的小姐,或者哪個監生的書香閨女,容貌如何還在其次,就怕一身的京城市儈性子,嫌貧愛富,愛慕虛榮,爭強好勝,那我寧可娶這樣的一位氣質純淨的蘇州鄉下姑娘,也勝過所謂的名門閨秀,公主郡主之類。
情不自禁的往前走了幾步,突然那老太太一迴頭,遠遠打量了他一眼。沈侃馬上停住腳,迴過神來,自己這是要幹什麽?遂啞然失笑的轉身迴了家。
整整一天,沈侃不是在外宅四處徘徊,就是在花園裏站著發愣,他的舉動正巧被沈嘉猷看在眼裏。
“這孩子今日怎麽呆頭呆腦?有些可疑。”
沈嘉猷夫婦為了對三弟夫婦交代,處處留意侄兒的一舉一動,生怕他讀書不成,沾染上什麽壞習氣。
是以沈嘉猷沒有驚動任何人,悄悄地走到院子裏,發現廂房似乎改成了書房。
進了書房,看了一圈,他未免點了點頭,書房收拾的雖普通但也一點不俗氣。
信步走到書桌前,低頭一看,硯池半蓋著,羊毫也未插迴筆架,一張宣紙,上麵寫了幾行字。
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首剛作完的詩,沈嘉猷笑道:“這孩子近日泉下名士的脾氣,倒也十足。”
深宅未必沒奇阡,倩影風帆落窗前。
龍泉三尺書千卷,能否連城綠到天。
“幼稚,幼稚。”沈嘉猷連連搖頭,隨手抽開第一個抽屜,裏麵有一本虎皮封麵的手抄本,上麵三個字。
“瀛山集?”
仔細想了想應該沒聽說過,是誰所做的書呢?翻開書皮一看,一行小字注得很清楚,乃是吳興沈氏沈道古著。
沈嘉猷不由得“噗嗤”一聲,搖頭失笑道:“這簡直就是笑話。”
村裏的蒙學館,沈侃站在門外靜靜聽著裏麵的誦讀聲。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好曲不厭百迴唱,好書不厭百迴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此乃時下非常流行的道家兒童啟蒙書之讀書篇,對於正統的書香門第自然對其不屑一顧,但是對於窮家兒郎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總之是一本寒門讀書人創作的,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和諺語,確實是非常好的啟蒙書。
“老五,你在做什麽?”
沈侃一迴頭,見四叔沈嘉績走了過來,說道:“無事出來走走,院子裏怪悶的。”
“那隨我去應酬應酬。”
“何事?”
“眼看過年,村裏的李總甲要過來走走。”
明代以一百一十戶人家為一裏,設裏長,一裏又細分十甲,總甲與裏長平職,主要管治安。
總甲的稱唿源自宋代,到了明代,不管是賦役製度還是治安係統乃至商稅機構都設有總甲一職,大概相當於村鎮的民兵武裝部長。
沈嘉績一邊說一邊徑自往前走去,沈侃隻好跟著。
村東頭有個土地廟,除了供奉土地公與觀音、灶王爺的三間殿宇外,另有十幾間的空房子,預備有個火災水災或收容難民等。因此村裏一般的公事,大多來土地廟裏共同商議。
廟裏住著一個大和尚和兩個小和尚,沈侃跟著沈嘉績在廟前匯合各家人,七八個人一起進殿先上了香。
沈嘉績在村裏的威望極高,幾乎相當於村長,對著過來見禮的大和尚說道:“酒肉和尚,你好歹也該將供奉的香火點勤些,受了村裏的孝敬,也要給我們祈福消災啊。”
指了指懸在上方的琉璃盞,沈嘉績又說道:“大家都瞧瞧,隻剩下了半盞油。冬至我還巴巴派人送來了五十斤油,合著都被你師徒三人白白炒菜吃了?”
“沈爺又來了,小僧哪敢呢?”大和尚笑嘻嘻的,“那油不是第二日一早轉送給了白衣庵嗎,近日收養的孤兒多,什麽都缺,不信派個人去一問便知。”
沈嘉績笑道:“十有**那些姑子都是你的相好,不然你幹嘛成天惦記著她們?”
“又說笑了。”大和尚很是無奈。
站在一邊的沈侃靜靜聽著,四叔的才華據說不亞於父親,當年也是滿口之乎者也之人。
大和尚請他們在屋裏坐下,親自拿了一把茶壺倒茶。沈嘉績請年紀最長的顧家老爺坐在首位,他坐在下首,沈侃站在其身後。
顧家老爺今年六十歲了,精神矍鑠,先開口說道:“今年的廟裏供奉,上元燈節,我們村裏各戶須出多少銀子?”
坐在他對麵的周廉嗅了嗅茶水的味道,又放了下去,說道:“不急,等我親家來了再說。”
沈家村三大姓,沈、顧、周,這位周廉論輩分乃是沈家大太太周氏的堂弟,而顧家老爺則是沈侃祖母的族中侄兒一輩。
顧家老爺說道:“那就等等。正好今年我打算修修宅子,老太爺是請不動了。老四你也是有大學問的,過來替我謀劃謀劃,我以五十金酬謝如何?不叫你白出力。”
五十金就是五十兩銀子,現在的沈侃不會搞錯了。
“這可非我所長,你還是另請高人吧。”沈嘉績笑了笑。
“請我好了。”沈侃主動毛遂自薦。
“木哥兒你還會修園子?”顧家老爺很驚訝。
打小沈侃就跟著沈嘉績跑前跑後,大家都熟,兼且他小小年紀做事一向還算穩妥,所以在沈家村也算一號人物。
“我有一個絕技就是建造園亭,以往沒有施展的機會。不過五十兩太少了,請我至少得這個數。”沈侃邊說邊伸出了十個手指頭。
“別聽他吹牛,耍你呢。”沈嘉績笑罵。
周廉也笑道:“小五你賭輸了缺錢吧?修園子在咱蘇南可不是小事,沒有幾十年的造詣能行?看看你的年紀,連蓋房子都沒見識過幾次吧?”
屋裏哄笑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