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姐見村裏人將自己和劉大娘視為一丘之貉,語氣中充滿了鄙夷與嘲笑,心裏又憤怒又委屈,強忍著不願同她們爭吵。
勉強漿洗完一捅衣服,默默地站起來,等上了岸走遠,又像逃難似的往家裏跑去。
途經田裏的時候,不免又受到男人們那下賤的目光掃射……
這種日子什麽時候能到頭呢?春梅姐懷念的望了眼視線盡頭的沈家大門,這才體會到高高的院牆後,是多麽的清靜安詳。
可惜一切都無法挽迴了?!
“不一定。”春梅姐想到待人和氣的五少爺和向來倚重自己的四太太。
她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即使曾有意勾搭興兒,可畢竟沒有成真,難道還不許人家洗心革麵了?
如此一想,春梅姐的腳步隨之輕快起來,哼著小曲漸漸走遠。
高牆內的書房,沈侃還在研究,他昨日在城內走了走,發現有專門賣糧食的米鋪,販賣臨近各地的各色大米。
油鋪往往與米鋪緊挨著,時下的油,有豆油、菜油、棉花油等,菜籽油叫做香油,用來烹調食物;芝麻油叫做麻油,人們認為可以食用,也可以解毒。
倒是黃豆榨出來的豆油,大概方法不得當,管它叫臭油,一般隻用來點燈,當然窮人家也偶爾食用。
桐油隻能當漆用,據說人食用後會吐瀉,還有一種專門用來製蠟的植物油。
芝麻油最貴,皇宮也用,有個錦衣衛說因為避諱,宮裏管麻油叫芝麻水。
油的需求性並不亞於柴和米,價格不便宜,其實明代大多數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的是豬油,所以豬肉的價格高低必然會影響到油價的高低。
書上說廣東人主要食用茶籽油,此外各地還有露化油、山柚油、海棠油、山竹果油、麻子油、蜜香油等。
開油鋪無疑是個好生意,沈侃心中盤算著。
提到鹽,馬上能令人聯想到富可敵國的揚州鹽商,可是鹽乃國營專賣,必須打點好官府以及方方麵麵,而販賣私鹽被抓到是要殺頭的,沈侃不想找麻煩。至於醬醋茶,得以後慢慢調查。
忽然他想到了春梅姐,對采冬說道:“你午後叫個人陪你去找春梅姐,多帶些米油麵肉之類,大柱老不在家,她一個婦道人家不方便出門采買。”
“知道了。”采冬點頭。
鎮上,裴知縣親自到學裏來拜見年紀最大的胡教官。
二人相見,喝了口茶,裴知縣直接說道:“學生有一事,要來請教老師。”
胡先生忙說道:“不知縣尊有何事垂問?”
裴知縣說道:“因學生到任不久,所以要請教老師這學裏的一眾生員中,有真才實學,又素有名望,不知都有哪幾位?”
胡教官不知縣太爺問這個做什麽,於是沉吟道:“學裏有些名望的秀才雖說不少,可若要有真才實學,敢稱名於縣尊之前者,卻也寥寥數人而已,但不知要作哪一項之用?”
“不瞞老師。”裴知縣放下茶盞,輕輕歎了口氣,“敝連襟過世後,遺下一子一女,妻妹遠來投奔我夫婦,兩個孩子俱都聰慧。敝妻妹近日再三托我延請一位名師教誨,我學裏不識其人,故前來求教於老師,勞你推薦一位人品老成,學問深厚,堪為師範者於學生,先道一聲謝。”
胡教官一聽原來是要自己幫忙薦館,難怪聽說縣太爺與沈家的沈嘉謨交情匪淺,卻放著他家不問而來找自己。
沈家最不缺的就是才子,可沈家也不缺錢啊,凡家境殷實的讀書人一般都不會坐館教書。
想了想,胡教官有些舉棋不定,便說道:“此事容在下好生查查,不敢馬虎,不如請大人暫且先迴去,明日必當上薦。”
“好!老師留坐,學生告辭。”裴知縣欣然起身去了。
等他一走,胡教官忙叫人去把李差人請來。
這位李差人就是當日與沈侃交談的那位,胡教官仔細將裴知縣的請求說了。
“知縣家請先生,這可是一個大大的肥館啊!”
胡教官順口開起了玩笑,其實也不是玩笑,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事,“如若不重重送我一份謝禮,我豈肯舉薦?此事就交給你了,給我找一個既有真才,又肯送禮來求我的,我方能薦他。”
這差事有油水!李差人聞言立時精神一振,說道:“老師你曉得,咱這裏的名秀才,首推孫家沈家葉家這樣的大族,其餘有真才的秀才,那一準都是些窮人,哪有錢購置厚禮?再說肯專營送禮的,恐怕才學也有限。”
“要不然我找你相商?”胡教官皺眉說道,心說自己年邁,不久就要返迴原籍,這好事可不能錯過。
話說裴知縣是為了給妻妹的孩子請先生,又不是自家的孩子,何況尚在幼年,學問一般也足夠了,隻要肯送我一份厚禮。
李差人會意,當下不再廢話,去前麵找到一個交情不錯的秀才,姓常名洛,字衡水。
常秀才論學問在學裏很一般,排名中下,不過人長得儀表不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打眼一看就像個大才子。並且很會說話,人也很機靈。
一聽對方是縣太爺家,常秀才眼睛亮了,二話不說掏出十兩銀子,八兩送給胡教官,二兩給了李差人。
李差人得了銀子,興衝衝的返迴。
胡教官心滿意足的收下厚禮,遂也不問問到底才華如何,連夜寫了一封薦書,又叫李差人送到了縣衙。
裴知縣看了信,見胡教官盛讚常洛其人多才,竟信以為真了,去對妻子說了,裴夫人又對妹妹說了,妹妹欣然點頭,叫來兒子,要他明日先去拜過先生,然後準備束脩等儀式,擇吉日把先生禮聘來家。
次日,沈侃隨著沈嘉績進了城,馬車一路到了文昌巷常宅。
沈侃這才知道耘農先生姓常,下了車,沈嘉績也不用下人通報,直接就進了大門。
小廝趕緊飛跑進去,鬧得耘農先生忙不迭的迎出來,把叔侄倆請進不大的書房裏。
耘農先生身邊也跟著個相貌不錯的年輕人,不知為何一臉喜氣,年輕人拱手說道:“楓山前輩恕罪,晚生今日不巧有事。”
“賢侄有事就去吧。”沈嘉績說著一指沈侃,“你們見過麵吧?這是我侄兒沈道古。老五,這位是你幾位哥哥的同窗,亦是耘農先生的侄子。”
“見過常兄。”沈侃作揖道。
“不敢不敢。”
常秀才忙迴了半禮,轉身對耘農先生說了聲我去了,轉身興衝衝的走了。
耘農先生望著他的背影,皺眉道:“怪哉!縣尊為何會聘他坐館?唉!就怕誤人子弟啊。”
“裴知縣?”沈嘉績非常驚訝。
“正是。”耘農先生不解搖頭,“你說怪不怪哉?”隨即又苦笑道:“我雖有心勸止,奈何家窮向來照顧不到他,有愧於心,故難以啟齒呀。”
沈嘉績說道:“此事與你無關,衡水也並非無才。”
“他那學問?”耘農先生連連歎息,“怕就怕是花錢試圖僥幸,而裴知縣又一時疏忽,早晚……唉!”
“隨他去吧,無非掃地出門而已。”沈嘉績拍了拍好友肩頭,“說來也巧,我村裏很多孩子都大了,還有本家一些小兒,想立個學堂,而我俗事纏身,就想潛齋為人端方正直博雅,足以做一班孩子們的師父。不說讀書,隻學他做人,便一生受用不盡了。前日我不便啟齒,今日邀你同往,過去幫我說說好話。”
說著,沈嘉績對耘農先生深施一禮。
在一旁的沈侃見狀也急忙鞠躬,心裏非常感動,四叔為了村裏的孩子,親自來請他知根知底之人,不可謂不重視。
倒是那裴知縣有意思,隨隨便便就請了個年輕秀才,看樣子才華一般般,那可是教他的子侄啊。
耘農先生也正這麽想,怎麽也不明白堂堂知縣為何這麽輕易?難道也不派人查查底細?放著滿蘇州無數的讀書人,竟選中了自己那隻知道投機取巧的侄子。
其實官場上自古以來稀奇古怪的事兒多了,也不能怪裴知縣糊塗,一來政務繁忙,二來他哪知道德高望重的胡教官年老了,竟開始貪財了呢。
當下三人出來上了車,沈嘉績探頭說道:“把馬兒放慢些,我們要商量一下。”
車夫老宋緊了緊繩子,說道:“曉得。”
馬車在蘇州的石板路上緩緩移動,不停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車廂也跟著上下顛簸。
沈侃不舒服的挪動下屁股,心說有時間找個能工巧匠,研究一下,打造些減震的彈簧。
這時就見耘農先生說道:“老兄這件事,令人敬服。”
勉強漿洗完一捅衣服,默默地站起來,等上了岸走遠,又像逃難似的往家裏跑去。
途經田裏的時候,不免又受到男人們那下賤的目光掃射……
這種日子什麽時候能到頭呢?春梅姐懷念的望了眼視線盡頭的沈家大門,這才體會到高高的院牆後,是多麽的清靜安詳。
可惜一切都無法挽迴了?!
“不一定。”春梅姐想到待人和氣的五少爺和向來倚重自己的四太太。
她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即使曾有意勾搭興兒,可畢竟沒有成真,難道還不許人家洗心革麵了?
如此一想,春梅姐的腳步隨之輕快起來,哼著小曲漸漸走遠。
高牆內的書房,沈侃還在研究,他昨日在城內走了走,發現有專門賣糧食的米鋪,販賣臨近各地的各色大米。
油鋪往往與米鋪緊挨著,時下的油,有豆油、菜油、棉花油等,菜籽油叫做香油,用來烹調食物;芝麻油叫做麻油,人們認為可以食用,也可以解毒。
倒是黃豆榨出來的豆油,大概方法不得當,管它叫臭油,一般隻用來點燈,當然窮人家也偶爾食用。
桐油隻能當漆用,據說人食用後會吐瀉,還有一種專門用來製蠟的植物油。
芝麻油最貴,皇宮也用,有個錦衣衛說因為避諱,宮裏管麻油叫芝麻水。
油的需求性並不亞於柴和米,價格不便宜,其實明代大多數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的是豬油,所以豬肉的價格高低必然會影響到油價的高低。
書上說廣東人主要食用茶籽油,此外各地還有露化油、山柚油、海棠油、山竹果油、麻子油、蜜香油等。
開油鋪無疑是個好生意,沈侃心中盤算著。
提到鹽,馬上能令人聯想到富可敵國的揚州鹽商,可是鹽乃國營專賣,必須打點好官府以及方方麵麵,而販賣私鹽被抓到是要殺頭的,沈侃不想找麻煩。至於醬醋茶,得以後慢慢調查。
忽然他想到了春梅姐,對采冬說道:“你午後叫個人陪你去找春梅姐,多帶些米油麵肉之類,大柱老不在家,她一個婦道人家不方便出門采買。”
“知道了。”采冬點頭。
鎮上,裴知縣親自到學裏來拜見年紀最大的胡教官。
二人相見,喝了口茶,裴知縣直接說道:“學生有一事,要來請教老師。”
胡先生忙說道:“不知縣尊有何事垂問?”
裴知縣說道:“因學生到任不久,所以要請教老師這學裏的一眾生員中,有真才實學,又素有名望,不知都有哪幾位?”
胡教官不知縣太爺問這個做什麽,於是沉吟道:“學裏有些名望的秀才雖說不少,可若要有真才實學,敢稱名於縣尊之前者,卻也寥寥數人而已,但不知要作哪一項之用?”
“不瞞老師。”裴知縣放下茶盞,輕輕歎了口氣,“敝連襟過世後,遺下一子一女,妻妹遠來投奔我夫婦,兩個孩子俱都聰慧。敝妻妹近日再三托我延請一位名師教誨,我學裏不識其人,故前來求教於老師,勞你推薦一位人品老成,學問深厚,堪為師範者於學生,先道一聲謝。”
胡教官一聽原來是要自己幫忙薦館,難怪聽說縣太爺與沈家的沈嘉謨交情匪淺,卻放著他家不問而來找自己。
沈家最不缺的就是才子,可沈家也不缺錢啊,凡家境殷實的讀書人一般都不會坐館教書。
想了想,胡教官有些舉棋不定,便說道:“此事容在下好生查查,不敢馬虎,不如請大人暫且先迴去,明日必當上薦。”
“好!老師留坐,學生告辭。”裴知縣欣然起身去了。
等他一走,胡教官忙叫人去把李差人請來。
這位李差人就是當日與沈侃交談的那位,胡教官仔細將裴知縣的請求說了。
“知縣家請先生,這可是一個大大的肥館啊!”
胡教官順口開起了玩笑,其實也不是玩笑,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事,“如若不重重送我一份謝禮,我豈肯舉薦?此事就交給你了,給我找一個既有真才,又肯送禮來求我的,我方能薦他。”
這差事有油水!李差人聞言立時精神一振,說道:“老師你曉得,咱這裏的名秀才,首推孫家沈家葉家這樣的大族,其餘有真才的秀才,那一準都是些窮人,哪有錢購置厚禮?再說肯專營送禮的,恐怕才學也有限。”
“要不然我找你相商?”胡教官皺眉說道,心說自己年邁,不久就要返迴原籍,這好事可不能錯過。
話說裴知縣是為了給妻妹的孩子請先生,又不是自家的孩子,何況尚在幼年,學問一般也足夠了,隻要肯送我一份厚禮。
李差人會意,當下不再廢話,去前麵找到一個交情不錯的秀才,姓常名洛,字衡水。
常秀才論學問在學裏很一般,排名中下,不過人長得儀表不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打眼一看就像個大才子。並且很會說話,人也很機靈。
一聽對方是縣太爺家,常秀才眼睛亮了,二話不說掏出十兩銀子,八兩送給胡教官,二兩給了李差人。
李差人得了銀子,興衝衝的返迴。
胡教官心滿意足的收下厚禮,遂也不問問到底才華如何,連夜寫了一封薦書,又叫李差人送到了縣衙。
裴知縣看了信,見胡教官盛讚常洛其人多才,竟信以為真了,去對妻子說了,裴夫人又對妹妹說了,妹妹欣然點頭,叫來兒子,要他明日先去拜過先生,然後準備束脩等儀式,擇吉日把先生禮聘來家。
次日,沈侃隨著沈嘉績進了城,馬車一路到了文昌巷常宅。
沈侃這才知道耘農先生姓常,下了車,沈嘉績也不用下人通報,直接就進了大門。
小廝趕緊飛跑進去,鬧得耘農先生忙不迭的迎出來,把叔侄倆請進不大的書房裏。
耘農先生身邊也跟著個相貌不錯的年輕人,不知為何一臉喜氣,年輕人拱手說道:“楓山前輩恕罪,晚生今日不巧有事。”
“賢侄有事就去吧。”沈嘉績說著一指沈侃,“你們見過麵吧?這是我侄兒沈道古。老五,這位是你幾位哥哥的同窗,亦是耘農先生的侄子。”
“見過常兄。”沈侃作揖道。
“不敢不敢。”
常秀才忙迴了半禮,轉身對耘農先生說了聲我去了,轉身興衝衝的走了。
耘農先生望著他的背影,皺眉道:“怪哉!縣尊為何會聘他坐館?唉!就怕誤人子弟啊。”
“裴知縣?”沈嘉績非常驚訝。
“正是。”耘農先生不解搖頭,“你說怪不怪哉?”隨即又苦笑道:“我雖有心勸止,奈何家窮向來照顧不到他,有愧於心,故難以啟齒呀。”
沈嘉績說道:“此事與你無關,衡水也並非無才。”
“他那學問?”耘農先生連連歎息,“怕就怕是花錢試圖僥幸,而裴知縣又一時疏忽,早晚……唉!”
“隨他去吧,無非掃地出門而已。”沈嘉績拍了拍好友肩頭,“說來也巧,我村裏很多孩子都大了,還有本家一些小兒,想立個學堂,而我俗事纏身,就想潛齋為人端方正直博雅,足以做一班孩子們的師父。不說讀書,隻學他做人,便一生受用不盡了。前日我不便啟齒,今日邀你同往,過去幫我說說好話。”
說著,沈嘉績對耘農先生深施一禮。
在一旁的沈侃見狀也急忙鞠躬,心裏非常感動,四叔為了村裏的孩子,親自來請他知根知底之人,不可謂不重視。
倒是那裴知縣有意思,隨隨便便就請了個年輕秀才,看樣子才華一般般,那可是教他的子侄啊。
耘農先生也正這麽想,怎麽也不明白堂堂知縣為何這麽輕易?難道也不派人查查底細?放著滿蘇州無數的讀書人,竟選中了自己那隻知道投機取巧的侄子。
其實官場上自古以來稀奇古怪的事兒多了,也不能怪裴知縣糊塗,一來政務繁忙,二來他哪知道德高望重的胡教官年老了,竟開始貪財了呢。
當下三人出來上了車,沈嘉績探頭說道:“把馬兒放慢些,我們要商量一下。”
車夫老宋緊了緊繩子,說道:“曉得。”
馬車在蘇州的石板路上緩緩移動,不停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車廂也跟著上下顛簸。
沈侃不舒服的挪動下屁股,心說有時間找個能工巧匠,研究一下,打造些減震的彈簧。
這時就見耘農先生說道:“老兄這件事,令人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