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縣學的李差人拿著名帖跑進來,說道:“大人,沈家村沈四老爺來拜。”
慌的周學正急忙整衣出迎,雙方見了麵,他高興的一把挽著沈嘉績的手而進。
在大廳分賓主坐下,沈嘉績拱手說道:“昨日年兄光臨寒舍,沈某失候有罪。”
周學正說道:“一別多年,昨日渴欲一見,不期公出不遇,幾乎一夕三秋。”
沈嘉績笑道:“慚愧!如今兄教諭一地,不似小弟這樣寒酸。”
“俗氣。”周學正一擺手,“你若有意,必大器晚成,而我宦海幾年還僅僅是個學正,才有愧同袍。”
“你也俗氣了。”沈嘉績失笑。
“那說些雅的。”周學正非常高興,“今日就在我這兒一醉方休,休要說迴去的話。”
沈嘉績忙說道:“我尚未一盡地主之情,況且你新任事忙,咱們來日方長。”
周學正說道:“昨日我就安排好了在你家戴月而歸,偏偏你不在家,既然人來了,自己弟兄,那就不要客氣。我跟你說,我這裏有嶽父大人送的好酒,咱兄弟邊喝邊聊,今天任何事皆一概不問。”
沈嘉績見他多年不見還是如此熱情,拿自己當至交,很是感動,當下也就不推辭了,笑道:“那就叼擾了。”
“隨我來。”周學正起身又挽著他的手,對李差人吩咐道:“將酒菜擺在明倫堂後的小房裏,有客來了,就說我去上院見大人去了,將名帖記好。”
“是。”李差人恭敬答應,心裏說了一句老沈家起碼這三年要了不得啊!
當下二人說說笑笑來到後麵,沈嘉績見桌上碗碟都是貴重之物,問道:“如今發達了?”
“是李差人借的。”周學正笑著解釋,“食材卻是儀程,他日若再宴請你們,便要吃糠咽菜了。”
沈嘉績大笑,二人不用李差人伺候,自個把酒說話。
席間周學正講了些京城的現狀,帝王的安康,國子監的規矩,一些趣聞,關外邊鎮的軍民之苦以及缺少軍械物資的艱難。又問了本地的民風士習,各位大人的性情嚴寬等。
察言觀色見好友似乎並沒有出仕的意思,周學正便想起他的子侄,順口也問了幾句。沈嘉績正想著這個呢,本身君子坦蕩蕩,兼且喝的半醉,便一五一十的將幾個侄子的品性才華,素來的優點,挨個點評一番。
村裏,學堂。
休息時,沈侃出來在後院轉轉,就見她正站在窗前,望著樹杈上的一方蜘蛛網出神。
蛛網有不少的露珠,看上去好像一個珍珠八卦網一樣。
沈侃發現她的秀發似乎梳了新花樣,左邊挽了個小環髻,右邊卻束了幾根小辮,前額一層劉海,非對稱的發型,看上去有一種說不出的可愛慵懶。
小環髻之下,垂著兩隻玉蜻蜓和紅穗子,她一偏頭,穗子直垂,青春靚麗的容顏,一身白底青竹葉的春衫,這姿勢看起來幾乎就是一幅美人圖了。
因沈侃要防備別人注意,不方便對她打招唿,可是心裏那種曖昧的滋味,鬧哄哄的,所以又不願轉身離開,便站在那裏,想著看一會兒便悄悄迴去。
偏偏嗓子眼兒一陣癢癢,咳嗽了出來,立時驚動了出神的吳紫仙。猛一迴頭,身體迅速往後縮去,忽然失聲“咦”的一下,不由俏臉升起了兩團紅暈。
如今二人的關係不同往日,她似乎是認為不該迴避了,轉而又扶著窗台,揚起繡眉,微微地張了張嘴,那意思是問病好了嗎?
沈侃微笑著點了點頭,甜蜜於心。吳紫仙遂不再多問,嫣然一笑躲進屋了。
下午,因天氣潮濕悶熱,把人都煩膩的可以,潛齋先生給學生們出了幾個對聯,意思是讓大家早點做完功課,也好出去玩玩散散心,別悶壞了。
而沈侃等幾個大點的學生,給出了個散文題,類似後世的作文,無需八股也不用什麽議論,觸景生情即可,也就是寫一篇數百字的遊記。
沈侃還是一如既往的用他那現代習慣寫作,這時候的文壇大環境非常寬鬆,各種派別思想都有,正孕育著白話文小說的異軍突起。
關於白話文小說,最早是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漢族文學形式,前身是漢人民間的故事即所謂的街談巷語。
經過時間的沉澱,白話小說經曆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了宋代,話本式的風格基本成熟定型,但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並一舉成為與傳統抒情文言可以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係。
明代四大奇書已經陸續麵世三本:《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到了萬曆年間不僅長篇白話文小說將達到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文小說的創作也會呈現出繁榮景象。
沈侃正好踩在這個節骨眼上,當然,他的用詞造句習慣太超前,比時下追求語言通俗易懂的白話小說作家更加的通俗易懂,並且沒有半點粗俗之氣。
沈侃的作文無疑是文學向前發展的結果,雖說一直在努力學習四書五經,但他並不願被徹底同化。
如果說穿越在明朝初年或是清朝,顯然他的堅持是行不通的,必須與光同塵。幸運的是在即將要長期罷工的嘉靖年間,現在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製的時代。
一方麵,經濟發展使得人的個性開始覺醒,不少讀書人開始張揚個性,追求人本意識,追求物欲財利,這些都會反映在小說中,對思想的探索,財貨的追逐,動輒大肆描述男歡女愛,情情愛愛等等。
另一方麵,中央集權始終在加強思想控製,儒家的一統天下,使得幾乎每一本小說裏都是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也有少部分格外離經叛道的,所以社會上禁欲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
真正白話小說的崛起,還得等到清末民初,因為外部內部的環境,簡直就是一場革命。
總而言之,嘉靖朝的言論環境和八股文上頭,比之清朝無疑要好得多,清代真是到了奇葩的程度。
曾幾何時,沈侃一邊在努力學習古代文化,一邊也不放棄後世的習慣,他漸漸發現,現代文學放在古代並非就像文盲一樣,恰恰相反,有著非常多的優點。
與其追在古代文人的後頭,辛苦的附庸風雅,反不如融合之,創造出隻屬於自己的文範。
反正得嚐試不走尋常路,不然,用古文太難出頭了。
就像白話小說一樣,起初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為士大夫所鄙夷,乃是末技小道,但是不管遭受到多少排斥和嘲笑,白話小說仍然有強烈的社會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市民階層的日益壯大,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白話小說好像轉眼間就壯大了起來。
沈侃不是無的放矢,他觀察多了,發現了這個趨勢。
曆史上確實是在嘉靖年間,突然間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文人似乎集體看好本認為俗而又俗的白話體裁,不僅僅評論,還大量的參與創作,比如著名的“三言”“二拍”。
沈侃應該感謝陽明心學,正是因為“心學”的崛起,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陽明先生對於俗的重視,使得文人有了思想依據,作者由名不見經傳的小文人,漸漸上升到了大文人。
單單沈家來說,日後就出現了好幾位戲曲小說方麵的大家。
慌的周學正急忙整衣出迎,雙方見了麵,他高興的一把挽著沈嘉績的手而進。
在大廳分賓主坐下,沈嘉績拱手說道:“昨日年兄光臨寒舍,沈某失候有罪。”
周學正說道:“一別多年,昨日渴欲一見,不期公出不遇,幾乎一夕三秋。”
沈嘉績笑道:“慚愧!如今兄教諭一地,不似小弟這樣寒酸。”
“俗氣。”周學正一擺手,“你若有意,必大器晚成,而我宦海幾年還僅僅是個學正,才有愧同袍。”
“你也俗氣了。”沈嘉績失笑。
“那說些雅的。”周學正非常高興,“今日就在我這兒一醉方休,休要說迴去的話。”
沈嘉績忙說道:“我尚未一盡地主之情,況且你新任事忙,咱們來日方長。”
周學正說道:“昨日我就安排好了在你家戴月而歸,偏偏你不在家,既然人來了,自己弟兄,那就不要客氣。我跟你說,我這裏有嶽父大人送的好酒,咱兄弟邊喝邊聊,今天任何事皆一概不問。”
沈嘉績見他多年不見還是如此熱情,拿自己當至交,很是感動,當下也就不推辭了,笑道:“那就叼擾了。”
“隨我來。”周學正起身又挽著他的手,對李差人吩咐道:“將酒菜擺在明倫堂後的小房裏,有客來了,就說我去上院見大人去了,將名帖記好。”
“是。”李差人恭敬答應,心裏說了一句老沈家起碼這三年要了不得啊!
當下二人說說笑笑來到後麵,沈嘉績見桌上碗碟都是貴重之物,問道:“如今發達了?”
“是李差人借的。”周學正笑著解釋,“食材卻是儀程,他日若再宴請你們,便要吃糠咽菜了。”
沈嘉績大笑,二人不用李差人伺候,自個把酒說話。
席間周學正講了些京城的現狀,帝王的安康,國子監的規矩,一些趣聞,關外邊鎮的軍民之苦以及缺少軍械物資的艱難。又問了本地的民風士習,各位大人的性情嚴寬等。
察言觀色見好友似乎並沒有出仕的意思,周學正便想起他的子侄,順口也問了幾句。沈嘉績正想著這個呢,本身君子坦蕩蕩,兼且喝的半醉,便一五一十的將幾個侄子的品性才華,素來的優點,挨個點評一番。
村裏,學堂。
休息時,沈侃出來在後院轉轉,就見她正站在窗前,望著樹杈上的一方蜘蛛網出神。
蛛網有不少的露珠,看上去好像一個珍珠八卦網一樣。
沈侃發現她的秀發似乎梳了新花樣,左邊挽了個小環髻,右邊卻束了幾根小辮,前額一層劉海,非對稱的發型,看上去有一種說不出的可愛慵懶。
小環髻之下,垂著兩隻玉蜻蜓和紅穗子,她一偏頭,穗子直垂,青春靚麗的容顏,一身白底青竹葉的春衫,這姿勢看起來幾乎就是一幅美人圖了。
因沈侃要防備別人注意,不方便對她打招唿,可是心裏那種曖昧的滋味,鬧哄哄的,所以又不願轉身離開,便站在那裏,想著看一會兒便悄悄迴去。
偏偏嗓子眼兒一陣癢癢,咳嗽了出來,立時驚動了出神的吳紫仙。猛一迴頭,身體迅速往後縮去,忽然失聲“咦”的一下,不由俏臉升起了兩團紅暈。
如今二人的關係不同往日,她似乎是認為不該迴避了,轉而又扶著窗台,揚起繡眉,微微地張了張嘴,那意思是問病好了嗎?
沈侃微笑著點了點頭,甜蜜於心。吳紫仙遂不再多問,嫣然一笑躲進屋了。
下午,因天氣潮濕悶熱,把人都煩膩的可以,潛齋先生給學生們出了幾個對聯,意思是讓大家早點做完功課,也好出去玩玩散散心,別悶壞了。
而沈侃等幾個大點的學生,給出了個散文題,類似後世的作文,無需八股也不用什麽議論,觸景生情即可,也就是寫一篇數百字的遊記。
沈侃還是一如既往的用他那現代習慣寫作,這時候的文壇大環境非常寬鬆,各種派別思想都有,正孕育著白話文小說的異軍突起。
關於白話文小說,最早是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漢族文學形式,前身是漢人民間的故事即所謂的街談巷語。
經過時間的沉澱,白話小說經曆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了宋代,話本式的風格基本成熟定型,但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並一舉成為與傳統抒情文言可以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係。
明代四大奇書已經陸續麵世三本:《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到了萬曆年間不僅長篇白話文小說將達到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文小說的創作也會呈現出繁榮景象。
沈侃正好踩在這個節骨眼上,當然,他的用詞造句習慣太超前,比時下追求語言通俗易懂的白話小說作家更加的通俗易懂,並且沒有半點粗俗之氣。
沈侃的作文無疑是文學向前發展的結果,雖說一直在努力學習四書五經,但他並不願被徹底同化。
如果說穿越在明朝初年或是清朝,顯然他的堅持是行不通的,必須與光同塵。幸運的是在即將要長期罷工的嘉靖年間,現在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製的時代。
一方麵,經濟發展使得人的個性開始覺醒,不少讀書人開始張揚個性,追求人本意識,追求物欲財利,這些都會反映在小說中,對思想的探索,財貨的追逐,動輒大肆描述男歡女愛,情情愛愛等等。
另一方麵,中央集權始終在加強思想控製,儒家的一統天下,使得幾乎每一本小說裏都是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也有少部分格外離經叛道的,所以社會上禁欲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
真正白話小說的崛起,還得等到清末民初,因為外部內部的環境,簡直就是一場革命。
總而言之,嘉靖朝的言論環境和八股文上頭,比之清朝無疑要好得多,清代真是到了奇葩的程度。
曾幾何時,沈侃一邊在努力學習古代文化,一邊也不放棄後世的習慣,他漸漸發現,現代文學放在古代並非就像文盲一樣,恰恰相反,有著非常多的優點。
與其追在古代文人的後頭,辛苦的附庸風雅,反不如融合之,創造出隻屬於自己的文範。
反正得嚐試不走尋常路,不然,用古文太難出頭了。
就像白話小說一樣,起初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為士大夫所鄙夷,乃是末技小道,但是不管遭受到多少排斥和嘲笑,白話小說仍然有強烈的社會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市民階層的日益壯大,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白話小說好像轉眼間就壯大了起來。
沈侃不是無的放矢,他觀察多了,發現了這個趨勢。
曆史上確實是在嘉靖年間,突然間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文人似乎集體看好本認為俗而又俗的白話體裁,不僅僅評論,還大量的參與創作,比如著名的“三言”“二拍”。
沈侃應該感謝陽明心學,正是因為“心學”的崛起,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陽明先生對於俗的重視,使得文人有了思想依據,作者由名不見經傳的小文人,漸漸上升到了大文人。
單單沈家來說,日後就出現了好幾位戲曲小說方麵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