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禮部爭端
人間攝政王,橫壓天上仙 作者:威猛二師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楚南的思緒如同翻湧的雲海,波瀾驟起。
他深知,本應十年之後才消失的界域屏障。
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人能夠穿梭,絕非偶然。
很可能是某種未知力量或即將到來的大事件的前兆。
或者……
這正是靈潮將要複起的預兆也未可知。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
凝視著遠方朦朧的山巒,心中暗自盤算。
中域之人能夠穿越屏障,意味著青龍域的原有的秩序即將被打破。
各方勢力必然會重新洗牌。
而他,作為這場風暴中的一一份子。
必須提前布局,才能更加從容的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將這些情報信息全部連起來之後。
楚南離猜測,中域到來的法相境武者中,肯定有人站在了聽風樓背後。
這也才能夠解釋為何聽風樓敢聯合天機閣突然編製出‘青龍域天驕榜’對天下青年一代的武者進行排名。
如果聽風樓背後沒有站著幾位法相境武者,絕對不敢這麽幹。
要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聽風樓對青年武者進行排榜,不但會引發年輕武者之間的爭鬥。
而且一旦弄不好,還會反噬自身。
所以,他們背後必須要有強大的武者來對不服者進行威懾。
沉思良久,他低聲歎道:
“空想無益,唯有實力,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法相境,的確很強大。
但對他來講,並非無法企及。
一手武道,一手兵陣,天下之大,盡可去得!
……
……
第二日清晨。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耀在洛陽城頭時。
楚南離告別了洛陽眾官員,率領五百親衛踏上了繼續前往上京的路途。
上京,禮部。
禮部作為負責著大商禮儀、外交等重要事務的一部,官員眾多。
禮部大堂內,一派莊重而繁忙的景象。
官員們或低頭疾書,或輕聲討論。
上完早朝之後,禮部尚書沈慕白眉頭緊鎖的迴到禮部衙門。
“尚書大人。”
“尚書大人。”
禮部下屬官員見到他之後紛紛行禮。
如果是平時,沈慕白會非常和善的一一迴禮。
但此時,他隻是擺擺手,根本無心與同僚寒暄。
剛剛早朝朝堂之上,陛下的意思讓他感到非常的……無奈。
洛陽傳來消息,預計鎮南王五日之後到達京師。
按照禮部規製,鎮南王此次攜大功迴返。
應當舉行盛大的接風洗塵儀式,以彰顯陛下對其功績的認可與朝廷的恩典。
然而,陛下在早朝上的冷淡態度卻令他深感困惑與無奈。
陛下不但未下令籌備盛大的慶典,反而言辭間透露出對鎮南王的戒備與不滿。
沈慕白知道陛下因何而對鎮南王產生戒備與不滿。
但在他看來,鎮南王‘抗旨不遵’固然有錯,卻又情有可原。
而且,戰爭結束之後。
陛下第二次聖旨下達,鎮南王接旨返京。
這意味著鎮南王已經接受了此生困居京師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陛下應該極盡封賞和安撫。
而不是心胸狹隘的給予他下馬威。
鎮南王作為戰功赫赫、為大商開疆拓土的異姓王。
如果他在京師遭受冷遇,那豈不是為後續的削藩增加難度?
沈慕白深知,作為掌管禮儀的重要部門。
禮部必須謹言慎行,既要遵循祖製,又不能違背聖意。
他沉吟片刻,決定召集幾位心腹屬下。
共同商討如何在不違背陛下意願的前提下,妥善安排鎮南王的歸來事宜。
“來人,傳我令。
召集幾位侍郎及禮製司主事,即刻於議事廳集合。”
沈慕白沉聲吩咐。
不多時,禮部官員們齊聚一堂。
見沈慕白麵色凝重,皆知必有要事相商。
沈慕白環視一周,緩緩開口:
“諸位,洛陽傳來消息,鎮南王不日將抵京師。
然陛下之意,我揣摩不透。
不過陛下雖未明言,但此等大事,我禮部責無旁貸。
本官召集諸位前來,是想商討出一個既符合禮製,又能體現陛下意思的接待方案。”
此言一出,廳內頓時議論紛紛。
有官員認為應嚴格按照聖意行事,避免多生事端。
也有官員擔憂,若對鎮南王過於冷淡,恐傷功臣之心,影響朝野穩定。
沈慕白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繼續說道:
“我意,陛下雖無慶典之令,但禮不可廢。
張侍郎,等鎮南王歸來之時。
以你為首到城外十裏迎接,以表朝廷對功臣的重視。
同時,我會親自撰寫準備一份功勳簿,記錄鎮南王及其麾下將士的赫赫戰功。
到時候你當眾宣讀,讓天下人皆知鎮南王的貢獻與犧牲。
等入城之後。
本官親自相迎,將其送往鎮國大將軍府。”
沈慕白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
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官員,見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便繼續說道:
“諸位,鎮南王乃我大商之棟梁。
我們禮部要向天下人彰顯大商和陛下絕對不會虧待國之棟梁。”
“諸位還有什麽要補充的盡快說明。
時間緊急,今日下值之前我們禮部必須將整個接待流程規製交由內閣與陛下審閱。”
沈慕白的話語剛落,廳內氣氛變得更加緊張而有序。
幾位侍郎與禮製司主事紛紛低頭沉思。
或提筆記錄,或低聲與身旁的同事交換意見。
片刻後,一位中年人站起身來。
是禮部中資曆較深的李侍郎,平日裏以沉穩著稱。
“尚書大人。
在下認為,是否可考慮在鎮南王抵達京師後,舉辦一場小型的宴會。
邀請朝中重臣及部分士紳參與,既彰顯陛下對鎮南王的深厚情誼。
又能借此機會凝聚人心,彰顯我大商君臣和睦、共謀國是的景象。
宴會上,可安排文壇名士賦詩以賀。
傳頌鎮南王之功績以及陛下之仁德形象。”
他剛說完,另外一位郝侍郎便站起身反駁道:
“李侍郎此言差矣!
鎮南王雖有些許戰功,但有‘抗旨不遵’的罪名在前。
如何能再繼續傳揚其功績?
若由此引來陛下的不悅,我們禮部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郝侍郎的話一出口,整個禮部頓時鴉雀無聲。
他視線在眾多禮部官員身上掃過,在沈慕白身上略微頓了頓。
眼底閃過一絲不服,然後繼續說道:
“尚書大人,
下官認為,剛剛朝堂之上陛下的意思已非常明確。
對於鎮南王的功績,陛下已經以‘鎮國大將軍’之位進行了封賞。
同時對於他‘抗旨不遵’的罪名,也要繼續追究。
否則,一旦邊關守將都效仿鎮南王抗旨不遵。
不僅國法軍紀將蕩然無存,我大商的邊疆安寧亦將岌岌可危。
所以,我禮部必須謹慎行事。
以免授人以柄,損及朝廷威信。”
他深知,本應十年之後才消失的界域屏障。
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人能夠穿梭,絕非偶然。
很可能是某種未知力量或即將到來的大事件的前兆。
或者……
這正是靈潮將要複起的預兆也未可知。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
凝視著遠方朦朧的山巒,心中暗自盤算。
中域之人能夠穿越屏障,意味著青龍域的原有的秩序即將被打破。
各方勢力必然會重新洗牌。
而他,作為這場風暴中的一一份子。
必須提前布局,才能更加從容的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將這些情報信息全部連起來之後。
楚南離猜測,中域到來的法相境武者中,肯定有人站在了聽風樓背後。
這也才能夠解釋為何聽風樓敢聯合天機閣突然編製出‘青龍域天驕榜’對天下青年一代的武者進行排名。
如果聽風樓背後沒有站著幾位法相境武者,絕對不敢這麽幹。
要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聽風樓對青年武者進行排榜,不但會引發年輕武者之間的爭鬥。
而且一旦弄不好,還會反噬自身。
所以,他們背後必須要有強大的武者來對不服者進行威懾。
沉思良久,他低聲歎道:
“空想無益,唯有實力,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法相境,的確很強大。
但對他來講,並非無法企及。
一手武道,一手兵陣,天下之大,盡可去得!
……
……
第二日清晨。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耀在洛陽城頭時。
楚南離告別了洛陽眾官員,率領五百親衛踏上了繼續前往上京的路途。
上京,禮部。
禮部作為負責著大商禮儀、外交等重要事務的一部,官員眾多。
禮部大堂內,一派莊重而繁忙的景象。
官員們或低頭疾書,或輕聲討論。
上完早朝之後,禮部尚書沈慕白眉頭緊鎖的迴到禮部衙門。
“尚書大人。”
“尚書大人。”
禮部下屬官員見到他之後紛紛行禮。
如果是平時,沈慕白會非常和善的一一迴禮。
但此時,他隻是擺擺手,根本無心與同僚寒暄。
剛剛早朝朝堂之上,陛下的意思讓他感到非常的……無奈。
洛陽傳來消息,預計鎮南王五日之後到達京師。
按照禮部規製,鎮南王此次攜大功迴返。
應當舉行盛大的接風洗塵儀式,以彰顯陛下對其功績的認可與朝廷的恩典。
然而,陛下在早朝上的冷淡態度卻令他深感困惑與無奈。
陛下不但未下令籌備盛大的慶典,反而言辭間透露出對鎮南王的戒備與不滿。
沈慕白知道陛下因何而對鎮南王產生戒備與不滿。
但在他看來,鎮南王‘抗旨不遵’固然有錯,卻又情有可原。
而且,戰爭結束之後。
陛下第二次聖旨下達,鎮南王接旨返京。
這意味著鎮南王已經接受了此生困居京師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陛下應該極盡封賞和安撫。
而不是心胸狹隘的給予他下馬威。
鎮南王作為戰功赫赫、為大商開疆拓土的異姓王。
如果他在京師遭受冷遇,那豈不是為後續的削藩增加難度?
沈慕白深知,作為掌管禮儀的重要部門。
禮部必須謹言慎行,既要遵循祖製,又不能違背聖意。
他沉吟片刻,決定召集幾位心腹屬下。
共同商討如何在不違背陛下意願的前提下,妥善安排鎮南王的歸來事宜。
“來人,傳我令。
召集幾位侍郎及禮製司主事,即刻於議事廳集合。”
沈慕白沉聲吩咐。
不多時,禮部官員們齊聚一堂。
見沈慕白麵色凝重,皆知必有要事相商。
沈慕白環視一周,緩緩開口:
“諸位,洛陽傳來消息,鎮南王不日將抵京師。
然陛下之意,我揣摩不透。
不過陛下雖未明言,但此等大事,我禮部責無旁貸。
本官召集諸位前來,是想商討出一個既符合禮製,又能體現陛下意思的接待方案。”
此言一出,廳內頓時議論紛紛。
有官員認為應嚴格按照聖意行事,避免多生事端。
也有官員擔憂,若對鎮南王過於冷淡,恐傷功臣之心,影響朝野穩定。
沈慕白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繼續說道:
“我意,陛下雖無慶典之令,但禮不可廢。
張侍郎,等鎮南王歸來之時。
以你為首到城外十裏迎接,以表朝廷對功臣的重視。
同時,我會親自撰寫準備一份功勳簿,記錄鎮南王及其麾下將士的赫赫戰功。
到時候你當眾宣讀,讓天下人皆知鎮南王的貢獻與犧牲。
等入城之後。
本官親自相迎,將其送往鎮國大將軍府。”
沈慕白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
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官員,見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便繼續說道:
“諸位,鎮南王乃我大商之棟梁。
我們禮部要向天下人彰顯大商和陛下絕對不會虧待國之棟梁。”
“諸位還有什麽要補充的盡快說明。
時間緊急,今日下值之前我們禮部必須將整個接待流程規製交由內閣與陛下審閱。”
沈慕白的話語剛落,廳內氣氛變得更加緊張而有序。
幾位侍郎與禮製司主事紛紛低頭沉思。
或提筆記錄,或低聲與身旁的同事交換意見。
片刻後,一位中年人站起身來。
是禮部中資曆較深的李侍郎,平日裏以沉穩著稱。
“尚書大人。
在下認為,是否可考慮在鎮南王抵達京師後,舉辦一場小型的宴會。
邀請朝中重臣及部分士紳參與,既彰顯陛下對鎮南王的深厚情誼。
又能借此機會凝聚人心,彰顯我大商君臣和睦、共謀國是的景象。
宴會上,可安排文壇名士賦詩以賀。
傳頌鎮南王之功績以及陛下之仁德形象。”
他剛說完,另外一位郝侍郎便站起身反駁道:
“李侍郎此言差矣!
鎮南王雖有些許戰功,但有‘抗旨不遵’的罪名在前。
如何能再繼續傳揚其功績?
若由此引來陛下的不悅,我們禮部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郝侍郎的話一出口,整個禮部頓時鴉雀無聲。
他視線在眾多禮部官員身上掃過,在沈慕白身上略微頓了頓。
眼底閃過一絲不服,然後繼續說道:
“尚書大人,
下官認為,剛剛朝堂之上陛下的意思已非常明確。
對於鎮南王的功績,陛下已經以‘鎮國大將軍’之位進行了封賞。
同時對於他‘抗旨不遵’的罪名,也要繼續追究。
否則,一旦邊關守將都效仿鎮南王抗旨不遵。
不僅國法軍紀將蕩然無存,我大商的邊疆安寧亦將岌岌可危。
所以,我禮部必須謹慎行事。
以免授人以柄,損及朝廷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