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笑著搖頭,\"若蘭,你綽姐姐這是在釣魚呢。魚兒咬鉤了,她自然開心。\"
顧若蘭還是有些不解,\"釣魚?釣什麽魚?這也沒有水啊!\"
京兆府官差們化裝成普通百姓,混入人群之中,試圖查找那些涉嫌偷走成輔端屍體的\"刁民\",十日過去了,卻也是無功而返。
雖然被參了,但是皇帝李適卻對幾位禦史的參奏視若罔聞。
禦史台內,幾位身著青袍的禦史正圍坐於案前,眉頭緊鎖,議論紛紛。他們手中各自拿著一份奏章,正是關於劉綽賑災一事的參奏。
\"諸位,劉綽賑災一事,已在城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我等身為禦史,監察百官,豈能坐視不理?\"著紅色官服的禦史中丞沉聲說道,他的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士大夫者,當以清廉自守,忠君愛國為先。劉綽,以一介女流,及笄之年而居六品之官,已屬罕見。她在城外廣設粥棚,賑濟災民,日費鬥金,其慷慨令人側目。諸位細想,她俸祿幾何,竟能支撐此等開銷?劉坤,雖為太子府司儀郎,然其俸祿亦難支撐劉綽之花費。此事背後,必有蹊蹺。這父女倆或有貪墨之嫌,或與商賈勾結,借賑災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劉綽此舉,雖看似仁義,實則亂了朝廷法度。若人人效仿,皆以私財擅自賑災,朝廷威儀何在?法度何存?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
\"葛中丞所言極是。劉綽擅自在城外施粥濟民,其行雖善,卻有越俎代庖之嫌。聖人雖無有聖裁,但我等還應繼續上奏。\" 一位年長的禦史捋著胡須,緩緩說道。
\"不錯,劉綽此舉雖解了災民一時之困,卻也有收買人心,欺世盜名之嫌。長此以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這豈不是亂了綱常?\" 另一位禦史憂心忡忡地說道。
\"然而,劉綽此舉也贏得了民心,若我等貿然上奏,恐怕會引起民怨。聖人又似乎有意偏袒,卑職以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一位年輕的禦史提出了自己的顧慮。
蘇瑾年反駁道:“非也,劉綽本就是太子府出來的。如今,又在給太子殿下治病,能常常麵見儲君,此時若想巴結,隻需將賄銀偽裝成賑災捐款交到她手上即可。這錢借著施粥的名義,轉一圈就洗幹淨了。更何況,誰不知道劉氏父女都是太子的人?他們此次賑災,乃為太子謀美名,大有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之嫌。我等身為禦史,監察百官,不敢有負聖上所托。自當辨明是非,以正朝廷法度。”
禦史中丞微微頷首,沉吟片刻後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劉綽雖有沽名釣譽之嫌,但其賑災之舉也確實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我等上奏時,需得措辭謹慎,既要指出其越權之舉,又要肯定其善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民怨。\"
\"中丞所言甚是,我等這就去準備奏章。\" 眾禦史齊聲應道。
內文學館散課後,劉綽人還沒走出教室呢,楊內官前來傳旨道:“劉學士,聖人召見!”
德陽郡主聞言笑道:“那我們姐妹幾個就不打擾先生了。城中災民眾多,我們幾個也想出一份力,捐了些珠寶衣裳,先生離宮的時候,記得帶上。”
鹹寧、信安、武陵等郡主也紛紛附和。
劉綽迴禮:“幾位郡主高義。下迴上課,我給你們帶禮物。”
聞喜縣主和寶安郡主從旁經過,翻了個融合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與幸災樂禍於一體的白眼。
“幾位姐姐,那些災民,咱們先生可不是白幫的,人家得去她那幹活呢。這叫什麽?這就叫攜恩圖報,欺世盜名。”裴瑾道。
德陽郡主提高了聲音道:“瑾兒,你不捐錢也就罷了,怎可對先生如此無禮!”
劉綽也不生氣,笑看著她道:“縣主,長安大舞台,好膽你就來。《淮南子》有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時候你若不求迴報地捐出個幾百萬錢,不更顯得我無恥了麽?”
“捐就捐,你以為就你會做這些表麵功夫,在裕阿兄麵前裝善良?”裴瑾賭氣道。
“那感情好啊,若是像我這樣裝善良的人再多幾個,你來救助幾千人,我來救助幾千人,說不得,這饑荒,哎,一下就這麽熬過去了呢。那可真是萬民之幸啊!”
寶安郡主嗤笑一聲,“看你一會兒到祖父麵前還能不能如此牙尖嘴利!”
劉綽瞧著寶安郡主道:“郡主,您要不要也捐上幾百萬錢,狠狠揭開我虛偽的假麵?”
寶安郡主紅著臉道:“不就是施粥麽?你以為誰都跟你似的還求迴報的?”
劉綽忙拱火道:“劉某在這裏先替災民們謝過郡主了!楊內官,您做個見證,迴頭跟聖人如實迴稟,郡主縣主們心係百姓,紛紛慷慨解囊,真是我大唐百姓之福啊!聖人若是知道了,必定會龍顏大悅!”
楊內官哪敢參與進這對話裏去,討饒道:“哎呦,劉學士,咱們快走吧,可不好讓聖人等。”
劉綽笑道:“也對,是我糊塗了。我馬上就要麵聖呢,何必勞煩楊內官您?我就是太高興了。郡主們有此善心,也不枉我教她們一場啊!看到學生們有如此仁心義舉,我心甚慰,我心甚慰啊!”
言罷,劉綽大笑著揚長而去。
禦書房內,李適正端坐在龍案之後,手中把玩著一塊玉玨,眉頭微蹙,似乎在沉思著什麽。
見劉綽到來,他放下玉玨,沉聲道:“劉綽,你可知朕今日召你前來所為何事?”
除了皇帝本人和內官楊誌廉,屋內唿啦啦還站著一大幫子穿官袍的人。
這是什麽陣仗?這幫人她一個都不認識啊!
劉綽行禮後,恭敬迴道:“臣駑鈍,還請陛下明示。”
“禦史台近日連番上奏,彈劾你賑災一事。你自己看!”李適將一遝奏折扔到劉綽身前,他目光如炬,緊盯著劉綽。
劉綽不慌不忙,將奏折撿起來一一翻看。
剛看了沒幾個字,李適抬手一揮,指著屋中站著的一群文官道:“禦史們群情激奮,今日你索性當麵與他們將事情說清楚。也省得你迴去寫自辯折,朕還要再給你們傳話。”
禦史們忙道:“臣等惶恐!”
劉綽也放下奏折,一點也不惶恐地跟著道:“臣也惶恐。”
李適看戲道:“你惶恐?你若真的惶恐怎會惹出這麽多事來?念出來,讓大家都聽聽!”
“臣遵命。”
劉綽清了清嗓子念道:
“臣等聞,劉綽於城外施粥濟民,其行雖出於仁心,卻有損朝廷威儀。一介女子,擅自行事,不經朝廷許可,此乃越俎代庖。然其仁心可嘉,善舉亦當予以肯定。望陛下明察,予以適當嘉獎,同時亦應告誡其不得再有此等擅自行事之舉,以正朝廷綱常。
又,劉綽所設棉布作坊,招募災民勞作,雖解災民一時之困,卻亦令其心生依賴。長此以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此非社稷之福。望陛下深思熟慮,予以妥善處置,以免民心背離。
臣等監察百官,不敢有絲毫懈怠,故此冒死上奏,望陛下聖鑒。\"
“敢問,這是哪位禦史寫的?”念畢,劉綽直接問。
一個中年男子上前一步道,“劉學士,在下乃禦史中丞葛臨川。”
“葛中丞,我這裏有幾個問題,還請您迴答。”
“劉學士請講。”
“我是朝廷命官麽?”
“自然是!”葛臨川對著李適拱了拱手,“劉學士乃是陛下欽封,領六品官秩序。否則,老夫也不會糾舉於你。”
“那為何我賑濟災民會有損朝廷威儀?你我身為大唐臣子,麵對百姓時,所言所行皆代表朝廷威儀,不敢有絲毫疏忽。我是實名賑災的。所作所為,皆在宣揚朝廷仁愛之德,使民知聖上愛民如子之心。至於葛中丞所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下官實不敢當此罪名。”
“賑濟災民自有戶部、京兆府和各級衙門在做,何用你一個內文學館學士越俎代庖?”
“請葛中丞迴答我第二個問題,下官阻止京兆府和戶部救災了麽?可曾派人去打砸他們的粥棚?”
“這個自然沒有。”
“那何來的越俎代庖?這分明是主次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啊。以京兆府和戶部為主,以我等零散力量為補充。如此查缺補漏,尚有不少災民無法被顧及到呢。自三月以來,關中大旱,莊稼幾近絕收。七月開始,城中粟米一鬥已高至一千四百錢。我劉氏耕讀傳家,為承家風,下官常去城外的莊子上親身勞作。九月起,鬥米價兩千三百錢,漸有災民出現在長安城周邊。進入冬月,鬥米價已至五千錢,災民更眾,時有餓殍,人相食。下官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皆是百姓流離之苦。臘八那日,更是風雪交加。下官不忍見老弱婦孺凍死路邊,施粥布衣,實出一片赤誠之心。莫非葛中丞覺得,隻要有京兆府和戶部在賑災,我等京中其餘官員便可作壁上觀,坐視近在眼前的百姓凍餓而死不成?劉某身為郡主們的女師,難道就教給她們這樣的道理?”
“老夫···老夫何曾說過這樣的話!老夫知你仁心可嘉,可你施粥便施粥,為何又讓災民替你勞作?這可是你說的所作所為,皆在宣揚朝廷仁愛之德’?”
“葛中丞,這正是我要問您的第三個問題:嗟來之食和自食其力,您怎麽選?我大唐百姓,縱是饑民也有廉恥之心啊!”
葛臨川不自覺退了一步,聲音都小了許多,“那自然是自食其力!”
李適在一旁看著,心中極為暢快。
這個葛臨川最是頑固執拗,倒是頭迴見他被人駁斥的啞口無言。
“劉學士,你口口聲聲說沒有收買人心,圖謀不軌,那為何饑民們不去城中京兆府的粥棚,卻聚集於你施粥之處?”見葛臨川敗下陣來,一位青袍禦史連忙補上。
劉綽攤手笑道:“這不應該問我啊!腿長在百姓身上,自然是哪裏的粥好吃頂飽就去哪裏!或許您該去看看兩邊所施之粥有何差別?若是一邊稀湯寡水,一邊濃湯綿密,那百姓自然會用自己的雙腳選擇。畢竟到我這來吃粥,還得勞作。”
那禦史冷笑,“劉學士,在下聽聞,你所施之粥內竟加了肉,百姓自然會去你那裏排隊了!”
劉綽盯了那人幾息,卻沒有說話。
那禦史道:“怎麽,劉學士無話可說了?”
“你哪位啊?”見那人變了臉色,劉綽笑著道,“失禮了,我乃宮廷女官,對禦史台諸位全然不識。閣下似乎未曾自報家門!”
“在下蘇瑾年。在下適才所問與在下身份有何幹係?劉學士追問在下身份,可是想要事後報複?蘇某身為禦史···”
沒等他繼續自我吹捧,劉綽打斷他道:“蘇禦史,你看我長得像個傻子麽?”
“噗··”李適實在覺得這話有趣,差點大笑出聲,隻好裝作幹咳一聲,端起茶杯潤了潤嗓子。
蘇瑾年接著道:“劉學士才思敏捷,伶牙俐齒,自然不是傻子。卻也不要將我等當作傻子,顧左右而言他了!”
劉綽笑道:“我所設粥棚,所費皆私財,未有國庫分毫。到我這裏來的饑民越多,我不是要花費更多錢財麽?別說我不是富商巨賈,就算真的是富商巨賈,也不會放著省錢買更多米,救濟更多人活命不選,去將活命之粥做精做強吧?”
“那劉學士倒是說說,粥裏的肉從何而來?不是你花錢買的,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蘇瑾年挑釁道。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早就說了,諸位身為禦史,不該憑著道聽途說做事。那肉不是買來的,是我莊子上的護衛帶著災民中的青壯年去山中獵迴來的。他們知道我是自掏腰包供糧,吃著良心不安,便想幫上點忙。可劉某的棉布作坊規模有限,又主要是些紡布、刺繡、裁縫的活計,沒有那麽多搬搬抬抬的活給他們幹。我這才出此下策,想不到竟有意外收獲。吃了肉粥的婦人,原本斷了的奶水都恢複了。不過,雖然他們所獲頗豐,但災民數量實在太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到肉粥,都是優先供給老弱婦孺和患病之人的。還是蘇禦史覺得,奶孩子的婦人成了饑民後便不配吃肉粥了?”
顧若蘭還是有些不解,\"釣魚?釣什麽魚?這也沒有水啊!\"
京兆府官差們化裝成普通百姓,混入人群之中,試圖查找那些涉嫌偷走成輔端屍體的\"刁民\",十日過去了,卻也是無功而返。
雖然被參了,但是皇帝李適卻對幾位禦史的參奏視若罔聞。
禦史台內,幾位身著青袍的禦史正圍坐於案前,眉頭緊鎖,議論紛紛。他們手中各自拿著一份奏章,正是關於劉綽賑災一事的參奏。
\"諸位,劉綽賑災一事,已在城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我等身為禦史,監察百官,豈能坐視不理?\"著紅色官服的禦史中丞沉聲說道,他的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士大夫者,當以清廉自守,忠君愛國為先。劉綽,以一介女流,及笄之年而居六品之官,已屬罕見。她在城外廣設粥棚,賑濟災民,日費鬥金,其慷慨令人側目。諸位細想,她俸祿幾何,竟能支撐此等開銷?劉坤,雖為太子府司儀郎,然其俸祿亦難支撐劉綽之花費。此事背後,必有蹊蹺。這父女倆或有貪墨之嫌,或與商賈勾結,借賑災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劉綽此舉,雖看似仁義,實則亂了朝廷法度。若人人效仿,皆以私財擅自賑災,朝廷威儀何在?法度何存?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
\"葛中丞所言極是。劉綽擅自在城外施粥濟民,其行雖善,卻有越俎代庖之嫌。聖人雖無有聖裁,但我等還應繼續上奏。\" 一位年長的禦史捋著胡須,緩緩說道。
\"不錯,劉綽此舉雖解了災民一時之困,卻也有收買人心,欺世盜名之嫌。長此以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這豈不是亂了綱常?\" 另一位禦史憂心忡忡地說道。
\"然而,劉綽此舉也贏得了民心,若我等貿然上奏,恐怕會引起民怨。聖人又似乎有意偏袒,卑職以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一位年輕的禦史提出了自己的顧慮。
蘇瑾年反駁道:“非也,劉綽本就是太子府出來的。如今,又在給太子殿下治病,能常常麵見儲君,此時若想巴結,隻需將賄銀偽裝成賑災捐款交到她手上即可。這錢借著施粥的名義,轉一圈就洗幹淨了。更何況,誰不知道劉氏父女都是太子的人?他們此次賑災,乃為太子謀美名,大有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之嫌。我等身為禦史,監察百官,不敢有負聖上所托。自當辨明是非,以正朝廷法度。”
禦史中丞微微頷首,沉吟片刻後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劉綽雖有沽名釣譽之嫌,但其賑災之舉也確實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我等上奏時,需得措辭謹慎,既要指出其越權之舉,又要肯定其善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民怨。\"
\"中丞所言甚是,我等這就去準備奏章。\" 眾禦史齊聲應道。
內文學館散課後,劉綽人還沒走出教室呢,楊內官前來傳旨道:“劉學士,聖人召見!”
德陽郡主聞言笑道:“那我們姐妹幾個就不打擾先生了。城中災民眾多,我們幾個也想出一份力,捐了些珠寶衣裳,先生離宮的時候,記得帶上。”
鹹寧、信安、武陵等郡主也紛紛附和。
劉綽迴禮:“幾位郡主高義。下迴上課,我給你們帶禮物。”
聞喜縣主和寶安郡主從旁經過,翻了個融合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與幸災樂禍於一體的白眼。
“幾位姐姐,那些災民,咱們先生可不是白幫的,人家得去她那幹活呢。這叫什麽?這就叫攜恩圖報,欺世盜名。”裴瑾道。
德陽郡主提高了聲音道:“瑾兒,你不捐錢也就罷了,怎可對先生如此無禮!”
劉綽也不生氣,笑看著她道:“縣主,長安大舞台,好膽你就來。《淮南子》有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時候你若不求迴報地捐出個幾百萬錢,不更顯得我無恥了麽?”
“捐就捐,你以為就你會做這些表麵功夫,在裕阿兄麵前裝善良?”裴瑾賭氣道。
“那感情好啊,若是像我這樣裝善良的人再多幾個,你來救助幾千人,我來救助幾千人,說不得,這饑荒,哎,一下就這麽熬過去了呢。那可真是萬民之幸啊!”
寶安郡主嗤笑一聲,“看你一會兒到祖父麵前還能不能如此牙尖嘴利!”
劉綽瞧著寶安郡主道:“郡主,您要不要也捐上幾百萬錢,狠狠揭開我虛偽的假麵?”
寶安郡主紅著臉道:“不就是施粥麽?你以為誰都跟你似的還求迴報的?”
劉綽忙拱火道:“劉某在這裏先替災民們謝過郡主了!楊內官,您做個見證,迴頭跟聖人如實迴稟,郡主縣主們心係百姓,紛紛慷慨解囊,真是我大唐百姓之福啊!聖人若是知道了,必定會龍顏大悅!”
楊內官哪敢參與進這對話裏去,討饒道:“哎呦,劉學士,咱們快走吧,可不好讓聖人等。”
劉綽笑道:“也對,是我糊塗了。我馬上就要麵聖呢,何必勞煩楊內官您?我就是太高興了。郡主們有此善心,也不枉我教她們一場啊!看到學生們有如此仁心義舉,我心甚慰,我心甚慰啊!”
言罷,劉綽大笑著揚長而去。
禦書房內,李適正端坐在龍案之後,手中把玩著一塊玉玨,眉頭微蹙,似乎在沉思著什麽。
見劉綽到來,他放下玉玨,沉聲道:“劉綽,你可知朕今日召你前來所為何事?”
除了皇帝本人和內官楊誌廉,屋內唿啦啦還站著一大幫子穿官袍的人。
這是什麽陣仗?這幫人她一個都不認識啊!
劉綽行禮後,恭敬迴道:“臣駑鈍,還請陛下明示。”
“禦史台近日連番上奏,彈劾你賑災一事。你自己看!”李適將一遝奏折扔到劉綽身前,他目光如炬,緊盯著劉綽。
劉綽不慌不忙,將奏折撿起來一一翻看。
剛看了沒幾個字,李適抬手一揮,指著屋中站著的一群文官道:“禦史們群情激奮,今日你索性當麵與他們將事情說清楚。也省得你迴去寫自辯折,朕還要再給你們傳話。”
禦史們忙道:“臣等惶恐!”
劉綽也放下奏折,一點也不惶恐地跟著道:“臣也惶恐。”
李適看戲道:“你惶恐?你若真的惶恐怎會惹出這麽多事來?念出來,讓大家都聽聽!”
“臣遵命。”
劉綽清了清嗓子念道:
“臣等聞,劉綽於城外施粥濟民,其行雖出於仁心,卻有損朝廷威儀。一介女子,擅自行事,不經朝廷許可,此乃越俎代庖。然其仁心可嘉,善舉亦當予以肯定。望陛下明察,予以適當嘉獎,同時亦應告誡其不得再有此等擅自行事之舉,以正朝廷綱常。
又,劉綽所設棉布作坊,招募災民勞作,雖解災民一時之困,卻亦令其心生依賴。長此以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此非社稷之福。望陛下深思熟慮,予以妥善處置,以免民心背離。
臣等監察百官,不敢有絲毫懈怠,故此冒死上奏,望陛下聖鑒。\"
“敢問,這是哪位禦史寫的?”念畢,劉綽直接問。
一個中年男子上前一步道,“劉學士,在下乃禦史中丞葛臨川。”
“葛中丞,我這裏有幾個問題,還請您迴答。”
“劉學士請講。”
“我是朝廷命官麽?”
“自然是!”葛臨川對著李適拱了拱手,“劉學士乃是陛下欽封,領六品官秩序。否則,老夫也不會糾舉於你。”
“那為何我賑濟災民會有損朝廷威儀?你我身為大唐臣子,麵對百姓時,所言所行皆代表朝廷威儀,不敢有絲毫疏忽。我是實名賑災的。所作所為,皆在宣揚朝廷仁愛之德,使民知聖上愛民如子之心。至於葛中丞所言,百姓隻知劉綽之恩,不知朝廷之德,下官實不敢當此罪名。”
“賑濟災民自有戶部、京兆府和各級衙門在做,何用你一個內文學館學士越俎代庖?”
“請葛中丞迴答我第二個問題,下官阻止京兆府和戶部救災了麽?可曾派人去打砸他們的粥棚?”
“這個自然沒有。”
“那何來的越俎代庖?這分明是主次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啊。以京兆府和戶部為主,以我等零散力量為補充。如此查缺補漏,尚有不少災民無法被顧及到呢。自三月以來,關中大旱,莊稼幾近絕收。七月開始,城中粟米一鬥已高至一千四百錢。我劉氏耕讀傳家,為承家風,下官常去城外的莊子上親身勞作。九月起,鬥米價兩千三百錢,漸有災民出現在長安城周邊。進入冬月,鬥米價已至五千錢,災民更眾,時有餓殍,人相食。下官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皆是百姓流離之苦。臘八那日,更是風雪交加。下官不忍見老弱婦孺凍死路邊,施粥布衣,實出一片赤誠之心。莫非葛中丞覺得,隻要有京兆府和戶部在賑災,我等京中其餘官員便可作壁上觀,坐視近在眼前的百姓凍餓而死不成?劉某身為郡主們的女師,難道就教給她們這樣的道理?”
“老夫···老夫何曾說過這樣的話!老夫知你仁心可嘉,可你施粥便施粥,為何又讓災民替你勞作?這可是你說的所作所為,皆在宣揚朝廷仁愛之德’?”
“葛中丞,這正是我要問您的第三個問題:嗟來之食和自食其力,您怎麽選?我大唐百姓,縱是饑民也有廉恥之心啊!”
葛臨川不自覺退了一步,聲音都小了許多,“那自然是自食其力!”
李適在一旁看著,心中極為暢快。
這個葛臨川最是頑固執拗,倒是頭迴見他被人駁斥的啞口無言。
“劉學士,你口口聲聲說沒有收買人心,圖謀不軌,那為何饑民們不去城中京兆府的粥棚,卻聚集於你施粥之處?”見葛臨川敗下陣來,一位青袍禦史連忙補上。
劉綽攤手笑道:“這不應該問我啊!腿長在百姓身上,自然是哪裏的粥好吃頂飽就去哪裏!或許您該去看看兩邊所施之粥有何差別?若是一邊稀湯寡水,一邊濃湯綿密,那百姓自然會用自己的雙腳選擇。畢竟到我這來吃粥,還得勞作。”
那禦史冷笑,“劉學士,在下聽聞,你所施之粥內竟加了肉,百姓自然會去你那裏排隊了!”
劉綽盯了那人幾息,卻沒有說話。
那禦史道:“怎麽,劉學士無話可說了?”
“你哪位啊?”見那人變了臉色,劉綽笑著道,“失禮了,我乃宮廷女官,對禦史台諸位全然不識。閣下似乎未曾自報家門!”
“在下蘇瑾年。在下適才所問與在下身份有何幹係?劉學士追問在下身份,可是想要事後報複?蘇某身為禦史···”
沒等他繼續自我吹捧,劉綽打斷他道:“蘇禦史,你看我長得像個傻子麽?”
“噗··”李適實在覺得這話有趣,差點大笑出聲,隻好裝作幹咳一聲,端起茶杯潤了潤嗓子。
蘇瑾年接著道:“劉學士才思敏捷,伶牙俐齒,自然不是傻子。卻也不要將我等當作傻子,顧左右而言他了!”
劉綽笑道:“我所設粥棚,所費皆私財,未有國庫分毫。到我這裏來的饑民越多,我不是要花費更多錢財麽?別說我不是富商巨賈,就算真的是富商巨賈,也不會放著省錢買更多米,救濟更多人活命不選,去將活命之粥做精做強吧?”
“那劉學士倒是說說,粥裏的肉從何而來?不是你花錢買的,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蘇瑾年挑釁道。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早就說了,諸位身為禦史,不該憑著道聽途說做事。那肉不是買來的,是我莊子上的護衛帶著災民中的青壯年去山中獵迴來的。他們知道我是自掏腰包供糧,吃著良心不安,便想幫上點忙。可劉某的棉布作坊規模有限,又主要是些紡布、刺繡、裁縫的活計,沒有那麽多搬搬抬抬的活給他們幹。我這才出此下策,想不到竟有意外收獲。吃了肉粥的婦人,原本斷了的奶水都恢複了。不過,雖然他們所獲頗豐,但災民數量實在太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到肉粥,都是優先供給老弱婦孺和患病之人的。還是蘇禦史覺得,奶孩子的婦人成了饑民後便不配吃肉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