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絳上前邁出一步,為劉綽說話道:“陛下,劉學士將每筆入賬出賬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此作為必有深意。”
蘇瑾年頂著頭破血流的額頭,十分悲憤道:“有何深意?劉學士此舉,自然是為了方便做假賬!”
葛臨川也忙向李適行了一禮,迴身看著劉綽道:“劉學士,你為何如此做,快快說出來吧!”
劉綽走上前去,從賬本子裏拿出了幾張紙,對跪在地上的蘇瑾年道:“蘇禦史,如你所說,賬麵可以作假,可劉某上繳的商稅和納捐錢卻做不得假。這上麵可都蓋著戶部和京兆府的大印呢。你出去隨便找個通些算學的人,就知道,從稅單和捐單上的數額反推,就能得出劉某‘雲舒’棉布的實際收益。我隻要腦子不進水,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少報些,而不是往高了報,是也不是?”
蘇瑾年大聲道:“下官說的是采購的賬麵,可不是說這所得利錢的賬麵。”
劉綽心道,這貨真是腦子進水了,李琦和趙翰文是從哪裏把他翻出來的?
她不慌不忙道:“蘇禦史別急,誠如你所言,劉某乃是一介女流。不在前朝,更不是禦史。所以我若想知道,如今年這樣的災荒之年,究竟要花費幾何才能讓災民不至於凍餓而死,就得真真切切地拿真金白銀做一個實驗。”
葛臨川不解道:“劉學士,你了解這個做什麽?”
劉綽恭敬道:“凡遇災荒之年,最有效的賑災手段無非兩個:調粟平糴(政府會從其他地區調運糧食到災區,或購入糧食再以較低價格賣出來穩定糧價)和蠲免緩征(在災害發生後,政府會根據受災程度減免或緩征賦稅,減輕災民的負擔)。當聽到長安米價飆升至五千錢一鬥時,劉綽百思不得其解,各道運入長安的一百萬斛粟米究竟去了哪裏,為何沒有平邑糧價?戶部調撥的賑災錢有幾何?城中各倉原本儲備之糧有幾何?共湧入災民幾何?商稅驟然高了一倍,長安城所有商戶又捐了半年利錢用於賑災,這些錢加起來又有幾何?這些劉某都不得而知。可有糧有錢,為何百姓還是會凍餓而死?如今,這賬本上記的,就是劉綽試出來的結果。便是以最貴的糧價買糧賑災,算上醫藥費和後續迴鄉路費,兩千災民每日也僅需一千貫錢。難道諸位禦史就不好奇,朝廷賑災的錢去了哪裏?糧又去了哪裏麽?\"
蘇瑾年道:“劉學士所為實乃越權之舉!”
”蘇禦史,你可真會給人羅織罪名,劉某納了五萬貫的稅捐,連問一句錢去了哪裏都不行了?”
“說起這個,劉學士身為官身,卻與民爭利,不覺得無恥麽?”
“哎,蘇禦史終於找對了一項攻擊我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劉綽讚了一句,“不過,你搞錯了一點,劉綽在城中沒有任何一家賣布的鋪子。都是如尋常農戶那般,莊子上產出布來,再送到城中由商戶代賣的。就是為了不與商民爭利,劉某才將商戶們要繳納的稅捐算到了自己頭上。”
“說的好聽。劉學士一入長安便幫東市的張雲霜贏了五坊使的案子,此事在長安城中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於她有救命之恩,這布是她賣還是你賣又有何區別?劉學士這樣的話說出去,誰信啊?”
“哎,這區別可是很大的。第一,她家布莊的東家不是我。第二,劉某隻是供貨農莊的主人。所以,劉某非但沒有與民爭利,還讓各家代賣雲舒棉布的商戶得了些利錢呢。我倒想問問蘇禦史,你連張氏女的名字都知道,今日又對劉某咬緊不放、窮追不舍,究竟是為公,還是為了給你背後的趙員外郎對我進行打擊報複啊?”
“豈有此理!蘇某與趙員外郎有什麽關係?您怎可借機攀咬?”
“蘇禦史,何必裝傻?除了張氏女的案子,劉綽還是馮氏女狀告前戶部侍郎趙翰文那案子的助力之人,這在長安城中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綽曾是東宮女官,父親又是東宮屬官,而蘇禦史你也做過浙西觀察使的門客。趙翰文跟你的舊主是什麽關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為何你可以借由我們父女汙蔑太子殿下,我就不能懷疑你受舊主之名對我攻詰陷害了?若沒有人指使,你一個八品監察禦史,怎麽敢在陛下麵前含沙射影地往太子殿下頭上潑髒水扣帽子?這樣的話說出去,誰信啊?”
蘇瑾年嘲諷道:“劉學士,你如此牙尖嘴利,巧舌如簧,不做禦史真是可惜了!”
劉綽毫無心理負擔地應承道:“不是劉某自誇,我若是身為男子,能做禦史,一定比你強。至少我會發現一個最基本的悖論,然後前去探究原委。既然調糧入京,就說明關中各縣實有災情。既有災情,為何沒有減免緩征賦稅?既然各縣百姓足額交齊了賦稅,倉中又為何無米可用?一個春旱就逼得百姓們離鄉背井出來逃難?我若是禦史,要糾察檢舉的事可太多了,絕不會盯著一個自掏腰包賑濟災民的小女子喋喋不休!”
這番話下來,在場的禦史台三院禦史都已經恨不得要把頭埋到地裏麵去了。
楊誌廉在一旁也聽得目瞪口呆。這個劉綽真是鐵齒銅牙啊!難怪竇文場那般賞識她!
李適則是既驚歎於劉綽舌戰禦史台的精彩,又被她的膽大直言所震撼。
若是那些禦史上折參奏此事,他早就氣得要殺人了。可今日聽這小女娘將事情揭破,他卻絲毫沒有自己被冒犯到的感覺。真是怪了!
便是太子結黨營私這樣的大罪,也讓她一句徇私報複給化解掉了。
若說是有人在背後教她,可如此複雜縝密的論述,如此繁瑣的賬目,她能記下來,又不出一絲錯漏的背誦出來,也是讓人不可思議的。
“刁民行事豈能以常理度之?他們離開自己的縣鄉,聚於長安,背後說不得是受什麽人指使呢!”
這話可真把劉綽給激怒了,她抬高了聲量道:“蘇禦史,你生於浙西富庶之地,這輩子怕是沒挨過餓吧?就算如此,冬月以來,你可曾出城看過災民們是何情狀?那路邊餓殍裏頭有不滿三歲的幼兒啊!這孩子的父母拿了什麽樣的好處,才會在大冷天帶著他離鄉背井地出來表演饑民啊?似你這般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都不會如此做吧?若說各縣縣令是百姓的父母官,那京兆尹就是他們的祖父母官。父母官收了賦稅,卻不管他們死活。他們跑到祖父母麵前討口飯吃,有錯麽?不過苦苦求生而已,到了你嘴裏竟成了刁民行事豈能以常理度之?你也是人生父母養的,能說出這樣的話,怕不是良心已經被狗吃了?”
葛臨川咳了一聲,尷尬道:“劉學士,聖人麵前,注意用詞!”
李適見狀,終於開口道:“好了,此事到此為止。劉綽,你今日之言,頗為出格。但念在你賑災有功,又是出於一片赤誠之心,朕且不與你計較。賑災一事,朕會著戶部和京兆府重新核查,若有不妥之處,定會嚴加處置。至於你那幾個’萬貫家財‘,朕補給你就是了。”
“謝陛下!”劉綽忙跪下謝恩。
李適看著磕了一腦門血的蘇瑾年道:“有功當賞,有過當罰。蘇瑾年,你誣陷忠良,惡意攻詰太子,其罪當誅。但朕不殺禦史,你既對百姓全無憐憫之心,想來這功名也是無用了,滾迴鄉去種地吧!”
蘇瑾年聽到自己功名被奪,一口氣沒喘上來,暈了過去。內官們忙把人給架了出去。
李適又看向禦史們,“諸位禦史,監察百官,維護朝廷法度,自是無可厚非。但切記,要以事實為依據,不可妄加揣測。”
禦史們忙道:“臣等謹遵陛下教誨。”
李適揮手,“都退下吧。”
禦史們紛紛退出禦書房,劉綽也準備離開,卻被李適叫住。
“劉綽,你留下,朕還有事要問你。”
劉綽隻得留下,待眾人都離開後,李適才開口:“劉綽,朕想問問你,這棉花種植之法,你可願意傳授給他人?”
劉綽心中一喜,忙道:“迴陛下,臣願意。夏日裏,臣便已將西瓜和棉花的套種之法,編纂成農書刊印了。隻是因為旱災一事,未能大規模傳開。若是關中地區產棉量上來了,便可將雲舒棉布賣到更多地方去。以後再遇荒年,百姓就可以用銀錢購買江南的糧食了。”
李適滿意地點頭,“朕果然沒有看錯你。這樣吧,朕會下旨,特許你以後可以直接售賣雲舒棉布。但除了農書,你也要在莊子上辟出一片棉田來,教授各地百姓和農學官員們,直到把他們教會為止,你可願意?”
劉綽忙跪下謝恩:“謝陛下!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望。”
李適揮了揮手,“好了,你下去吧。記住,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切不可授人以柄。”
“陛下聖明,臣謹記陛下教誨。”
步出宮門,便看到了李家的馬車,還有馬車旁那豐神俊朗的少年郎。
劉綽小跑過去:“等許久了?”
李二笑著拉起她的手道:“此事兇險,看你平安出來,我也就放心了。”
“我辦事,你放心!”兩人上了馬車後,劉綽驕傲道,“該說的也都說了,剩下的就交給陛下去斟酌了。江山是他的,百姓也是他的。他若要繼續縱容那些蠹蟲貪腐,那誰都沒有辦法。”
李二憂心道:“禦史台這次如此同心協力,背後除了趙翰文之外,未必沒有其他勢力的推波助瀾。”
“起碼,舒王妃和晉陽公主肯定是摻了一腳的。”劉綽道。
“為何這麽說?”李二問。
劉綽便將內文學館和禦書房的事都跟李二複述了一遍。“可惜剛才奏折就讀了一份,其餘人的還沒看。否則就知道禦史台中還有哪些是她們的人了。看來,今後還需更加小心謹慎,以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城中這些米鋪,除了趙家和李實外,還有其他王公貴族牽涉其中。我已經將搜集到的證據送到了顧府和李璆家。但聖人恐怕不會查的太深。”
幾日後,李適下旨,命三司(禦史台、刑部、大理寺)徹查戶部和京兆府賑災一事,還禦筆題寫了’雲舒棉布‘四個字送到了劉府。同時,又一口氣從禦史台貶了七八個監察禦史出來。韓愈則從國子監被調到了禦史台任監察禦史。
這一決定,讓劉綽在百姓中的聲望更上一層樓。而那些原本想要打壓她的官員,也因為她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而不敢再輕舉妄動。
工部尚書受到劉綽啟發,開始了以工代賑。雇傭災民們幫著修水渠,通河道。
那日劉綽以自辯為名告狀時,葛臨川就在現場。他自然將事情分享給了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趙翰文和李實都是已經被擺到明麵上來的。三司便將火力全都集中於他們二人身上。
幾乎在一夜之間,長安城的米價就恢複了正常,京兆府也開始老老實實按照唐律施粥賑災。
最後,為了明哲保身,李實竟然揭發了趙翰文貪汙賑災糧款的醜事。因為聖上雷霆之怒,查的效率極高,年節前,趙翰文便被奪職下獄了。
因為按照劉綽的建議調整了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也變得清淡了許多,一個月後,李誦的身體明顯好轉,頭痛、眩暈的症狀大大減輕,整個人看起來也精神了許多,宮宴時對劉綽的醫術和調理方法讚不絕口。
李適見到兒子身體好了許多,心下也覺得十分安慰。當著眾位王公貴族的麵大加褒獎了劉綽。
為平民憤,年後一複朝,趙翰文就被抄家了,判定秋後問斬。
得知消息那日,災民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馮小梅一個人躲在房間裏嚎啕大哭。她的父母一個死在邊關,一個被扔去了亂葬崗,根本屍骨無存。
賑災捐一事,畢竟是京兆府官方發放的文書,所以為保朝廷威嚴,各商戶都是一分未退。最後,還是李適通過年節賞賜的方式,給劉綽補了一大筆錢。
曹氏喜得跟什麽似的,“聖人真是英明,知道這都是我家綽綽的嫁妝,還多給了幾千緡呢!”
李實毫發無傷,對於這樣的結果,劉綽雖心有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因為案子和賑災的事,她跟李二一直沒有好好地遊玩一番,今年李二不可能拖到三月才離開長安,剩下的時間,她隻想做自己的事,
因為劉綽賑災的事,劉謙和劉珍在國子監很是被恭維了一陣。便是出了國子監,到了務本坊街上,百姓們也會遙遙對著劉家的馬車行禮。
劉謙放下車簾,歎氣道:“大兄,有綽綽這樣的妹妹,雖然長臉,可壓力也是真大啊!今年咱倆要是再考不中,還怎麽有臉見人?咱們妹妹雖然沒中進士,官做得可一點都不差!”
劉珍笑道:“那你覺得真讓綽綽考進士,她考得上麽?”
“那自然是考不上的。她平日裏讀的那些醫書、農書,考進士可用不上。”
劉珍接著道:“所以咱們也不必妄自菲薄,還是阿耶說得對。會做官和考進士本就是兩碼事。你若真想學她的心思縝密,不如多看看棋譜。她跟二郎都是下棋的好手,這才能提前謀篇布局。”
劉謙深覺有理,“大兄說得對。咱們若是因為妹妹有本事,就不再努力,打算全都仰仗她,那才是真的丟人呢!”
劉珍道:“正是如此。與宋學士她們不同,綽綽嫁人後,宮中的職務就不好再做了。以後,我們作兄長的還要成為她的倚仗呢!”
蘇瑾年頂著頭破血流的額頭,十分悲憤道:“有何深意?劉學士此舉,自然是為了方便做假賬!”
葛臨川也忙向李適行了一禮,迴身看著劉綽道:“劉學士,你為何如此做,快快說出來吧!”
劉綽走上前去,從賬本子裏拿出了幾張紙,對跪在地上的蘇瑾年道:“蘇禦史,如你所說,賬麵可以作假,可劉某上繳的商稅和納捐錢卻做不得假。這上麵可都蓋著戶部和京兆府的大印呢。你出去隨便找個通些算學的人,就知道,從稅單和捐單上的數額反推,就能得出劉某‘雲舒’棉布的實際收益。我隻要腦子不進水,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少報些,而不是往高了報,是也不是?”
蘇瑾年大聲道:“下官說的是采購的賬麵,可不是說這所得利錢的賬麵。”
劉綽心道,這貨真是腦子進水了,李琦和趙翰文是從哪裏把他翻出來的?
她不慌不忙道:“蘇禦史別急,誠如你所言,劉某乃是一介女流。不在前朝,更不是禦史。所以我若想知道,如今年這樣的災荒之年,究竟要花費幾何才能讓災民不至於凍餓而死,就得真真切切地拿真金白銀做一個實驗。”
葛臨川不解道:“劉學士,你了解這個做什麽?”
劉綽恭敬道:“凡遇災荒之年,最有效的賑災手段無非兩個:調粟平糴(政府會從其他地區調運糧食到災區,或購入糧食再以較低價格賣出來穩定糧價)和蠲免緩征(在災害發生後,政府會根據受災程度減免或緩征賦稅,減輕災民的負擔)。當聽到長安米價飆升至五千錢一鬥時,劉綽百思不得其解,各道運入長安的一百萬斛粟米究竟去了哪裏,為何沒有平邑糧價?戶部調撥的賑災錢有幾何?城中各倉原本儲備之糧有幾何?共湧入災民幾何?商稅驟然高了一倍,長安城所有商戶又捐了半年利錢用於賑災,這些錢加起來又有幾何?這些劉某都不得而知。可有糧有錢,為何百姓還是會凍餓而死?如今,這賬本上記的,就是劉綽試出來的結果。便是以最貴的糧價買糧賑災,算上醫藥費和後續迴鄉路費,兩千災民每日也僅需一千貫錢。難道諸位禦史就不好奇,朝廷賑災的錢去了哪裏?糧又去了哪裏麽?\"
蘇瑾年道:“劉學士所為實乃越權之舉!”
”蘇禦史,你可真會給人羅織罪名,劉某納了五萬貫的稅捐,連問一句錢去了哪裏都不行了?”
“說起這個,劉學士身為官身,卻與民爭利,不覺得無恥麽?”
“哎,蘇禦史終於找對了一項攻擊我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劉綽讚了一句,“不過,你搞錯了一點,劉綽在城中沒有任何一家賣布的鋪子。都是如尋常農戶那般,莊子上產出布來,再送到城中由商戶代賣的。就是為了不與商民爭利,劉某才將商戶們要繳納的稅捐算到了自己頭上。”
“說的好聽。劉學士一入長安便幫東市的張雲霜贏了五坊使的案子,此事在長安城中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於她有救命之恩,這布是她賣還是你賣又有何區別?劉學士這樣的話說出去,誰信啊?”
“哎,這區別可是很大的。第一,她家布莊的東家不是我。第二,劉某隻是供貨農莊的主人。所以,劉某非但沒有與民爭利,還讓各家代賣雲舒棉布的商戶得了些利錢呢。我倒想問問蘇禦史,你連張氏女的名字都知道,今日又對劉某咬緊不放、窮追不舍,究竟是為公,還是為了給你背後的趙員外郎對我進行打擊報複啊?”
“豈有此理!蘇某與趙員外郎有什麽關係?您怎可借機攀咬?”
“蘇禦史,何必裝傻?除了張氏女的案子,劉綽還是馮氏女狀告前戶部侍郎趙翰文那案子的助力之人,這在長安城中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綽曾是東宮女官,父親又是東宮屬官,而蘇禦史你也做過浙西觀察使的門客。趙翰文跟你的舊主是什麽關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為何你可以借由我們父女汙蔑太子殿下,我就不能懷疑你受舊主之名對我攻詰陷害了?若沒有人指使,你一個八品監察禦史,怎麽敢在陛下麵前含沙射影地往太子殿下頭上潑髒水扣帽子?這樣的話說出去,誰信啊?”
蘇瑾年嘲諷道:“劉學士,你如此牙尖嘴利,巧舌如簧,不做禦史真是可惜了!”
劉綽毫無心理負擔地應承道:“不是劉某自誇,我若是身為男子,能做禦史,一定比你強。至少我會發現一個最基本的悖論,然後前去探究原委。既然調糧入京,就說明關中各縣實有災情。既有災情,為何沒有減免緩征賦稅?既然各縣百姓足額交齊了賦稅,倉中又為何無米可用?一個春旱就逼得百姓們離鄉背井出來逃難?我若是禦史,要糾察檢舉的事可太多了,絕不會盯著一個自掏腰包賑濟災民的小女子喋喋不休!”
這番話下來,在場的禦史台三院禦史都已經恨不得要把頭埋到地裏麵去了。
楊誌廉在一旁也聽得目瞪口呆。這個劉綽真是鐵齒銅牙啊!難怪竇文場那般賞識她!
李適則是既驚歎於劉綽舌戰禦史台的精彩,又被她的膽大直言所震撼。
若是那些禦史上折參奏此事,他早就氣得要殺人了。可今日聽這小女娘將事情揭破,他卻絲毫沒有自己被冒犯到的感覺。真是怪了!
便是太子結黨營私這樣的大罪,也讓她一句徇私報複給化解掉了。
若說是有人在背後教她,可如此複雜縝密的論述,如此繁瑣的賬目,她能記下來,又不出一絲錯漏的背誦出來,也是讓人不可思議的。
“刁民行事豈能以常理度之?他們離開自己的縣鄉,聚於長安,背後說不得是受什麽人指使呢!”
這話可真把劉綽給激怒了,她抬高了聲量道:“蘇禦史,你生於浙西富庶之地,這輩子怕是沒挨過餓吧?就算如此,冬月以來,你可曾出城看過災民們是何情狀?那路邊餓殍裏頭有不滿三歲的幼兒啊!這孩子的父母拿了什麽樣的好處,才會在大冷天帶著他離鄉背井地出來表演饑民啊?似你這般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都不會如此做吧?若說各縣縣令是百姓的父母官,那京兆尹就是他們的祖父母官。父母官收了賦稅,卻不管他們死活。他們跑到祖父母麵前討口飯吃,有錯麽?不過苦苦求生而已,到了你嘴裏竟成了刁民行事豈能以常理度之?你也是人生父母養的,能說出這樣的話,怕不是良心已經被狗吃了?”
葛臨川咳了一聲,尷尬道:“劉學士,聖人麵前,注意用詞!”
李適見狀,終於開口道:“好了,此事到此為止。劉綽,你今日之言,頗為出格。但念在你賑災有功,又是出於一片赤誠之心,朕且不與你計較。賑災一事,朕會著戶部和京兆府重新核查,若有不妥之處,定會嚴加處置。至於你那幾個’萬貫家財‘,朕補給你就是了。”
“謝陛下!”劉綽忙跪下謝恩。
李適看著磕了一腦門血的蘇瑾年道:“有功當賞,有過當罰。蘇瑾年,你誣陷忠良,惡意攻詰太子,其罪當誅。但朕不殺禦史,你既對百姓全無憐憫之心,想來這功名也是無用了,滾迴鄉去種地吧!”
蘇瑾年聽到自己功名被奪,一口氣沒喘上來,暈了過去。內官們忙把人給架了出去。
李適又看向禦史們,“諸位禦史,監察百官,維護朝廷法度,自是無可厚非。但切記,要以事實為依據,不可妄加揣測。”
禦史們忙道:“臣等謹遵陛下教誨。”
李適揮手,“都退下吧。”
禦史們紛紛退出禦書房,劉綽也準備離開,卻被李適叫住。
“劉綽,你留下,朕還有事要問你。”
劉綽隻得留下,待眾人都離開後,李適才開口:“劉綽,朕想問問你,這棉花種植之法,你可願意傳授給他人?”
劉綽心中一喜,忙道:“迴陛下,臣願意。夏日裏,臣便已將西瓜和棉花的套種之法,編纂成農書刊印了。隻是因為旱災一事,未能大規模傳開。若是關中地區產棉量上來了,便可將雲舒棉布賣到更多地方去。以後再遇荒年,百姓就可以用銀錢購買江南的糧食了。”
李適滿意地點頭,“朕果然沒有看錯你。這樣吧,朕會下旨,特許你以後可以直接售賣雲舒棉布。但除了農書,你也要在莊子上辟出一片棉田來,教授各地百姓和農學官員們,直到把他們教會為止,你可願意?”
劉綽忙跪下謝恩:“謝陛下!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望。”
李適揮了揮手,“好了,你下去吧。記住,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切不可授人以柄。”
“陛下聖明,臣謹記陛下教誨。”
步出宮門,便看到了李家的馬車,還有馬車旁那豐神俊朗的少年郎。
劉綽小跑過去:“等許久了?”
李二笑著拉起她的手道:“此事兇險,看你平安出來,我也就放心了。”
“我辦事,你放心!”兩人上了馬車後,劉綽驕傲道,“該說的也都說了,剩下的就交給陛下去斟酌了。江山是他的,百姓也是他的。他若要繼續縱容那些蠹蟲貪腐,那誰都沒有辦法。”
李二憂心道:“禦史台這次如此同心協力,背後除了趙翰文之外,未必沒有其他勢力的推波助瀾。”
“起碼,舒王妃和晉陽公主肯定是摻了一腳的。”劉綽道。
“為何這麽說?”李二問。
劉綽便將內文學館和禦書房的事都跟李二複述了一遍。“可惜剛才奏折就讀了一份,其餘人的還沒看。否則就知道禦史台中還有哪些是她們的人了。看來,今後還需更加小心謹慎,以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城中這些米鋪,除了趙家和李實外,還有其他王公貴族牽涉其中。我已經將搜集到的證據送到了顧府和李璆家。但聖人恐怕不會查的太深。”
幾日後,李適下旨,命三司(禦史台、刑部、大理寺)徹查戶部和京兆府賑災一事,還禦筆題寫了’雲舒棉布‘四個字送到了劉府。同時,又一口氣從禦史台貶了七八個監察禦史出來。韓愈則從國子監被調到了禦史台任監察禦史。
這一決定,讓劉綽在百姓中的聲望更上一層樓。而那些原本想要打壓她的官員,也因為她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而不敢再輕舉妄動。
工部尚書受到劉綽啟發,開始了以工代賑。雇傭災民們幫著修水渠,通河道。
那日劉綽以自辯為名告狀時,葛臨川就在現場。他自然將事情分享給了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趙翰文和李實都是已經被擺到明麵上來的。三司便將火力全都集中於他們二人身上。
幾乎在一夜之間,長安城的米價就恢複了正常,京兆府也開始老老實實按照唐律施粥賑災。
最後,為了明哲保身,李實竟然揭發了趙翰文貪汙賑災糧款的醜事。因為聖上雷霆之怒,查的效率極高,年節前,趙翰文便被奪職下獄了。
因為按照劉綽的建議調整了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也變得清淡了許多,一個月後,李誦的身體明顯好轉,頭痛、眩暈的症狀大大減輕,整個人看起來也精神了許多,宮宴時對劉綽的醫術和調理方法讚不絕口。
李適見到兒子身體好了許多,心下也覺得十分安慰。當著眾位王公貴族的麵大加褒獎了劉綽。
為平民憤,年後一複朝,趙翰文就被抄家了,判定秋後問斬。
得知消息那日,災民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馮小梅一個人躲在房間裏嚎啕大哭。她的父母一個死在邊關,一個被扔去了亂葬崗,根本屍骨無存。
賑災捐一事,畢竟是京兆府官方發放的文書,所以為保朝廷威嚴,各商戶都是一分未退。最後,還是李適通過年節賞賜的方式,給劉綽補了一大筆錢。
曹氏喜得跟什麽似的,“聖人真是英明,知道這都是我家綽綽的嫁妝,還多給了幾千緡呢!”
李實毫發無傷,對於這樣的結果,劉綽雖心有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因為案子和賑災的事,她跟李二一直沒有好好地遊玩一番,今年李二不可能拖到三月才離開長安,剩下的時間,她隻想做自己的事,
因為劉綽賑災的事,劉謙和劉珍在國子監很是被恭維了一陣。便是出了國子監,到了務本坊街上,百姓們也會遙遙對著劉家的馬車行禮。
劉謙放下車簾,歎氣道:“大兄,有綽綽這樣的妹妹,雖然長臉,可壓力也是真大啊!今年咱倆要是再考不中,還怎麽有臉見人?咱們妹妹雖然沒中進士,官做得可一點都不差!”
劉珍笑道:“那你覺得真讓綽綽考進士,她考得上麽?”
“那自然是考不上的。她平日裏讀的那些醫書、農書,考進士可用不上。”
劉珍接著道:“所以咱們也不必妄自菲薄,還是阿耶說得對。會做官和考進士本就是兩碼事。你若真想學她的心思縝密,不如多看看棋譜。她跟二郎都是下棋的好手,這才能提前謀篇布局。”
劉謙深覺有理,“大兄說得對。咱們若是因為妹妹有本事,就不再努力,打算全都仰仗她,那才是真的丟人呢!”
劉珍道:“正是如此。與宋學士她們不同,綽綽嫁人後,宮中的職務就不好再做了。以後,我們作兄長的還要成為她的倚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