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雙將那一口斷劍拿在手中,之前在枯井裏麵的時候,他急著離開,並沒有太過注意,此時仔細掂量了一番,才發現這口斷劍雖然短,但入手竟是十分沉重。
他翻來覆去的看了一下,整口斷劍的劍身黝黑而粗糙,觸手之處極為冰涼,劍刃上麵甚至還有一些缺口,就好像是某個水平低下的鐵匠用一塊劣質的生鐵隨便打造出來的半成品一般。但秦雙明知道這口斷劍絕對不是那般簡單之物,不要說斷劍是在那個怪異的枯井中找到,單論劍身所用的材料,斷然不可能是生鐵,因為如若真的是生鐵,絕對不可能如此沉重,隻是他也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麽金屬。
僅僅隻是一小截斷劍就已經有這種重量,秦雙甚至懷疑,如果這口劍完好如初的話,怕是至少要有六七十斤了。
他突然想起自己在晉果寺中得到的那一塊不知名的黑色金屬,一樣的漆黑和粗糙,而且同樣也是十分的沉重和墜手,同樣也是摸上去十分冰涼,看上去倒是和製作斷劍的金屬有幾分相似,隻是不知道兩者是否有什麽聯係。
而且黑色金屬秦雙還不止一塊,秦雙在剛剛進來甘林峽穀秘境,遇到血蟲襲擊的時候,也曾經從那個不知名的遇難者那裏得到一塊,體積較小,但顯然是相同質地的金屬材料。
觀賞了一番之後,秦雙將斷劍輕輕放在身上,又小心的用兩指夾起一張絹紙,認真查看起來。
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絹紙已經有些發黃,拿在手中,薄如蟬翼,輕若無物,而且十分柔軟,既像是紙張,又像是絲巾,一時竟看不出是什麽質地。
秦雙數了一下,絹紙共有五張,每一張的上麵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字和字之間擠得非常緊密,看上去就好像是擔心幾張紙不夠寫,所以想在有限的空間裏麵狠狠的塞多一些內容似的。
所幸的是,雖然紙麵已經發黃,但是上麵的字體倒是十分清晰,除了排版實在不夠專業之外,閱讀總算還不成問題。
更何況秦雙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神視心法,看東西就跟掃描儀似的,根本就不費勁。
在研讀了一遍絹紙上的內容之後,秦雙微微的沉吟了起來。
這五張絹紙上麵所寫的,的確是一篇劍法,但是跟秦雙想的有些出入的是,這篇劍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高深玄妙,招式也並不多,僅僅隻有八招。而且就算隻是這三招,也並不複雜,秦雙幾乎是看一次便已經領悟。
這八招甚至都沒有什麽招式的名字,而是隻有八個字:刺、削、挑、劈、撩、帶、卸、絞。
刺、削、挑、劈、撩、帶、卸、絞,這都隻不過是劍法當中最為基本的招式而已,或者說,這些根本都還算不上招式,隻能算是一些基礎的揮劍動作。
可是他現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差點讓他困在枯井之中出不來,好不容易得到的這些絹紙,竟然充其量隻不過是記錄了八個最基本的揮劍動作,甚至連其他的動作都沒有,這怎能不讓秦雙大搖其頭,滿臉苦笑不已?
此時他的心裏不由得有些失望透頂,要知道,當今天下劍術,無不以快捷迅猛,如雷似電,千變萬化為尚。而且,在他所接觸過的劍法中,像邢勇瑞傳授給他的永青劍法和陳小紀修煉的度離劍法,甚至於許湘玄的“明夷三十六式”、摧雲寨寨主劉元的“大河劍法”,以及吳金鬥、嬋淑的“琴瑟雙鳴劍法”,哪一門劍法不是招式繁複,變化莫測?哪裏有像這幾張絹紙所記載的那樣,用八招基礎動作來充數的?
秦雙不禁腹誹不已,就這麽簡簡單單的八招,竟然還要這麽珍而重之的藏在地底下?還要用一個玄之又玄的陣法來覆蓋井口進行保護,有必要嗎?
但是很快的,在秦雙不甘心的再次認真研讀五張絹紙上的內容時,腦中卻突然靈光一閃,似有所悟,發現自己之前所想的,好像並不太正確。
在秦雙的腦海中浮現出四個字“大巧不工”,所謂的大巧不工,即是真正的極致並非各種刻意為之的花哨技巧的堆砌,而應該是化繁為簡,渾然天成的,看似簡單,實則精詣。
這就跟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是同樣的道理。
反觀五張絹紙上的這八招劍法,無一不是在強調凝氣用力的法門、運劍揮動的角度、出招的時機,這些都是最為普通的劍理,但在這些內容裏麵,卻做了極為細致的描述。
秦雙越是細看,竟然越是沉溺於這八招劍式之中,逐漸領悟到絹紙上所載的劍法,輕重剛柔兼而有之,剛勁綿勁融為一體,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練成,但真的要達到絹紙中所描繪的隨心所欲,劍隨意走的至高境界,卻尤其困難,但是一旦練成,越是平凡無奇的一招,越能令對方難以招架,實能遠勝世上無數種最巧妙精絕的劍招。
也不知過去了多久,秦雙長長的吐出一口濁氣,將五張絹紙放迴魂石空間,依然盤膝凝坐,眼神卻閃爍個不停。
他如今已經知道,這五張絹紙上所載的劍法,實是天底下最難得一見的絕世武功,簡簡單單的八式劍招,卻蘊含了世間最高深的劍術至理,在秦雙看來,這八式劍招,甚至已經可以和他的廣寒訣、陳小紀的度離經這樣的絕世寶典相提並論了。
秦雙細想之後也明白,大巧不工固然是世間武功至高無上的真理,但這並不代表永青劍法、度離劍法那樣的求變求快就是錯了。實際上,“輕快迅捷”與“剛勁凝重”是劍法中兩條方向截然不同的大道,“大巧不工”與“變化多端”同樣都是武學中的最高造詣。
“既然不知道這部劍法的名字,那我就給他起個簡單好記的名字,就叫‘斷劍八招’吧!”秦雙喜滋滋的自言自語,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很喜歡給不知名的事物起名字。
他翻來覆去的看了一下,整口斷劍的劍身黝黑而粗糙,觸手之處極為冰涼,劍刃上麵甚至還有一些缺口,就好像是某個水平低下的鐵匠用一塊劣質的生鐵隨便打造出來的半成品一般。但秦雙明知道這口斷劍絕對不是那般簡單之物,不要說斷劍是在那個怪異的枯井中找到,單論劍身所用的材料,斷然不可能是生鐵,因為如若真的是生鐵,絕對不可能如此沉重,隻是他也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麽金屬。
僅僅隻是一小截斷劍就已經有這種重量,秦雙甚至懷疑,如果這口劍完好如初的話,怕是至少要有六七十斤了。
他突然想起自己在晉果寺中得到的那一塊不知名的黑色金屬,一樣的漆黑和粗糙,而且同樣也是十分的沉重和墜手,同樣也是摸上去十分冰涼,看上去倒是和製作斷劍的金屬有幾分相似,隻是不知道兩者是否有什麽聯係。
而且黑色金屬秦雙還不止一塊,秦雙在剛剛進來甘林峽穀秘境,遇到血蟲襲擊的時候,也曾經從那個不知名的遇難者那裏得到一塊,體積較小,但顯然是相同質地的金屬材料。
觀賞了一番之後,秦雙將斷劍輕輕放在身上,又小心的用兩指夾起一張絹紙,認真查看起來。
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絹紙已經有些發黃,拿在手中,薄如蟬翼,輕若無物,而且十分柔軟,既像是紙張,又像是絲巾,一時竟看不出是什麽質地。
秦雙數了一下,絹紙共有五張,每一張的上麵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字和字之間擠得非常緊密,看上去就好像是擔心幾張紙不夠寫,所以想在有限的空間裏麵狠狠的塞多一些內容似的。
所幸的是,雖然紙麵已經發黃,但是上麵的字體倒是十分清晰,除了排版實在不夠專業之外,閱讀總算還不成問題。
更何況秦雙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神視心法,看東西就跟掃描儀似的,根本就不費勁。
在研讀了一遍絹紙上的內容之後,秦雙微微的沉吟了起來。
這五張絹紙上麵所寫的,的確是一篇劍法,但是跟秦雙想的有些出入的是,這篇劍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高深玄妙,招式也並不多,僅僅隻有八招。而且就算隻是這三招,也並不複雜,秦雙幾乎是看一次便已經領悟。
這八招甚至都沒有什麽招式的名字,而是隻有八個字:刺、削、挑、劈、撩、帶、卸、絞。
刺、削、挑、劈、撩、帶、卸、絞,這都隻不過是劍法當中最為基本的招式而已,或者說,這些根本都還算不上招式,隻能算是一些基礎的揮劍動作。
可是他現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差點讓他困在枯井之中出不來,好不容易得到的這些絹紙,竟然充其量隻不過是記錄了八個最基本的揮劍動作,甚至連其他的動作都沒有,這怎能不讓秦雙大搖其頭,滿臉苦笑不已?
此時他的心裏不由得有些失望透頂,要知道,當今天下劍術,無不以快捷迅猛,如雷似電,千變萬化為尚。而且,在他所接觸過的劍法中,像邢勇瑞傳授給他的永青劍法和陳小紀修煉的度離劍法,甚至於許湘玄的“明夷三十六式”、摧雲寨寨主劉元的“大河劍法”,以及吳金鬥、嬋淑的“琴瑟雙鳴劍法”,哪一門劍法不是招式繁複,變化莫測?哪裏有像這幾張絹紙所記載的那樣,用八招基礎動作來充數的?
秦雙不禁腹誹不已,就這麽簡簡單單的八招,竟然還要這麽珍而重之的藏在地底下?還要用一個玄之又玄的陣法來覆蓋井口進行保護,有必要嗎?
但是很快的,在秦雙不甘心的再次認真研讀五張絹紙上的內容時,腦中卻突然靈光一閃,似有所悟,發現自己之前所想的,好像並不太正確。
在秦雙的腦海中浮現出四個字“大巧不工”,所謂的大巧不工,即是真正的極致並非各種刻意為之的花哨技巧的堆砌,而應該是化繁為簡,渾然天成的,看似簡單,實則精詣。
這就跟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是同樣的道理。
反觀五張絹紙上的這八招劍法,無一不是在強調凝氣用力的法門、運劍揮動的角度、出招的時機,這些都是最為普通的劍理,但在這些內容裏麵,卻做了極為細致的描述。
秦雙越是細看,竟然越是沉溺於這八招劍式之中,逐漸領悟到絹紙上所載的劍法,輕重剛柔兼而有之,剛勁綿勁融為一體,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練成,但真的要達到絹紙中所描繪的隨心所欲,劍隨意走的至高境界,卻尤其困難,但是一旦練成,越是平凡無奇的一招,越能令對方難以招架,實能遠勝世上無數種最巧妙精絕的劍招。
也不知過去了多久,秦雙長長的吐出一口濁氣,將五張絹紙放迴魂石空間,依然盤膝凝坐,眼神卻閃爍個不停。
他如今已經知道,這五張絹紙上所載的劍法,實是天底下最難得一見的絕世武功,簡簡單單的八式劍招,卻蘊含了世間最高深的劍術至理,在秦雙看來,這八式劍招,甚至已經可以和他的廣寒訣、陳小紀的度離經這樣的絕世寶典相提並論了。
秦雙細想之後也明白,大巧不工固然是世間武功至高無上的真理,但這並不代表永青劍法、度離劍法那樣的求變求快就是錯了。實際上,“輕快迅捷”與“剛勁凝重”是劍法中兩條方向截然不同的大道,“大巧不工”與“變化多端”同樣都是武學中的最高造詣。
“既然不知道這部劍法的名字,那我就給他起個簡單好記的名字,就叫‘斷劍八招’吧!”秦雙喜滋滋的自言自語,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很喜歡給不知名的事物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