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第二個五年計劃!
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 作者:狂奔間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臣有話說。”
“溫愛卿有何事?”
朱由檢扭頭看向右側的溫體仁。
“陛下,我國內地省份的衛所已經全部完成裁撤,各省的警察製度也已經鋪開,如果沿海衛所的水師戰船被抽調後,其所承擔的近海保衛職責會接連失效,臣以為是否組織一個專門負責沿海打擊走私,海盜,海賊的警察隊伍,用來代替沿海衛所的職責?”
朱由檢點頭道:“可以,從沿海各衛所中挑選精銳士卒,建立海上警務部隊,承擔稽查走私,打擊海盜的任務,海警由警務部和兵部雙重管理。”
皇帝話音落下後,李邦華直接出列迴應,他現在兼著大明警務部的堂官。
“諸位愛卿,眼下國勢已穩,朕繼位時定下的大明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
從崇禎五年開始,全國開啟第二個五年計劃,其整體宗旨朕用八個字概括:改良技術,擴大生產!”
朱由檢說著,王承恩授意司禮監的一隊小太監拿著一本本書冊快速出來給諸位官員分發。
下方的官員看著,朱由檢接著開口解釋道:“朕以為,大明若欲恢複國威,最根本的一點是恢複民間的生產力,而生產力則代表著各行各業需要發展新技術;
朕那百貨商號中的商品舉例,百姓生活所需的肥皂主要用於日常衣物清潔,暗衛建立的肥皂廠受限於技術,每月能生產出兩百萬斤,但我大明朝人口稠密,若想讓所有百姓都用到物美價廉的肥皂,就需要對製皂技術進行革新,這便需要新技術。
朕也說過,大明朝以後在政策方麵,要重視農業和商業,農業方麵,需要新技術投入民間,幫助百姓提高單畝農田的糧食產出,例如重工局生產的小型蒸汽機,在投入民間進行灌溉農田後,大大減少了百姓引水灌溉的工作難度,在河南,有了小型蒸汽機作為抽水動力,許多原本幹旱的農田都能降低幹旱帶來的影響;
同時朕聽說百科學院機械司的幾個年輕人給小型蒸汽機加裝木輪和鐵犁,在順天府的農田實驗中有著很不錯的效果,這便是新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
用商人的話來說,隻有做大麵餅,所有人才能吃的更多。
商業方麵,杭州織造局的監管太監劉燁利用小型蒸汽機帶動織機工作,日夜不停,每台織機每月可額外生產出兩百匹絲綢。”
下方的官員一邊聽著皇帝的話,一邊翻看著手中的冊子。
時不時的皺眉深思,或小聲的討論著。
許久後,黃立極抬頭詢問道:“陛下,若是按照您的想法,未來朝廷的方向是重視技術,可是許多工匠身懷之技能,一般都父子相傳,或家族內傳授,若想發展技術,各行各業的工匠會把技術傳給外人嗎?”
朱由檢笑道:“黃愛情,工匠這麽做在以前是無奈之舉,而今朕早已廢除匠籍,想促使民間工匠傳授技術也不難,朝廷出麵組織各行各業有名氣的工匠,組成行業聯合會,鼓勵工匠多招收徒弟,隻要徒弟技術學成,可單獨出去做事,經審查後,便可賦予其師傅官方認可的榮譽官職,另外可單獨對技術分享,技術改良,技術創新,鑄造等級匾額並輔佐對應的金錢獎勵;
總之很簡單,隻要對國家和百姓有貢獻,那就有賞賜,名利,地位朕都可以給!”
黃立極聽到皇帝的話,從懷中摸出一個小本本,快速記下。
“陛下,我華夏之地曆來重農抑商,如此以來,工匠地位提高,商業定會更加繁榮,那農事會不會被拖累?”
李國普皺眉說出自己心中的擔憂。
“李愛卿,此事也很好解決,發布農耕令,凡民間百姓有田不耕致使其荒廢,第一年由地方農政司官員給與警告,第二年若是還有,則將其荒廢的農田收歸國有,另外各科道禦史以後巡查地方,必須要在公務總結中寫明巡查之地的農事情況,此則列入官員考察範圍內。”
皇帝話音剛落,另一個好奇寶寶畢自嚴張口道:“陛下,您在書中所說,各行各業都要建立集中生產的工廠,按照這個法子來說,民間百姓無資金運作,到最後豈不是都被地方士紳大族富戶所控製?”
“這個辦法也很簡單,朕不是令朝廷組建組建許多商社,商行嗎?
把運作良好的商社,商行全部獨立出去,指派善於經商之人負責,在各行各業建立工廠,若是資金不夠,可向大明銀行進行借貸,最終形成皇家資本和國有資本為主導的商業環境,不過商社,商行要加強管理,謹防卑劣之人借國有商社的名義套取大明銀行的資金,一經發現連坐三級問罪!
當然,民間的士紳富戶在商事部進行登記申請,獲批準後也可組建工廠,不要懼怕民間資本,隻要對他們進行完善的管理,民間資本對國家發展也是極為有益的。”
“陛下大才,老臣萬分佩服。”袁可立忍不住捋著胡須滿臉笑意的誇讚一句。
皇帝的意思他聽出來了,這是要解除對民間的高壓管理。
所謂的高壓管理是封建王朝默認的一種潛規則,例如大明自朱元璋時期就有的定籍製,用路引和裏甲製度牢牢的限製地方百姓不能隨意離開戶籍地。
還有後世曆史中滿清的三十三兩白銀的默認規則,都是如此。
曆朝曆代的管理者都認為隻有把百姓牢牢的束縛在土地上,才能使國家安穩。
而朱由檢的想法就是打破這個潛在的規則。
“陛下,您書中所說的身份證製度,是不是要替代黃冊和戶種?”
郭允厚抬頭看著皇帝開口詢問。
朱由檢搖頭道:“不,朕所說的身份證製度,是方便民間百姓出行時所用,以天下戶籍為主,證書上要為每一個百姓編輯特有的身份數字,外加何方人士,性命,族群,和性別之分,還要在證書上標明其人的外貌特征,讓百姓出入外地時可以隨時證明自己的身份。”
朱由檢這個想法是在福建蒲城時遇到的那個沿街乞討的漢子得到啟發。
自己想釋放民間的勞動力,就需要解除百姓自由行走大明國土的限製。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後世的相機和互聯網,但是有這種簡單的身份證明,也可以降低百姓走出戶籍地的難度。
“陛下,如此一來,百姓出入外地,就不需要路引和裏甲憑證等證明,這會容易產生逃戶,盜賊,和奸細。”
“郭愛卿,要知道朕設立警務部的作用便是為此,再加上地方還有兵備衙門募集的民兵,和守兵衙門,一地之內有三股力量在,收拾盜賊和強盜沒問題;
至於逃戶問題,如果大明朝恢複國力,百姓有地耕種,未來朝廷的財政收入不再單一依靠土地糧賦,農戶還有逃跑的理由嗎?
最後在說奸細,這屬於錦衣衛的職責,就是現在出入地方需要路引和裏甲證明,民間的奸細也不在少數。”
“這···”郭允厚一時有些語塞。
接下來一個多時辰,君臣眾人在說完大明第二個五年計劃後,紛紛散去。
“溫愛卿有何事?”
朱由檢扭頭看向右側的溫體仁。
“陛下,我國內地省份的衛所已經全部完成裁撤,各省的警察製度也已經鋪開,如果沿海衛所的水師戰船被抽調後,其所承擔的近海保衛職責會接連失效,臣以為是否組織一個專門負責沿海打擊走私,海盜,海賊的警察隊伍,用來代替沿海衛所的職責?”
朱由檢點頭道:“可以,從沿海各衛所中挑選精銳士卒,建立海上警務部隊,承擔稽查走私,打擊海盜的任務,海警由警務部和兵部雙重管理。”
皇帝話音落下後,李邦華直接出列迴應,他現在兼著大明警務部的堂官。
“諸位愛卿,眼下國勢已穩,朕繼位時定下的大明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
從崇禎五年開始,全國開啟第二個五年計劃,其整體宗旨朕用八個字概括:改良技術,擴大生產!”
朱由檢說著,王承恩授意司禮監的一隊小太監拿著一本本書冊快速出來給諸位官員分發。
下方的官員看著,朱由檢接著開口解釋道:“朕以為,大明若欲恢複國威,最根本的一點是恢複民間的生產力,而生產力則代表著各行各業需要發展新技術;
朕那百貨商號中的商品舉例,百姓生活所需的肥皂主要用於日常衣物清潔,暗衛建立的肥皂廠受限於技術,每月能生產出兩百萬斤,但我大明朝人口稠密,若想讓所有百姓都用到物美價廉的肥皂,就需要對製皂技術進行革新,這便需要新技術。
朕也說過,大明朝以後在政策方麵,要重視農業和商業,農業方麵,需要新技術投入民間,幫助百姓提高單畝農田的糧食產出,例如重工局生產的小型蒸汽機,在投入民間進行灌溉農田後,大大減少了百姓引水灌溉的工作難度,在河南,有了小型蒸汽機作為抽水動力,許多原本幹旱的農田都能降低幹旱帶來的影響;
同時朕聽說百科學院機械司的幾個年輕人給小型蒸汽機加裝木輪和鐵犁,在順天府的農田實驗中有著很不錯的效果,這便是新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
用商人的話來說,隻有做大麵餅,所有人才能吃的更多。
商業方麵,杭州織造局的監管太監劉燁利用小型蒸汽機帶動織機工作,日夜不停,每台織機每月可額外生產出兩百匹絲綢。”
下方的官員一邊聽著皇帝的話,一邊翻看著手中的冊子。
時不時的皺眉深思,或小聲的討論著。
許久後,黃立極抬頭詢問道:“陛下,若是按照您的想法,未來朝廷的方向是重視技術,可是許多工匠身懷之技能,一般都父子相傳,或家族內傳授,若想發展技術,各行各業的工匠會把技術傳給外人嗎?”
朱由檢笑道:“黃愛情,工匠這麽做在以前是無奈之舉,而今朕早已廢除匠籍,想促使民間工匠傳授技術也不難,朝廷出麵組織各行各業有名氣的工匠,組成行業聯合會,鼓勵工匠多招收徒弟,隻要徒弟技術學成,可單獨出去做事,經審查後,便可賦予其師傅官方認可的榮譽官職,另外可單獨對技術分享,技術改良,技術創新,鑄造等級匾額並輔佐對應的金錢獎勵;
總之很簡單,隻要對國家和百姓有貢獻,那就有賞賜,名利,地位朕都可以給!”
黃立極聽到皇帝的話,從懷中摸出一個小本本,快速記下。
“陛下,我華夏之地曆來重農抑商,如此以來,工匠地位提高,商業定會更加繁榮,那農事會不會被拖累?”
李國普皺眉說出自己心中的擔憂。
“李愛卿,此事也很好解決,發布農耕令,凡民間百姓有田不耕致使其荒廢,第一年由地方農政司官員給與警告,第二年若是還有,則將其荒廢的農田收歸國有,另外各科道禦史以後巡查地方,必須要在公務總結中寫明巡查之地的農事情況,此則列入官員考察範圍內。”
皇帝話音剛落,另一個好奇寶寶畢自嚴張口道:“陛下,您在書中所說,各行各業都要建立集中生產的工廠,按照這個法子來說,民間百姓無資金運作,到最後豈不是都被地方士紳大族富戶所控製?”
“這個辦法也很簡單,朕不是令朝廷組建組建許多商社,商行嗎?
把運作良好的商社,商行全部獨立出去,指派善於經商之人負責,在各行各業建立工廠,若是資金不夠,可向大明銀行進行借貸,最終形成皇家資本和國有資本為主導的商業環境,不過商社,商行要加強管理,謹防卑劣之人借國有商社的名義套取大明銀行的資金,一經發現連坐三級問罪!
當然,民間的士紳富戶在商事部進行登記申請,獲批準後也可組建工廠,不要懼怕民間資本,隻要對他們進行完善的管理,民間資本對國家發展也是極為有益的。”
“陛下大才,老臣萬分佩服。”袁可立忍不住捋著胡須滿臉笑意的誇讚一句。
皇帝的意思他聽出來了,這是要解除對民間的高壓管理。
所謂的高壓管理是封建王朝默認的一種潛規則,例如大明自朱元璋時期就有的定籍製,用路引和裏甲製度牢牢的限製地方百姓不能隨意離開戶籍地。
還有後世曆史中滿清的三十三兩白銀的默認規則,都是如此。
曆朝曆代的管理者都認為隻有把百姓牢牢的束縛在土地上,才能使國家安穩。
而朱由檢的想法就是打破這個潛在的規則。
“陛下,您書中所說的身份證製度,是不是要替代黃冊和戶種?”
郭允厚抬頭看著皇帝開口詢問。
朱由檢搖頭道:“不,朕所說的身份證製度,是方便民間百姓出行時所用,以天下戶籍為主,證書上要為每一個百姓編輯特有的身份數字,外加何方人士,性命,族群,和性別之分,還要在證書上標明其人的外貌特征,讓百姓出入外地時可以隨時證明自己的身份。”
朱由檢這個想法是在福建蒲城時遇到的那個沿街乞討的漢子得到啟發。
自己想釋放民間的勞動力,就需要解除百姓自由行走大明國土的限製。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後世的相機和互聯網,但是有這種簡單的身份證明,也可以降低百姓走出戶籍地的難度。
“陛下,如此一來,百姓出入外地,就不需要路引和裏甲憑證等證明,這會容易產生逃戶,盜賊,和奸細。”
“郭愛卿,要知道朕設立警務部的作用便是為此,再加上地方還有兵備衙門募集的民兵,和守兵衙門,一地之內有三股力量在,收拾盜賊和強盜沒問題;
至於逃戶問題,如果大明朝恢複國力,百姓有地耕種,未來朝廷的財政收入不再單一依靠土地糧賦,農戶還有逃跑的理由嗎?
最後在說奸細,這屬於錦衣衛的職責,就是現在出入地方需要路引和裏甲證明,民間的奸細也不在少數。”
“這···”郭允厚一時有些語塞。
接下來一個多時辰,君臣眾人在說完大明第二個五年計劃後,紛紛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