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定一大早來的時候,已經響起了“叮叮當當”的聲音,與昨日不同的是門口冷冷清清,畢竟大家要忙於生計,昨日隻是圖個新鮮。
昨天走的時候隻能看出一片通紅,今天的話已經可以看出一把鋤頭的一點雛形了,張定也沒等多久,就繼續視察另外幾個人的情況。
不得不說那倆木匠手還挺快的,經過昨天一天就已經製作出來了一把木鋤頭,雖然做工就那樣,但至少能用。
張定自然是勉勵了一番,然後畫大餅,爭取擴大產量,畢竟現在農具嚴重不足,農具的稀少,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倆木匠至少看起來還是挺滿足的,能夠重操舊業,還能吃飽飯,還指望什麽呢?
看完張定自然是繼續開墾土地,不得不說,潛力都是逼出來的,就這短短幾天幹的活的抵得上過去一個月幹的活,當然糧食也消耗得更多,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張定估摸著種植的時間也差不多過去了,開始改變目標。
之前是幾頭並進,現在主要是利用砍下的樹,搭建更多的房子,尤其結實的房子,畢竟房子不結實,可經不住那些手藝人折騰。
與此同時,張定還想做炭。還能依稀想起來高中語文課本上白居易的《賣炭翁》,確實處境很慘,而且沒什麽利潤,但也正是張定能想到的,為數不多的可能賺到錢的方法。
畢竟張定總是需要錢的,別的不說,就說每次給陳三兒的勞務費都是一筆大開支,他總不能總向家裏要錢,他需要有自己賺錢的方法。有了錢才能辦事兒,說話才能算數。
張定已經想好了,就是利用價格戰利用人數優勢來擊垮別人,雖說擊垮的可能也是一些生活很慘的人,但是張定沒辦法。要是銷路好的話,他可以自己生產的同時從那些人手中收購,然後逐漸的抬高價格,統一市場。
說幹就幹,十幾個人搭幾個結實的房子還是挺容易的,就是比平常搭房子耗費了更多時間,但也多不了多久。
燒炭說是個技術活,但是大家一般都會。首先當然是把那些砍掉的樹分出來,畢竟每一個樹結實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可以製作成炭,經燒,有的經不起燒,不過張定也要盡量運用,畢竟好炭和壞炭的也是可以區分價格的嘛。
隻要價格合適,不怕沒人買,哪怕大家都知道它便宜,可能沒啥好貨,但是人性嘛,總是喜歡貪圖小便宜。
就在張定如火如荼的燒炭時,張鐵匠跑過來告訴他已經打好了。
最近張定都在燒炭,都沒怎麽管他們。張鐵匠跑過來跟他說的時候,他還恍惚了一下,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
張定吩咐葉伏波看好眾人繼續燒炭,他就帶著李氏兄弟去看成品了。剛剛走進李鐵匠的住處,就看到幾個鐵鋤頭杵在那兒,上麵已經安上了木質的把手。拿到手上一看,不得不說還是不錯的,雖然張定也不懂,但至少看著還像那麽迴事兒。
所以說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了,張定當即拿著鋤頭走到田埂間,大家都在這裏勞作呢,最豐富的農民都在田地裏。
張店把鋤頭給眾人使用,讓大家感受一下好與不好。鋤頭由一雙手,傳向另一雙手。眾人紛紛豎起了大拇哥,說新的就是快,還省力。
張定心裏有數了,趁機大聲宣布,到張鐵匠這兒打鐵,隻需要其他鐵匠鋪的一半勞動費,而且如果你可以拉新人來鐵匠鋪,就可以不要錢,隻需要有鐵就行,新人仍然是一半的勞動費。這都是張定從某多多上學的,就是不知道效果怎麽樣。
眾人一下嘩然了,議論紛紛。張定也不管他們了,拿著鋤頭就迴去了。雖然這些人手裏沒多少鐵也沒多少錢,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而且經過宣揚慢慢的周邊的人知道了,他們也會來打鐵的,慢慢不就形成效應了嗎?縱然競爭不過大地方的,但是在這種小地方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
張定吩咐張鐵匠繼續打造其他農具,張鐵匠也沒說啥,默默的又幹起了活兒。張定則是拿著幾把鋤頭到了家,和白管家又是一頓扯皮,混出了幾錢銀子。
本著來都來了的原則,他又去視察了一下兩個木匠幹的活計。看這十幾件各式各樣的農具,張定推測他們應該沒有偷懶,但是還是壓力了一番,希望他們造出更多的成績。
錢錢錢還是錢,張定覺得自己快被錢折磨瘋了,要是有錢的話,他現在就去買很多鐵,然後打造一些違禁物品,就可以飲馬秦淮河……
扯遠了,張定繼續進行燒炭大業。
張定就這樣日常燒炭,燒炭就需要日常砍樹,正好木匠那邊也需要。於是張定一邊砍樹一邊燒炭。他打算憋一波大的,打算在冬天去賣一波好價錢。
那倆木匠最近都加入燒炭的大業,張定針對有錢人推出特定套餐。就是把木炭雕刻成特定的形狀,以此增加他們的文化附加值,從而提高價碼。畢竟有些有錢人就喜歡這一口,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燒的炭都應該和普通人不一樣。
這種特殊的炭張定就準備了幾斤,畢竟不知道行情如何。雕這種炭就需要破除表麵的炭,這掉的可都是錢呀。在市場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還是繼續準備走量吧,雖說利潤可能沒那麽高,但是基礎在。
刻完這幾天後,張定又讓他們繼續去準備製作木質農具和一些小型的家具,反正是一點都沒閑著。
這幾天燒炭,陸陸續續的人又變多了。不是張定招攬了更多的人手,而是豐收村的那些半大小子的一個個都失業了,沒事幹,都加入了燒炭大業。
最近也不知道怎麽迴事,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哪裏開始流行接受那些流民,反正這個浪潮就是起來了,開始接受外麵的人。
崗位總是有限的,有人得到工作自然就有人失業,那些流民便宜又好用,吃的還沒這些半大小子吃的多,生產資料所有者自然知道怎麽選擇。
昨天走的時候隻能看出一片通紅,今天的話已經可以看出一把鋤頭的一點雛形了,張定也沒等多久,就繼續視察另外幾個人的情況。
不得不說那倆木匠手還挺快的,經過昨天一天就已經製作出來了一把木鋤頭,雖然做工就那樣,但至少能用。
張定自然是勉勵了一番,然後畫大餅,爭取擴大產量,畢竟現在農具嚴重不足,農具的稀少,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倆木匠至少看起來還是挺滿足的,能夠重操舊業,還能吃飽飯,還指望什麽呢?
看完張定自然是繼續開墾土地,不得不說,潛力都是逼出來的,就這短短幾天幹的活的抵得上過去一個月幹的活,當然糧食也消耗得更多,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張定估摸著種植的時間也差不多過去了,開始改變目標。
之前是幾頭並進,現在主要是利用砍下的樹,搭建更多的房子,尤其結實的房子,畢竟房子不結實,可經不住那些手藝人折騰。
與此同時,張定還想做炭。還能依稀想起來高中語文課本上白居易的《賣炭翁》,確實處境很慘,而且沒什麽利潤,但也正是張定能想到的,為數不多的可能賺到錢的方法。
畢竟張定總是需要錢的,別的不說,就說每次給陳三兒的勞務費都是一筆大開支,他總不能總向家裏要錢,他需要有自己賺錢的方法。有了錢才能辦事兒,說話才能算數。
張定已經想好了,就是利用價格戰利用人數優勢來擊垮別人,雖說擊垮的可能也是一些生活很慘的人,但是張定沒辦法。要是銷路好的話,他可以自己生產的同時從那些人手中收購,然後逐漸的抬高價格,統一市場。
說幹就幹,十幾個人搭幾個結實的房子還是挺容易的,就是比平常搭房子耗費了更多時間,但也多不了多久。
燒炭說是個技術活,但是大家一般都會。首先當然是把那些砍掉的樹分出來,畢竟每一個樹結實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可以製作成炭,經燒,有的經不起燒,不過張定也要盡量運用,畢竟好炭和壞炭的也是可以區分價格的嘛。
隻要價格合適,不怕沒人買,哪怕大家都知道它便宜,可能沒啥好貨,但是人性嘛,總是喜歡貪圖小便宜。
就在張定如火如荼的燒炭時,張鐵匠跑過來告訴他已經打好了。
最近張定都在燒炭,都沒怎麽管他們。張鐵匠跑過來跟他說的時候,他還恍惚了一下,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
張定吩咐葉伏波看好眾人繼續燒炭,他就帶著李氏兄弟去看成品了。剛剛走進李鐵匠的住處,就看到幾個鐵鋤頭杵在那兒,上麵已經安上了木質的把手。拿到手上一看,不得不說還是不錯的,雖然張定也不懂,但至少看著還像那麽迴事兒。
所以說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了,張定當即拿著鋤頭走到田埂間,大家都在這裏勞作呢,最豐富的農民都在田地裏。
張店把鋤頭給眾人使用,讓大家感受一下好與不好。鋤頭由一雙手,傳向另一雙手。眾人紛紛豎起了大拇哥,說新的就是快,還省力。
張定心裏有數了,趁機大聲宣布,到張鐵匠這兒打鐵,隻需要其他鐵匠鋪的一半勞動費,而且如果你可以拉新人來鐵匠鋪,就可以不要錢,隻需要有鐵就行,新人仍然是一半的勞動費。這都是張定從某多多上學的,就是不知道效果怎麽樣。
眾人一下嘩然了,議論紛紛。張定也不管他們了,拿著鋤頭就迴去了。雖然這些人手裏沒多少鐵也沒多少錢,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而且經過宣揚慢慢的周邊的人知道了,他們也會來打鐵的,慢慢不就形成效應了嗎?縱然競爭不過大地方的,但是在這種小地方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
張定吩咐張鐵匠繼續打造其他農具,張鐵匠也沒說啥,默默的又幹起了活兒。張定則是拿著幾把鋤頭到了家,和白管家又是一頓扯皮,混出了幾錢銀子。
本著來都來了的原則,他又去視察了一下兩個木匠幹的活計。看這十幾件各式各樣的農具,張定推測他們應該沒有偷懶,但是還是壓力了一番,希望他們造出更多的成績。
錢錢錢還是錢,張定覺得自己快被錢折磨瘋了,要是有錢的話,他現在就去買很多鐵,然後打造一些違禁物品,就可以飲馬秦淮河……
扯遠了,張定繼續進行燒炭大業。
張定就這樣日常燒炭,燒炭就需要日常砍樹,正好木匠那邊也需要。於是張定一邊砍樹一邊燒炭。他打算憋一波大的,打算在冬天去賣一波好價錢。
那倆木匠最近都加入燒炭的大業,張定針對有錢人推出特定套餐。就是把木炭雕刻成特定的形狀,以此增加他們的文化附加值,從而提高價碼。畢竟有些有錢人就喜歡這一口,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燒的炭都應該和普通人不一樣。
這種特殊的炭張定就準備了幾斤,畢竟不知道行情如何。雕這種炭就需要破除表麵的炭,這掉的可都是錢呀。在市場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還是繼續準備走量吧,雖說利潤可能沒那麽高,但是基礎在。
刻完這幾天後,張定又讓他們繼續去準備製作木質農具和一些小型的家具,反正是一點都沒閑著。
這幾天燒炭,陸陸續續的人又變多了。不是張定招攬了更多的人手,而是豐收村的那些半大小子的一個個都失業了,沒事幹,都加入了燒炭大業。
最近也不知道怎麽迴事,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哪裏開始流行接受那些流民,反正這個浪潮就是起來了,開始接受外麵的人。
崗位總是有限的,有人得到工作自然就有人失業,那些流民便宜又好用,吃的還沒這些半大小子吃的多,生產資料所有者自然知道怎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