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往常一樣,張定根本就沒給他們留出多餘思考和猜測的時間與機會,隻見他直截了當地開口說道:“各位,今天把大家召集過來呢,其實就是有一件事需要拜托諸位幫忙處理一下。”
說完這話後,張定那銳利如鷹般的目光掃視著在場眾人,仿佛要看透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果然……]幾個尚書心裏咯噔一聲,心裏不好的想法似乎在慢慢應驗。現在四麵都是敵人,遇到一些突發情況也能理解,打仗嘛,哪有那麽順利的。
不過好處就是他們現在的體量完全撐得住一定程度的損失,不至於遇到一點問題就垮台。
如果這幾個人幾百年後讀書,就知道在心理學上,當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往往把一些事通通當做暗示,即人會下意識地把結果往自己的想法上靠攏,這就是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他們此時此刻顯然就是如此。明明什麽都沒有發生,僅僅憑借一些細節,外加自己的腦補,就幻想出了很多種不好的事情。
“大王,您說吧,我們任憑差遣。”幾個人麵色凝重,一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情。雖然張定有點不明所以,不就是搞的錢的事情,至於這樣嗎?
不過張定也沒多說什麽,萬一這樣他們覺得有儀式感呢?
張定點了點頭:“首先是禮部尚書陳立。”
陳立一個激靈,立馬站了起來,“大王您說。”他剛剛還在暗想是不是投誠的太快了,萬一這個“唐”政權要垮台了怎麽辦?
給張定幹了這麽多事情,又是稱王大典,又是天天罵前東家,也不知道萬一前東家又打迴來了可怎麽辦,會不會把他剝皮抽筋?
正在想呢,結果就聽到張定在喊他的名字,心虛的他自然表現的就比較應激,生怕現在就被張定給當成二五仔給處理了。
“這麽激動幹什麽?坐。”張定不知道今天這幾個人怎麽迴事,一進來就是沉著一張臉,現在又大驚小怪,實在是讓人有點費解。
陳立也意識到自己有點杯弓蛇影了,接過張定遞過來的梯子就訕訕坐下了。
“你負責挑幾個人,那種年輕有為,有膽色,肚子裏有真才識貨的,腦子轉的快點的,把他們派去南邊。”
張定說著拿過一張世界地圖,別太驚訝,這玩意兒早在萬曆年間國內就繪出來了,人家環球大航行更是早在1552年就搞完了,過了接近一百年,有實在是很正常。
雖然明初改變了宋元時期對私人海上貿易的鼓勵政策,實行海禁,對內“寸板不許下海”。
但是到了明中期,明朝的國力大不如前,國庫空虛,海禁政策逐漸鬆弛,雖後世時有調整,但大致走在不出這個基調。
但這隻是針對朝廷官方,朝廷不做生意,不代表大家夥不做生意啊。
比如中國絲織品精致美觀、價廉物美,深受西方各階層歡迎,從月港出口的絲綢不僅迅速占領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市場,還越過大西洋,遠銷西班牙本土和其他歐洲國家。
大家都知道大航海時代的美洲盛產白銀。這些錢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有錢不賺那是啥子,於是大家一邊默契的保持著海禁政策,一邊抱團熱火朝天的去去開展海上貿易,反正朝廷根本對此無能為力。
……
張定指著東南亞的幾個國家,諸如暹羅,真臘等幾個國家,甚至還包括鄭氏家族的餘孽和從張定這裏賺了不少錢的阮氏家族。
“你看,這裏有很多國家,這都大有可為啊。”張定看著陳立,眼睛都變成了金幣的形狀。
陳立雖然有點不明所以,但是不影響他點頭示意。張定一看他清澈又愚蠢的眼神就知道他根本就沒理解自己的意思,隻得繼續說下去:
“這些個撮爾小國擠在這眼屎大小的一塊地方,你要說沒有什麽爭端和新仇舊恨是不可能的。”幾個尚書點點頭,人與人之間可以因為利益而有爭端,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
“你的任務就是,派人讓他們幹起來!務必讓他們幹起來,他們要是不主動,咱們可是熱心腸,一定要幫一把。”
“等到他們打起來,沈默你再派人去都兜售武器,把那些什麽破銅爛鐵,繳獲的武器通通高價賣給他們。”
“但是呢,在他們幹起來之前,還需要戶部出錢,盡可能把他們國內的糧食以低價大筆買入,運到國內來,當然,最好可以以物易物,拿西洋那些不值錢的玩意兒把他們糊弄過去最好。”
那幾個人聽聞此言後,不禁麵麵相覷起來。要知道,他們可一直都認為自己乃是堂堂天朝上國的子民,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又何時曾做過這般行徑呢?
在他們過往的經曆當中,所行之事無不是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去幫助他人。對於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
而如今,竟提及要從這些他們看不上眼的“蠻子”身上吸血牟利,這實在是與他們心中一貫秉持的道德觀念大相徑庭。
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對自身尊嚴和榮譽的一種褻瀆,完全違背了作為一個文明之國子民應有的品德和操守。因此,當聽到這樣的提議時,他們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湧起一股怪異之感。
但凡換了一個說這話的人,他們都要用三寸之舌和對方好好爭辯一番,可惜,說這話的人是張定。
那沒事了,在座的幾人都是官員,大家都在官場裏沉浮許久,看問題自然和常人不太一樣。大家都有著靈活的道德底線。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現在朝廷沒錢,找這些人搞錢也合情合理。
張定的前輩,明朝統治者積極推動朝貢製度,朱元璋將日本、琉球、朝鮮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並寫入《祖訓》,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使得東南亞、印度洋沿海眾多國家成為朝貢國。
而且實行“厚往薄來”政策,給予朝貢國豐厚迴賜,收取貢品較少,吸引眾多國家前來朝貢,促進經濟交流,也使明朝手工業製品和生活用品遠播海外。
在張定看來,這純屬大冤種,但是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可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通過高價購買朝貢國的商品,並賞賜大量財物,以此彰顯自身的富足、強大與慷慨。
張定不能理解,也不準備尊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這錢幹什麽不好,偏偏得去賞賜給外人?
眾所周知,藍星世界流氓警察阿美麗卡,作為殖民地國家,在獨立後通過驅趕、屠殺印第安人,零成本占有大量土地及資源,包括耕地、礦產、石油等,為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還擁有大量黑人奴隸和廉價華工等人力資源,實現了原始積累。
一戰期間,美國通過向歐洲各國出售武器和物資,大發戰爭財,並學習了英國企業的管理經驗,還實行高關稅政策保護國內工業和製造業發展,引導人才發展科技等,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戰期間,美國同樣靠倒賣武器裝備和資源而大發戰爭財,直到戰爭中後期才參戰,自身損失最少,戰後其國內的黃金儲備占到了世界總儲量的75%。
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和控製了歐洲,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可以說,阿美麗卡的崛起完全就是通過吸血別人實現的。當然,小孩子才看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更別說心黑手狠的政客了。
如今,缺錢的張定也把主意打到了這裏,反正死的又不是自己人,他根本就無所謂,一點也不在意。正好死了還可以把位置騰出來,張定可以安置更多的人民。
既然如此,那何樂而不為呢?反正這些國家也不都是什麽好鳥,指不定憋著什麽壞屁呢,與其等著他們搞事,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提前解決掉他們。
在這個廣袤無垠、多姿多彩的世界裏,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種看似不公平卻又似乎理所當然的現象:
有的人盡享榮華富貴,過著紙醉金迷、逍遙自在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則終日辛勤勞作,揮灑汗水,隻為了能勉強維持生計。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感歎命運的無常和人生道路的迥異。
然而,如果仔細思考一番就會發現,當一部分人能夠安心地享受幸福時,必然需要另一部分人的默默付出與努力工作作為支撐。畢竟,世間萬物皆有其因果關係,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辛勞。
那麽問題來了,到底誰應該成為那些幸運兒,去盡情地享受生活帶來的種種美好呢?
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從一個相對自私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都會希望是自己以及身邊親近之人能夠擁有這份福氣吧!
於是乎,在人們的潛意識裏便產生了這樣一種觀念——讓自己國家的人民過上舒適愜意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其他國家的民眾嘛,則可以承擔起更多繁重的勞動任務。
這種想法雖然有些狹隘且缺乏全球性的視野,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性使然。畢竟每個人首先關心的往往都是自身及所屬群體的利益,隻有在滿足了這些基本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去關注全人類的福祉。
至少張定也是這麽想的,又不是我的子民,是死是活於我何加焉?
一句話,搞他們,沒商量。
說完這話後,張定那銳利如鷹般的目光掃視著在場眾人,仿佛要看透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果然……]幾個尚書心裏咯噔一聲,心裏不好的想法似乎在慢慢應驗。現在四麵都是敵人,遇到一些突發情況也能理解,打仗嘛,哪有那麽順利的。
不過好處就是他們現在的體量完全撐得住一定程度的損失,不至於遇到一點問題就垮台。
如果這幾個人幾百年後讀書,就知道在心理學上,當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往往把一些事通通當做暗示,即人會下意識地把結果往自己的想法上靠攏,這就是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他們此時此刻顯然就是如此。明明什麽都沒有發生,僅僅憑借一些細節,外加自己的腦補,就幻想出了很多種不好的事情。
“大王,您說吧,我們任憑差遣。”幾個人麵色凝重,一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情。雖然張定有點不明所以,不就是搞的錢的事情,至於這樣嗎?
不過張定也沒多說什麽,萬一這樣他們覺得有儀式感呢?
張定點了點頭:“首先是禮部尚書陳立。”
陳立一個激靈,立馬站了起來,“大王您說。”他剛剛還在暗想是不是投誠的太快了,萬一這個“唐”政權要垮台了怎麽辦?
給張定幹了這麽多事情,又是稱王大典,又是天天罵前東家,也不知道萬一前東家又打迴來了可怎麽辦,會不會把他剝皮抽筋?
正在想呢,結果就聽到張定在喊他的名字,心虛的他自然表現的就比較應激,生怕現在就被張定給當成二五仔給處理了。
“這麽激動幹什麽?坐。”張定不知道今天這幾個人怎麽迴事,一進來就是沉著一張臉,現在又大驚小怪,實在是讓人有點費解。
陳立也意識到自己有點杯弓蛇影了,接過張定遞過來的梯子就訕訕坐下了。
“你負責挑幾個人,那種年輕有為,有膽色,肚子裏有真才識貨的,腦子轉的快點的,把他們派去南邊。”
張定說著拿過一張世界地圖,別太驚訝,這玩意兒早在萬曆年間國內就繪出來了,人家環球大航行更是早在1552年就搞完了,過了接近一百年,有實在是很正常。
雖然明初改變了宋元時期對私人海上貿易的鼓勵政策,實行海禁,對內“寸板不許下海”。
但是到了明中期,明朝的國力大不如前,國庫空虛,海禁政策逐漸鬆弛,雖後世時有調整,但大致走在不出這個基調。
但這隻是針對朝廷官方,朝廷不做生意,不代表大家夥不做生意啊。
比如中國絲織品精致美觀、價廉物美,深受西方各階層歡迎,從月港出口的絲綢不僅迅速占領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市場,還越過大西洋,遠銷西班牙本土和其他歐洲國家。
大家都知道大航海時代的美洲盛產白銀。這些錢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有錢不賺那是啥子,於是大家一邊默契的保持著海禁政策,一邊抱團熱火朝天的去去開展海上貿易,反正朝廷根本對此無能為力。
……
張定指著東南亞的幾個國家,諸如暹羅,真臘等幾個國家,甚至還包括鄭氏家族的餘孽和從張定這裏賺了不少錢的阮氏家族。
“你看,這裏有很多國家,這都大有可為啊。”張定看著陳立,眼睛都變成了金幣的形狀。
陳立雖然有點不明所以,但是不影響他點頭示意。張定一看他清澈又愚蠢的眼神就知道他根本就沒理解自己的意思,隻得繼續說下去:
“這些個撮爾小國擠在這眼屎大小的一塊地方,你要說沒有什麽爭端和新仇舊恨是不可能的。”幾個尚書點點頭,人與人之間可以因為利益而有爭端,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
“你的任務就是,派人讓他們幹起來!務必讓他們幹起來,他們要是不主動,咱們可是熱心腸,一定要幫一把。”
“等到他們打起來,沈默你再派人去都兜售武器,把那些什麽破銅爛鐵,繳獲的武器通通高價賣給他們。”
“但是呢,在他們幹起來之前,還需要戶部出錢,盡可能把他們國內的糧食以低價大筆買入,運到國內來,當然,最好可以以物易物,拿西洋那些不值錢的玩意兒把他們糊弄過去最好。”
那幾個人聽聞此言後,不禁麵麵相覷起來。要知道,他們可一直都認為自己乃是堂堂天朝上國的子民,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又何時曾做過這般行徑呢?
在他們過往的經曆當中,所行之事無不是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去幫助他人。對於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
而如今,竟提及要從這些他們看不上眼的“蠻子”身上吸血牟利,這實在是與他們心中一貫秉持的道德觀念大相徑庭。
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對自身尊嚴和榮譽的一種褻瀆,完全違背了作為一個文明之國子民應有的品德和操守。因此,當聽到這樣的提議時,他們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湧起一股怪異之感。
但凡換了一個說這話的人,他們都要用三寸之舌和對方好好爭辯一番,可惜,說這話的人是張定。
那沒事了,在座的幾人都是官員,大家都在官場裏沉浮許久,看問題自然和常人不太一樣。大家都有著靈活的道德底線。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現在朝廷沒錢,找這些人搞錢也合情合理。
張定的前輩,明朝統治者積極推動朝貢製度,朱元璋將日本、琉球、朝鮮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並寫入《祖訓》,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使得東南亞、印度洋沿海眾多國家成為朝貢國。
而且實行“厚往薄來”政策,給予朝貢國豐厚迴賜,收取貢品較少,吸引眾多國家前來朝貢,促進經濟交流,也使明朝手工業製品和生活用品遠播海外。
在張定看來,這純屬大冤種,但是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可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通過高價購買朝貢國的商品,並賞賜大量財物,以此彰顯自身的富足、強大與慷慨。
張定不能理解,也不準備尊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這錢幹什麽不好,偏偏得去賞賜給外人?
眾所周知,藍星世界流氓警察阿美麗卡,作為殖民地國家,在獨立後通過驅趕、屠殺印第安人,零成本占有大量土地及資源,包括耕地、礦產、石油等,為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還擁有大量黑人奴隸和廉價華工等人力資源,實現了原始積累。
一戰期間,美國通過向歐洲各國出售武器和物資,大發戰爭財,並學習了英國企業的管理經驗,還實行高關稅政策保護國內工業和製造業發展,引導人才發展科技等,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戰期間,美國同樣靠倒賣武器裝備和資源而大發戰爭財,直到戰爭中後期才參戰,自身損失最少,戰後其國內的黃金儲備占到了世界總儲量的75%。
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和控製了歐洲,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可以說,阿美麗卡的崛起完全就是通過吸血別人實現的。當然,小孩子才看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更別說心黑手狠的政客了。
如今,缺錢的張定也把主意打到了這裏,反正死的又不是自己人,他根本就無所謂,一點也不在意。正好死了還可以把位置騰出來,張定可以安置更多的人民。
既然如此,那何樂而不為呢?反正這些國家也不都是什麽好鳥,指不定憋著什麽壞屁呢,與其等著他們搞事,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提前解決掉他們。
在這個廣袤無垠、多姿多彩的世界裏,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種看似不公平卻又似乎理所當然的現象:
有的人盡享榮華富貴,過著紙醉金迷、逍遙自在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則終日辛勤勞作,揮灑汗水,隻為了能勉強維持生計。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感歎命運的無常和人生道路的迥異。
然而,如果仔細思考一番就會發現,當一部分人能夠安心地享受幸福時,必然需要另一部分人的默默付出與努力工作作為支撐。畢竟,世間萬物皆有其因果關係,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辛勞。
那麽問題來了,到底誰應該成為那些幸運兒,去盡情地享受生活帶來的種種美好呢?
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從一個相對自私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都會希望是自己以及身邊親近之人能夠擁有這份福氣吧!
於是乎,在人們的潛意識裏便產生了這樣一種觀念——讓自己國家的人民過上舒適愜意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其他國家的民眾嘛,則可以承擔起更多繁重的勞動任務。
這種想法雖然有些狹隘且缺乏全球性的視野,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性使然。畢竟每個人首先關心的往往都是自身及所屬群體的利益,隻有在滿足了這些基本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去關注全人類的福祉。
至少張定也是這麽想的,又不是我的子民,是死是活於我何加焉?
一句話,搞他們,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