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清宮暖閣之中,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下斑駁光影。朱厚照端坐在禦榻之上,示意身旁的內侍將京營監察禦史王鼎、聶豹和韓儒三人傳喚進宮來。
在此之前,朱厚照早已下令讓親信太監陳敬調出這三位大臣的履曆,並親自仔細地查閱了一遍。此刻,當他看到眼前這三個恭恭敬敬站立著的臣子時,心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王鼎據履曆所記載,他是正德十二年三甲進士,在正德十四年,王鼎被任命為直隸元氏縣知縣一職。
聶豹是正德十二年登丁醜科三甲進士,授華亭縣知縣。在華亭任上,水災旱災嚴重,動員全縣百姓捐錢捐物,同時自己和夫人也帶頭將家中積蓄及金銀首飾捐出,賑濟災民。興修水利,疏通水渠三萬餘丈,修複廢塘萬餘丈,修築堤岸千餘餘畝,於是民複業者三千餘戶。
韓儒正德九年進士,正德十五年,任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知縣。
“王鼎和聶豹與夏言都是同科進士啊。”朱厚照看著麵前的三人心中想道。
王鼎、韓儒二人顯得極為拘謹,畢竟是皇帝親自召見,都是芝麻綠豆小官,皇帝破天荒召見了,能不緊張。召對符合聖意,以後就如夏言一般簡在帝心,如果召對不合聖意,該迴哪裏就迴哪裏去。
唯獨聶豹泰然自若,隻見聶豹身材挺拔,自然而然有骨氣質散發出來,朱厚照見之也頗為驚奇。
“卿等入職京營如何?”朱厚照看著他們仨問道。直切主題,是現在皇帝的召對方式之一。
王鼎、韓儒二人隻言甚好,而聶豹躬身道:“臣等奉旨意,監察京營,豐城侯李旻辦事忠誠,處事妥當,協辦僉事張椿,管教甚嚴,惟侍衛郭守乾襄讚偶有不至。”
朱厚照又問道:“弊病如何?”
王鼎、韓儒又答:“裁汰甚多,皆兵弱且老,疏於曆練者。軍校演練,望之似充數新兵,不是老兵。”
聶豹道:“且初巡營,官兵多有因病、因事而不歸營者,報兵部如律令皆免之,即使心有怨言,亦不寬恕。”
朱厚照頷首道:“應當如此。”
聶豹則道:“臣乞陛下下旨衙門聽令,禁止誆賺,杜絕奔兢,以清兵政。”
朱厚照問道:“這是自然,嚴重嗎?”
聶豹則道:“臣聞有因病休養、因事被革職罷官的官兵,不迴籍,竟暗中住在京城,以攀附權貴、請托關係,謀求複職。”
朱厚照點點頭,對著陳敬道:“司禮監記下。”
陳敬便於一旁迅速寫下。
此時,朱厚照轉過頭去,目光再次投向了聶豹,開口問道:“京營能製否?”
聶豹趕忙拱手迴答道:“不妥,京營不可動,乞令緝事、巡城衙門訪拿究治。”
朱厚照聽後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如此甚好。”緊接著,他像是想起什麽似的,繼續追問道:“爾輩皆曾任職知縣,縣務如何?”
王鼎和韓儒對視一眼,然後齊聲應道:“盡心辦事,不敢逾矩。”
聶豹卻道:“民生頗難,惟盡力爾。”
朱厚照聞聽此言,心頭不禁微微一動,暗自思忖道:這話怎麽那麽熟?稍作思索之後,他再次發問道:“有時盡力不代表能做好事。”
隻見聶豹毫不猶豫地迴應道:“心中有善就不怕做不好。”
朱厚照聽到這裏,突然間恍然大悟過來,喃喃自語道:該來的還是來了。於是點點頭道:“這說法新穎。誰說的?”
聶豹立刻恭敬地迴答道:“參讚軍務、後軍都督府都督、新建伯王守仁。”
朱厚照微微一笑,恍然道:“怪不得有些耳熟,我曾在南京聽過。”
王鼎和韓儒不能對,隻能尷尬的站在一邊。
朱厚照接著道:“王華已經過世兩年多了吧。”
陳敬道:“萬歲爺的記性好,已經兩年多了。”
朱厚照又問聶豹道:“卿原為華亭知縣,對吧?”
聶豹答道:“陛下聖明,臣原任華亭知縣。”
朱厚照又道:“華亭是個好地方。”
眾人聽到皇帝這突如其來、毫無緣由的話語後,皆是一臉茫然,麵麵相覷,一時間整個場麵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沒有人敢輕易出聲迴應。他們心中暗自揣測著皇帝此言究竟何意,皆緘默不語,靜靜地等待著皇帝進一步的指示或者解釋。
朱厚照笑道:“沒事,想起來了些事,與你們無關,你們迴去好好辦差,不要畏懼權貴,有什麽所見、所想、所得,可寫本子來送到宮裏來,朕交待郭守乾和內官,與你們照應點。”
王鼎、韓儒、聶豹皆行禮道:“臣等遵旨。”於是便先後退出。
朱厚照站起身,伸了個懶腰道:“真累。”
陳敬笑道:“主子爺,累了就歇了。”同時心中默默記下了、聶豹,華亭這一人一地的名字。“這裏麵肯定有事。”陳敬如此所想,“不然萬歲爺不會無緣無故的來那麽一句話。”
朱厚照卻笑道:“歇不了了,王守仁許久沒寫信來了吧。”
陳敬道:“他日日講書,哪裏有功夫寫信?”
“好幾迴都請辭,說身體不好要迴鄉養老,原來是這個念頭。”朱厚照說著就往外走。
陳敬、蘇進、張大順等人在後麵跟著,陳敬又問道:“主子爺,您移駕哪裏?奴婢交待人準備鑾駕。”
朱厚照道:“去坤寧宮吧。”
陳敬笑道:“奴婢這就安排人。”
朱厚照卻擺擺手道:“不用,秋高氣爽,走著去。”
幾個太監聽到這話,不禁麵麵相覷,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後,陳敬便說道:“聽萬歲爺的。”
不多時,朱厚照一行便來到了坤寧宮前。遠遠望去,隻見皇後早已率領著宮女們恭恭敬敬地守候在宮門口。見到朱厚照走近,皇後趕忙迎上前去,福身行禮道:“妾參見陛下。”
朱厚照見狀,微笑著伸出手扶起皇後,輕聲說道:“免禮。”隨後,皇帝不顧別人的目光,竟拉起皇後的手,一同走進了坤寧宮內。
眾人知道,這是雨過天晴了。
在此之前,朱厚照早已下令讓親信太監陳敬調出這三位大臣的履曆,並親自仔細地查閱了一遍。此刻,當他看到眼前這三個恭恭敬敬站立著的臣子時,心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王鼎據履曆所記載,他是正德十二年三甲進士,在正德十四年,王鼎被任命為直隸元氏縣知縣一職。
聶豹是正德十二年登丁醜科三甲進士,授華亭縣知縣。在華亭任上,水災旱災嚴重,動員全縣百姓捐錢捐物,同時自己和夫人也帶頭將家中積蓄及金銀首飾捐出,賑濟災民。興修水利,疏通水渠三萬餘丈,修複廢塘萬餘丈,修築堤岸千餘餘畝,於是民複業者三千餘戶。
韓儒正德九年進士,正德十五年,任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知縣。
“王鼎和聶豹與夏言都是同科進士啊。”朱厚照看著麵前的三人心中想道。
王鼎、韓儒二人顯得極為拘謹,畢竟是皇帝親自召見,都是芝麻綠豆小官,皇帝破天荒召見了,能不緊張。召對符合聖意,以後就如夏言一般簡在帝心,如果召對不合聖意,該迴哪裏就迴哪裏去。
唯獨聶豹泰然自若,隻見聶豹身材挺拔,自然而然有骨氣質散發出來,朱厚照見之也頗為驚奇。
“卿等入職京營如何?”朱厚照看著他們仨問道。直切主題,是現在皇帝的召對方式之一。
王鼎、韓儒二人隻言甚好,而聶豹躬身道:“臣等奉旨意,監察京營,豐城侯李旻辦事忠誠,處事妥當,協辦僉事張椿,管教甚嚴,惟侍衛郭守乾襄讚偶有不至。”
朱厚照又問道:“弊病如何?”
王鼎、韓儒又答:“裁汰甚多,皆兵弱且老,疏於曆練者。軍校演練,望之似充數新兵,不是老兵。”
聶豹道:“且初巡營,官兵多有因病、因事而不歸營者,報兵部如律令皆免之,即使心有怨言,亦不寬恕。”
朱厚照頷首道:“應當如此。”
聶豹則道:“臣乞陛下下旨衙門聽令,禁止誆賺,杜絕奔兢,以清兵政。”
朱厚照問道:“這是自然,嚴重嗎?”
聶豹則道:“臣聞有因病休養、因事被革職罷官的官兵,不迴籍,竟暗中住在京城,以攀附權貴、請托關係,謀求複職。”
朱厚照點點頭,對著陳敬道:“司禮監記下。”
陳敬便於一旁迅速寫下。
此時,朱厚照轉過頭去,目光再次投向了聶豹,開口問道:“京營能製否?”
聶豹趕忙拱手迴答道:“不妥,京營不可動,乞令緝事、巡城衙門訪拿究治。”
朱厚照聽後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如此甚好。”緊接著,他像是想起什麽似的,繼續追問道:“爾輩皆曾任職知縣,縣務如何?”
王鼎和韓儒對視一眼,然後齊聲應道:“盡心辦事,不敢逾矩。”
聶豹卻道:“民生頗難,惟盡力爾。”
朱厚照聞聽此言,心頭不禁微微一動,暗自思忖道:這話怎麽那麽熟?稍作思索之後,他再次發問道:“有時盡力不代表能做好事。”
隻見聶豹毫不猶豫地迴應道:“心中有善就不怕做不好。”
朱厚照聽到這裏,突然間恍然大悟過來,喃喃自語道:該來的還是來了。於是點點頭道:“這說法新穎。誰說的?”
聶豹立刻恭敬地迴答道:“參讚軍務、後軍都督府都督、新建伯王守仁。”
朱厚照微微一笑,恍然道:“怪不得有些耳熟,我曾在南京聽過。”
王鼎和韓儒不能對,隻能尷尬的站在一邊。
朱厚照接著道:“王華已經過世兩年多了吧。”
陳敬道:“萬歲爺的記性好,已經兩年多了。”
朱厚照又問聶豹道:“卿原為華亭知縣,對吧?”
聶豹答道:“陛下聖明,臣原任華亭知縣。”
朱厚照又道:“華亭是個好地方。”
眾人聽到皇帝這突如其來、毫無緣由的話語後,皆是一臉茫然,麵麵相覷,一時間整個場麵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沒有人敢輕易出聲迴應。他們心中暗自揣測著皇帝此言究竟何意,皆緘默不語,靜靜地等待著皇帝進一步的指示或者解釋。
朱厚照笑道:“沒事,想起來了些事,與你們無關,你們迴去好好辦差,不要畏懼權貴,有什麽所見、所想、所得,可寫本子來送到宮裏來,朕交待郭守乾和內官,與你們照應點。”
王鼎、韓儒、聶豹皆行禮道:“臣等遵旨。”於是便先後退出。
朱厚照站起身,伸了個懶腰道:“真累。”
陳敬笑道:“主子爺,累了就歇了。”同時心中默默記下了、聶豹,華亭這一人一地的名字。“這裏麵肯定有事。”陳敬如此所想,“不然萬歲爺不會無緣無故的來那麽一句話。”
朱厚照卻笑道:“歇不了了,王守仁許久沒寫信來了吧。”
陳敬道:“他日日講書,哪裏有功夫寫信?”
“好幾迴都請辭,說身體不好要迴鄉養老,原來是這個念頭。”朱厚照說著就往外走。
陳敬、蘇進、張大順等人在後麵跟著,陳敬又問道:“主子爺,您移駕哪裏?奴婢交待人準備鑾駕。”
朱厚照道:“去坤寧宮吧。”
陳敬笑道:“奴婢這就安排人。”
朱厚照卻擺擺手道:“不用,秋高氣爽,走著去。”
幾個太監聽到這話,不禁麵麵相覷,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後,陳敬便說道:“聽萬歲爺的。”
不多時,朱厚照一行便來到了坤寧宮前。遠遠望去,隻見皇後早已率領著宮女們恭恭敬敬地守候在宮門口。見到朱厚照走近,皇後趕忙迎上前去,福身行禮道:“妾參見陛下。”
朱厚照見狀,微笑著伸出手扶起皇後,輕聲說道:“免禮。”隨後,皇帝不顧別人的目光,竟拉起皇後的手,一同走進了坤寧宮內。
眾人知道,這是雨過天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