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一落,朱厚照再次對張大順刮目相看,而魏彬、陳敬、蘇進等人更是暗道:“小瞧這小子了。”
魏彬也道:“小張說的對,萬歲爺,奴婢奉旨提督皇莊,也有百姓投獻,也有奸猾之徒妄獻,幸賴萬歲爺讓奴婢清查皇莊,對於妄獻之徒扭送官府,對於投獻之人,奴婢也是照例辦事,避免汙損了萬歲爺的聖明。”
朱厚照聞言沉吟不語,片刻後道:“張大順說的在理,要查也是隻能從妄獻這類去查。就如魏彬、蘇進言,孔府是聖人苗裔,查起來不好做,外麵也會議論。”
張大順卻道:“再大能大的過太祖不成?不過既然東廠番子已經探明孔府有此等劣行,那必定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隻是宮裏不能出麵,宮裏一旦出麵,外朝有心之人無論對錯,也會針對宮裏,宮裏就是秉公辦事也落了下風,萬歲爺也擔著不是,原先兗州早有奏報,郡王、將軍、儀嬪等並親王府多,皆受投充,欺壓良善。奴婢的意思,何不趁此機會褒獎孔府,令其接著欽差清查,妄獻投充之事,陛下居中仲裁,差科道官於後麵複查,到時候隻留親王,其他一概重罪,以示陛下決心。”
朱厚照聞言撫掌頷首道:“好、好、好。”接著看向魏彬道:“日後文書由張大順管著。”
魏彬聞言心中更加悚然:“小小年紀竟然有這等見識,日後恐不下於王振、劉瑾等之流。”
皇帝將他安排到文書房,也是為了曆練他,司禮監製度: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旨意、聖諭、禦劄,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行。
現在等於是將一應奏本、旨意、聖諭、禦劄,皆有此人負責,司禮監仍是負責批改奏本。
司禮監設掌印一名,秉筆隨堂太監八九名,或四五名,凡每日奏文書,除皇帝禦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除此之外每日早晨,或非朝講之日,及申時後,掌印過司房看文書,秉筆、隨堂人各有室,挨次細看先,先看文書房外本,次看監官與簿文書。地點就在雲台右門之北,隆宗門之南,坐東朝西房一連,名協恭堂
朱厚照才不管他們怎麽想的呢,本來自宣宗以來,司禮監中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如蘇進;掌印秩尊,視元輔如魏彬;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隨堂,如眾輔焉。每天申時進行交接,輪流值班。以長度一寸多一麵象牙小牌,為憑證進行交接。
班次按照十二地支輪流:稱為 “頭頂” 的,要完整值守一天一夜;稱為 “守早” 的,從卯時到申時;稱為 “守晚” 的,從申時到次日天明;稱為 “末頂” 的,也要完整值守一天一夜,之後才能下班休息四天。
不過可以明確,如今的司禮監的人員人手是可以的,在京四位,魏彬、陳敬、蘇進,張雄,在外兩位,張永、穀大用。
不過經過朱厚照一折騰,在京的四位張雄以司禮監秉筆太監身份提督皇店,給自己收稅,張永在廣東替自己掌管已經擁有可觀戰力的新式海道衙門,穀大用提督外四家,坐鎮陝西。
於是人手就不夠了,不過不夠也就這樣了,內閣也才四個人!
張大順聽聞此言,立刻 “撲通” 一聲雙膝跪地,俯身叩首,口中高唿謝恩。朱厚照見此情形,臉上露出溫和神色,不得不又言辭懇切地勉勵了一番,也無非是鼓勵好好辦差不要辜負自己的期望。
過了片刻,朱厚照伸手拿起案幾上的另一本奏折,目光剛一觸及,隻見本上 “乞骸骨疏” 幾個大字醒目地映入眼簾,而落款人正是楊廷和。刹那間,朱厚照隻覺一陣頭疼之感襲來,眉頭也不自覺地微微皺起 。
他強忍著內心的煩悶,仔細將奏折看完,隨後略作思忖,拿起朱筆,在奏折上禦批了 “不準” 二字,便隨手將其放在了一旁。
在自己心中,此時絕非楊廷和離開朝堂的時候,朝廷諸多事務還需倚仗老楊的經驗與才能,雖然越來越覺得他多餘了。
恰在此時,劉全忠步入殿內,恭敬稟道:“萬歲爺,禮部尚書王瓚在外求見。”
朱厚照心中暗道:“他來幹什麽?”便道:“傳。”
須臾,王瓚入了暖閣,規規矩矩行了大禮後,挺直身子,高聲啟奏:“啟稟陛下,佛郎機使者皮萊資懇請迴國,此事關係重大,臣不敢擅專,故而特來請旨定奪 。”
朱厚照聽聞,微微挑眉,問道:“哦?怎麽,他不答應之前所議之事?”
王瓚連忙迴應道:“迴陛下,他稱自己不過是一介使臣,無權替他們國王做決定。如今大明已然大獲全勝,他竟言,不如大明派遣兵馬前往,大明親自收複滿剌加。”
朱厚照聽後,不禁朗聲大笑,說道:“你迴去告知他,他們遠渡重洋而來,不就是為了貿易嗎?朕也不為難他們,滿剌加朕不要了,隻需派軍前去駐軍,宣示我大明主權即可。以此為條件,朕便給他們頒發勘合文書,準許他們來我中華大地貿易通商,甚至可設立商行。”
王瓚聽聞皇帝這番話,心中仿若掀起驚濤駭浪,暗自思忖:“皇帝究竟意欲何為?”
朱厚照興致頗高,臉上洋溢著興奮之色,繼續說道:“如此一來,雙方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豈不是美事一樁 。”
王瓚道:“啟奏陛下,臣恐朝野沸騰啊。”
朱厚照卻擺手道:“無妨,你不用擔心,還有宋素卿這事兒,你辦的不錯,朕和郭勳說過了,過些日子,放他迴國,同時你修書一封,告訴日本國王,大內氏必須交出來。以此為報酬,朕給他們勘合文書。”
王瓚問道:“可是讓宋素卿帶迴?”
朱厚照道:“對,就讓他帶迴去。”
王瓚又問道:“陛下,大明也太吃虧了。”
朱厚照笑道:“哪裏吃虧了,朕覺著還好,告訴宋素卿,大明隻要大內氏。”
王瓚聞言心中暗道:“這也太兒戲了。”
魏彬也道:“小張說的對,萬歲爺,奴婢奉旨提督皇莊,也有百姓投獻,也有奸猾之徒妄獻,幸賴萬歲爺讓奴婢清查皇莊,對於妄獻之徒扭送官府,對於投獻之人,奴婢也是照例辦事,避免汙損了萬歲爺的聖明。”
朱厚照聞言沉吟不語,片刻後道:“張大順說的在理,要查也是隻能從妄獻這類去查。就如魏彬、蘇進言,孔府是聖人苗裔,查起來不好做,外麵也會議論。”
張大順卻道:“再大能大的過太祖不成?不過既然東廠番子已經探明孔府有此等劣行,那必定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隻是宮裏不能出麵,宮裏一旦出麵,外朝有心之人無論對錯,也會針對宮裏,宮裏就是秉公辦事也落了下風,萬歲爺也擔著不是,原先兗州早有奏報,郡王、將軍、儀嬪等並親王府多,皆受投充,欺壓良善。奴婢的意思,何不趁此機會褒獎孔府,令其接著欽差清查,妄獻投充之事,陛下居中仲裁,差科道官於後麵複查,到時候隻留親王,其他一概重罪,以示陛下決心。”
朱厚照聞言撫掌頷首道:“好、好、好。”接著看向魏彬道:“日後文書由張大順管著。”
魏彬聞言心中更加悚然:“小小年紀竟然有這等見識,日後恐不下於王振、劉瑾等之流。”
皇帝將他安排到文書房,也是為了曆練他,司禮監製度: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旨意、聖諭、禦劄,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行。
現在等於是將一應奏本、旨意、聖諭、禦劄,皆有此人負責,司禮監仍是負責批改奏本。
司禮監設掌印一名,秉筆隨堂太監八九名,或四五名,凡每日奏文書,除皇帝禦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除此之外每日早晨,或非朝講之日,及申時後,掌印過司房看文書,秉筆、隨堂人各有室,挨次細看先,先看文書房外本,次看監官與簿文書。地點就在雲台右門之北,隆宗門之南,坐東朝西房一連,名協恭堂
朱厚照才不管他們怎麽想的呢,本來自宣宗以來,司禮監中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如蘇進;掌印秩尊,視元輔如魏彬;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隨堂,如眾輔焉。每天申時進行交接,輪流值班。以長度一寸多一麵象牙小牌,為憑證進行交接。
班次按照十二地支輪流:稱為 “頭頂” 的,要完整值守一天一夜;稱為 “守早” 的,從卯時到申時;稱為 “守晚” 的,從申時到次日天明;稱為 “末頂” 的,也要完整值守一天一夜,之後才能下班休息四天。
不過可以明確,如今的司禮監的人員人手是可以的,在京四位,魏彬、陳敬、蘇進,張雄,在外兩位,張永、穀大用。
不過經過朱厚照一折騰,在京的四位張雄以司禮監秉筆太監身份提督皇店,給自己收稅,張永在廣東替自己掌管已經擁有可觀戰力的新式海道衙門,穀大用提督外四家,坐鎮陝西。
於是人手就不夠了,不過不夠也就這樣了,內閣也才四個人!
張大順聽聞此言,立刻 “撲通” 一聲雙膝跪地,俯身叩首,口中高唿謝恩。朱厚照見此情形,臉上露出溫和神色,不得不又言辭懇切地勉勵了一番,也無非是鼓勵好好辦差不要辜負自己的期望。
過了片刻,朱厚照伸手拿起案幾上的另一本奏折,目光剛一觸及,隻見本上 “乞骸骨疏” 幾個大字醒目地映入眼簾,而落款人正是楊廷和。刹那間,朱厚照隻覺一陣頭疼之感襲來,眉頭也不自覺地微微皺起 。
他強忍著內心的煩悶,仔細將奏折看完,隨後略作思忖,拿起朱筆,在奏折上禦批了 “不準” 二字,便隨手將其放在了一旁。
在自己心中,此時絕非楊廷和離開朝堂的時候,朝廷諸多事務還需倚仗老楊的經驗與才能,雖然越來越覺得他多餘了。
恰在此時,劉全忠步入殿內,恭敬稟道:“萬歲爺,禮部尚書王瓚在外求見。”
朱厚照心中暗道:“他來幹什麽?”便道:“傳。”
須臾,王瓚入了暖閣,規規矩矩行了大禮後,挺直身子,高聲啟奏:“啟稟陛下,佛郎機使者皮萊資懇請迴國,此事關係重大,臣不敢擅專,故而特來請旨定奪 。”
朱厚照聽聞,微微挑眉,問道:“哦?怎麽,他不答應之前所議之事?”
王瓚連忙迴應道:“迴陛下,他稱自己不過是一介使臣,無權替他們國王做決定。如今大明已然大獲全勝,他竟言,不如大明派遣兵馬前往,大明親自收複滿剌加。”
朱厚照聽後,不禁朗聲大笑,說道:“你迴去告知他,他們遠渡重洋而來,不就是為了貿易嗎?朕也不為難他們,滿剌加朕不要了,隻需派軍前去駐軍,宣示我大明主權即可。以此為條件,朕便給他們頒發勘合文書,準許他們來我中華大地貿易通商,甚至可設立商行。”
王瓚聽聞皇帝這番話,心中仿若掀起驚濤駭浪,暗自思忖:“皇帝究竟意欲何為?”
朱厚照興致頗高,臉上洋溢著興奮之色,繼續說道:“如此一來,雙方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豈不是美事一樁 。”
王瓚道:“啟奏陛下,臣恐朝野沸騰啊。”
朱厚照卻擺手道:“無妨,你不用擔心,還有宋素卿這事兒,你辦的不錯,朕和郭勳說過了,過些日子,放他迴國,同時你修書一封,告訴日本國王,大內氏必須交出來。以此為報酬,朕給他們勘合文書。”
王瓚問道:“可是讓宋素卿帶迴?”
朱厚照道:“對,就讓他帶迴去。”
王瓚又問道:“陛下,大明也太吃虧了。”
朱厚照笑道:“哪裏吃虧了,朕覺著還好,告訴宋素卿,大明隻要大內氏。”
王瓚聞言心中暗道:“這也太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