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吐蕃奴隸的大起義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各方勢力紛紛收到吐蕃內戰的消息,劍南西山的哥鄰羌、白狗羌、逋租羌、南水羌、弱水羌、悉董羌、清遠羌、咄壩羌等國紛紛請求內附。
殷無咎立刻在西山八國設立西山都督府,以韋皋為西山都督,並且還給部落首領授以官職,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以千戶製度實行統治。
這些羌人部落名義上稱國,實際上隻是較大的西羌部落而已,部落規模隻有幾千人到上萬人,以前經常在唐蕃兩國之間左右橫跳。
如今吐蕃內戰無暇顧及劍南西山的羌人部落,那麽他們隻能投降大夏帝國,故而韋皋很順利便完成任務。
同一時刻,南詔國同樣在橫斷山脈取得巨大勝利。
南詔王異牟尋發兵五千先行,暗中又率精兵數萬緊隨其後,晝夜兼行,沿著金沙江北上奇襲神川,大破吐蕃拿下鐵橋,先後奪取十幾座城池,收降吐蕃部眾十幾萬人。
與此同時,大宛太守蘇劫親自領兵兩萬攻取蔥嶺高原和大小勃律,吐蕃軍隊陸續知曉國中處於內戰,他們根本無力作戰,因而很快兵敗如山倒。
蘇劫俘虜吐蕃部眾男女老少八萬多人,直接把他們充為奴隸賣給沙陀國,並且還在當地設立勃律郡進行管理,留下五千軍隊加以鎮守。
吐蕃帝國的疆域麵積大幅度縮水,邊境地區基本喪失殆盡。
大夏和南詔兩國趁著吐蕃內戰,一鼓作氣攻占大片領土,吐蕃人已經沒有能力抵抗,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蔡邦氏和那囊氏兩大集團互相攻伐,他們迫切想要消滅掉對方,重新統一整個青藏高原,因此瘋狂壓榨國內的人力物力,雙方征調奴隸大肆修築堡壘和防禦工事。
此時此刻,吐蕃帝國的統治基礎已經變得混亂不堪,掌握武器的軍事貴族不斷榨取奴戶的財產,各地奴戶的生存空間幾乎快要被榨幹。
麵對吐蕃貴族和奴隸主的持續壓榨,越來越多的吐蕃奴戶逃離雅魯藏布江穀地,他們轉而北上逃往蘇毗如,在這過程奴隸階層也產生出暴動領袖。
吐穀渾人慕容喜在蘇毗如的眾龍驛拉起隊伍,他很快糾集上萬奴隸到處發起暴動,並且還派遣使者前往烏海城求見馬定德,希望能夠獲得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
由於馬定德跟慕容喜兩人互相認識,所以他便派人把使者護送到青海都督府的伏俟城。
殷無咎聞訊大喜,他巴不得吐蕃國內出現暴動領袖,旋即冊封吐穀渾人慕容喜為“蘇毗王”,還專門給他送去五千套棉甲。
慕容喜不僅得到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他還獲得五千套棉甲,頃刻間便把奴隸軍隊的戰鬥力提升起來,幾乎把整個蘇毗如攪得天翻地覆。
那囊氏集團很快便失去蘇毗如的控製,慕容喜以蘇毗王的名義裂土建國,割據著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巴顏喀拉山以南的廣大區域,他也正式成為大夏帝國的藩王。
殷無咎扶持慕容喜起義暴動,本來是想讓他分裂吐蕃帝國。
沒想到慕容喜野心甚大,他是出自吐穀渾王族,故而做夢都想裂土建國,恰逢殷無咎冊封他為蘇毗王,他幹脆借此名分在青藏高原建立蘇毗國。
對此殷無咎自然也是喜聞樂見,他直接把蘇毗國視為大夏帝國的藩屬國。
雖然慕容喜出自吐穀渾王族,但他從小到大都是奴隸階層,天然厭惡吐蕃貴族,更別說他的國家吐穀渾就是毀於吐蕃之手。
現在慕容喜得到殷無咎的鼎力支持,他身邊聚集著越來越多的吐蕃奴戶,於是準備積蓄力量,尋找時機反攻邏些城。
目前吐蕃國內出現四個割據政權,奴隸階層揭竿而起,提出“不砍山頭,要砍人頭 ”的口號,到處發動奴隸大起義,企圖推翻吐蕃王族和貴族集團。
從神武二十七年一直打到神武三十年,吐蕃內戰不僅沒有結束跡象,反而還變得越來越加激烈,先後已經造成上百萬人的死亡,大量年輕丁壯損失殆盡。
最要命的是,尚結息手握重兵坐山觀虎鬥,他幹脆狠下心來幹掉牟如讚普,對外聲稱他暴斃而死。
尚結息手上掌握著八萬大軍,又是出自尚族琛氏,沒廬氏隻能選擇與其聯姻,兩大頂級貴族徹底拋棄吐蕃王室。
尚結息選擇在象雄地區自立為王,效仿蘇毗王慕容喜請求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
殷無咎得知尚結息竟然自立為王,隨即非常大方冊封他為象雄王。
短短不到五年時間,吐蕃帝國完全走向大分裂,吐蕃除去耗盡國力之外一無所得。
這場戰爭在底層百姓和奴隸們的麵前暴露出王族和貴族的可憎。
飽經戰爭之災的吐蕃奴隸和底層百姓無路可走,他們紛紛加入起義軍進行暴動,吐蕃王族成為眾矢之的。
這也是為什麽尚結息膽敢殺掉牟如讚普,因為他不再需要借助讚普的名義,繼續留著牟如讚普隻是禍害而已。
眼見吐蕃帝國一步一步走向深淵,殷無咎總算放心下來,他終於可以班師迴朝,不用繼續坐鎮在青海湖畔的伏俟城。
原本吐蕃帝國據守在堪稱天塹的青藏高原上,麵對任何國家而無後顧之憂,因此可以毫無顧忌向外輸出戰爭,借此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國家利益,而這也是吐蕃帝國擴張的根本原因。
可惜吐蕃人卻忘記一件事情,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先從內部瓦解。
其實早在天寶末年的時候,吐蕃帝國早已顯露出內戰跡象。
時任讚普赤德祖讚慘遭大臣殺害,蘇毗王沒陵讚見狀欲舉國內附大唐,然而卻遭吐蕃軍隊攔截所殺,蘇毗王子悉諾率其首領數十人歸附大唐。
就在蘇毗王子歸降這年,安祿山剛好在範陽郡起兵造反,整個大唐帝國完全處於內亂之中,連同西北地區的河隴唐軍都被抽調一空。
吐蕃帝國趁勢大舉對外擴張,不僅順利轉移國內矛盾渡過危機,而且享受到戰爭紅利,這反而大大加強吐蕃人的凝聚力,硬生生續命數十年的時間。
殷無咎立刻在西山八國設立西山都督府,以韋皋為西山都督,並且還給部落首領授以官職,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以千戶製度實行統治。
這些羌人部落名義上稱國,實際上隻是較大的西羌部落而已,部落規模隻有幾千人到上萬人,以前經常在唐蕃兩國之間左右橫跳。
如今吐蕃內戰無暇顧及劍南西山的羌人部落,那麽他們隻能投降大夏帝國,故而韋皋很順利便完成任務。
同一時刻,南詔國同樣在橫斷山脈取得巨大勝利。
南詔王異牟尋發兵五千先行,暗中又率精兵數萬緊隨其後,晝夜兼行,沿著金沙江北上奇襲神川,大破吐蕃拿下鐵橋,先後奪取十幾座城池,收降吐蕃部眾十幾萬人。
與此同時,大宛太守蘇劫親自領兵兩萬攻取蔥嶺高原和大小勃律,吐蕃軍隊陸續知曉國中處於內戰,他們根本無力作戰,因而很快兵敗如山倒。
蘇劫俘虜吐蕃部眾男女老少八萬多人,直接把他們充為奴隸賣給沙陀國,並且還在當地設立勃律郡進行管理,留下五千軍隊加以鎮守。
吐蕃帝國的疆域麵積大幅度縮水,邊境地區基本喪失殆盡。
大夏和南詔兩國趁著吐蕃內戰,一鼓作氣攻占大片領土,吐蕃人已經沒有能力抵抗,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蔡邦氏和那囊氏兩大集團互相攻伐,他們迫切想要消滅掉對方,重新統一整個青藏高原,因此瘋狂壓榨國內的人力物力,雙方征調奴隸大肆修築堡壘和防禦工事。
此時此刻,吐蕃帝國的統治基礎已經變得混亂不堪,掌握武器的軍事貴族不斷榨取奴戶的財產,各地奴戶的生存空間幾乎快要被榨幹。
麵對吐蕃貴族和奴隸主的持續壓榨,越來越多的吐蕃奴戶逃離雅魯藏布江穀地,他們轉而北上逃往蘇毗如,在這過程奴隸階層也產生出暴動領袖。
吐穀渾人慕容喜在蘇毗如的眾龍驛拉起隊伍,他很快糾集上萬奴隸到處發起暴動,並且還派遣使者前往烏海城求見馬定德,希望能夠獲得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
由於馬定德跟慕容喜兩人互相認識,所以他便派人把使者護送到青海都督府的伏俟城。
殷無咎聞訊大喜,他巴不得吐蕃國內出現暴動領袖,旋即冊封吐穀渾人慕容喜為“蘇毗王”,還專門給他送去五千套棉甲。
慕容喜不僅得到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他還獲得五千套棉甲,頃刻間便把奴隸軍隊的戰鬥力提升起來,幾乎把整個蘇毗如攪得天翻地覆。
那囊氏集團很快便失去蘇毗如的控製,慕容喜以蘇毗王的名義裂土建國,割據著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巴顏喀拉山以南的廣大區域,他也正式成為大夏帝國的藩王。
殷無咎扶持慕容喜起義暴動,本來是想讓他分裂吐蕃帝國。
沒想到慕容喜野心甚大,他是出自吐穀渾王族,故而做夢都想裂土建國,恰逢殷無咎冊封他為蘇毗王,他幹脆借此名分在青藏高原建立蘇毗國。
對此殷無咎自然也是喜聞樂見,他直接把蘇毗國視為大夏帝國的藩屬國。
雖然慕容喜出自吐穀渾王族,但他從小到大都是奴隸階層,天然厭惡吐蕃貴族,更別說他的國家吐穀渾就是毀於吐蕃之手。
現在慕容喜得到殷無咎的鼎力支持,他身邊聚集著越來越多的吐蕃奴戶,於是準備積蓄力量,尋找時機反攻邏些城。
目前吐蕃國內出現四個割據政權,奴隸階層揭竿而起,提出“不砍山頭,要砍人頭 ”的口號,到處發動奴隸大起義,企圖推翻吐蕃王族和貴族集團。
從神武二十七年一直打到神武三十年,吐蕃內戰不僅沒有結束跡象,反而還變得越來越加激烈,先後已經造成上百萬人的死亡,大量年輕丁壯損失殆盡。
最要命的是,尚結息手握重兵坐山觀虎鬥,他幹脆狠下心來幹掉牟如讚普,對外聲稱他暴斃而死。
尚結息手上掌握著八萬大軍,又是出自尚族琛氏,沒廬氏隻能選擇與其聯姻,兩大頂級貴族徹底拋棄吐蕃王室。
尚結息選擇在象雄地區自立為王,效仿蘇毗王慕容喜請求大夏皇帝的冊封認可。
殷無咎得知尚結息竟然自立為王,隨即非常大方冊封他為象雄王。
短短不到五年時間,吐蕃帝國完全走向大分裂,吐蕃除去耗盡國力之外一無所得。
這場戰爭在底層百姓和奴隸們的麵前暴露出王族和貴族的可憎。
飽經戰爭之災的吐蕃奴隸和底層百姓無路可走,他們紛紛加入起義軍進行暴動,吐蕃王族成為眾矢之的。
這也是為什麽尚結息膽敢殺掉牟如讚普,因為他不再需要借助讚普的名義,繼續留著牟如讚普隻是禍害而已。
眼見吐蕃帝國一步一步走向深淵,殷無咎總算放心下來,他終於可以班師迴朝,不用繼續坐鎮在青海湖畔的伏俟城。
原本吐蕃帝國據守在堪稱天塹的青藏高原上,麵對任何國家而無後顧之憂,因此可以毫無顧忌向外輸出戰爭,借此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國家利益,而這也是吐蕃帝國擴張的根本原因。
可惜吐蕃人卻忘記一件事情,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先從內部瓦解。
其實早在天寶末年的時候,吐蕃帝國早已顯露出內戰跡象。
時任讚普赤德祖讚慘遭大臣殺害,蘇毗王沒陵讚見狀欲舉國內附大唐,然而卻遭吐蕃軍隊攔截所殺,蘇毗王子悉諾率其首領數十人歸附大唐。
就在蘇毗王子歸降這年,安祿山剛好在範陽郡起兵造反,整個大唐帝國完全處於內亂之中,連同西北地區的河隴唐軍都被抽調一空。
吐蕃帝國趁勢大舉對外擴張,不僅順利轉移國內矛盾渡過危機,而且享受到戰爭紅利,這反而大大加強吐蕃人的凝聚力,硬生生續命數十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