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禦駕親征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殷無咎坐在皇位上苦口婆心說道:“諸位愛卿,我朝已經連續二十年沒有對外征戰討伐,各地將士武備鬆弛,加之這些年來頻繁發生天災,民心不穩,故而才有逆賊起兵犯上作亂。”
“如今朝事盡數付之宰相,又有三公輔佐太子,朕才能帶著諸將平定叛亂,複修太祖神武皇帝的舊跡,唯有如此才能震懾不法分子,那些企圖犯上作亂的人才不敢起兵造反。”
聽著皇帝陛下真要領兵出征,右散騎常侍鄭畋站出來說道:“既然陛下聖意已決,還望允許微臣隨駕出征!”
“微臣也願隨駕出征!”
左散騎常侍蕭遘同樣跟著站出來發表意見。
“好,朕許你們兩人隨駕出征!”
殷無咎微微點頭表示非常滿意。
中書令盧攜本來還想上奏勸諫,可他望見衛國公蘇熙朝著自己使眼色,旋即沉默不語沒有發表意見。
宰相們下朝後聚集在一起。
崔彥昭麵露不滿怒斥道:“衛國公,陛下委任你為侍中令,你為什麽不勸諫啊?難道真要讓陛下萬金之軀去禦駕親征?要是他在外麵出現什麽意外,我等宰相可就難辭其咎啦!”
“尚書令不必多慮,我會派遣長子隨同陛下出征,更何況陛下這麽做也有他的道理,你們應該看得更遠一些。”
蘇熙語重心長解釋道:“天子八軍乃是太祖和太宗兩位皇帝所建立,先帝突然駕崩來不及交接給陛下,這其中可是隱藏著諸多隱患。”
“衛國公,你未必也太敏感了吧?”
盧攜對此有些嗤之以鼻,他鄭重其事說道:“雖說先帝未曾給陛下加冕,但是陛下登基繼位合理合法,普天之下誰敢說個不字?更何況禁軍將士乃是天子親兵,禁軍將士永遠隻會忠於皇帝陛下,這怎麽會有存在隱患呢。”
“中書令,你這是文人之見啊!”
蘇熙不厭其煩解釋道:“禁軍將士確實是天子親兵,但是皇帝陛下也要派遣大將統領,他總不可能像太祖神武皇帝那樣一手獨攬吧?這可是太宗孝文皇帝也做不到的事情。”
“昔日太祖神武皇帝之所以能夠牢牢控製住禁軍將士,那是因為他老人家這一生征戰沙場從無敗績,凡是禦駕親征必定馬到成功,他想要拿起屠刀殺人,又有誰能反抗他呢?”
“禁軍將士知道跟著太祖神武皇帝就能一直贏下去,加官進爵封妻蔭子,這足以俘獲所有人的心,畢竟成王敗寇的道理人人皆知,這麽簡單的道理難道你還不懂嗎?”
“此後曆代皇帝再也沒人像太祖神武皇帝那般一手獨攬,基本都是需要委派大將進行統領,在國泰民安的時候倒也不算什麽,可是現在天災頻繁舉國動蕩,你敢保證別人不會有心存二意?”
“此前皇帝陛下為何沒有委任我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是把這職位交給太府寺卿,究其原因也是陛下擔心我功高震主,日後這羽林軍將士到底要聽誰的?”
盧攜搖了搖頭反駁道:“衛國公,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陛下根本不是這樣的人,他若擔心你功高震主,為何還要委任你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你協同太府寺卿鎮壓叛亂?”
“中書令,你以為帶兵打仗這麽容易嗎?”
蘇熙一臉表情嚴肅說道:“從先帝登基繼位開始算起,我執掌羽林軍已經快要二十年,要是陛下不委任我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府寺卿哪裏有辦法指揮得動禁軍將士?”
“就算我願意把羽林軍全權交給太府寺卿,那他對於禁軍將士也不熟悉啊,為此皇帝陛下才需要我出馬協同,隻有這樣才能如臂使指!”
眾人聽到蘇熙這般解釋總算明白過來。
殷無咎確實想要為殷明仁積累威望,他可不願意看到軍權旁落,天子八軍乃是當朝皇帝的立身之本,一旦失去必定全國大亂。
如今天子八軍主要掌握在十六位大將軍的手上,衛國公蘇熙隻是其中之一而已,他是左羽林大將軍負責戍衛京師,另外還有右羽林大將軍高駢戍守東京府。
雖然十六位大將軍對於皇帝陛下忠心耿耿,但這不是殷無咎所樂意見到的,這跟他當年統領禁軍將士完全不同。
天子八軍分別為羽林軍、虎賁軍、龍驤軍、鷹揚軍、神武軍、龍武軍、天武軍、雄武軍。
各軍統領三十六個營,左右大將軍各有一人,大將軍下轄將軍兩人,另有中郎將協助處理軍務。
昔日殷無咎從來沒有委任過正二品的大將軍,撐破天就是給一個正三品的將軍,這大多數還是有名無實,另派中郎將協助處理軍務,各營校尉負責募兵和訓練。
禁軍校尉負責管理禁軍戶籍和日常訓練,隻有拿到皇帝詔令才能進行調兵,除此之外不得接受任何人調遣,隻忠於天子不忠於其他人。
而今這種情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曆代皇帝逐漸失去對於各營校尉的控製,故而不得已委任十六位大將軍統領天子八軍,並且還把權力集中到禁軍將領的身上。
所幸這幫禁軍將領還對皇帝陛下忠心耿耿,殷無咎準備幫助殷明仁積累威望,這樣他才能更好指揮天子八軍,而不是依靠於十六位大將軍。
殷無咎不允許禁軍將領掌握軍權,隻能賜予他們榮譽地位,平時宿衛京師入朝為官,戰時奉調出征領兵打仗。
自古以來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可不是什麽好征兆,隻有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才能王道,一旦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麽距離亡國也就不遠啦。
四十萬禁軍將士連續二十年沒有外出打仗,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戰鬥意誌完全比不過藩鎮邊軍,再這樣下去遲早都會翻車。
目前大夏軍隊已經開始出現弱幹強枝的情況,殷無咎可不想等到覆水難收再出來收拾局麵,他準備重振禁軍將士的雄風,喚醒這支無所畏懼的強大軍隊,為他們注入赫赫武德。
“如今朝事盡數付之宰相,又有三公輔佐太子,朕才能帶著諸將平定叛亂,複修太祖神武皇帝的舊跡,唯有如此才能震懾不法分子,那些企圖犯上作亂的人才不敢起兵造反。”
聽著皇帝陛下真要領兵出征,右散騎常侍鄭畋站出來說道:“既然陛下聖意已決,還望允許微臣隨駕出征!”
“微臣也願隨駕出征!”
左散騎常侍蕭遘同樣跟著站出來發表意見。
“好,朕許你們兩人隨駕出征!”
殷無咎微微點頭表示非常滿意。
中書令盧攜本來還想上奏勸諫,可他望見衛國公蘇熙朝著自己使眼色,旋即沉默不語沒有發表意見。
宰相們下朝後聚集在一起。
崔彥昭麵露不滿怒斥道:“衛國公,陛下委任你為侍中令,你為什麽不勸諫啊?難道真要讓陛下萬金之軀去禦駕親征?要是他在外麵出現什麽意外,我等宰相可就難辭其咎啦!”
“尚書令不必多慮,我會派遣長子隨同陛下出征,更何況陛下這麽做也有他的道理,你們應該看得更遠一些。”
蘇熙語重心長解釋道:“天子八軍乃是太祖和太宗兩位皇帝所建立,先帝突然駕崩來不及交接給陛下,這其中可是隱藏著諸多隱患。”
“衛國公,你未必也太敏感了吧?”
盧攜對此有些嗤之以鼻,他鄭重其事說道:“雖說先帝未曾給陛下加冕,但是陛下登基繼位合理合法,普天之下誰敢說個不字?更何況禁軍將士乃是天子親兵,禁軍將士永遠隻會忠於皇帝陛下,這怎麽會有存在隱患呢。”
“中書令,你這是文人之見啊!”
蘇熙不厭其煩解釋道:“禁軍將士確實是天子親兵,但是皇帝陛下也要派遣大將統領,他總不可能像太祖神武皇帝那樣一手獨攬吧?這可是太宗孝文皇帝也做不到的事情。”
“昔日太祖神武皇帝之所以能夠牢牢控製住禁軍將士,那是因為他老人家這一生征戰沙場從無敗績,凡是禦駕親征必定馬到成功,他想要拿起屠刀殺人,又有誰能反抗他呢?”
“禁軍將士知道跟著太祖神武皇帝就能一直贏下去,加官進爵封妻蔭子,這足以俘獲所有人的心,畢竟成王敗寇的道理人人皆知,這麽簡單的道理難道你還不懂嗎?”
“此後曆代皇帝再也沒人像太祖神武皇帝那般一手獨攬,基本都是需要委派大將進行統領,在國泰民安的時候倒也不算什麽,可是現在天災頻繁舉國動蕩,你敢保證別人不會有心存二意?”
“此前皇帝陛下為何沒有委任我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是把這職位交給太府寺卿,究其原因也是陛下擔心我功高震主,日後這羽林軍將士到底要聽誰的?”
盧攜搖了搖頭反駁道:“衛國公,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陛下根本不是這樣的人,他若擔心你功高震主,為何還要委任你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你協同太府寺卿鎮壓叛亂?”
“中書令,你以為帶兵打仗這麽容易嗎?”
蘇熙一臉表情嚴肅說道:“從先帝登基繼位開始算起,我執掌羽林軍已經快要二十年,要是陛下不委任我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府寺卿哪裏有辦法指揮得動禁軍將士?”
“就算我願意把羽林軍全權交給太府寺卿,那他對於禁軍將士也不熟悉啊,為此皇帝陛下才需要我出馬協同,隻有這樣才能如臂使指!”
眾人聽到蘇熙這般解釋總算明白過來。
殷無咎確實想要為殷明仁積累威望,他可不願意看到軍權旁落,天子八軍乃是當朝皇帝的立身之本,一旦失去必定全國大亂。
如今天子八軍主要掌握在十六位大將軍的手上,衛國公蘇熙隻是其中之一而已,他是左羽林大將軍負責戍衛京師,另外還有右羽林大將軍高駢戍守東京府。
雖然十六位大將軍對於皇帝陛下忠心耿耿,但這不是殷無咎所樂意見到的,這跟他當年統領禁軍將士完全不同。
天子八軍分別為羽林軍、虎賁軍、龍驤軍、鷹揚軍、神武軍、龍武軍、天武軍、雄武軍。
各軍統領三十六個營,左右大將軍各有一人,大將軍下轄將軍兩人,另有中郎將協助處理軍務。
昔日殷無咎從來沒有委任過正二品的大將軍,撐破天就是給一個正三品的將軍,這大多數還是有名無實,另派中郎將協助處理軍務,各營校尉負責募兵和訓練。
禁軍校尉負責管理禁軍戶籍和日常訓練,隻有拿到皇帝詔令才能進行調兵,除此之外不得接受任何人調遣,隻忠於天子不忠於其他人。
而今這種情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曆代皇帝逐漸失去對於各營校尉的控製,故而不得已委任十六位大將軍統領天子八軍,並且還把權力集中到禁軍將領的身上。
所幸這幫禁軍將領還對皇帝陛下忠心耿耿,殷無咎準備幫助殷明仁積累威望,這樣他才能更好指揮天子八軍,而不是依靠於十六位大將軍。
殷無咎不允許禁軍將領掌握軍權,隻能賜予他們榮譽地位,平時宿衛京師入朝為官,戰時奉調出征領兵打仗。
自古以來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可不是什麽好征兆,隻有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才能王道,一旦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麽距離亡國也就不遠啦。
四十萬禁軍將士連續二十年沒有外出打仗,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戰鬥意誌完全比不過藩鎮邊軍,再這樣下去遲早都會翻車。
目前大夏軍隊已經開始出現弱幹強枝的情況,殷無咎可不想等到覆水難收再出來收拾局麵,他準備重振禁軍將士的雄風,喚醒這支無所畏懼的強大軍隊,為他們注入赫赫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