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前世的家鄉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 作者:南丐四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上河村迴來後 。
李有福便馬不停蹄地開始安排手下 。
他繼續按照以前的計劃,讓手下四處收購各種生活類庫存物資 。
無論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隻要質量過得去,價格合適,他通通都要收入囊中 。
而他自己,則偷偷踏上了尋找前世父母的旅途 。
前世,李有福虧欠親人太多人情 。
這一世,既然有機會報答這份恩情,他自然下定決心,要想辦法加倍奉還 。
與家人告別後,他先來到浙江溫州、杭州、金華等地,看望在這些地方收集貨源的手下 。
他與環球貿易公司明麵上的老板王勇會麵,認真聆聽王勇的工作匯報 。
聽到滿意之處,他便點點頭,示意王勇他們繼續努力 。
如今,這些負責收貨的人,最低都拿著每月六十塊錢的底薪 。
像王勇,底薪也不過兩百塊 。
但他們的提成相當可觀,收購的庫存貨物越多,提成就越高 。
收購價格越低,提成就越高 。
所以,不管是在滿洲裏收貨的人,還是在京城、溫州、杭州、金華等地收貨的人,基本上每月收入都不低於一千塊錢 。
這也是他的貨物能夠快速收集起來的一個關鍵原因 。
畢竟,雖然各地廠家的庫存貨不少,但也得有人四處奔波去收購啊 。
告別手下後,他獨自開車前往前世的老家 。
前世,他的家鄉在湖南的一個小村莊裏 。
那些曾經欠下的人情,他都一一記在一個小本子上 。
還按照時間線推算,他把親人們現在的年紀列成了一張表格 :
父親,李君輝,今年23歲 。
母親,蘇婉清,22歲 。
伯伯,李軍彥,今年28歲。
伯母,朱小青,26歲。
堂哥,李佑翰,今年應該7歲。
堂弟,李佑熙,今年四歲。
至於叔叔,不提也罷,前世他家算是最有錢的親戚,但兩家很少往來,當初他家可是一分錢都沒有借給李有福。
這一世,李有福同樣也不會跟他打交道。
舅舅:蘇誌勇,20歲,蘇婉清的弟弟,性格豪爽,前世在當地工廠做技術工人,為人熱情,很願意幫助別人,手頭有些積蓄,在李有福前世買房時慷慨解囊 。
不過現在,他應該還沒開始進廠。
姨媽:蘇秀琴,26歲,蘇婉清的姐姐,如果按照以前的軌跡發展,她會在2010年夏季在鎮上開一家小商店。
姨媽精明能幹,盡管自家生意也需資金周轉,但還是在李有福父母的請求下借了錢 。
姑姑:李君梅,19歲,李君輝的妹妹,前世在浙江溫州鞋廠打工,生活節儉,為了侄子買房,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積蓄 。
鄰居大哥:張大海,30歲,為人正直,和李君輝關係很好,在李有福前世父母借錢時,毫不猶豫地拿出了八千塊錢 。
父親發小:趙強,23歲,李君輝的同村同學,在城裏做點小生意,得知李君輝為兒子買房湊首付有困難,也伸出了援手 。
表叔:陳林,40歲,李君輝母親那邊的親戚,在縣城裏有個小作坊,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借錢時比較大方,希望能幫上李有福的忙 。
大姐,現在應該兩歲多了 。
李有福先把車開到湖南境內的一個縣城 。
然而,眼前的景象與他記憶中的有所不同 。
他把車開到一座山腳下,瞬間將車子收進空間裏,接著從空間拿出自行車,沿著一條小路往村裏騎去 。
此時,去往村裏的路還未修成公路,隻能騎自行車通行 。
即便如此,這條僅有兩米寬的泥巴路也是坑坑窪窪,有些地方還積著水 。
騎行了二裏地,快到村子時,他又把自行車收進空間 。
隨後取出一頂帽子戴上,拉低帽簷,緩緩朝著這個依山而建的村子走去 。
眼前的村子,宛如一幅未經雕琢的古樸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舒展 。
村子的入口,是一棵古老的槐樹 。
它盤根錯節,粗壯的樹幹需兩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 。
斑駁的樹皮猶如老人臉上的皺紋,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
繁茂的枝葉向四周肆意伸展,宛如一把巨大的綠傘,為過往行人遮蔽烈日 。
樹下,擺放著幾塊形狀各異的石頭,那是村民們農閑時休憩、談天的地方 。
石麵上一道道磨痕,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無數個悠閑午後的家長裏短 。
沿著蜿蜒曲折的泥土小路深入村子,兩旁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棟棟房屋 。
大多是土坯房,牆壁由泥土和著稻草夯實而成 。
歲月的風雨在上麵留下了深淺不一的印記 。
屋頂覆蓋著層層疊疊的茅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故事 。
李有福站在遠處,遙遙看了看自己前世家裏的房子。
看到有幾個村裏的孩童看著他,好奇地準備向他走過來,他趕緊轉身快步離開了這裏。
遠離村子之後,在無人的地方,放出自行車,騎著車子就去了外麵的集鎮。
外麵的集鎮,每到十四、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都會趕集。
驀然到村裏去有些不妥,李有福決定跟他前世的父親和母親來個偶遇。
剛好明天就是農曆十八,正是趕集的時間。
希望明天他的父母,會來鎮上趕集吧。
李有福沒有去鎮上,而是在去鎮上這條路的盡頭,沿著山坡向上爬了十幾米遠,開辟了一個臨時的住所。
他準備明天早上在這裏蹲點守候,看他父母去沒去鎮上趕集。
環顧四周無人之後,他身影一閃,瞬間進入了空間。
現在距離明天早上時間還早,沒必要待在這裏受苦。
李有福便馬不停蹄地開始安排手下 。
他繼續按照以前的計劃,讓手下四處收購各種生活類庫存物資 。
無論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隻要質量過得去,價格合適,他通通都要收入囊中 。
而他自己,則偷偷踏上了尋找前世父母的旅途 。
前世,李有福虧欠親人太多人情 。
這一世,既然有機會報答這份恩情,他自然下定決心,要想辦法加倍奉還 。
與家人告別後,他先來到浙江溫州、杭州、金華等地,看望在這些地方收集貨源的手下 。
他與環球貿易公司明麵上的老板王勇會麵,認真聆聽王勇的工作匯報 。
聽到滿意之處,他便點點頭,示意王勇他們繼續努力 。
如今,這些負責收貨的人,最低都拿著每月六十塊錢的底薪 。
像王勇,底薪也不過兩百塊 。
但他們的提成相當可觀,收購的庫存貨物越多,提成就越高 。
收購價格越低,提成就越高 。
所以,不管是在滿洲裏收貨的人,還是在京城、溫州、杭州、金華等地收貨的人,基本上每月收入都不低於一千塊錢 。
這也是他的貨物能夠快速收集起來的一個關鍵原因 。
畢竟,雖然各地廠家的庫存貨不少,但也得有人四處奔波去收購啊 。
告別手下後,他獨自開車前往前世的老家 。
前世,他的家鄉在湖南的一個小村莊裏 。
那些曾經欠下的人情,他都一一記在一個小本子上 。
還按照時間線推算,他把親人們現在的年紀列成了一張表格 :
父親,李君輝,今年23歲 。
母親,蘇婉清,22歲 。
伯伯,李軍彥,今年28歲。
伯母,朱小青,26歲。
堂哥,李佑翰,今年應該7歲。
堂弟,李佑熙,今年四歲。
至於叔叔,不提也罷,前世他家算是最有錢的親戚,但兩家很少往來,當初他家可是一分錢都沒有借給李有福。
這一世,李有福同樣也不會跟他打交道。
舅舅:蘇誌勇,20歲,蘇婉清的弟弟,性格豪爽,前世在當地工廠做技術工人,為人熱情,很願意幫助別人,手頭有些積蓄,在李有福前世買房時慷慨解囊 。
不過現在,他應該還沒開始進廠。
姨媽:蘇秀琴,26歲,蘇婉清的姐姐,如果按照以前的軌跡發展,她會在2010年夏季在鎮上開一家小商店。
姨媽精明能幹,盡管自家生意也需資金周轉,但還是在李有福父母的請求下借了錢 。
姑姑:李君梅,19歲,李君輝的妹妹,前世在浙江溫州鞋廠打工,生活節儉,為了侄子買房,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積蓄 。
鄰居大哥:張大海,30歲,為人正直,和李君輝關係很好,在李有福前世父母借錢時,毫不猶豫地拿出了八千塊錢 。
父親發小:趙強,23歲,李君輝的同村同學,在城裏做點小生意,得知李君輝為兒子買房湊首付有困難,也伸出了援手 。
表叔:陳林,40歲,李君輝母親那邊的親戚,在縣城裏有個小作坊,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借錢時比較大方,希望能幫上李有福的忙 。
大姐,現在應該兩歲多了 。
李有福先把車開到湖南境內的一個縣城 。
然而,眼前的景象與他記憶中的有所不同 。
他把車開到一座山腳下,瞬間將車子收進空間裏,接著從空間拿出自行車,沿著一條小路往村裏騎去 。
此時,去往村裏的路還未修成公路,隻能騎自行車通行 。
即便如此,這條僅有兩米寬的泥巴路也是坑坑窪窪,有些地方還積著水 。
騎行了二裏地,快到村子時,他又把自行車收進空間 。
隨後取出一頂帽子戴上,拉低帽簷,緩緩朝著這個依山而建的村子走去 。
眼前的村子,宛如一幅未經雕琢的古樸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舒展 。
村子的入口,是一棵古老的槐樹 。
它盤根錯節,粗壯的樹幹需兩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 。
斑駁的樹皮猶如老人臉上的皺紋,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
繁茂的枝葉向四周肆意伸展,宛如一把巨大的綠傘,為過往行人遮蔽烈日 。
樹下,擺放著幾塊形狀各異的石頭,那是村民們農閑時休憩、談天的地方 。
石麵上一道道磨痕,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無數個悠閑午後的家長裏短 。
沿著蜿蜒曲折的泥土小路深入村子,兩旁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棟棟房屋 。
大多是土坯房,牆壁由泥土和著稻草夯實而成 。
歲月的風雨在上麵留下了深淺不一的印記 。
屋頂覆蓋著層層疊疊的茅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故事 。
李有福站在遠處,遙遙看了看自己前世家裏的房子。
看到有幾個村裏的孩童看著他,好奇地準備向他走過來,他趕緊轉身快步離開了這裏。
遠離村子之後,在無人的地方,放出自行車,騎著車子就去了外麵的集鎮。
外麵的集鎮,每到十四、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都會趕集。
驀然到村裏去有些不妥,李有福決定跟他前世的父親和母親來個偶遇。
剛好明天就是農曆十八,正是趕集的時間。
希望明天他的父母,會來鎮上趕集吧。
李有福沒有去鎮上,而是在去鎮上這條路的盡頭,沿著山坡向上爬了十幾米遠,開辟了一個臨時的住所。
他準備明天早上在這裏蹲點守候,看他父母去沒去鎮上趕集。
環顧四周無人之後,他身影一閃,瞬間進入了空間。
現在距離明天早上時間還早,沒必要待在這裏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