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王誠請漢軍相助蕭功曹奏對語出驚人!
河南王一見常山王已到,立刻準備為雙方進行引薦。可未等他開口,韓信已先行施禮詢道:“常山王,您為何會到此啊?”
常山王張耳不識韓信,見對方行禮問詢,便還禮迴道:“在下是來與河南王商議要事的。敢問這位壯士是誰?在下有些眼拙了。”
聞得張耳不以王居,而且很是謙卑,韓信很是驚奇。而河南王見得張耳問及韓信身份,便趕忙為其介紹道:“常山王,這位便是助漢王出蜀的韓信韓元帥!”
得知對方是韓信,常山王立刻麵露驚訝之情。他已經聽聞了對方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謀略,故而對對方很是敬佩。
“原來是漢王的韓元帥,久仰久仰!”
看到雙方已是互識,河南王隨及笑道:“常山王,實不相瞞,您托付本王之事,著實有些為難。不過你不必憂慮。今日之所以請你過來,便是希望你與韓元帥見上一見,因為隻有他,或許能助你一助。”
聽得河南王之言,常山王頓時雙眼一亮。在反複審視了韓信許久之後,他便急忙拱手言道:“韓元帥足智多謀,相信定能幫助在下。還望韓元帥切莫推辭啊!”
韓信在聽完二人一番言語之後,立刻明白了那以重酬相托要事的正是常山王張耳。而河南王在常山王發了請求之後,立刻開始向韓信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了。
“韓元帥有所不知!在韓楚大戰爆發之前,常山王的領地突遭南皮陳餘偷襲,而那陳餘更是勾結了代王來瓜分常山王的領地。”
河南王申陽說到此時,稍稍停頓了一下。而常山王張耳則是接著對方話頭,繼續言道:“在下當時國力有所不足,因此隻能苦苦支撐。奈何那賊子陳餘勢大,在下便隻得四處求援。結果諸侯無一人相幫,不過在下也可理解,畢竟人人均有難處。但令在下萬沒想到的是,那諸侯之首的項羽,不僅不願相幫,反而用計坑騙在下!枉我昔日一直對他西楚言聽計從,想不到卻落得如此下場,當真是報應不爽啊!”
聞得項羽肯騙了常山王,韓信很是好奇。而張耳一見對方不明就裏,便隻得繼續釋道:“在下派人去求援西楚,本指望項羽能派兵相援或是出麵調停此事,可萬沒想到,他項羽口中答應出兵相助,結果卻按兵不動,害得在下傾盡國力苦戰陳餘與代王兵馬,最後落了個城破國失的下場!幸得禁衛軍拚死一搏,在下方才逃了出來,如今在下的兵力,已經不足兩千了。現在想來,那項羽不過是想讓在下抱著一線希望,與陳餘拚個兩敗俱傷,以便他日後獨占領地罷了。”
常山王言罷之後,立刻露出了憤恨的表情。而韓信聽到此時,也已經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那常山王您的意思是希望有人幫你奪迴領地?!”
看到對方已經明白,常山王急忙迴道:“韓元帥所言極是,這正是在下所求之事。隻要韓元帥能助我打迴領地雪恥,那在下願自降為官或是歸田為民,並且獻出領地。而且在下還有一批錢糧藏於國內,外人均是不知其藏匿地點,隻要能幫在下出了這口惡氣,那錢糧也願雙手奉上!”
直到此時,韓信已經徹底明白了重酬是什麽了。想到可以名正言順得到大片領地,又能獲得巨大的錢糧犒賞,這就難怪諸侯王都心動了。
河南王見韓信並未表態,便打算相助常山王美言幾句。可未等他開口,那常山王卻突然對著韓信躬身言道:“韓元帥,在下不想欺瞞於你。我之所以會國立受損,無法應付陳餘,其實是因為在下聽了項羽的指派,曾經援魏擊韓。結果我大軍被韓軍所破,故而才實力不濟。在下知道漢王與閣下都與韓王交情匪淺,因此才如實相告。如今在下已經認清了項羽和範增的真麵目,決心不再受他們蠱惑,因此希望韓元帥不計前嫌,出手相助。不過,元帥若是對於在下抗韓一事有所怨惱,而不願相助,那在下也絕無怨言。”
見常山王如此坦誠,河南王不免有些焦急。為了防止韓信因怨恨而放棄出兵,他便趕忙陳述道:“韓元帥可能還有一事不知,那陳餘占了河南王領土之後,便擁立代王為趙王,而且還派使與西楚接觸。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是想投靠西楚,穩固自己的實力啊!”
其實韓信早已知曉了韓國滅魏與擊敗常山王援軍一事。但他未想到的是對方居然敢於自己承認,這也足見對方是個誌誠君子。而且得知了趙國要投靠西楚,便覺得必須要有所決斷。沉思許久之後,韓信終於有了態度,而這也讓常山王看到了希望。
“常山王既然已經知道了項羽與範增的真麵目,那自然是好。慶幸大王您無恙,終歸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至於幫大王奪迴領土一事,在下難以自己做主。不過我欲派一名衛士,前往我王之處,說明此間之事。待到我王有了王命,在下一定相幫!”
聽完韓信之言,常山王終於露出了笑容。同時向著韓信再三言謝,而且言明不要再叫他什麽常山王,以示自己讓位之意。而韓信在再三推辭對方的言謝之後,立刻命手下一名衛士,即刻前往劉邦之處,奏報此間事宜。
河南王申陽見到事有希望,立刻命人準備酒宴,並且言明是慶祝韓國脫險。而韓信再三婉拒不成,便隻得入席了。
劉邦在得了三秦兵馬之後,便馬不停蹄的向著韓國進發了。而在快要到達韓境之時,韓信所派的衛士正好趕至。在得知常山王之事後,劉邦立刻陷入了迷茫,因為他對是否應該出兵相助張耳一事,十分的頭痛。
“你們大家都說說,韓信派使前來請命。本王到底該不該助那張耳出兵?”
漢軍諸將聞聽劉邦相問,隨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當日子房圍魏救韓,那張耳匹夫居然聽從西楚調遣,助魏抗韓,俺看不用幫他。如今的下場是他咎由自取!”
樊噲剛剛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夏侯嬰便隨及接道:“我同意樊噲的意見,那張耳如今被項羽利用完了,沒了價值便來投靠別人,這種人的話怎麽能信。而他所謂的讓土之說更是可笑。如今他已沒有國土,我們打下之後,自然是我們的,用得著他讓嗎?!”
眾將之中大多讚同樊噲與夏侯嬰的意見,可周勃此時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大王,微臣之見,我們還是可以幫一下那張耳的。畢竟他還有大批量錢糧相贈。就算沒有這些,我們也不能放任那陳餘和趙王。既然他們有了投楚之意,日後便會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別的暫且不提,單說現在的趙國領土一事。他西臨我三秦之地,東靠反抗項羽的三齊。倘若對方與西楚聯手攻齊,那三齊定是朝不保夕。而一旦項羽解決了三齊,便又會騰出手來,攻擊韓國的!而且到了那時,那趙王也可直擊我三秦領土,我們便要麵臨多線作戰的窘境。因此我覺得那趙土,的確是我們應該爭取之地!”
樊噲等人雖然不願幫助張耳,但對於周勃的領土見解還是很讚同的。
劉邦在聽完眾人意見之後,均是覺得有理。而最終,他選擇詢問蕭何的意見,以作參考。
“蕭何,你一向賢明有佳,而且不會被感情所左右,你且說說,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此事。”
聞聽劉邦詢問自己,蕭何微微沉思了一會。待到有了頭緒之後,蕭何便拱手迴道:“大王,微臣讚成周勃的意見。這出兵伐趙一事,刻不容緩。不過微臣還有一些不同的見解,還望大王莫要怪罪。”
見到蕭何說話如此小心謹慎,劉邦當下有些不悅。“蕭何,雖說我現在是個王,但咱們是一起起義的兄弟。有什麽話你隻管明說,談什麽怪罪?!你這是在罵我劉邦擺架子了嗎?”
聽到劉邦的斥責,蕭何隨及笑了笑。跟著便沉聲說道:“大王誤會,隻因微臣意見過於大膽。故而才會先禮後兵。其實微臣是想打下趙地,然後讓那張耳做趙王,繼續統領趙地!就連對方所說的錢糧也一並不要!”
眾人聞聽蕭何之言,皆是驚訝無比。而樊噲更是第一時間便應聲喊了起來。“不是吧,蕭何!俺沒聽錯吧?出兵俺可以理解!畢竟趙地是我們必爭之地。可打完啥也不要,那咱圖啥?難道將士的血都白流了嗎?!”
劉邦在聽完蕭何的意見之後,並未急於表態,隻在一聲苦笑之後,方才緩緩言道:“你還別說,蕭何你的想法確實很大膽。不過既然你有此意,想來必然有你的道理,你且說說,為何要如此?!難道你就不怕張耳得了領土,翻臉無情,或是和那陳餘一樣,投靠西楚嗎?!”
蕭何一見劉邦願意聽聽自己的想法,當下輕笑了一聲。就在眾人都在苦苦等待他的解惑之時,他卻隻說了十六個字。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舊王舊民,換主不易!”未完待續。
河南王一見常山王已到,立刻準備為雙方進行引薦。可未等他開口,韓信已先行施禮詢道:“常山王,您為何會到此啊?”
常山王張耳不識韓信,見對方行禮問詢,便還禮迴道:“在下是來與河南王商議要事的。敢問這位壯士是誰?在下有些眼拙了。”
聞得張耳不以王居,而且很是謙卑,韓信很是驚奇。而河南王見得張耳問及韓信身份,便趕忙為其介紹道:“常山王,這位便是助漢王出蜀的韓信韓元帥!”
得知對方是韓信,常山王立刻麵露驚訝之情。他已經聽聞了對方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謀略,故而對對方很是敬佩。
“原來是漢王的韓元帥,久仰久仰!”
看到雙方已是互識,河南王隨及笑道:“常山王,實不相瞞,您托付本王之事,著實有些為難。不過你不必憂慮。今日之所以請你過來,便是希望你與韓元帥見上一見,因為隻有他,或許能助你一助。”
聽得河南王之言,常山王頓時雙眼一亮。在反複審視了韓信許久之後,他便急忙拱手言道:“韓元帥足智多謀,相信定能幫助在下。還望韓元帥切莫推辭啊!”
韓信在聽完二人一番言語之後,立刻明白了那以重酬相托要事的正是常山王張耳。而河南王在常山王發了請求之後,立刻開始向韓信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了。
“韓元帥有所不知!在韓楚大戰爆發之前,常山王的領地突遭南皮陳餘偷襲,而那陳餘更是勾結了代王來瓜分常山王的領地。”
河南王申陽說到此時,稍稍停頓了一下。而常山王張耳則是接著對方話頭,繼續言道:“在下當時國力有所不足,因此隻能苦苦支撐。奈何那賊子陳餘勢大,在下便隻得四處求援。結果諸侯無一人相幫,不過在下也可理解,畢竟人人均有難處。但令在下萬沒想到的是,那諸侯之首的項羽,不僅不願相幫,反而用計坑騙在下!枉我昔日一直對他西楚言聽計從,想不到卻落得如此下場,當真是報應不爽啊!”
聞得項羽肯騙了常山王,韓信很是好奇。而張耳一見對方不明就裏,便隻得繼續釋道:“在下派人去求援西楚,本指望項羽能派兵相援或是出麵調停此事,可萬沒想到,他項羽口中答應出兵相助,結果卻按兵不動,害得在下傾盡國力苦戰陳餘與代王兵馬,最後落了個城破國失的下場!幸得禁衛軍拚死一搏,在下方才逃了出來,如今在下的兵力,已經不足兩千了。現在想來,那項羽不過是想讓在下抱著一線希望,與陳餘拚個兩敗俱傷,以便他日後獨占領地罷了。”
常山王言罷之後,立刻露出了憤恨的表情。而韓信聽到此時,也已經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那常山王您的意思是希望有人幫你奪迴領地?!”
看到對方已經明白,常山王急忙迴道:“韓元帥所言極是,這正是在下所求之事。隻要韓元帥能助我打迴領地雪恥,那在下願自降為官或是歸田為民,並且獻出領地。而且在下還有一批錢糧藏於國內,外人均是不知其藏匿地點,隻要能幫在下出了這口惡氣,那錢糧也願雙手奉上!”
直到此時,韓信已經徹底明白了重酬是什麽了。想到可以名正言順得到大片領地,又能獲得巨大的錢糧犒賞,這就難怪諸侯王都心動了。
河南王見韓信並未表態,便打算相助常山王美言幾句。可未等他開口,那常山王卻突然對著韓信躬身言道:“韓元帥,在下不想欺瞞於你。我之所以會國立受損,無法應付陳餘,其實是因為在下聽了項羽的指派,曾經援魏擊韓。結果我大軍被韓軍所破,故而才實力不濟。在下知道漢王與閣下都與韓王交情匪淺,因此才如實相告。如今在下已經認清了項羽和範增的真麵目,決心不再受他們蠱惑,因此希望韓元帥不計前嫌,出手相助。不過,元帥若是對於在下抗韓一事有所怨惱,而不願相助,那在下也絕無怨言。”
見常山王如此坦誠,河南王不免有些焦急。為了防止韓信因怨恨而放棄出兵,他便趕忙陳述道:“韓元帥可能還有一事不知,那陳餘占了河南王領土之後,便擁立代王為趙王,而且還派使與西楚接觸。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是想投靠西楚,穩固自己的實力啊!”
其實韓信早已知曉了韓國滅魏與擊敗常山王援軍一事。但他未想到的是對方居然敢於自己承認,這也足見對方是個誌誠君子。而且得知了趙國要投靠西楚,便覺得必須要有所決斷。沉思許久之後,韓信終於有了態度,而這也讓常山王看到了希望。
“常山王既然已經知道了項羽與範增的真麵目,那自然是好。慶幸大王您無恙,終歸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至於幫大王奪迴領土一事,在下難以自己做主。不過我欲派一名衛士,前往我王之處,說明此間之事。待到我王有了王命,在下一定相幫!”
聽完韓信之言,常山王終於露出了笑容。同時向著韓信再三言謝,而且言明不要再叫他什麽常山王,以示自己讓位之意。而韓信在再三推辭對方的言謝之後,立刻命手下一名衛士,即刻前往劉邦之處,奏報此間事宜。
河南王申陽見到事有希望,立刻命人準備酒宴,並且言明是慶祝韓國脫險。而韓信再三婉拒不成,便隻得入席了。
劉邦在得了三秦兵馬之後,便馬不停蹄的向著韓國進發了。而在快要到達韓境之時,韓信所派的衛士正好趕至。在得知常山王之事後,劉邦立刻陷入了迷茫,因為他對是否應該出兵相助張耳一事,十分的頭痛。
“你們大家都說說,韓信派使前來請命。本王到底該不該助那張耳出兵?”
漢軍諸將聞聽劉邦相問,隨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當日子房圍魏救韓,那張耳匹夫居然聽從西楚調遣,助魏抗韓,俺看不用幫他。如今的下場是他咎由自取!”
樊噲剛剛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夏侯嬰便隨及接道:“我同意樊噲的意見,那張耳如今被項羽利用完了,沒了價值便來投靠別人,這種人的話怎麽能信。而他所謂的讓土之說更是可笑。如今他已沒有國土,我們打下之後,自然是我們的,用得著他讓嗎?!”
眾將之中大多讚同樊噲與夏侯嬰的意見,可周勃此時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大王,微臣之見,我們還是可以幫一下那張耳的。畢竟他還有大批量錢糧相贈。就算沒有這些,我們也不能放任那陳餘和趙王。既然他們有了投楚之意,日後便會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別的暫且不提,單說現在的趙國領土一事。他西臨我三秦之地,東靠反抗項羽的三齊。倘若對方與西楚聯手攻齊,那三齊定是朝不保夕。而一旦項羽解決了三齊,便又會騰出手來,攻擊韓國的!而且到了那時,那趙王也可直擊我三秦領土,我們便要麵臨多線作戰的窘境。因此我覺得那趙土,的確是我們應該爭取之地!”
樊噲等人雖然不願幫助張耳,但對於周勃的領土見解還是很讚同的。
劉邦在聽完眾人意見之後,均是覺得有理。而最終,他選擇詢問蕭何的意見,以作參考。
“蕭何,你一向賢明有佳,而且不會被感情所左右,你且說說,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此事。”
聞聽劉邦詢問自己,蕭何微微沉思了一會。待到有了頭緒之後,蕭何便拱手迴道:“大王,微臣讚成周勃的意見。這出兵伐趙一事,刻不容緩。不過微臣還有一些不同的見解,還望大王莫要怪罪。”
見到蕭何說話如此小心謹慎,劉邦當下有些不悅。“蕭何,雖說我現在是個王,但咱們是一起起義的兄弟。有什麽話你隻管明說,談什麽怪罪?!你這是在罵我劉邦擺架子了嗎?”
聽到劉邦的斥責,蕭何隨及笑了笑。跟著便沉聲說道:“大王誤會,隻因微臣意見過於大膽。故而才會先禮後兵。其實微臣是想打下趙地,然後讓那張耳做趙王,繼續統領趙地!就連對方所說的錢糧也一並不要!”
眾人聞聽蕭何之言,皆是驚訝無比。而樊噲更是第一時間便應聲喊了起來。“不是吧,蕭何!俺沒聽錯吧?出兵俺可以理解!畢竟趙地是我們必爭之地。可打完啥也不要,那咱圖啥?難道將士的血都白流了嗎?!”
劉邦在聽完蕭何的意見之後,並未急於表態,隻在一聲苦笑之後,方才緩緩言道:“你還別說,蕭何你的想法確實很大膽。不過既然你有此意,想來必然有你的道理,你且說說,為何要如此?!難道你就不怕張耳得了領土,翻臉無情,或是和那陳餘一樣,投靠西楚嗎?!”
蕭何一見劉邦願意聽聽自己的想法,當下輕笑了一聲。就在眾人都在苦苦等待他的解惑之時,他卻隻說了十六個字。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舊王舊民,換主不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