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接待(2)
年方八歲,被倉促拉出登基稱帝! 作者:天涯逍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考慮過這點。”
在沉默刹那後,熊嚴開口道:“為了避免這種事出現,負責接待的主辦大臣,必須要能讓南北兩軍抽調的健兒有所顧慮才行。”
“在兩國使團所謀所想,沒有完全暴露出來前,我朝必須要沉穩對待才行,不能受到時局的裹挾才行。”
“那卿家可有人選舉薦?”
楚淩撩撩袍袖,伸手去攙熊嚴道。
對心念社稷,心係天下的肱股棟梁,楚淩是尊重的,哪怕在一些時候,彼此觀念有所衝突,但隻要為了大虞好,為了社稷好,楚淩就不會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
“臣舉薦睿王殿下。”
迎著天子的注視,熊嚴講出所想舉薦之人。
楚淩眉頭微蹙起來。
天子的細微變化,讓熊嚴心跳加快不少。
“按製而言,有國派使團來訪,應以禮部、鴻臚寺等有司專司,主辦大臣或從其中挑選明確,或從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挑選。”
熊嚴微微低首道:“不過此次的情況,明顯於以往的不太一樣,臣覺得兩國使團來訪我朝,皆以聯姻作為訪問之核,且都牽扯到了睿王殿下,暫不管兩國是何打算,但此事在我朝傳開,勢必會有對睿王不利的言論出現。”
“臣認為堵不如疏,既然有人想算計什麽,那何不讓當事人出麵呢?這樣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再者言,北軍所轄各部之中,曆經殺伐的精兵悍將如雲,從他們之中挑選一批,氣勢上必比南軍高上一些,如果在中樞層麵,不能挑選一位合適人選,來作為主辦大臣的話,這不一定能夠鎮住他們。”
“睿王深得陛下信賴,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
“如果不選睿王的話,那恐就要從軍中挑選了,可真要是這樣,對於我朝而言就過猶不及了。”
看的真是透徹啊。
楚淩心底生出了感觸。
熊嚴講的這些,除了字麵意思外,還有幾層隱晦之言,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規諫自己,萬莫因敵國的一些做法,就對睿王有所懷疑。
可熊嚴並不知道,此前在禦前召開的廷議,楚淩當著他們的麵,對楚徽講一些話,就是為了讓楚徽把一些話挑明。
“皇弟年幼,卻不知他能否扛起這重擔啊。”
楚淩心裏是這樣想,表麵卻輕歎一聲道。
“這點陛下不必擔心。”
熊嚴忙道:“既是迎接兩國使團,中樞要定主辦大臣,那就要定協辦大臣,臣忝為禮部尚書,鬥膽請諫,望陛下能允準臣擔任協辦大臣之一,以協助睿王殿下辦好此事。”
言罷,熊嚴撩袍跪下,朝天子行跪拜之禮。
這是作為人臣必須要有的態度。
表明他所做一切,皆是為了中樞,為了社稷,絕沒有半點私心在其中。
“卿家快快請起。”
楚淩彎腰攙扶起熊嚴,伸手輕拍其手臂,言語間透著感慨道:“若我大虞上下,人人都能像卿家這般,那何愁大虞不能興盛啊!”
“這件事,朕考慮考慮。”
“不過在此之前,朕需要卿家舉薦些人選,以奔赴北疆與西涼,迎北虜、西川兩國使團進抵京畿。”
熊嚴不假思索道:“臣舉薦衛尉寺左少卿司馬錚持節赴北疆迎北虜使團,舉薦鴻臚寺丞王棟持節赴西涼迎西川使團。”
得罪誰都不能得罪文官啊。
聽到熊嚴這話,楚淩很想笑,但他卻忍了下來。
北虜使團這邊還好,是左少卿去的。
可西川使團就不同了,卻隻派位寺丞去的。
這就是對西川無聲的反擊。
“此外,臣懇請陛下能對平國公頒旨。”在楚淩思慮之際,熊嚴作揖再拜道:“以在北軍選派沉穩之將,統軍紀森嚴之士,分隨先迎隊伍一起,以此避免在兩國使團進抵京畿之際出現任何差池。”
“朕允了。”
楚淩沒有猶豫,對熊嚴表明態度,“此事就依卿之意來辦。”
“陛下聖明!”
熊嚴作揖拜道。
其實從西川九皇子夏吉要來訪大虞,熊嚴就一直在思考兩國使團來訪該如何解決,他要幫天子分憂,為社稷排憂才行。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熊嚴的底線。
他是禮部尚書不假,但這並不代表他一點軍事都不懂。
要知道他在來中樞之前,是在邊疆地帶做過官的,對於邊疆的戰事,也是經曆過一些的,盡管沒有在前線吧。
“陛下,還有一件事。”
“說。”
看了看低首的熊嚴,楚淩神情自若道。
“兩國使團迎至京畿,臣覺得應匯於神武府最佳。”熊嚴考慮了許久,這才向天子講出合適之地。
“在神武府的籌備,臣覺得不應以中樞有司出動,而該由京畿道刺史府來承辦,屆時兩國使團進抵前夕,中樞即可派主辦大臣、協辦大臣率一應迎接隊伍,前去神武府奉旨迎兩國使團即可。”
“這對京畿刺史府的壓力會不小吧。”
楚淩眉頭微蹙道。
“是有一定的壓力。”
熊嚴迴道:“倘若人手不夠,可從中樞有司抽選可靠之人,密赴神武府協辦,若缺一應開支,可從禮部、鴻臚寺等有司劃撥一部分。”
“但這件事,在明麵上必須由京畿道刺史府來辦,中樞不能表現的太過重視。”
熊嚴是何意,楚淩看出來了。
這是想以此安撫朝野間的情緒。
跟大虞有國仇的強敵來了,中樞這邊上趕著做各種事,怎麽?這是想向有國仇的強敵低頭不成?
真要在民間有此輿情的話,那對中樞是極其不利的。
而最不利的,其實是大虞天子。
“就按卿家之意來辦。”
楚淩伸手道:“此事就交給卿來協辦,朕會派人給京畿道刺史傳口諭,務必將此事辦好。”
“陛下聖明!”
熊嚴懸著的心落下不少,他是真的有些擔心自己的諫言,天子不會采納,畢竟天子的脾性太強勢了,先前所做種種就是最好的明證,可跟兩國來往這件事,必須要剛柔並濟才行,不能一味地隻知強硬,這樣其實是對本國很不利的。
在沉默刹那後,熊嚴開口道:“為了避免這種事出現,負責接待的主辦大臣,必須要能讓南北兩軍抽調的健兒有所顧慮才行。”
“在兩國使團所謀所想,沒有完全暴露出來前,我朝必須要沉穩對待才行,不能受到時局的裹挾才行。”
“那卿家可有人選舉薦?”
楚淩撩撩袍袖,伸手去攙熊嚴道。
對心念社稷,心係天下的肱股棟梁,楚淩是尊重的,哪怕在一些時候,彼此觀念有所衝突,但隻要為了大虞好,為了社稷好,楚淩就不會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
“臣舉薦睿王殿下。”
迎著天子的注視,熊嚴講出所想舉薦之人。
楚淩眉頭微蹙起來。
天子的細微變化,讓熊嚴心跳加快不少。
“按製而言,有國派使團來訪,應以禮部、鴻臚寺等有司專司,主辦大臣或從其中挑選明確,或從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挑選。”
熊嚴微微低首道:“不過此次的情況,明顯於以往的不太一樣,臣覺得兩國使團來訪我朝,皆以聯姻作為訪問之核,且都牽扯到了睿王殿下,暫不管兩國是何打算,但此事在我朝傳開,勢必會有對睿王不利的言論出現。”
“臣認為堵不如疏,既然有人想算計什麽,那何不讓當事人出麵呢?這樣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再者言,北軍所轄各部之中,曆經殺伐的精兵悍將如雲,從他們之中挑選一批,氣勢上必比南軍高上一些,如果在中樞層麵,不能挑選一位合適人選,來作為主辦大臣的話,這不一定能夠鎮住他們。”
“睿王深得陛下信賴,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
“如果不選睿王的話,那恐就要從軍中挑選了,可真要是這樣,對於我朝而言就過猶不及了。”
看的真是透徹啊。
楚淩心底生出了感觸。
熊嚴講的這些,除了字麵意思外,還有幾層隱晦之言,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規諫自己,萬莫因敵國的一些做法,就對睿王有所懷疑。
可熊嚴並不知道,此前在禦前召開的廷議,楚淩當著他們的麵,對楚徽講一些話,就是為了讓楚徽把一些話挑明。
“皇弟年幼,卻不知他能否扛起這重擔啊。”
楚淩心裏是這樣想,表麵卻輕歎一聲道。
“這點陛下不必擔心。”
熊嚴忙道:“既是迎接兩國使團,中樞要定主辦大臣,那就要定協辦大臣,臣忝為禮部尚書,鬥膽請諫,望陛下能允準臣擔任協辦大臣之一,以協助睿王殿下辦好此事。”
言罷,熊嚴撩袍跪下,朝天子行跪拜之禮。
這是作為人臣必須要有的態度。
表明他所做一切,皆是為了中樞,為了社稷,絕沒有半點私心在其中。
“卿家快快請起。”
楚淩彎腰攙扶起熊嚴,伸手輕拍其手臂,言語間透著感慨道:“若我大虞上下,人人都能像卿家這般,那何愁大虞不能興盛啊!”
“這件事,朕考慮考慮。”
“不過在此之前,朕需要卿家舉薦些人選,以奔赴北疆與西涼,迎北虜、西川兩國使團進抵京畿。”
熊嚴不假思索道:“臣舉薦衛尉寺左少卿司馬錚持節赴北疆迎北虜使團,舉薦鴻臚寺丞王棟持節赴西涼迎西川使團。”
得罪誰都不能得罪文官啊。
聽到熊嚴這話,楚淩很想笑,但他卻忍了下來。
北虜使團這邊還好,是左少卿去的。
可西川使團就不同了,卻隻派位寺丞去的。
這就是對西川無聲的反擊。
“此外,臣懇請陛下能對平國公頒旨。”在楚淩思慮之際,熊嚴作揖再拜道:“以在北軍選派沉穩之將,統軍紀森嚴之士,分隨先迎隊伍一起,以此避免在兩國使團進抵京畿之際出現任何差池。”
“朕允了。”
楚淩沒有猶豫,對熊嚴表明態度,“此事就依卿之意來辦。”
“陛下聖明!”
熊嚴作揖拜道。
其實從西川九皇子夏吉要來訪大虞,熊嚴就一直在思考兩國使團來訪該如何解決,他要幫天子分憂,為社稷排憂才行。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熊嚴的底線。
他是禮部尚書不假,但這並不代表他一點軍事都不懂。
要知道他在來中樞之前,是在邊疆地帶做過官的,對於邊疆的戰事,也是經曆過一些的,盡管沒有在前線吧。
“陛下,還有一件事。”
“說。”
看了看低首的熊嚴,楚淩神情自若道。
“兩國使團迎至京畿,臣覺得應匯於神武府最佳。”熊嚴考慮了許久,這才向天子講出合適之地。
“在神武府的籌備,臣覺得不應以中樞有司出動,而該由京畿道刺史府來承辦,屆時兩國使團進抵前夕,中樞即可派主辦大臣、協辦大臣率一應迎接隊伍,前去神武府奉旨迎兩國使團即可。”
“這對京畿刺史府的壓力會不小吧。”
楚淩眉頭微蹙道。
“是有一定的壓力。”
熊嚴迴道:“倘若人手不夠,可從中樞有司抽選可靠之人,密赴神武府協辦,若缺一應開支,可從禮部、鴻臚寺等有司劃撥一部分。”
“但這件事,在明麵上必須由京畿道刺史府來辦,中樞不能表現的太過重視。”
熊嚴是何意,楚淩看出來了。
這是想以此安撫朝野間的情緒。
跟大虞有國仇的強敵來了,中樞這邊上趕著做各種事,怎麽?這是想向有國仇的強敵低頭不成?
真要在民間有此輿情的話,那對中樞是極其不利的。
而最不利的,其實是大虞天子。
“就按卿家之意來辦。”
楚淩伸手道:“此事就交給卿來協辦,朕會派人給京畿道刺史傳口諭,務必將此事辦好。”
“陛下聖明!”
熊嚴懸著的心落下不少,他是真的有些擔心自己的諫言,天子不會采納,畢竟天子的脾性太強勢了,先前所做種種就是最好的明證,可跟兩國來往這件事,必須要剛柔並濟才行,不能一味地隻知強硬,這樣其實是對本國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