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此人雖然做皇帝做的很憋屈,但是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大大有名的。
主要是在中國的戲曲界非常有名。
元朝的時候,有個叫做劉唐卿的人寫了一出元劇,叫做《劉知遠白兔記》,這出戲後來成為四大元劇南戲之一,流傳千年,到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民間劇種,包括京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流傳,比較出名曲目有《磨房產子》、《井台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
喜歡聽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得更多一點。
《白兔記》講的是劉知遠年輕時是個窮光蛋,流浪街頭,與地主的女兒李三娘相愛相親,李老爺百般阻撓,說李三娘敗壞家風,罰李三娘在後院磨坊裏像個驢子似的磨米。李三娘當時已懷孕,被迫在磨房產子,生下了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也就是後來的後漢第二個皇帝漢隱帝。
劉知遠沒辦法,隻好跑去從軍,跟隨石敬瑭造反,富貴以後迴來迎娶被家人關在院子裏磨米的李三娘,頓時光宗耀祖,痛打各個欺負李三娘的土豪,演了一出讓人熱血紛騰,超級打臉的劇情。劉知遠登基做皇帝後,李三娘被劉知遠封為皇後,更是將打臉劇情推向了新的**。
多麽美好忠貞,十年相守不相忘的愛情故事啊!多麽催人淚下的劇情!是不是很牛逼?說的我也想馬上去聽一出《井台會》過一過幹癮!
可惜,那都是唱戲的人瞎編的!
李三娘倒是真有此人,李太後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人物。
劉知遠小時候是個給晉陽土豪李老爺家放馬的一個小牧童,後來結識了一幫當地的地痞流氓,天天好吃懶做打架鬥毆。有一次路上碰上了李家小姐,驚為天人,當天晚上就糾結一群流氓兄弟,假裝土匪闖進李家寨子,搶走了李三娘。
得罪了當地土豪,劉知遠隻好偷偷將李三娘安置在太原城裏的一個城中村裏,自己跑去當兵躲風頭,所幸後來被石敬瑭看中,做了後晉的大官,才總算可以正大光明地將李三娘當作老婆擺出台麵。
劉知遠建立後漢做了皇帝後,李三娘因為生了太子劉承佑,也就成了皇後,史稱李太後。
正史上,這場強搶民女的鬧劇,最終還是變成了一場皆大歡喜的結局。
所以說,劉知遠這種色膽包天的馬匪混混,拉著馮濛這個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酸文人,天天稱兄道弟沒事就誇幾句,你以為馮濛看不出來?
不就是打著自家女兒的主意嗎?
馮濛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酸文人,卻也不是傻子。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隻是沒想到女兒跑到石州來,躲過了劉知遠,卻落入了韓匡嗣手裏。
不過想想韓匡嗣這女婿也算不錯,年紀輕輕前途無限,反正自家女兒從小就將韓匡嗣的畫像貼在床頭當作偶像,嫁給韓匡嗣當然是一萬個願意,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投降了振武軍,正好可以避開晉國裏的一群餓狼!
可是,大流氓劉知遠卻不幹了!
劉知遠劉大叔,這個早有強搶民女的前科的大流氓,那可是憋了足足十年的時間,看著馮玉琲長大的!從一個拖著鼻涕,走路都走不穩,拉住他的衣角親熱地叫他叔叔的小小蘿莉,看著她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變得越來越漂亮,眼看馬上就要長熟了,可以摘下來吃了,哪知天有不測之風雲,到口的小白兔突然被一個小白臉拐跑了!
這特麽的也太打臉了吧!
正史上,馮玉琲後來是被石敬瑭看中,做媒嫁給了弟弟石重胤。心儀的美人被大老板搶走了,劉知遠為了保住飯碗和人頭,實在沒辦法這才罷休的。
但是現在馮玉琲卻是被韓匡嗣這小白臉搶走的,他如何能忍!
“打!攻下石州城,抓住韓匡嗣千刀萬剮!奪迴我的小美人!”
當然,劉知遠此時還不知道,韓匡嗣早已帶著馮家一家人離開了石州,這時都快到嵐州了。
五千晉軍騎兵來到石州城下,居然看到石州城門大開,石州守軍好像不知道晉軍已經來了似的。
平心而論,劉知遠也算是一代名將。
無論是南滅後唐,北拒契丹,平定各地叛亂,戰場經驗豐富,作戰素養還算是比較高的。
但是,韓匡嗣是什麽人!一個做事滴水不漏的聰明人!否則何大仙也不會一來就給他個掌書記的名分了。他會想不到你晉軍來報複?他會一點準備都沒有,就傻傻的敞開城門讓你衝進來?
就算韓匡嗣也是荷爾蒙衝頭,急吼吼地要趕迴振州去,盡快讓趙將軍做媒安排迎娶馮美人,爭取早日將馮玉琲小姑娘扒光了抱進被窩裏為所欲為,泄了胸中這團邪火。但是離開石州之前,倒也不至於一點後手都不留。
這些後手其實根本算不上是什麽高明的計策,也就是韓匡嗣隨手布下的陷阱而已。
隻是男人碰上女人的事情,總是心急如焚的,有捷徑就走捷徑的。劉知遠此刻作為大將的智慧,早已被胸中熊熊燃燒的妒忌之火遮住了眼睛,遠遠看見石州城門大開,想也不想就下令全軍突擊!
五千名晉軍騎兵連排隊都來不及,直接唿啦啦一大群爭先恐後地向著石州城門衝去!
從汾州過來,進入石州,需要過一條東川河。這條東川河不大,隻有不到大約五十米寬,河水也不深,河道正中間最深處大概有三五米深吧。
東川河中規中矩,想要直接騎馬涉水而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河水不深,河流平穩,造一座石橋倒也是很容易。
石州的南門前就有一條石橋,就是那種中原常見的傳統石橋,橋麵平整,可以容納四匹馬並行,平時行人和騎兵都是走這座石橋過河,一般拉貨的大車也可以走這座石橋。
過了石橋,大約再走兩百米,就是石州的護城河,吊橋和南門了。
石州城門守門的軍士突然看到大批騎兵瘋狂地集群衝鋒過來,嚇得趕緊驅散了門口的百姓和其他閑散人員,拚命地想關上城門,哪知剛才有一輛嫌城門稅太高,正在與守門士卒討價還價的滿載稻草的大車,卻是牢牢地卡在了城門口上,諾大的城門怎麽都關不上!
正在關門的石州軍士急了,連連嗬斥,長矛衝著車主的鼻子指指點點,再不移開大車,莫怪軍爺不客氣了。
誰知包括車主在內的幾條大漢卻不搭理他們,飛快地從大車上的稻草堆裏拿出了暗藏的長刀,要誓死捍衛這輛大車。
這就很明顯了,幾人都晉軍假扮的,專門來堵城門的,也算是晉軍使的一招詐城門的老套路。
守城門的石州兵足有十幾人,十幾支長矛一起捅了過去,哪想到那幾名大漢身手也不弱,乒乒乓乓你來我往拆了幾招,居然不落下風!
這下可是來不及了,晉軍騎兵已經衝上了石橋!
身後有人一聲大喊“閃開!”,那十幾名石州城門守軍立刻轉身就往城裏逃,讓出空蕩蕩的城門門洞後,城裏不知從什麽地方射來幾支箭,當場將這幾名假冒運稻草的晉軍射死。
但是,此時城門還是開著的呀!
隻聽轟隆隆一連串的撞擊聲,先行衝進門洞的晉軍重騎兵已經將城門完全推開,大批的晉軍騎兵猶如滾滾洪流,闖過石橋,闖過護城河的吊橋,一路毫無阻礙地衝進了城裏!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這些一路快馬加鞭衝進來的晉軍騎兵,一衝進城門才發現,尼瑪前麵還有一道更厚的城門!
大家還沒忘記吧,這石州城,可是有甕城的!
但是後麵源源不斷以最高速衝進來的其他晉軍騎兵,迫使跑在前麵的騎兵繼續向前,直到無路可走!
甕城的城牆上嘩啦一聲,數百名振武軍弓兵和石州軍弓兵露出頭來,無數的羽箭,暴雨般地從城牆上朝著被困在甕城中的晉軍騎兵們潑灑下來!
最可氣的是,明明剛才還很結實的石橋,這時也突然不知怎麽的,其中一段橋板莫名其妙地就垮塌下來,一下就將上千名衝過河的晉軍騎兵給截斷在東川河的那一頭!(未完待續。)。
主要是在中國的戲曲界非常有名。
元朝的時候,有個叫做劉唐卿的人寫了一出元劇,叫做《劉知遠白兔記》,這出戲後來成為四大元劇南戲之一,流傳千年,到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民間劇種,包括京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流傳,比較出名曲目有《磨房產子》、《井台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
喜歡聽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得更多一點。
《白兔記》講的是劉知遠年輕時是個窮光蛋,流浪街頭,與地主的女兒李三娘相愛相親,李老爺百般阻撓,說李三娘敗壞家風,罰李三娘在後院磨坊裏像個驢子似的磨米。李三娘當時已懷孕,被迫在磨房產子,生下了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也就是後來的後漢第二個皇帝漢隱帝。
劉知遠沒辦法,隻好跑去從軍,跟隨石敬瑭造反,富貴以後迴來迎娶被家人關在院子裏磨米的李三娘,頓時光宗耀祖,痛打各個欺負李三娘的土豪,演了一出讓人熱血紛騰,超級打臉的劇情。劉知遠登基做皇帝後,李三娘被劉知遠封為皇後,更是將打臉劇情推向了新的**。
多麽美好忠貞,十年相守不相忘的愛情故事啊!多麽催人淚下的劇情!是不是很牛逼?說的我也想馬上去聽一出《井台會》過一過幹癮!
可惜,那都是唱戲的人瞎編的!
李三娘倒是真有此人,李太後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人物。
劉知遠小時候是個給晉陽土豪李老爺家放馬的一個小牧童,後來結識了一幫當地的地痞流氓,天天好吃懶做打架鬥毆。有一次路上碰上了李家小姐,驚為天人,當天晚上就糾結一群流氓兄弟,假裝土匪闖進李家寨子,搶走了李三娘。
得罪了當地土豪,劉知遠隻好偷偷將李三娘安置在太原城裏的一個城中村裏,自己跑去當兵躲風頭,所幸後來被石敬瑭看中,做了後晉的大官,才總算可以正大光明地將李三娘當作老婆擺出台麵。
劉知遠建立後漢做了皇帝後,李三娘因為生了太子劉承佑,也就成了皇後,史稱李太後。
正史上,這場強搶民女的鬧劇,最終還是變成了一場皆大歡喜的結局。
所以說,劉知遠這種色膽包天的馬匪混混,拉著馮濛這個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酸文人,天天稱兄道弟沒事就誇幾句,你以為馮濛看不出來?
不就是打著自家女兒的主意嗎?
馮濛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酸文人,卻也不是傻子。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隻是沒想到女兒跑到石州來,躲過了劉知遠,卻落入了韓匡嗣手裏。
不過想想韓匡嗣這女婿也算不錯,年紀輕輕前途無限,反正自家女兒從小就將韓匡嗣的畫像貼在床頭當作偶像,嫁給韓匡嗣當然是一萬個願意,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投降了振武軍,正好可以避開晉國裏的一群餓狼!
可是,大流氓劉知遠卻不幹了!
劉知遠劉大叔,這個早有強搶民女的前科的大流氓,那可是憋了足足十年的時間,看著馮玉琲長大的!從一個拖著鼻涕,走路都走不穩,拉住他的衣角親熱地叫他叔叔的小小蘿莉,看著她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變得越來越漂亮,眼看馬上就要長熟了,可以摘下來吃了,哪知天有不測之風雲,到口的小白兔突然被一個小白臉拐跑了!
這特麽的也太打臉了吧!
正史上,馮玉琲後來是被石敬瑭看中,做媒嫁給了弟弟石重胤。心儀的美人被大老板搶走了,劉知遠為了保住飯碗和人頭,實在沒辦法這才罷休的。
但是現在馮玉琲卻是被韓匡嗣這小白臉搶走的,他如何能忍!
“打!攻下石州城,抓住韓匡嗣千刀萬剮!奪迴我的小美人!”
當然,劉知遠此時還不知道,韓匡嗣早已帶著馮家一家人離開了石州,這時都快到嵐州了。
五千晉軍騎兵來到石州城下,居然看到石州城門大開,石州守軍好像不知道晉軍已經來了似的。
平心而論,劉知遠也算是一代名將。
無論是南滅後唐,北拒契丹,平定各地叛亂,戰場經驗豐富,作戰素養還算是比較高的。
但是,韓匡嗣是什麽人!一個做事滴水不漏的聰明人!否則何大仙也不會一來就給他個掌書記的名分了。他會想不到你晉軍來報複?他會一點準備都沒有,就傻傻的敞開城門讓你衝進來?
就算韓匡嗣也是荷爾蒙衝頭,急吼吼地要趕迴振州去,盡快讓趙將軍做媒安排迎娶馮美人,爭取早日將馮玉琲小姑娘扒光了抱進被窩裏為所欲為,泄了胸中這團邪火。但是離開石州之前,倒也不至於一點後手都不留。
這些後手其實根本算不上是什麽高明的計策,也就是韓匡嗣隨手布下的陷阱而已。
隻是男人碰上女人的事情,總是心急如焚的,有捷徑就走捷徑的。劉知遠此刻作為大將的智慧,早已被胸中熊熊燃燒的妒忌之火遮住了眼睛,遠遠看見石州城門大開,想也不想就下令全軍突擊!
五千名晉軍騎兵連排隊都來不及,直接唿啦啦一大群爭先恐後地向著石州城門衝去!
從汾州過來,進入石州,需要過一條東川河。這條東川河不大,隻有不到大約五十米寬,河水也不深,河道正中間最深處大概有三五米深吧。
東川河中規中矩,想要直接騎馬涉水而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河水不深,河流平穩,造一座石橋倒也是很容易。
石州的南門前就有一條石橋,就是那種中原常見的傳統石橋,橋麵平整,可以容納四匹馬並行,平時行人和騎兵都是走這座石橋過河,一般拉貨的大車也可以走這座石橋。
過了石橋,大約再走兩百米,就是石州的護城河,吊橋和南門了。
石州城門守門的軍士突然看到大批騎兵瘋狂地集群衝鋒過來,嚇得趕緊驅散了門口的百姓和其他閑散人員,拚命地想關上城門,哪知剛才有一輛嫌城門稅太高,正在與守門士卒討價還價的滿載稻草的大車,卻是牢牢地卡在了城門口上,諾大的城門怎麽都關不上!
正在關門的石州軍士急了,連連嗬斥,長矛衝著車主的鼻子指指點點,再不移開大車,莫怪軍爺不客氣了。
誰知包括車主在內的幾條大漢卻不搭理他們,飛快地從大車上的稻草堆裏拿出了暗藏的長刀,要誓死捍衛這輛大車。
這就很明顯了,幾人都晉軍假扮的,專門來堵城門的,也算是晉軍使的一招詐城門的老套路。
守城門的石州兵足有十幾人,十幾支長矛一起捅了過去,哪想到那幾名大漢身手也不弱,乒乒乓乓你來我往拆了幾招,居然不落下風!
這下可是來不及了,晉軍騎兵已經衝上了石橋!
身後有人一聲大喊“閃開!”,那十幾名石州城門守軍立刻轉身就往城裏逃,讓出空蕩蕩的城門門洞後,城裏不知從什麽地方射來幾支箭,當場將這幾名假冒運稻草的晉軍射死。
但是,此時城門還是開著的呀!
隻聽轟隆隆一連串的撞擊聲,先行衝進門洞的晉軍重騎兵已經將城門完全推開,大批的晉軍騎兵猶如滾滾洪流,闖過石橋,闖過護城河的吊橋,一路毫無阻礙地衝進了城裏!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這些一路快馬加鞭衝進來的晉軍騎兵,一衝進城門才發現,尼瑪前麵還有一道更厚的城門!
大家還沒忘記吧,這石州城,可是有甕城的!
但是後麵源源不斷以最高速衝進來的其他晉軍騎兵,迫使跑在前麵的騎兵繼續向前,直到無路可走!
甕城的城牆上嘩啦一聲,數百名振武軍弓兵和石州軍弓兵露出頭來,無數的羽箭,暴雨般地從城牆上朝著被困在甕城中的晉軍騎兵們潑灑下來!
最可氣的是,明明剛才還很結實的石橋,這時也突然不知怎麽的,其中一段橋板莫名其妙地就垮塌下來,一下就將上千名衝過河的晉軍騎兵給截斷在東川河的那一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