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橘:“?!”
聽到耳邊的爆鳴聲,朱橘瞬間睜開了眼睛。
“臣女參見陛下。”
徐妙雲轉過身,朝著未來公公躬身行禮。
“嗯,起來吧。”
朱元璋鼻腔裏發出一聲嗡鳴。
雖然心中不爽,但也不能擺臉色給未來兒媳婦看不是?
“謝陛下。”
徐妙雲正欲起身,卻見朱元璋已然是一把揪住了朱橘的耳朵!
“臭小子,你好自在啊!”
老朱惱怒道,
“貢果吃著,香茗品著,還讓人家妙雲給你按摩!”
“你可真會享受!”
朱橘皮糙肉厚,唯有這耳朵是命門,這耳朵一被拽住,一張臉頓時扭曲了。
“嘶……疼,疼!”
“老爹,你幹雞毛啊!”
朱橘呲牙咧嘴道,
“我特娘的監考科舉這麽辛苦這麽累,還不是享受享受了?”
“鬆手……再不鬆手我咬你了!”
朱元璋聽到這話,卻是冷哼一聲。
“嗬嗬!你還辛苦上了?你監考了整整三場,難不成就沒有發現有哪裏不對?”
老朱冷笑道,
“咱看你是玩忽職守,根本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聽到這話,朱橘頓時不樂意了。
“這九天,我不說嘔心瀝血、殫精竭慮,那也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吧?”
他憤憤不平的道,
“九天!你知道這九天我是怎麽過的嘛!”
“老宋頭拉著我聊了幾宿幾宿的儒學,從四書五經到諸子百家,我跟一個臭老頭天天膩在一起促膝長談!你知道這對我來說,是多大的折磨嗎!你知道嗎!”
朱元璋:“……”
見朱橘這一副做出巨大犧牲,都快要落下一把辛酸淚的模樣,他的怒氣也是消散了幾分。
“不就是主持一場科舉麽……聽你說的好像進鬼門關了一樣。”
朱元璋嘀咕了一句,總算是將朱橘耳朵上的手給鬆開,雙手抱胸,居高臨下的道,
“行了,咱不跟你廢話!”
“咱問你,這一場會試,你發現什麽毛病沒有?”
朱橘從藤椅上坐了起來,而徐妙雲也是適時的退開,讓父子倆有個單獨交談的空間。
“有,毛病很多!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老爹,你是怎麽出題目的?一點水平都沒有!”
朱橘道,
“這一場科舉,簡直不是用來篩選人才的,而是用來篩選書呆子的!”
“用這樣的辦法篩選人才,那說不定還真不如推薦製了!老爹,我正想跟你說這事兒呢!”
朱元璋微微一愣。
等等。
不是自己來興師問罪的麽?怎麽突然變成這小子數落起咱來了?
“咱出的題目有什麽不對?”
老朱皺著眉頭道,
“題目挺好的啊!都是從四書五經上選取,考題出自中庸!咱是斟酌了再三,才選了那一句話的。”
“讓士子們以中庸為基,論述對誠之一字的理解和體悟,沒問題啊!”
這個考題,是他在翻閱了眾多元朝科考試卷之後,才選定的題目,他自認為選題水平超過元朝考卷,還挺滿意的呢!
“嗬嗬!”
朱橘翻了個白眼,毫不客氣的道,
“沒問題,問題大了!”
“你要是想要招攬一群所謂的才子,所謂的文章好手,那的確可以出這樣的題目,可問題在於,咱大明朝缺的是做文章的好手嗎?”
“換句話說,文章做的好,對國家發展有用嗎?”
朱元璋又是一愣。
“難道……沒用?”
他有些愕然的道,
“從古至今,篩選人才不都是這樣……”
“從來如此,便對麽?”朱橘迅速反駁。
魯迅先生又加一分!這句話懟人簡直是無往不利!
果然,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以前還是唐朝、宋朝、元朝呢!若要複古,您幹嘛要開創一個明朝?”
朱橘又道,
“開創,開創!咱們大明朝,是您開創出來的新王朝!新王朝就該有新氣象!何必要厚古薄今?”
“曆朝曆代,最能幹的那些大臣,是做文章最好的嘛?多數不是!理論和實踐,往往有巨大的差別,不然也不會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了。”
“能把這種科考題目答好的,有可能是大才,但更大概率是空談家、幻想家和書呆子,您覺得呢?”
朱元璋:“……”
朱橘的話語,一時讓他有點啞然。
這小子說的,好像有那麽幾分道理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該怎麽出題呢?”
朱元璋沉默片刻,方才開口道,
“要是隻會批判,沒有解決辦法,那你給老子滾蛋!比空談家更叫人討厭的,就是所謂的批評家!”
朱橘哈哈一笑。
“我既然批判了,那自然就有解決辦法。”
他昂首道,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大明需要什麽樣的官員?”
“如果說是在王朝鼎盛時期,招攬一些能寫錦繡文章的,那也沒什麽,軟實力也是綜合實力的一部分嘛!可現在大明的硬實力都還沒跟上來,那這些寫文章的就得往後稍一稍,目前急需的,是胸中有丘壑的實幹家!甚至是一些特長生!”
“據我所知,全國現在水利不通,北邊幹旱了,南邊卻鬧洪澇,用民間的俗語說,那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老爹,你也因為這事兒發愁,對吧?咱大明都沒幾個水利專家,想派人去興修水利,都不知道找誰。”
朱橘到底還是跟在老朱身邊蓋了那麽多章的人,說是不看,其實也看了不少奏疏了,對於政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
朱元璋聞言,頓時有些悵然,道,
“修建水利,得有技術!這玩意兒不能亂來,亂來不但會勞民傷財,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災害!”
“這些日子,咱也有翻閱一些關於黃河改道的記載,多數都是越改越糟糕,越改越幹旱!費了那麽大勁兒,結果弄的一團亂麻……”
“搞的咱都有點想去都江堰瞧瞧了,都說李冰父子所治的都江堰乃是天下奇觀,咱也想領略一番,他是怎麽弄的。”
“水利……難啊!”
聽得出來,老朱此刻思路還是沒有清晰。
水利這玩意兒,大力出不了奇跡啊!
“對啊!這是難事,對於咱們大明來說,也是國家大事!需要一些懂水利……也不說懂水利了,最起碼在這方麵有思路、肯鑽研、肯下苦功的官員去頂崗。”
朱橘正色道,
“既然需要這樣的官員,那咱們就得往這個方向篩選人才!別什麽誠啊,德啊的了,那都沒用!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但考專業性的題目不一樣,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放不了空炮!”
一番話語,聽得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橘也不著急,他知道老爹的想法會被扭轉了,因為大明第一勞模就是頭號實幹家!
“有點意思……不過,也不能全考水利吧?”
半晌後,朱元璋頷首道,
“又不是隻有水部缺官,朝廷有很多部門都缺官啊!”
朱橘嗤笑一聲。
“老爹,你這腦袋還是沒有轉過彎來啊!”
他道,
“我招的是水利專家嗎?我是通過這種形式,招攬有想法有本事的實幹家!”
“這樣的人,你讓他們搞水利能搞好,搞別的就搞不好了?其實他們一樣能搞好!這樣的人,掌握了做事的方法論,那就是一顆萬能釘子,你把它釘在哪裏,它都能楔進去!”
“再說了,如果是我出考題,也不可能幹巴巴的就一道水利專業題啊!我肯定也得引經據典,加一點內涵進去,這樣一來,既能問政,又不失文化素養的考察。”
“我跟您這樣說不清楚……這樣吧,迴頭我給您寫個考題樣本,您老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聽完,神色略有幾分狐疑。
看這小子煞有介事的模樣……難不成真有他吹的這麽好?
“行,光說不練假把式,你把題目寫出來,咱看了自然就知道深淺了。”
老朱沉聲道,
“不過,這次科舉的關鍵不在這裏,你還有別的發現沒?”
不管朱橘的建議靠不靠譜,他能提出來,就說明這小子在主持科考期間,起碼是動了腦筋的,而非純粹磨洋工。
自然而然的,朱元璋的態度,也從責問變成了考校。
“有,我發現會試考生們,多數都是南方麵孔。”
朱橘正色道,
“北方人不多,我中間按照麵相估算過,北方人隻有兩成多一點,隻有一半的一半,剩下全都是南方麵孔。”
“可事實上呢,北方的疆域更加遼闊,人丁也並不凋落,照理來說,哪怕達不到一半,三成總得有吧?結果三成都沒有。”
“科舉是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通道,要是進士名額全都被南方學子所占據,恐怕北人不服,大明才剛剛北伐成功,民心還不算歸順,要是因為科舉鬧出連鎖反應來,恐怕會動搖根基。”
他稍稍一頓。
“老爹,你今天來找我,應該就是為了這事兒吧?”
“是不是三十六個進士裏,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朱元璋神色一凜。
“你小子,還真聰明!”
老朱感慨道,
“還真被你料到了!沒錯……李善長和宋濂交上來的名單,三十六人全都是南方學子,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這要是放榜,豈能服眾?到時候北方學子定然不服!咱也擔心他們鬧騰起來,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此外,咱也不希望看到朝廷官員,全都是南方人,搞的咱大明像是南方割據政權一樣!再說了,淮西浙東,朝中這些黨派的人已經夠多了,咱需要的是新鮮血液來讓朝廷增添活力,而不是壯大那幫老家夥的門麵!”
朱橘聞言,微微點頭。
明初的‘南北榜案’雖然發生在洪武末期,但實際上,早年的科考同樣不如人意,否則老朱也不會廢止科舉長達十年。
科考的結果,與他的預想背道而馳,那還不如靠他的眼光,去慧眼識人算了!
“本來北方士子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他們的資源根本就比不上南方士子,自然也就考不過南方士子。”
朱橘篤定的道,
“所以,老爹你也不用生氣,科考並沒有誰徇私舞弊,誰要是敢在大明第一場科考上搞小動作,都不用您老出手,我直接帶人就給他開瓢了!”
“無論是李善長還是宋濂,都是清白的,這一點我倒是可以保證。三十六人全都為南方士子,這是客觀事實。”
他的一頓分析,也是讓朱元璋徹底冷靜了下來。
想想也是。
李善長一向謹小慎微,宋濂更是以公正廉潔聞名。
他倆不太可能操縱科舉。
“是事實,咱倒是能接受,可北方士子以及北方百姓,他們能接受嗎?”
老朱輕歎道,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考試了,現在,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於咱而言,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啊!”
他反倒還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
這樣殺幾個人,掉幾顆腦袋,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非常的簡單。
沒人舞弊……事情反倒複雜了!
“我先前聽宋師傅說,還有一個因素,造成北方士子稀少。”
朱橘忽的又道,
“應天對於北方偏遠地區的士子來說,實在是太遠了,他們有些人趕路都要耗費許久。”
“尤其是這一次,您舉行會試又比較急,南方人倒是都能趕到,畢竟就在周邊,但北方人卻有許多缺考的,等他們辛辛苦苦趕到應天,考試都快結束了,後麵兩場考試,我接待了不少這種情況的北方士子,他們無不沮喪落淚。”
“要不然,您再給那些缺考士子一個機會?”
聽到這番話,朱元璋站起身來,在院子裏來迴踱步。
“不可,不可……”
他輕聲道,
“科舉有科舉的規矩,豈有補考之理?”
“不過,你之前說的也有道理,大明是新創之國,倒也不必那麽古板……”
“嗯……還是不行,不能開這個口子……”
“咱得想想,好好想想……”
朱元璋想著想著,竟然是緩緩踱步,朝著門外走去。
“陛下……”
“別打擾咱!想事情呢!”
“……是。”
隨行的內侍被朱元璋打斷,隻能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他身後,不敢走遠,也不敢離得太近。
就這麽的,老朱招唿也不打一個,已然是漸行漸遠。
“父皇他這是……”
徐妙雲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院內,小聲問道。
朱橘搖了搖頭。
“哎!當皇帝難啊!你看,想選拔幾個官員都那麽多事兒,得考慮這影響那反應的,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為所欲為,估計老爹今天晚上又睡不著了。”
他感慨道,
“這也就是我為什麽不想參與政治的原因,太勞心勞神了!要當一個明君,絕對會少活很多年!”
“簡直是跟我長生的目標背道而馳啊!”
“老婆,以後咱當一個閑散王爺,你當一個閑散王妃,咱們逍遙天地,恣意山水,好不好?”
聽到這話,徐妙雲抿嘴一笑。
“夫唱婦隨,我都聽你的。”
她輕輕按揉著朱橘的肩膀,柔聲道。
朱橘嘿然一笑,摸了摸徐妙雲的手,再度閉上了眼睛,享受按摩。
……
幾日後。
奉天殿內,一眾新科進士站成了幾排,神色皆是有些緊張,亦有幾分期待。
待會兒,他們就可以一睹天顏,見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若能被皇帝欽點為狀元,那絕對會青史留名啊!
噠噠。
噠噠。
兩道腳步聲傳來,惹得眾進士紛紛抬頭。
沒有看到陛下,倒是看到一張熟悉的麵孔——
科舉總裁,吳王殿下!
那麽顯然,在吳王身邊的這位身穿明黃色團龍袍的人,就是當今太子了!
“這便是我大明朝的新科進士?”
朱標仔細的打量了一眾進士一番,有些好奇的道,
“不知道他們才學如何。”
朱橘掃視了幾眼,便收迴了目光。
在一起打了九天的交道,這些人都是熟麵孔了。
“老爹這兩天估計正絞盡腦汁的想法子考他們呢。”
他笑道,
“咱倆看戲就成。”
話音剛落,一道雄偉挺拔的身影已是從後殿走了出來。
隻見朱元璋龍行虎步,一路走到了殿中,威嚴的目光掃視著一眾新科進士,臉上看不出喜怒。
“參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善長和宋濂以及一眾禮部官員急忙下拜,領著三十六位進士一起叩拜皇帝。
噠!噠!噠!
朱元璋踩著玉階走向龍椅,那腳踏之聲,仿佛是踩在了眾人的心髒上,緊張的他們一抽一抽的。
唰!
隻見朱元璋袖袍一甩,緩緩落座,坐定之後,方才抬手道:
“平身吧。”
“謝陛下。”
李善長和宋濂相視一眼,皆是看到了對方目中的驚疑之色。
按理來說,今天陛下應該高興才是啊!怎麽會如此嚴肅?
沒等他們多想,朱元璋已然開口道:
“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製度,乃國之重典!大明這第一場科舉,從鄉試到會試,再到現在的殿試,未曾出現什麽紕漏,這一點,李善長、宋濂,你們有功。”
李善長和宋濂聞言,迅速出列。
“陛下,微臣不敢貪功,科舉圓滿落成,乃吳王殿下統籌有方。”
李善長拱手道,
“臣等都是在吳王殿下的指點下做事,要論有功,吳王殿下當居首功。”
宋濂亦是拱手道:
“臣附議。”
眾禮部官員也都紛紛拱手附議,把大功勞推給朱橘。
朱橘聳了聳肩。
“不必推脫,有功之人,朕都會賞。”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
“不過,會試是結束了,但要說科舉圓滿落成,卻還未曾。”
“三十六位進士水準如何,還需朕親自一試。”
“來啊,把東西搬上來!”
說慣了‘咱’,一下子要說‘朕’,他還真有點不習慣。
但沒辦法,畢竟是殿試這樣的場合,老朱還是盡可能的讓自己表現的莊嚴肅穆一點,不能太隨意了。
咚咚!
一聲令下,隻見幾個鑾儀衛走了進來,倆人一組,將三個大筐給搬到了奉天殿內。
咣!
三個大筐落地,砸的金鑾殿都發出一聲悶響。
眾新科進士神色好奇,但又不敢亂看,隻能是伸著脖子瞄了幾眼。
“殿試,考你們什麽呢?”
朱元璋沉聲道,
“要說做文章,能站在這裏的,一個個都是好手,難不倒你們。”
“要說吟詩作對,附庸風雅,朕不是宋朝皇帝,對於風花雪月並無興趣,那些詩詞歌賦也不能興邦安國。”
“想來想去,考你們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吧!誰答得最好,最精準,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個狀元了!”
聽到‘大明朝第一個狀元’幾個字,眾新科進士皆是興奮了起來,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
“擺在你們麵前的,是三筐稻穀!”
朱元璋道,
“你們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上手摸一摸。”
“咱的題目是,辨別這三筐稻穀的產地、成色,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時間是一刻鍾,開始吧!”
眾進士:“???”
李善長、宋濂:“???”
聽到這個題目,殿內一幹人等皆是滿臉的懵逼,隻有朱橘噗嗤一聲笑出了聲。
“還真有老爹的,哈哈……”
他笑道,
“讓這些錦衣玉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士子辨別稻穀?”
“這要是叫個老農來,估計直接可以當狀元了!但是他們嘛……夠嗆。”
朱標撫了撫短須。
莫非父皇這幾天冥思苦想的考題,就是這個?
他走上前去,隨意掃視了幾眼稻穀,亦是有些懵逼。
還真別說,這考題要是出給他,他也得抓耳撓腮!
而此刻,眾進士走到稻穀筐前,左看看,右摸摸,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怎是這樣的考題啊……太怪了吧?”
“是啊,我文章準備了,詩詞歌賦也都演練了,可結果來這麽一出……”
“這稻穀,我吃是吃了三十幾年了,可要說辨別,這還真……我是連米都沒淘過……”
“……”
一眾才子,看著三筐稻穀犯了難。
胡說八道當然可以,但他們也不敢在皇帝麵前信口胡謅啊!
“怎麽,這麽多人,就沒有一個人辨別的出來?”
朱元璋麵色微冷,毫不客氣的道,
“全都是書呆子?無用之輩?”
“這三筐稻穀,隨便找個鄉野老農來都能辨別,你們居然一個都不行?”
聽到‘書呆子’這個評價,宋濂神色略有幾分不忿,出列道:
“陛下,您這考題……是不是太另類了一些?”
“縱然不考文章、詩詞,那也應該考實事策論,方能讓新科進士們展露自己的才華。”
“辨別不出稻穀,也不能說進士們都是無用之輩唄?微臣鬥膽,要為他們鳴個不平。”
作為讀書人的領袖,他不認同皇帝這般武斷的評價。
“另類嗎?不見得吧!”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
“恰恰相反,咱這一道考題,才是最接地氣,和民生息息相關的!”
“咱舉行科舉,篩選官員的目的是什麽?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個州縣,去給老百姓辦實事的!而不是選一批十指不沾陽春水,連稻穀優劣都辨別不出來的閨閣女子!”
“這麽簡單的考題就難倒了所有人,讓咱如何把縣令、知府這樣的重擔交給你們?你們到了地方上,能有所作為嗎?”
“咱再給一次機會,誰來辨別?也不用你們說產地了,就說出優劣和份量來,咱就點他的狀元!當然,要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亦或是無的放矢,那咱也一定把他定為庸才,永不錄用!連每天吃的飯粒子都辨別不好,絕對是一等一的蠢貨!”
話音落下,奉天殿內鴉雀無聲。
誰都不想被皇帝定義為蠢貨,永不錄用啊!
“沒人自告奮勇?那咱點名了!”
朱元璋冷冷的掃視著麵前的新科進士,隨手點了一個,喝令道,
“就你了!”
“出來迴答!告訴咱,這三筐稻穀,哪一筐優,哪一筐劣?”
被點中的進士渾身一激靈,臉色驟然發白!
“快點!別磨磨蹭蹭的!”
朱元璋持續施加壓力。
那進士哪裏受得了皇帝的逼視,此刻已然是六神無主,在三筐稻穀之間來迴掃視了幾眼,見中間一筐瞧上去稻穀較多,便咬牙指道:
“就……就這一筐最優!”
朱元璋麵色一沉。
“哦?為何?說說你的理由。”
“因其,因其顆粒飽滿……”
朱元璋臉色頓時一變
“你的眼睛怎麽長的?這筐最優?”
他嗬斥道,
“你仔細看看,真的每一顆都顆粒飽滿嗎?”
“摸摸下麵,你沒感覺到裏頭有點潮濕嗎?你俯下身去聞聞,難道沒有聞到有一股子黴變的味道嗎?”
“咱告訴你,這一筐稻穀,是底下某個縣交上來的糧,在上麵鋪了一層飽滿的稻穀,下麵卻全都是受潮發黴的陳米,妄圖用這種拙劣的手段來瞞過戶部,瞞過咱!”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句話,說的是這筐稻穀,說的是那個心術不正已經被咱殺頭的縣令,說的,也是你!”
噗通!
那進士臉色慘白,渾身發顫,下一秒,竟然是受不了皇帝給的壓力和無情的訓斥,當堂暈厥了過去!
然而,朱元璋卻是看都沒看他一眼,更沒有喊太醫,隻是冷冷的掃視著眾進士。
“科舉選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人?咱很失望!”
一時間,奉天殿內氣氛凝滯。
新科進士們皆是麵色沮喪,原以為今天是高高興興來搏狀元來的,結果卻是被皇帝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被數落的一無是處!
這誰受得了啊?
“陛下息怒。”
李善長出列道,
“新科進士們……或許不盡如陛下之意,但微臣以為,他們做得一手好文章,應該說,還算是可造之材。”
“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全知全能,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微臣相信,隻要陛下需要,他們縱然不會,也一定會踏踏實實的學,就比如這辨別稻穀,陛下若要將他們下放到州縣,他們定然可以迅速學會辨別方法,並掌握縣政。”
一番話語,倒也有理有據。
然而朱元璋卻是不耐煩的擺了擺手,駁斥道:
“說得真好,說得比唱得都好聽!”
“能力是可以培養,問題是,咱有那麽多時間培養人嗎?培養了就一定能成材嗎?”
“你們要知道,大明現在有許多實缺要補!需要的是一上任就可以擼起袖子幹的人,而不是什麽也不懂,隻知道吟詩作對寫文章的人!”
“說到底,是篩選的製度有問題!先前,是咱考慮的不夠周全了,真要選人才,不該是這樣!”
這番話,聽得李善長和宋濂一臉懵。
他們有點不懂皇帝的意思了……
這是要否定科舉?
想到此處,李善長倒是心中一動,改口道:
“陛下所言,確有道理。”
“宋、元,都推行科舉製度,可通過科舉成為官員的人,真正的能臣卻不多。宋弱、元亂,這都是前車之鑒。”
“反倒是以往的察舉製、推薦製,頗能發現一些可堪大任的人才。”
“微臣以為,在察舉和推薦的製度下,能被推選的人,必然有其獨到之處,而這樣的人,也往往就是陛下所需要的,上任就能擼起袖子幹的人。”
“故而,微臣雖為科舉主考官,卻也反對廢止察舉製和薦官製,唯科舉獨尊。”
於他以及背後的淮西黨而言,察舉和推薦有利,科舉反而會造成利益受損,此刻順著皇帝的話貶一下科舉製,何樂而不為?
“李大人所言,我不認同。”
宋濂連忙反對道,
“科舉製度或許存在弊端,但察舉和薦官製弊病更多!”
“科舉,是普通寒門學子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我大明豈能斷絕寒門學子的唯一念想?再說了,所謂的薦官,往往是任人唯親,背地裏說不定都有見不得人的勾當!”
“陛下,微臣還是支持科舉,縱然科舉存在一定的弊端,那我們逐步改進就是了,決不能廢止啊!”
作為剛正之人,宋濂是有話就一定要說的!
不管對方是李善長還是劉伯溫,他都不會因忌憚對方而不言!
“宋師傅有理。”
朱標在一旁暗暗叫好,稱讚道。
“嗬嗬,你們兩個不用激動。”
朱元璋淡然道,
“無論是哪種製度,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為國選才!”
“宋濂最後一句話說的不錯,科舉有其弊端,那麽將其改進就好!先前,咱是偷了懶,按照元朝那一套來了,現在發現這樣行不通,所以……咱決定重啟會試,並給出真正用來選拔賢才的題目!”
“你們意下如何?”
在場眾人:“!!!”
重啟會試?
這是要廢除這三十六個新科進士的功名,把他們打發迴去重考?!
一時間,進士們臉都綠了!
他們想要抗議,想要反對,但麵對朱元璋的威勢,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誰說話,或許能夠為同僚們爭取利益,但自己絕對會死的很難看!
可要是不說話,到手的功名就這麽飛了……換做是誰也不願意啊!
一時間,進士們臉色各異,一個比一個難看,而宋濂和李善長也同樣是大驚失色。
“陛下!不可啊!”
宋濂驚道,
“科舉有其製度,豈能說重考就重考?從古至今,就沒有重考會試的!”
“若是隨意廢止,有損陛下您的威信啊!天下臣民也會疑慮啊!”
皇帝的主張,著實給他嚇到了!
“嗬!咱不是拍腦袋做的決定,也不是隨意廢止!”
朱元璋袖袍一甩,正色道,
“重啟會試,咱有兩個正當理由!”
“其一,就是此次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咱不滿意!咱也認為他們無法勝任將來的工作!”
“既然無法勝任,留他們有何用?讓他們白白吃朝廷的俸祿,去禍害百姓嗎?”
“當然,這裏頭也有咱的問題,咱剛才也說了,出題不夠嚴謹,這個錯誤,在二次會試的時候,咱不會再犯了。”
“至於第二點,咱也是為了廣大士子考慮!”
他稍稍一頓。
“標兒,你把你得到的消息說說。”
朱元璋朝著朱標招了招手。
“是,父皇。”
朱標走上前來,沉聲道,
“此次科舉,因舉行較為急促,以至於有諸多考生缺考,尤其是北方偏遠地區的考生,因路途遙遠無法準時應考之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
“這些士子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來到應天,卻無法參加考試,心情可想而知有多麽糟糕!他們聯名向朝廷提出了訴求,要求加考,此事,已在應天引起了不小的輿情,有許多百姓為他們打抱不平。”
聽到這話,李善長和宋濂皆是一愣。
北方考生缺考這事兒,他們也知道,會試的時候,就有不少人陸陸續續跑來,得知無法參加考試,嚎啕大哭的有,坐地崩潰的也有,還有大吵大鬧的,最終都被士兵攔了出去,並未擾亂考場。
未曾想到,他們竟然是換了個方式,直接聯名發聲,還引發了輿情。
“北方考生一路趕來應天府,的確艱辛,有些需要趕上千裏的路,才能應考,結果到了地方,發現趕不上了……這對他們而言,的確不太公平。”
朱元璋沉聲道,
“自從北伐成功之後,北方也都是大明的疆土,北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們飽受戰火的折磨,作為皇帝,咱理應對他們給予優待,所以,他們的訴求,咱也是需要考慮的。”
“畢竟,咱大明現在不是割據政權了,不是隻有半壁江山!事實上,咱對你們考評試卷也有一些異議,隻是不願意較真追究而已!”
最後一句話,有些暗戳戳若有所指的味道。
“父皇聖明!”
還沒等眾人反應過來,朱橘已然是率先表態,高唿道,
“北方子民以及士子一定會因為父皇這般仁厚的舉措而感激涕零!”
“兒臣不才,願代表北方臣民士子,謝君父厚恩!”
“萬歲,萬歲,萬萬歲!”
噗通!
在眾目睽睽之下,朱橘跪伏在地,結結實實的給老爹行了三拜九叩之禮。
抬手之間,他朝著朱元璋挑了挑眉。
這一波捧場,夠意思了吧,老爹!
朱標也是迅速反應了過來,叩首道:
“父皇聖明!”
“兒臣亦支持父皇重開會試,給北方士子一個機會,也可讓我大明朝選出幾位真正的賢才來!”
他跟著朱橘,也是三拜九叩。
兩個皇子都堅定支持了,剩下的官員們此刻麵麵相覷,一時反對也不是,支持也不是,都呆愣在了原地。
要是換作宋朝,這個時候皇帝一定為士大夫所口誅筆伐了,什麽祖宗之法不可變,什麽製度不能亂,肯定都說出來了。
可這一套,在大明不好使啊!
祖宗?
不好意思,咱老朱就是大明的祖宗,法就是咱定的!
製度?
製度也是咱定的!咱不但掌握著製度,咱還掌握著你們的項上人頭!
咱說重考就重考,誰敢反對?
是腦袋不想要了,還是九族不想要了,還是,都不想要了?
在片刻的思想鬥爭之後,李善長選擇了屈服。
“微臣……謹遵陛下旨意。”
他這一跪,宋濂以及眾官員也隻能紛紛跪下,遵從旨意。
這一下,殿內三十五個新科進士,以及那個倒在地上暈厥的進士,成了史上擁有進士頭銜最短的一批人!
皇帝一聲令下,把他們打迴了原形,得重新赴考!
這一刻,他們欲哭無淚!
但是,並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感受,要麽重新參加會試,那或許還有重獲功名的機會,要麽就直接棄考……那就啥也沒有了。
他們隻有這麽一點可憐的選擇權。
“好,看來大家都很讚同咱的舉措。”
朱元璋滿意的點了點頭,揮手道,
“那就這麽定了!重新會試的時間,咱會擇日公布!在此期間,所有進京趕考的士子,都可以住在館驛之中,一切食宿都由朝廷包攬!”
“咱會給他們一個休整的時間,確保所有士子都能以最飽滿的精神應考!”
“這一迴,定要選幾個真正的大才賢才出來!”
聽到耳邊的爆鳴聲,朱橘瞬間睜開了眼睛。
“臣女參見陛下。”
徐妙雲轉過身,朝著未來公公躬身行禮。
“嗯,起來吧。”
朱元璋鼻腔裏發出一聲嗡鳴。
雖然心中不爽,但也不能擺臉色給未來兒媳婦看不是?
“謝陛下。”
徐妙雲正欲起身,卻見朱元璋已然是一把揪住了朱橘的耳朵!
“臭小子,你好自在啊!”
老朱惱怒道,
“貢果吃著,香茗品著,還讓人家妙雲給你按摩!”
“你可真會享受!”
朱橘皮糙肉厚,唯有這耳朵是命門,這耳朵一被拽住,一張臉頓時扭曲了。
“嘶……疼,疼!”
“老爹,你幹雞毛啊!”
朱橘呲牙咧嘴道,
“我特娘的監考科舉這麽辛苦這麽累,還不是享受享受了?”
“鬆手……再不鬆手我咬你了!”
朱元璋聽到這話,卻是冷哼一聲。
“嗬嗬!你還辛苦上了?你監考了整整三場,難不成就沒有發現有哪裏不對?”
老朱冷笑道,
“咱看你是玩忽職守,根本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聽到這話,朱橘頓時不樂意了。
“這九天,我不說嘔心瀝血、殫精竭慮,那也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吧?”
他憤憤不平的道,
“九天!你知道這九天我是怎麽過的嘛!”
“老宋頭拉著我聊了幾宿幾宿的儒學,從四書五經到諸子百家,我跟一個臭老頭天天膩在一起促膝長談!你知道這對我來說,是多大的折磨嗎!你知道嗎!”
朱元璋:“……”
見朱橘這一副做出巨大犧牲,都快要落下一把辛酸淚的模樣,他的怒氣也是消散了幾分。
“不就是主持一場科舉麽……聽你說的好像進鬼門關了一樣。”
朱元璋嘀咕了一句,總算是將朱橘耳朵上的手給鬆開,雙手抱胸,居高臨下的道,
“行了,咱不跟你廢話!”
“咱問你,這一場會試,你發現什麽毛病沒有?”
朱橘從藤椅上坐了起來,而徐妙雲也是適時的退開,讓父子倆有個單獨交談的空間。
“有,毛病很多!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老爹,你是怎麽出題目的?一點水平都沒有!”
朱橘道,
“這一場科舉,簡直不是用來篩選人才的,而是用來篩選書呆子的!”
“用這樣的辦法篩選人才,那說不定還真不如推薦製了!老爹,我正想跟你說這事兒呢!”
朱元璋微微一愣。
等等。
不是自己來興師問罪的麽?怎麽突然變成這小子數落起咱來了?
“咱出的題目有什麽不對?”
老朱皺著眉頭道,
“題目挺好的啊!都是從四書五經上選取,考題出自中庸!咱是斟酌了再三,才選了那一句話的。”
“讓士子們以中庸為基,論述對誠之一字的理解和體悟,沒問題啊!”
這個考題,是他在翻閱了眾多元朝科考試卷之後,才選定的題目,他自認為選題水平超過元朝考卷,還挺滿意的呢!
“嗬嗬!”
朱橘翻了個白眼,毫不客氣的道,
“沒問題,問題大了!”
“你要是想要招攬一群所謂的才子,所謂的文章好手,那的確可以出這樣的題目,可問題在於,咱大明朝缺的是做文章的好手嗎?”
“換句話說,文章做的好,對國家發展有用嗎?”
朱元璋又是一愣。
“難道……沒用?”
他有些愕然的道,
“從古至今,篩選人才不都是這樣……”
“從來如此,便對麽?”朱橘迅速反駁。
魯迅先生又加一分!這句話懟人簡直是無往不利!
果然,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以前還是唐朝、宋朝、元朝呢!若要複古,您幹嘛要開創一個明朝?”
朱橘又道,
“開創,開創!咱們大明朝,是您開創出來的新王朝!新王朝就該有新氣象!何必要厚古薄今?”
“曆朝曆代,最能幹的那些大臣,是做文章最好的嘛?多數不是!理論和實踐,往往有巨大的差別,不然也不會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了。”
“能把這種科考題目答好的,有可能是大才,但更大概率是空談家、幻想家和書呆子,您覺得呢?”
朱元璋:“……”
朱橘的話語,一時讓他有點啞然。
這小子說的,好像有那麽幾分道理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該怎麽出題呢?”
朱元璋沉默片刻,方才開口道,
“要是隻會批判,沒有解決辦法,那你給老子滾蛋!比空談家更叫人討厭的,就是所謂的批評家!”
朱橘哈哈一笑。
“我既然批判了,那自然就有解決辦法。”
他昂首道,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大明需要什麽樣的官員?”
“如果說是在王朝鼎盛時期,招攬一些能寫錦繡文章的,那也沒什麽,軟實力也是綜合實力的一部分嘛!可現在大明的硬實力都還沒跟上來,那這些寫文章的就得往後稍一稍,目前急需的,是胸中有丘壑的實幹家!甚至是一些特長生!”
“據我所知,全國現在水利不通,北邊幹旱了,南邊卻鬧洪澇,用民間的俗語說,那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老爹,你也因為這事兒發愁,對吧?咱大明都沒幾個水利專家,想派人去興修水利,都不知道找誰。”
朱橘到底還是跟在老朱身邊蓋了那麽多章的人,說是不看,其實也看了不少奏疏了,對於政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
朱元璋聞言,頓時有些悵然,道,
“修建水利,得有技術!這玩意兒不能亂來,亂來不但會勞民傷財,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災害!”
“這些日子,咱也有翻閱一些關於黃河改道的記載,多數都是越改越糟糕,越改越幹旱!費了那麽大勁兒,結果弄的一團亂麻……”
“搞的咱都有點想去都江堰瞧瞧了,都說李冰父子所治的都江堰乃是天下奇觀,咱也想領略一番,他是怎麽弄的。”
“水利……難啊!”
聽得出來,老朱此刻思路還是沒有清晰。
水利這玩意兒,大力出不了奇跡啊!
“對啊!這是難事,對於咱們大明來說,也是國家大事!需要一些懂水利……也不說懂水利了,最起碼在這方麵有思路、肯鑽研、肯下苦功的官員去頂崗。”
朱橘正色道,
“既然需要這樣的官員,那咱們就得往這個方向篩選人才!別什麽誠啊,德啊的了,那都沒用!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但考專業性的題目不一樣,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放不了空炮!”
一番話語,聽得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橘也不著急,他知道老爹的想法會被扭轉了,因為大明第一勞模就是頭號實幹家!
“有點意思……不過,也不能全考水利吧?”
半晌後,朱元璋頷首道,
“又不是隻有水部缺官,朝廷有很多部門都缺官啊!”
朱橘嗤笑一聲。
“老爹,你這腦袋還是沒有轉過彎來啊!”
他道,
“我招的是水利專家嗎?我是通過這種形式,招攬有想法有本事的實幹家!”
“這樣的人,你讓他們搞水利能搞好,搞別的就搞不好了?其實他們一樣能搞好!這樣的人,掌握了做事的方法論,那就是一顆萬能釘子,你把它釘在哪裏,它都能楔進去!”
“再說了,如果是我出考題,也不可能幹巴巴的就一道水利專業題啊!我肯定也得引經據典,加一點內涵進去,這樣一來,既能問政,又不失文化素養的考察。”
“我跟您這樣說不清楚……這樣吧,迴頭我給您寫個考題樣本,您老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聽完,神色略有幾分狐疑。
看這小子煞有介事的模樣……難不成真有他吹的這麽好?
“行,光說不練假把式,你把題目寫出來,咱看了自然就知道深淺了。”
老朱沉聲道,
“不過,這次科舉的關鍵不在這裏,你還有別的發現沒?”
不管朱橘的建議靠不靠譜,他能提出來,就說明這小子在主持科考期間,起碼是動了腦筋的,而非純粹磨洋工。
自然而然的,朱元璋的態度,也從責問變成了考校。
“有,我發現會試考生們,多數都是南方麵孔。”
朱橘正色道,
“北方人不多,我中間按照麵相估算過,北方人隻有兩成多一點,隻有一半的一半,剩下全都是南方麵孔。”
“可事實上呢,北方的疆域更加遼闊,人丁也並不凋落,照理來說,哪怕達不到一半,三成總得有吧?結果三成都沒有。”
“科舉是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通道,要是進士名額全都被南方學子所占據,恐怕北人不服,大明才剛剛北伐成功,民心還不算歸順,要是因為科舉鬧出連鎖反應來,恐怕會動搖根基。”
他稍稍一頓。
“老爹,你今天來找我,應該就是為了這事兒吧?”
“是不是三十六個進士裏,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朱元璋神色一凜。
“你小子,還真聰明!”
老朱感慨道,
“還真被你料到了!沒錯……李善長和宋濂交上來的名單,三十六人全都是南方學子,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這要是放榜,豈能服眾?到時候北方學子定然不服!咱也擔心他們鬧騰起來,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此外,咱也不希望看到朝廷官員,全都是南方人,搞的咱大明像是南方割據政權一樣!再說了,淮西浙東,朝中這些黨派的人已經夠多了,咱需要的是新鮮血液來讓朝廷增添活力,而不是壯大那幫老家夥的門麵!”
朱橘聞言,微微點頭。
明初的‘南北榜案’雖然發生在洪武末期,但實際上,早年的科考同樣不如人意,否則老朱也不會廢止科舉長達十年。
科考的結果,與他的預想背道而馳,那還不如靠他的眼光,去慧眼識人算了!
“本來北方士子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他們的資源根本就比不上南方士子,自然也就考不過南方士子。”
朱橘篤定的道,
“所以,老爹你也不用生氣,科考並沒有誰徇私舞弊,誰要是敢在大明第一場科考上搞小動作,都不用您老出手,我直接帶人就給他開瓢了!”
“無論是李善長還是宋濂,都是清白的,這一點我倒是可以保證。三十六人全都為南方士子,這是客觀事實。”
他的一頓分析,也是讓朱元璋徹底冷靜了下來。
想想也是。
李善長一向謹小慎微,宋濂更是以公正廉潔聞名。
他倆不太可能操縱科舉。
“是事實,咱倒是能接受,可北方士子以及北方百姓,他們能接受嗎?”
老朱輕歎道,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考試了,現在,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於咱而言,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啊!”
他反倒還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
這樣殺幾個人,掉幾顆腦袋,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非常的簡單。
沒人舞弊……事情反倒複雜了!
“我先前聽宋師傅說,還有一個因素,造成北方士子稀少。”
朱橘忽的又道,
“應天對於北方偏遠地區的士子來說,實在是太遠了,他們有些人趕路都要耗費許久。”
“尤其是這一次,您舉行會試又比較急,南方人倒是都能趕到,畢竟就在周邊,但北方人卻有許多缺考的,等他們辛辛苦苦趕到應天,考試都快結束了,後麵兩場考試,我接待了不少這種情況的北方士子,他們無不沮喪落淚。”
“要不然,您再給那些缺考士子一個機會?”
聽到這番話,朱元璋站起身來,在院子裏來迴踱步。
“不可,不可……”
他輕聲道,
“科舉有科舉的規矩,豈有補考之理?”
“不過,你之前說的也有道理,大明是新創之國,倒也不必那麽古板……”
“嗯……還是不行,不能開這個口子……”
“咱得想想,好好想想……”
朱元璋想著想著,竟然是緩緩踱步,朝著門外走去。
“陛下……”
“別打擾咱!想事情呢!”
“……是。”
隨行的內侍被朱元璋打斷,隻能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他身後,不敢走遠,也不敢離得太近。
就這麽的,老朱招唿也不打一個,已然是漸行漸遠。
“父皇他這是……”
徐妙雲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院內,小聲問道。
朱橘搖了搖頭。
“哎!當皇帝難啊!你看,想選拔幾個官員都那麽多事兒,得考慮這影響那反應的,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為所欲為,估計老爹今天晚上又睡不著了。”
他感慨道,
“這也就是我為什麽不想參與政治的原因,太勞心勞神了!要當一個明君,絕對會少活很多年!”
“簡直是跟我長生的目標背道而馳啊!”
“老婆,以後咱當一個閑散王爺,你當一個閑散王妃,咱們逍遙天地,恣意山水,好不好?”
聽到這話,徐妙雲抿嘴一笑。
“夫唱婦隨,我都聽你的。”
她輕輕按揉著朱橘的肩膀,柔聲道。
朱橘嘿然一笑,摸了摸徐妙雲的手,再度閉上了眼睛,享受按摩。
……
幾日後。
奉天殿內,一眾新科進士站成了幾排,神色皆是有些緊張,亦有幾分期待。
待會兒,他們就可以一睹天顏,見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若能被皇帝欽點為狀元,那絕對會青史留名啊!
噠噠。
噠噠。
兩道腳步聲傳來,惹得眾進士紛紛抬頭。
沒有看到陛下,倒是看到一張熟悉的麵孔——
科舉總裁,吳王殿下!
那麽顯然,在吳王身邊的這位身穿明黃色團龍袍的人,就是當今太子了!
“這便是我大明朝的新科進士?”
朱標仔細的打量了一眾進士一番,有些好奇的道,
“不知道他們才學如何。”
朱橘掃視了幾眼,便收迴了目光。
在一起打了九天的交道,這些人都是熟麵孔了。
“老爹這兩天估計正絞盡腦汁的想法子考他們呢。”
他笑道,
“咱倆看戲就成。”
話音剛落,一道雄偉挺拔的身影已是從後殿走了出來。
隻見朱元璋龍行虎步,一路走到了殿中,威嚴的目光掃視著一眾新科進士,臉上看不出喜怒。
“參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善長和宋濂以及一眾禮部官員急忙下拜,領著三十六位進士一起叩拜皇帝。
噠!噠!噠!
朱元璋踩著玉階走向龍椅,那腳踏之聲,仿佛是踩在了眾人的心髒上,緊張的他們一抽一抽的。
唰!
隻見朱元璋袖袍一甩,緩緩落座,坐定之後,方才抬手道:
“平身吧。”
“謝陛下。”
李善長和宋濂相視一眼,皆是看到了對方目中的驚疑之色。
按理來說,今天陛下應該高興才是啊!怎麽會如此嚴肅?
沒等他們多想,朱元璋已然開口道:
“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製度,乃國之重典!大明這第一場科舉,從鄉試到會試,再到現在的殿試,未曾出現什麽紕漏,這一點,李善長、宋濂,你們有功。”
李善長和宋濂聞言,迅速出列。
“陛下,微臣不敢貪功,科舉圓滿落成,乃吳王殿下統籌有方。”
李善長拱手道,
“臣等都是在吳王殿下的指點下做事,要論有功,吳王殿下當居首功。”
宋濂亦是拱手道:
“臣附議。”
眾禮部官員也都紛紛拱手附議,把大功勞推給朱橘。
朱橘聳了聳肩。
“不必推脫,有功之人,朕都會賞。”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
“不過,會試是結束了,但要說科舉圓滿落成,卻還未曾。”
“三十六位進士水準如何,還需朕親自一試。”
“來啊,把東西搬上來!”
說慣了‘咱’,一下子要說‘朕’,他還真有點不習慣。
但沒辦法,畢竟是殿試這樣的場合,老朱還是盡可能的讓自己表現的莊嚴肅穆一點,不能太隨意了。
咚咚!
一聲令下,隻見幾個鑾儀衛走了進來,倆人一組,將三個大筐給搬到了奉天殿內。
咣!
三個大筐落地,砸的金鑾殿都發出一聲悶響。
眾新科進士神色好奇,但又不敢亂看,隻能是伸著脖子瞄了幾眼。
“殿試,考你們什麽呢?”
朱元璋沉聲道,
“要說做文章,能站在這裏的,一個個都是好手,難不倒你們。”
“要說吟詩作對,附庸風雅,朕不是宋朝皇帝,對於風花雪月並無興趣,那些詩詞歌賦也不能興邦安國。”
“想來想去,考你們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吧!誰答得最好,最精準,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個狀元了!”
聽到‘大明朝第一個狀元’幾個字,眾新科進士皆是興奮了起來,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
“擺在你們麵前的,是三筐稻穀!”
朱元璋道,
“你們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上手摸一摸。”
“咱的題目是,辨別這三筐稻穀的產地、成色,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時間是一刻鍾,開始吧!”
眾進士:“???”
李善長、宋濂:“???”
聽到這個題目,殿內一幹人等皆是滿臉的懵逼,隻有朱橘噗嗤一聲笑出了聲。
“還真有老爹的,哈哈……”
他笑道,
“讓這些錦衣玉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士子辨別稻穀?”
“這要是叫個老農來,估計直接可以當狀元了!但是他們嘛……夠嗆。”
朱標撫了撫短須。
莫非父皇這幾天冥思苦想的考題,就是這個?
他走上前去,隨意掃視了幾眼稻穀,亦是有些懵逼。
還真別說,這考題要是出給他,他也得抓耳撓腮!
而此刻,眾進士走到稻穀筐前,左看看,右摸摸,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怎是這樣的考題啊……太怪了吧?”
“是啊,我文章準備了,詩詞歌賦也都演練了,可結果來這麽一出……”
“這稻穀,我吃是吃了三十幾年了,可要說辨別,這還真……我是連米都沒淘過……”
“……”
一眾才子,看著三筐稻穀犯了難。
胡說八道當然可以,但他們也不敢在皇帝麵前信口胡謅啊!
“怎麽,這麽多人,就沒有一個人辨別的出來?”
朱元璋麵色微冷,毫不客氣的道,
“全都是書呆子?無用之輩?”
“這三筐稻穀,隨便找個鄉野老農來都能辨別,你們居然一個都不行?”
聽到‘書呆子’這個評價,宋濂神色略有幾分不忿,出列道:
“陛下,您這考題……是不是太另類了一些?”
“縱然不考文章、詩詞,那也應該考實事策論,方能讓新科進士們展露自己的才華。”
“辨別不出稻穀,也不能說進士們都是無用之輩唄?微臣鬥膽,要為他們鳴個不平。”
作為讀書人的領袖,他不認同皇帝這般武斷的評價。
“另類嗎?不見得吧!”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
“恰恰相反,咱這一道考題,才是最接地氣,和民生息息相關的!”
“咱舉行科舉,篩選官員的目的是什麽?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個州縣,去給老百姓辦實事的!而不是選一批十指不沾陽春水,連稻穀優劣都辨別不出來的閨閣女子!”
“這麽簡單的考題就難倒了所有人,讓咱如何把縣令、知府這樣的重擔交給你們?你們到了地方上,能有所作為嗎?”
“咱再給一次機會,誰來辨別?也不用你們說產地了,就說出優劣和份量來,咱就點他的狀元!當然,要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亦或是無的放矢,那咱也一定把他定為庸才,永不錄用!連每天吃的飯粒子都辨別不好,絕對是一等一的蠢貨!”
話音落下,奉天殿內鴉雀無聲。
誰都不想被皇帝定義為蠢貨,永不錄用啊!
“沒人自告奮勇?那咱點名了!”
朱元璋冷冷的掃視著麵前的新科進士,隨手點了一個,喝令道,
“就你了!”
“出來迴答!告訴咱,這三筐稻穀,哪一筐優,哪一筐劣?”
被點中的進士渾身一激靈,臉色驟然發白!
“快點!別磨磨蹭蹭的!”
朱元璋持續施加壓力。
那進士哪裏受得了皇帝的逼視,此刻已然是六神無主,在三筐稻穀之間來迴掃視了幾眼,見中間一筐瞧上去稻穀較多,便咬牙指道:
“就……就這一筐最優!”
朱元璋麵色一沉。
“哦?為何?說說你的理由。”
“因其,因其顆粒飽滿……”
朱元璋臉色頓時一變
“你的眼睛怎麽長的?這筐最優?”
他嗬斥道,
“你仔細看看,真的每一顆都顆粒飽滿嗎?”
“摸摸下麵,你沒感覺到裏頭有點潮濕嗎?你俯下身去聞聞,難道沒有聞到有一股子黴變的味道嗎?”
“咱告訴你,這一筐稻穀,是底下某個縣交上來的糧,在上麵鋪了一層飽滿的稻穀,下麵卻全都是受潮發黴的陳米,妄圖用這種拙劣的手段來瞞過戶部,瞞過咱!”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句話,說的是這筐稻穀,說的是那個心術不正已經被咱殺頭的縣令,說的,也是你!”
噗通!
那進士臉色慘白,渾身發顫,下一秒,竟然是受不了皇帝給的壓力和無情的訓斥,當堂暈厥了過去!
然而,朱元璋卻是看都沒看他一眼,更沒有喊太醫,隻是冷冷的掃視著眾進士。
“科舉選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人?咱很失望!”
一時間,奉天殿內氣氛凝滯。
新科進士們皆是麵色沮喪,原以為今天是高高興興來搏狀元來的,結果卻是被皇帝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被數落的一無是處!
這誰受得了啊?
“陛下息怒。”
李善長出列道,
“新科進士們……或許不盡如陛下之意,但微臣以為,他們做得一手好文章,應該說,還算是可造之材。”
“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全知全能,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微臣相信,隻要陛下需要,他們縱然不會,也一定會踏踏實實的學,就比如這辨別稻穀,陛下若要將他們下放到州縣,他們定然可以迅速學會辨別方法,並掌握縣政。”
一番話語,倒也有理有據。
然而朱元璋卻是不耐煩的擺了擺手,駁斥道:
“說得真好,說得比唱得都好聽!”
“能力是可以培養,問題是,咱有那麽多時間培養人嗎?培養了就一定能成材嗎?”
“你們要知道,大明現在有許多實缺要補!需要的是一上任就可以擼起袖子幹的人,而不是什麽也不懂,隻知道吟詩作對寫文章的人!”
“說到底,是篩選的製度有問題!先前,是咱考慮的不夠周全了,真要選人才,不該是這樣!”
這番話,聽得李善長和宋濂一臉懵。
他們有點不懂皇帝的意思了……
這是要否定科舉?
想到此處,李善長倒是心中一動,改口道:
“陛下所言,確有道理。”
“宋、元,都推行科舉製度,可通過科舉成為官員的人,真正的能臣卻不多。宋弱、元亂,這都是前車之鑒。”
“反倒是以往的察舉製、推薦製,頗能發現一些可堪大任的人才。”
“微臣以為,在察舉和推薦的製度下,能被推選的人,必然有其獨到之處,而這樣的人,也往往就是陛下所需要的,上任就能擼起袖子幹的人。”
“故而,微臣雖為科舉主考官,卻也反對廢止察舉製和薦官製,唯科舉獨尊。”
於他以及背後的淮西黨而言,察舉和推薦有利,科舉反而會造成利益受損,此刻順著皇帝的話貶一下科舉製,何樂而不為?
“李大人所言,我不認同。”
宋濂連忙反對道,
“科舉製度或許存在弊端,但察舉和薦官製弊病更多!”
“科舉,是普通寒門學子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我大明豈能斷絕寒門學子的唯一念想?再說了,所謂的薦官,往往是任人唯親,背地裏說不定都有見不得人的勾當!”
“陛下,微臣還是支持科舉,縱然科舉存在一定的弊端,那我們逐步改進就是了,決不能廢止啊!”
作為剛正之人,宋濂是有話就一定要說的!
不管對方是李善長還是劉伯溫,他都不會因忌憚對方而不言!
“宋師傅有理。”
朱標在一旁暗暗叫好,稱讚道。
“嗬嗬,你們兩個不用激動。”
朱元璋淡然道,
“無論是哪種製度,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為國選才!”
“宋濂最後一句話說的不錯,科舉有其弊端,那麽將其改進就好!先前,咱是偷了懶,按照元朝那一套來了,現在發現這樣行不通,所以……咱決定重啟會試,並給出真正用來選拔賢才的題目!”
“你們意下如何?”
在場眾人:“!!!”
重啟會試?
這是要廢除這三十六個新科進士的功名,把他們打發迴去重考?!
一時間,進士們臉都綠了!
他們想要抗議,想要反對,但麵對朱元璋的威勢,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誰說話,或許能夠為同僚們爭取利益,但自己絕對會死的很難看!
可要是不說話,到手的功名就這麽飛了……換做是誰也不願意啊!
一時間,進士們臉色各異,一個比一個難看,而宋濂和李善長也同樣是大驚失色。
“陛下!不可啊!”
宋濂驚道,
“科舉有其製度,豈能說重考就重考?從古至今,就沒有重考會試的!”
“若是隨意廢止,有損陛下您的威信啊!天下臣民也會疑慮啊!”
皇帝的主張,著實給他嚇到了!
“嗬!咱不是拍腦袋做的決定,也不是隨意廢止!”
朱元璋袖袍一甩,正色道,
“重啟會試,咱有兩個正當理由!”
“其一,就是此次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咱不滿意!咱也認為他們無法勝任將來的工作!”
“既然無法勝任,留他們有何用?讓他們白白吃朝廷的俸祿,去禍害百姓嗎?”
“當然,這裏頭也有咱的問題,咱剛才也說了,出題不夠嚴謹,這個錯誤,在二次會試的時候,咱不會再犯了。”
“至於第二點,咱也是為了廣大士子考慮!”
他稍稍一頓。
“標兒,你把你得到的消息說說。”
朱元璋朝著朱標招了招手。
“是,父皇。”
朱標走上前來,沉聲道,
“此次科舉,因舉行較為急促,以至於有諸多考生缺考,尤其是北方偏遠地區的考生,因路途遙遠無法準時應考之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
“這些士子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來到應天,卻無法參加考試,心情可想而知有多麽糟糕!他們聯名向朝廷提出了訴求,要求加考,此事,已在應天引起了不小的輿情,有許多百姓為他們打抱不平。”
聽到這話,李善長和宋濂皆是一愣。
北方考生缺考這事兒,他們也知道,會試的時候,就有不少人陸陸續續跑來,得知無法參加考試,嚎啕大哭的有,坐地崩潰的也有,還有大吵大鬧的,最終都被士兵攔了出去,並未擾亂考場。
未曾想到,他們竟然是換了個方式,直接聯名發聲,還引發了輿情。
“北方考生一路趕來應天府,的確艱辛,有些需要趕上千裏的路,才能應考,結果到了地方,發現趕不上了……這對他們而言,的確不太公平。”
朱元璋沉聲道,
“自從北伐成功之後,北方也都是大明的疆土,北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們飽受戰火的折磨,作為皇帝,咱理應對他們給予優待,所以,他們的訴求,咱也是需要考慮的。”
“畢竟,咱大明現在不是割據政權了,不是隻有半壁江山!事實上,咱對你們考評試卷也有一些異議,隻是不願意較真追究而已!”
最後一句話,有些暗戳戳若有所指的味道。
“父皇聖明!”
還沒等眾人反應過來,朱橘已然是率先表態,高唿道,
“北方子民以及士子一定會因為父皇這般仁厚的舉措而感激涕零!”
“兒臣不才,願代表北方臣民士子,謝君父厚恩!”
“萬歲,萬歲,萬萬歲!”
噗通!
在眾目睽睽之下,朱橘跪伏在地,結結實實的給老爹行了三拜九叩之禮。
抬手之間,他朝著朱元璋挑了挑眉。
這一波捧場,夠意思了吧,老爹!
朱標也是迅速反應了過來,叩首道:
“父皇聖明!”
“兒臣亦支持父皇重開會試,給北方士子一個機會,也可讓我大明朝選出幾位真正的賢才來!”
他跟著朱橘,也是三拜九叩。
兩個皇子都堅定支持了,剩下的官員們此刻麵麵相覷,一時反對也不是,支持也不是,都呆愣在了原地。
要是換作宋朝,這個時候皇帝一定為士大夫所口誅筆伐了,什麽祖宗之法不可變,什麽製度不能亂,肯定都說出來了。
可這一套,在大明不好使啊!
祖宗?
不好意思,咱老朱就是大明的祖宗,法就是咱定的!
製度?
製度也是咱定的!咱不但掌握著製度,咱還掌握著你們的項上人頭!
咱說重考就重考,誰敢反對?
是腦袋不想要了,還是九族不想要了,還是,都不想要了?
在片刻的思想鬥爭之後,李善長選擇了屈服。
“微臣……謹遵陛下旨意。”
他這一跪,宋濂以及眾官員也隻能紛紛跪下,遵從旨意。
這一下,殿內三十五個新科進士,以及那個倒在地上暈厥的進士,成了史上擁有進士頭銜最短的一批人!
皇帝一聲令下,把他們打迴了原形,得重新赴考!
這一刻,他們欲哭無淚!
但是,並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感受,要麽重新參加會試,那或許還有重獲功名的機會,要麽就直接棄考……那就啥也沒有了。
他們隻有這麽一點可憐的選擇權。
“好,看來大家都很讚同咱的舉措。”
朱元璋滿意的點了點頭,揮手道,
“那就這麽定了!重新會試的時間,咱會擇日公布!在此期間,所有進京趕考的士子,都可以住在館驛之中,一切食宿都由朝廷包攬!”
“咱會給他們一個休整的時間,確保所有士子都能以最飽滿的精神應考!”
“這一迴,定要選幾個真正的大才賢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