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魏王的野望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使君請起。”
李治親自將張亮攙扶起來。
曾經的張亮,表麵上是工部尚書,實際上是陛下的密探頭子。
這是宮中的機密,隻是少數幾個皇子和重臣知道。
李治是通過長孫無忌才獲悉的。
至於張亮被貶到河北道的原因,長孫無忌沒敢說。
但李治猜也能猜到幾分——
是因為李明。
李明在遼東造反的假消息曾一度甚囂塵上。
後來,前腳謠言被破除,後腳張亮這位工部尚書就去河北道另謀高就了。
所以,李治推測,張亮與李明應是有嫌隙的。
可以拉攏。
而張亮與李世績、程知節,同為瓦崗寨出身。
而且還曾是李世績的手下。
因此,他便通過程知節向張亮遞出橄欖枝。
張亮接受了。
並且在河北道的衙門請了個假,秘密迴到了長安。
若陛下沒有出征,他是斷然不敢的。
“因為我的一些事,勞煩張使君從河北遠道而來,慚愧至極。”
李治很禮貌地說道。
張亮苦笑道:
“臣在河北道,被李明殿下的姐夫崔挹、連同其他博陵崔氏給架空了,履職大半年一事無成。
“若能再為大唐效力,臣萬死不辭。”
對李明的滿滿怨念,都快溢出了。
“使君慎言。”李治有些誇張地壓低了聲音:
“李明殿下現在是監國,且將來可能……”
他向上指了指。
張亮沉重地歎了口氣。
李明當大唐話事人,張亮毫無疑問是要倒黴的。
汙蔑造反,這是不死不休的大仇。
更何況,他被陛下支去河北盯著崔氏和遼東,反過來說,他自己又何嚐不是被置於崔氏和遼東的目光之下?
李明想把他張亮忘記都困難。
所以,一旦李明繼位……
“使君一生為大唐鞠躬盡瘁,若因政治因素而命途多舛,著實讓人唏噓。”
李治擦了擦眼睛,語氣十分真誠。
對剛見一麵的路人甲如此動情,一眼就看出來是假的。
但李治的言外之意,老江湖張亮又如何不知?
他也立刻裝出恍然無所措的樣子,焦急地跪地:
“請殿下明示!”
李治這次沒有扶起他,居高臨下地說:
“輔佐我。”
張亮毫不猶豫地迴答:
“遵命。”
老實說,他也沒有別的選擇。
李明當皇帝,對他來說無異於閻王敲門,不死不休。
而他原本效力的“那位”,在他失去了陛下的垂青、失去了手下的密探以後,也對他棄如敝帚。
他要想活命,隻能另選一位“參賽選手”,竭力輔佐之,直到成功將李明拉下馬,讓新主上位。
很難,但不是沒有可能。
參加過玄武門的人,大都有這種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冒險主義精神。
“甚好。”
能收下一位瓦崗寨死士,李治殊為滿意。
除了瓦崗寨舊將,李治對所謂的“晉王黨”並不抱有太多信任。
他們大多是被李明憎恨的政治投機客,投奔李治是因為他最“老實”,容易控製。
而張亮不一樣。
張亮投靠不為名利。
是為了活命。
溺水之人,對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忠誠的。
所以理智分析,李治對他可以完全信任。
即便兩人今天才第一次見麵。
“我有一件事十分好奇,還望使君指點一二。”
李治這才將張亮攙扶起來,請他在自己對麵落座。
“當初李明在遼東時,是誰讓你造謠他造反的?”
什麽?!……程知節陡然抬頭,瞪大了銅鈴似的眼睛,差點叫了出來。
作為不問政事的武將,他覺得自己少看了好幾集。
張亮眼神一暗,低下了頭,並不吭聲。
作為老油條,他有一萬種方法裝成完全不之情的樣子,瞞過李治。
但他故意選擇了這種破綻百出的演技。
李治自然知道他的顧慮,道:
“你的舊主背叛你在先,雙方恩斷義絕,你便不算是背叛他了。”
確定不會被新主子嫌棄“不夠忠誠”以後,張亮這才放心,迴答道:
“直接向臣下令,要抹黑李明殿下的,是齊王殿下。”
啥?……李治愣了愣,差點“啊”了一聲。
“莫要說笑,怎麽可能是李佑?”
那位愚蠢的老五如果能有這一半的心機,也不至於被父皇嫌惡,過繼給一個死人當兒子。
張亮看著李治,又看了看旁邊滿臉空白、懷疑人生的程知節。
程知節很自覺地起身:
“末將還是迴避……”
“不必。”
李治誠懇地說道:
“義貞公乃是我的老師,我怎麽能懷疑我的老師呢?
“請老師務必在此做個見證。”
受此禮遇,程知節很是感慨,心情忐忑地坐下了。
張亮這才簡短地說道:
“是魏王。”
“什麽?!”
李治幾乎從坐席上跳了起來。
魏王李泰,與父皇的密探頭領暗中勾結、造謠汙蔑李明、以至於遼東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
居然是四哥,李泰?!
這份震撼,甚至比“罪魁禍首是李佑”帶給他的更大。
“是魏王挑唆了齊王與李明的關係,並指示我主動向齊王靠攏。”
張亮進一步解釋道:
“因為過繼一事,齊王本就對李明嫉恨入骨。
“加上齊王頭腦簡單,很容易就被誘導,向我下達了傳播假消息、抹黑李明的指令。
“這其實是魏王借齊王之口,向我下達的命令。”
李治覺得腦子一團亂麻:
“可……這是為什麽?”
“為了給自己增加一層保護,同時把嫌疑往太子身上引。”
張亮講解道:
“現在想來,我造謠李明一事,不論最終導致遼東的結局如何,遲早會被拆穿的。陛下一定會下令徹查幕後黑手。
“而魏王,早就料到了這一層。”
張亮語氣幹澀,充滿了兔死狗烹的憤懣和無奈。
“所以,他特意轉了齊王這一手,利用齊王的嘴,來下達‘造謠’的這個指令。
“齊王與太子殿下交好,調查人員一旦查到齊王,自然會把這件案子與太子聯係起來。”
李治恍然大悟:
“難怪!遼東事件之後,父皇與太子的關係急轉直下,以至於幾個月不說話……
“原來太子被父皇誤以為汙蔑李明、為禍遼東,而實際上是魏王李泰所為?!”
張亮重重地點頭:
“正是,太子殿下無端遭受懷疑,百口莫辯。
“據臣所知,陛下在查到太子這一層後,便沒有繼續查下去。
“但似乎也沒有和太子當麵質問。”
因為父皇害怕和太子當麵撕破臉,導致沒有當麵澄清,就這樣成為心結,一直堵在父皇的心中……李治心中無限感慨。
這樣一來,父皇今年的騷操作才算說得通。
李明從遼東迴來以後,好像突然之間,父皇徹底失去了對太子的信心,讓幾個兒子公開爭儲。
原來此事的直接導火索,是一場栽贓導致的誤會,誤會導致的心結,心結導致的父皇對太子的徹底失望……
李明能超過他們三個嫡子,一舉奪魁,根源居然在這裏!
在於李泰對他和太子抹黑的陰謀之中!
“李泰為什麽要幫李明?”李治腦子發熱地問。
張亮古怪地看著他:
“怎麽會是幫呢?
“如果李明殿下沒有絕處逢生,竟以平州一州之力硬抗整個高句麗,並派遣可信的使者前來長安說明情況。
“最後的結果會如何?
“遼東在被高句麗入侵的關鍵時刻,失去朝廷的支持,遼東徹底淪陷,李明或身殞、或身陷囹圄,太子因涉嫌害死弟弟而失去聖寵。
“到最後,勝利者會是誰?”
李治感到毛骨悚然:
“同時除掉了太子和李明,那麽能繼承父皇大業的,就隻剩下李泰了……”
要不是李明強到犯規的能力。
李泰差點就通過這個陰謀,把皇位拿到手了!
“他居然有如此心機,如此……心狠手辣。”李治喃喃。
他今天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四哥。
他本以為,李泰隻是一個附庸風雅的偽君子,喜好空談的清流。
在四子爭儲中,最早被淘汰的那個路人——
因為在四子爭儲之前,給太子加壓力的那個工具人,就是李泰。
如果李泰表現出了足夠的治國之才,父皇根本用不著擺出這個擂台,把李治和李明都拉進來。
直接用備胎替換李承乾即可。
因此可以說,“擺出擂台”本身,就意味著父皇對李泰的否定。
隻是,這樣一個早早被淘汰、看似隻會說些空話大話的無能皇兄。
居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暗地裏搞出了這樣的大事!
和密探頭子勾連,設計了精妙的陷阱,一環扣一環。
幾乎將他送上了皇位!
他的無能、他的附庸風雅,原來都是裝的嗎?!
“我……容我再想想……”
李治擦了擦汗。
李泰老哥的治國能力暫且不談。
但玩弄陰謀的能力真是讓他歎為觀止。
這就是真正的奪嫡麽……
要奪嫡,就是要這般鐵石心腸、不擇手段麽……
李治深深吸了一口氣,發散的目光重新收束。
這才發現,張亮一直在暗中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
李治立刻振作起來,說道:
“也就是說,不論李泰哥哥的陰謀是成功還是不成,張使君都是被犧牲的棋子咯?
“隻要父皇發現遼東的情報是假,張使君必定是第一責任人。”
張亮的表情出現了微不可查的波瀾:
“確實如此,幸得陛下寬宏懷柔。
“不但赦免臣死罪,還讓臣繼續擔任官職,皇恩浩蕩,無以為報。”
那也是因為李明沒死、遼東沒丟,萬一真因為你而導致了後果,你十個腦袋都不夠砍的……李治在心裏嘀咕,繼續挑撥道:
“李泰將使君視為用過即棄的工具,而使君還對李泰忠心耿耿,不在陛下麵前出賣他,真是義薄雲天啊。”
張亮的胸脯劇烈地起伏了幾次,又重歸於平靜。
“但我不會,有義貞公見證,治必以國士之禮待使君。”
李治起身,規規矩矩地向張亮長揖。
張亮有些手忙腳亂地起身:
“殿下,殿下何至於此!快快請起,折煞我也!”
十來歲的貴公子,天生就帶有一股青春的衝勁,讓旁人感覺到赤忱。
如此以禮相待,即使老江湖如張亮,也不會無動於衷。
“不起,除非使君教我。”李治還是長揖不起。
“殿下請問,臣定知無不言。”
“李泰現在的陰謀是什麽,你能知道嗎?”
李治下意識覺得,李泰還在陰謀搞個大的。
因為他在東京洛陽已經待了好幾個月了。
除了幾封不痛不癢的信件,沒有傳出一點動靜。
難道他就此認命,接受李明勝出的事實,安心當個閑散王爺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一個心機深沉至此、不擇手段至此、坑害李明和國家至此的皇子。
不可能就此束手就擒。
他一定暗中另有圖謀。
李泰拋棄了張亮,是因為張亮沒有用了,對他下一步的計劃沒有助益了。
問題來了,他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麽?
“遼東事件之後,臣的耳目喉舌被移交給了李君羨,而從此之後,魏王對臣這個瘟神避之不及。”
張亮有些自嘲,又有些苦澀。
緊接著,他話鋒一轉:
“但是,李君羨隻接管了一部分密探。
“還有幾位我真正的義子,仍然聽命與我。
“所以,我並不是閉目塞聽、一無所知。”
李治唿吸頓時急促起來:
“請使君不吝賜教!”
張亮組織了一下語言:
“據臣所知,魏王正在積極聯絡在外的藩王。”
“齊王李祐?”李治問。
張亮點頭又搖頭:
“包括但不限於齊王——
“事實上,魏王似乎與除了李明和三位嫡子以外的所有藩王,都有勾連。”
“他們?為什麽?”李治覺得很奇怪。
李世民陛下一共有十四個皇子,其中三個早夭。
剩下十一人中,除了李明和三嫡子,那就是一共七個藩王。
那七個庶出的皇子,別說和李明比了。
和他們三個嫡子相比,也隻能用“臭魚爛蝦”來形容。
政事政事不會,陰謀陰謀不會。
和那些失敗者抱團取暖,能起到什麽作用?
難道那七個庶皇子的反對,還能幹擾陛下、幹擾天下的決心不成?
張亮看著他,提醒道:
“那七位藩王,同時身兼著都督府都督一職。”
(本章完)
李治親自將張亮攙扶起來。
曾經的張亮,表麵上是工部尚書,實際上是陛下的密探頭子。
這是宮中的機密,隻是少數幾個皇子和重臣知道。
李治是通過長孫無忌才獲悉的。
至於張亮被貶到河北道的原因,長孫無忌沒敢說。
但李治猜也能猜到幾分——
是因為李明。
李明在遼東造反的假消息曾一度甚囂塵上。
後來,前腳謠言被破除,後腳張亮這位工部尚書就去河北道另謀高就了。
所以,李治推測,張亮與李明應是有嫌隙的。
可以拉攏。
而張亮與李世績、程知節,同為瓦崗寨出身。
而且還曾是李世績的手下。
因此,他便通過程知節向張亮遞出橄欖枝。
張亮接受了。
並且在河北道的衙門請了個假,秘密迴到了長安。
若陛下沒有出征,他是斷然不敢的。
“因為我的一些事,勞煩張使君從河北遠道而來,慚愧至極。”
李治很禮貌地說道。
張亮苦笑道:
“臣在河北道,被李明殿下的姐夫崔挹、連同其他博陵崔氏給架空了,履職大半年一事無成。
“若能再為大唐效力,臣萬死不辭。”
對李明的滿滿怨念,都快溢出了。
“使君慎言。”李治有些誇張地壓低了聲音:
“李明殿下現在是監國,且將來可能……”
他向上指了指。
張亮沉重地歎了口氣。
李明當大唐話事人,張亮毫無疑問是要倒黴的。
汙蔑造反,這是不死不休的大仇。
更何況,他被陛下支去河北盯著崔氏和遼東,反過來說,他自己又何嚐不是被置於崔氏和遼東的目光之下?
李明想把他張亮忘記都困難。
所以,一旦李明繼位……
“使君一生為大唐鞠躬盡瘁,若因政治因素而命途多舛,著實讓人唏噓。”
李治擦了擦眼睛,語氣十分真誠。
對剛見一麵的路人甲如此動情,一眼就看出來是假的。
但李治的言外之意,老江湖張亮又如何不知?
他也立刻裝出恍然無所措的樣子,焦急地跪地:
“請殿下明示!”
李治這次沒有扶起他,居高臨下地說:
“輔佐我。”
張亮毫不猶豫地迴答:
“遵命。”
老實說,他也沒有別的選擇。
李明當皇帝,對他來說無異於閻王敲門,不死不休。
而他原本效力的“那位”,在他失去了陛下的垂青、失去了手下的密探以後,也對他棄如敝帚。
他要想活命,隻能另選一位“參賽選手”,竭力輔佐之,直到成功將李明拉下馬,讓新主上位。
很難,但不是沒有可能。
參加過玄武門的人,大都有這種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冒險主義精神。
“甚好。”
能收下一位瓦崗寨死士,李治殊為滿意。
除了瓦崗寨舊將,李治對所謂的“晉王黨”並不抱有太多信任。
他們大多是被李明憎恨的政治投機客,投奔李治是因為他最“老實”,容易控製。
而張亮不一樣。
張亮投靠不為名利。
是為了活命。
溺水之人,對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忠誠的。
所以理智分析,李治對他可以完全信任。
即便兩人今天才第一次見麵。
“我有一件事十分好奇,還望使君指點一二。”
李治這才將張亮攙扶起來,請他在自己對麵落座。
“當初李明在遼東時,是誰讓你造謠他造反的?”
什麽?!……程知節陡然抬頭,瞪大了銅鈴似的眼睛,差點叫了出來。
作為不問政事的武將,他覺得自己少看了好幾集。
張亮眼神一暗,低下了頭,並不吭聲。
作為老油條,他有一萬種方法裝成完全不之情的樣子,瞞過李治。
但他故意選擇了這種破綻百出的演技。
李治自然知道他的顧慮,道:
“你的舊主背叛你在先,雙方恩斷義絕,你便不算是背叛他了。”
確定不會被新主子嫌棄“不夠忠誠”以後,張亮這才放心,迴答道:
“直接向臣下令,要抹黑李明殿下的,是齊王殿下。”
啥?……李治愣了愣,差點“啊”了一聲。
“莫要說笑,怎麽可能是李佑?”
那位愚蠢的老五如果能有這一半的心機,也不至於被父皇嫌惡,過繼給一個死人當兒子。
張亮看著李治,又看了看旁邊滿臉空白、懷疑人生的程知節。
程知節很自覺地起身:
“末將還是迴避……”
“不必。”
李治誠懇地說道:
“義貞公乃是我的老師,我怎麽能懷疑我的老師呢?
“請老師務必在此做個見證。”
受此禮遇,程知節很是感慨,心情忐忑地坐下了。
張亮這才簡短地說道:
“是魏王。”
“什麽?!”
李治幾乎從坐席上跳了起來。
魏王李泰,與父皇的密探頭領暗中勾結、造謠汙蔑李明、以至於遼東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
居然是四哥,李泰?!
這份震撼,甚至比“罪魁禍首是李佑”帶給他的更大。
“是魏王挑唆了齊王與李明的關係,並指示我主動向齊王靠攏。”
張亮進一步解釋道:
“因為過繼一事,齊王本就對李明嫉恨入骨。
“加上齊王頭腦簡單,很容易就被誘導,向我下達了傳播假消息、抹黑李明的指令。
“這其實是魏王借齊王之口,向我下達的命令。”
李治覺得腦子一團亂麻:
“可……這是為什麽?”
“為了給自己增加一層保護,同時把嫌疑往太子身上引。”
張亮講解道:
“現在想來,我造謠李明一事,不論最終導致遼東的結局如何,遲早會被拆穿的。陛下一定會下令徹查幕後黑手。
“而魏王,早就料到了這一層。”
張亮語氣幹澀,充滿了兔死狗烹的憤懣和無奈。
“所以,他特意轉了齊王這一手,利用齊王的嘴,來下達‘造謠’的這個指令。
“齊王與太子殿下交好,調查人員一旦查到齊王,自然會把這件案子與太子聯係起來。”
李治恍然大悟:
“難怪!遼東事件之後,父皇與太子的關係急轉直下,以至於幾個月不說話……
“原來太子被父皇誤以為汙蔑李明、為禍遼東,而實際上是魏王李泰所為?!”
張亮重重地點頭:
“正是,太子殿下無端遭受懷疑,百口莫辯。
“據臣所知,陛下在查到太子這一層後,便沒有繼續查下去。
“但似乎也沒有和太子當麵質問。”
因為父皇害怕和太子當麵撕破臉,導致沒有當麵澄清,就這樣成為心結,一直堵在父皇的心中……李治心中無限感慨。
這樣一來,父皇今年的騷操作才算說得通。
李明從遼東迴來以後,好像突然之間,父皇徹底失去了對太子的信心,讓幾個兒子公開爭儲。
原來此事的直接導火索,是一場栽贓導致的誤會,誤會導致的心結,心結導致的父皇對太子的徹底失望……
李明能超過他們三個嫡子,一舉奪魁,根源居然在這裏!
在於李泰對他和太子抹黑的陰謀之中!
“李泰為什麽要幫李明?”李治腦子發熱地問。
張亮古怪地看著他:
“怎麽會是幫呢?
“如果李明殿下沒有絕處逢生,竟以平州一州之力硬抗整個高句麗,並派遣可信的使者前來長安說明情況。
“最後的結果會如何?
“遼東在被高句麗入侵的關鍵時刻,失去朝廷的支持,遼東徹底淪陷,李明或身殞、或身陷囹圄,太子因涉嫌害死弟弟而失去聖寵。
“到最後,勝利者會是誰?”
李治感到毛骨悚然:
“同時除掉了太子和李明,那麽能繼承父皇大業的,就隻剩下李泰了……”
要不是李明強到犯規的能力。
李泰差點就通過這個陰謀,把皇位拿到手了!
“他居然有如此心機,如此……心狠手辣。”李治喃喃。
他今天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四哥。
他本以為,李泰隻是一個附庸風雅的偽君子,喜好空談的清流。
在四子爭儲中,最早被淘汰的那個路人——
因為在四子爭儲之前,給太子加壓力的那個工具人,就是李泰。
如果李泰表現出了足夠的治國之才,父皇根本用不著擺出這個擂台,把李治和李明都拉進來。
直接用備胎替換李承乾即可。
因此可以說,“擺出擂台”本身,就意味著父皇對李泰的否定。
隻是,這樣一個早早被淘汰、看似隻會說些空話大話的無能皇兄。
居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暗地裏搞出了這樣的大事!
和密探頭子勾連,設計了精妙的陷阱,一環扣一環。
幾乎將他送上了皇位!
他的無能、他的附庸風雅,原來都是裝的嗎?!
“我……容我再想想……”
李治擦了擦汗。
李泰老哥的治國能力暫且不談。
但玩弄陰謀的能力真是讓他歎為觀止。
這就是真正的奪嫡麽……
要奪嫡,就是要這般鐵石心腸、不擇手段麽……
李治深深吸了一口氣,發散的目光重新收束。
這才發現,張亮一直在暗中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
李治立刻振作起來,說道:
“也就是說,不論李泰哥哥的陰謀是成功還是不成,張使君都是被犧牲的棋子咯?
“隻要父皇發現遼東的情報是假,張使君必定是第一責任人。”
張亮的表情出現了微不可查的波瀾:
“確實如此,幸得陛下寬宏懷柔。
“不但赦免臣死罪,還讓臣繼續擔任官職,皇恩浩蕩,無以為報。”
那也是因為李明沒死、遼東沒丟,萬一真因為你而導致了後果,你十個腦袋都不夠砍的……李治在心裏嘀咕,繼續挑撥道:
“李泰將使君視為用過即棄的工具,而使君還對李泰忠心耿耿,不在陛下麵前出賣他,真是義薄雲天啊。”
張亮的胸脯劇烈地起伏了幾次,又重歸於平靜。
“但我不會,有義貞公見證,治必以國士之禮待使君。”
李治起身,規規矩矩地向張亮長揖。
張亮有些手忙腳亂地起身:
“殿下,殿下何至於此!快快請起,折煞我也!”
十來歲的貴公子,天生就帶有一股青春的衝勁,讓旁人感覺到赤忱。
如此以禮相待,即使老江湖如張亮,也不會無動於衷。
“不起,除非使君教我。”李治還是長揖不起。
“殿下請問,臣定知無不言。”
“李泰現在的陰謀是什麽,你能知道嗎?”
李治下意識覺得,李泰還在陰謀搞個大的。
因為他在東京洛陽已經待了好幾個月了。
除了幾封不痛不癢的信件,沒有傳出一點動靜。
難道他就此認命,接受李明勝出的事實,安心當個閑散王爺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一個心機深沉至此、不擇手段至此、坑害李明和國家至此的皇子。
不可能就此束手就擒。
他一定暗中另有圖謀。
李泰拋棄了張亮,是因為張亮沒有用了,對他下一步的計劃沒有助益了。
問題來了,他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麽?
“遼東事件之後,臣的耳目喉舌被移交給了李君羨,而從此之後,魏王對臣這個瘟神避之不及。”
張亮有些自嘲,又有些苦澀。
緊接著,他話鋒一轉:
“但是,李君羨隻接管了一部分密探。
“還有幾位我真正的義子,仍然聽命與我。
“所以,我並不是閉目塞聽、一無所知。”
李治唿吸頓時急促起來:
“請使君不吝賜教!”
張亮組織了一下語言:
“據臣所知,魏王正在積極聯絡在外的藩王。”
“齊王李祐?”李治問。
張亮點頭又搖頭:
“包括但不限於齊王——
“事實上,魏王似乎與除了李明和三位嫡子以外的所有藩王,都有勾連。”
“他們?為什麽?”李治覺得很奇怪。
李世民陛下一共有十四個皇子,其中三個早夭。
剩下十一人中,除了李明和三嫡子,那就是一共七個藩王。
那七個庶出的皇子,別說和李明比了。
和他們三個嫡子相比,也隻能用“臭魚爛蝦”來形容。
政事政事不會,陰謀陰謀不會。
和那些失敗者抱團取暖,能起到什麽作用?
難道那七個庶皇子的反對,還能幹擾陛下、幹擾天下的決心不成?
張亮看著他,提醒道:
“那七位藩王,同時身兼著都督府都督一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