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開門揖盜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輸了?!”
李泰砰地一拍桌子,蹭地站了起來,挺出的大肚皮還帶倒了身前的桌案。
嘩啦啦,桌案上的書冊和筆墨紙硯撒了一地,發出尖銳的噪音。
下人低著頭,匆匆進來收拾。
“你是司馬遷嗎?!”李泰向對方咆哮道。
沒眼力見的下人覺得主子說的每個字都認識,可是合起來就聽不懂了。
隻能從語氣判斷,自己應該是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悻悻離去。
書房裏隻剩下了李泰,以及前來匯報敗戰噩耗的執失思力兩個人。
為什麽前線在打仗,執失老哥卻又迴來了?
因為他們的聯軍被李治的朝廷軍一耳光抽迴來了。
李泰在下人身上撒了氣,還覺得不過癮,看著傻杵著的傻大個就氣不打一處來,言語之間滿是嘲諷:
“少時讀史書,總覺得楚人太剛硬,楚武王的得力幹將莫敖屈瑕立下赫赫戰功無數,不過是趾高氣揚了一次吃了一次敗仗,便自盡,未免過於可惜。
“今日方才領悟到,領兵之將,還是要有點羞恥心為好。”
執失思力嘴角抽搐,故意聽不懂魏王講解“趾高氣揚”這個成語的典故,低著頭,語氣低沉地抱拳道:
“眾將士奮力拚殺,光是能全身而退就已經是奇跡了。”
客觀來說,執失思力的這番辯解倒也不是在強詞奪理,給自己的敗績塗脂抹粉。
他的大部隊就行進在崤函官道上,南邊是崤山,北邊是黃河和中條山,不是崇山峻嶺就是狂暴的母親河。
教科書般的一字長蛇陣,根本沒有迴旋餘地。
然後,這支部隊就一頭撞上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潼關,久攻不克,而後路也毫不意外地被伏兵迂迴截斷了。
首尾受阻,甕中捉鱉。
這支部隊本來就一個頭七個腦袋,加上後勤糧道被斷,瀕臨崩潰。
要不是執失思力也是一員驍將,硬是拖著這支行將大亂的部隊有序撤退。
他們將幾乎必然重蹈趙國在長平之戰的覆轍。
而執失思力也就成了新時代趙括,不大可能有機會站在李泰麵前親自聽訓了。
問題來了,主帥沒問題,士兵也沒問題。
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讓這群人明明看見了前方名為“潼關”的南牆,仍然要一頭撞上去呢?
執失思力不打算繼續裝蒙鼓人了,直言不諱道:
“殿下,恕我直言,這仗就不該這麽打!
“明知敵方會重兵防守潼關,為什麽仍要走這條道?”
現在又不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往關中打隻能走崤山。
不論是繞河套走蕭關、大散關,還是繞荊楚走武關。
條條大路通長安,入哪個關不是入關?
“唉……夏蟲不可語冰!”
李泰表示不想和鼠目寸光的胡人多掰扯。
這就是戰術與戰略之間的衝突。
從純軍事戰術上來說,肯定是繞路更為穩妥。
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哪個不比沒頭沒腦地西進、被一路“邀擊漸減”、最後在潼關下被關門打狗來得順遂呢?
然而前線的將士隻要全身心投入到戰場中,聽命行事‘奮力殺敵就可以,可是後方人員要考慮的事情就很多了。
比如,大軍要繞道,就得協調當地的軍事民政主管,要一個“軍事通行權”。
現在天下群龍無首,除了在長安別無選擇的朝臣之外,各地的地方官則更自由一些。
除了比較“躺平”、願意跟隨朝廷的廣大南方地區之外。
中原核心地區的地方官,則以“有為中老年”居多——
他們在觀望下注,既不幫李治、也不幫李泰。
誰贏他們幫誰。
因此,李泰的軍隊要安然經過他們的轄區,可以。
要付出實利,更要許諾將來更大的利益,做個“從龍之臣”。
而李泰也不能隨便和地方官翻臉,恃武力壓人。
否則樹敵無數,這一路打過去,還沒到長安,自己的兵力就要消耗殆盡了。
現在的天下形勢,有點類似東漢末年的意思。
各地州縣雖然還沒有開始玩封建割據、自立門戶,但也都保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本來是不至於這樣子的。
本來針對皇帝突遭不測的情況,房玄齡、杜如晦是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應對機製的。
無非是監國殿下正式“監國”,大家規規矩矩按部就班。
小日子照過,不可能橫生這麽多枝節。
然而,這套機製被老李家的子嗣自己給玩壞了。
先是李泰複刻了一個“朱雀門之變”,接著李治又來一個“一鳴驚人”、“鳩占鵲巢”。
老李家都自相殘殺了,把原本秩序井然的朝廷政治整成了朝不保夕的陰謀政治。
那就別怪外官們不講武德了。
而唐朝沿用前朝的“文武合一”製度,文臣和武將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甚至許多州縣是軍政一把抓的,這又讓各個地方有了關起門來過小日子的武力基礎。
這也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濫觴,直到宋朝才算解決,不過這是後話。
“總而言之,我不關心傷亡數字,必須打下潼關!一次不行,就來第二次!”
李泰強橫地說。
繞路的時間成本和政治成本,都是他無法承受的。
等到一路大撒買路財、來到長安城下時,隻怕李治也已經動員起了南方的援軍,要給他來個兩麵包夾芝士了。
“魏王殿下!”
執失思力覺得自己和主君就是雞同鴨講。
“怎麽?你也想效阿史那社爾故事,拋棄同袍,向北追隨父皇而去?”
李泰緩緩坐了迴去,半笑不笑地看著麾下的大將。
執失思力麵色變幻,硬是把這口氣咽下了。
這時,傳令匆忙來報,語氣很是倉皇。
“殿下……”
“怎麽又來一個不長眼的?”
李泰很是惱怒,不耐煩地彈著桌案:
“你說吧,什麽事?”
傳令咽了口水,道:
“聯軍的諸位藩王,各自領兵退去了!”
執失思力眉頭微微一挑,對此倒不是非常驚訝。
現如今,政治能力再差的藩王也應該意識到,亂世將至,手裏的兵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
本錢被李泰這麽揮霍在潼關這個無底洞裏,這誰遭得住啊?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不外乎如是。
“朝廷下了最新的詔令,隻要重新擁護朝廷,兄弟齊心北伐搭救父皇,既往不咎。”
傳令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魏王的臉色,怯懦地說:
“即使是魏王殿下,隻要放棄抵抗,也不削爵、不……”
李泰氣得當場又蹦了起來:
“嗬,他這是要以渭水為誓?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狗屁!”
傳令哆哆嗦嗦的,不敢說話。
執失思力也皺起了眉頭。
“九郎那廝心機深沉得很!他隱忍這麽多年,騙過了父皇,騙過了我,騙過了全天下人!
“他就是楚莊王,一旦登臨大寶,必定一鳴驚人!屆時我等沒有抵抗之力,與砧板上的魚肉何異?皆要死於他手!”
李泰暴跳如雷,艱難地大口喘氣。
他氣李治不講武德,出這種陰招來分化他的陣營。
他更氣他的庶出兄弟——那六條臭魚爛蝦——是真的愚不可及,朽木不可雕糞土不可圬般的愚不可及。
他們整出這般大的動靜,把天下禍害成這幅模樣。
說一句“對不起”,難道就一切清零了?
不可能!
李治那廝絕對是心裏憋著壞!
招安、架空、斬首,是搞政治的基本操作了。
造反的兄弟們敢投降,李治就敢請兄弟們親身體驗這一條龍的服務。
“曹爽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李明都看得如明鏡似的,那些蠢貨兄弟難道看不出來?”
李泰生氣地補上一句。
李治扮豬吃虎、假仁假義,分化他的陣營,這本就夠讓他憤怒的了。
一想到全天下、包括他李泰在內、隻有一個人自始至終沒有被李治欺騙——
而那個人叫李明——
就更讓李泰氣不打一處來。
“諸藩王投降後是否會被李治秋後算賬,那倒還沒有個定數。”
一旁的執失思力說著風涼話:
“但是這仗再這麽打下去,那是肯定玩兒完。”
“你……?!”李泰感覺,自己額頭的青筋幾乎要頂開肥厚的脂肪層了。
執失思力現在也不怵他了,語氣略帶嘲諷: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李泰嘴角劇烈地抽搐著,冷冷地指向門口:
“滾……滾!”
在把外人全部轟出去了以後,喧鬧的書房立刻恢複了平靜。
“走投無路?投降後既往不咎?嗬。”
李泰惡狠狠地嘀咕著,表情靜如止水,早就沒有了剛才的氣急敗壞。
雖然戰場上打不贏,雖然聯軍一拍而散。
但是李泰還沒有被逼到絕境。
因為他還有後路。
隻是這條後路的價格有些昂貴。
要不是被逼到了這份上,他其實也不太想走這條路。
但是現在,相比去太極宮給弟弟磕一個,餘生都聽他擺布。
他更願意支付這個代價。
“李治啊李治,從今往後全天下的苦難,皆是因你而起,你可要接好了。”
李泰表情透著陰狠,吃力地彎下腰,撿起散落的紙筆,便寫起了信。
是用北方草原通用的突厥文寫的,開頭便是:
“臣泰言,薛、唐乃君臣之國……”
…………
漠北,薛延陀牙帳。
真珠可汗夷男坐著虎皮椅,讀著蒼鷹從洛陽送來的密信,眼睛微微咪著,頗為玩味地撫摸著胡須。
作為鐵勒諸部中的薛部和延陀部所組成的遊牧帝國,薛延陀最初隻是役屬於突厥的部落之一。
在東突厥被南邊那個不可名狀的怪物輕易地滅亡、西突厥又陷入長期的內訌以後。
薛延陀終於媳婦熬成婆,迅速占據了北方草原的生態位。
對於大唐這個南方鄰居,夷男的心中是又愛又怕。
愛她的物產,怕她的軍隊。
尤其怕她的統治者。
天可汗李世民,打起仗來實在太猛了,談笑間突厥灰飛煙滅。
夷男怕李世民對自己也來一次“談笑間”,怕得晚上睡不著覺。
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擒賊先擒王,用陰謀把天可汗先一步結果了。
一來二去,就和魏王李泰勾搭上了。
在經過一連串裏應外合的陰謀以後,鐵勒人終於看見了勝利的曙光。
經過部落勇士不要命地填人,終於將李世民和大部隊切割開,將他被圍困在灤河穀地一帶。
把他拿下是遲早的事。
“問題是,唐軍在幹什麽?”
雖然和皇帝被切割,可是唐軍的八萬主力還在,絲毫沒有受損。
隻是這支部隊的動向,非常可疑。
既沒有向東靠攏援救皇帝,也沒有向北直搗黃龍。
更沒有南下撤退。
而是一直在向西運動。
他們在想什麽?
因為戰爭迷霧的作用,夷男一直拿捏不準對方的意圖,如鯁在喉,隻能將主力與對方一直對峙著,不敢亂動。
現如今,有了李泰剛送來的密信,他總算明白了唐軍的真實意圖,以及唐國的真實國情
“原來中原亂起來了,居然還斷了他們的後勤……哈哈,原來如此!”
驚覺自己一直在與空氣鬥智鬥勇,夷男一拍大腿。
這樣就能沒有後顧之憂,全軍向東壓上,圍獵李世民……
“不。”
夷男又把李泰的這封信看了一遍,目光灼灼地釘在開頭的幾個字上。
臣泰言……薛、唐,君臣之國……
這幾個字,讓薛延陀首領的心情突然激蕩起來,胸膛燃起了熊熊火焰。
名為“野心”的大火。
他圖謀李世民,一開始隻是為了自保而進行的一場豪賭。
賭天可汗的繼任者不如他的老爹,從而能讓可怕的唐國停下擴張的步伐,讓薛延陀汗國再多苟活一段時間。
但李泰的情報讓他意識到,李世民失蹤在唐國引發的動亂,遠超他的想象。
遊牧的血液,在夷男的血管中覺醒了——
還傻愣著幹什麽?南下,搶錢搶糧搶人啊!
放在李世民當政時期,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南下劫掠?唐軍不北上搶牛羊就燒高香了!
然而現在,唐軍自顧不暇,那還怕什麽?
一直被南方強鄰壓抑著的劫掠本能,此時變本加厲,讓夷男難以自勝。
“來人!”
夷男騰地躍起,一雙眼睛宛如餓狼一般。
“傳我命令,南下,進軍幽雲!”
(本章完)
李泰砰地一拍桌子,蹭地站了起來,挺出的大肚皮還帶倒了身前的桌案。
嘩啦啦,桌案上的書冊和筆墨紙硯撒了一地,發出尖銳的噪音。
下人低著頭,匆匆進來收拾。
“你是司馬遷嗎?!”李泰向對方咆哮道。
沒眼力見的下人覺得主子說的每個字都認識,可是合起來就聽不懂了。
隻能從語氣判斷,自己應該是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悻悻離去。
書房裏隻剩下了李泰,以及前來匯報敗戰噩耗的執失思力兩個人。
為什麽前線在打仗,執失老哥卻又迴來了?
因為他們的聯軍被李治的朝廷軍一耳光抽迴來了。
李泰在下人身上撒了氣,還覺得不過癮,看著傻杵著的傻大個就氣不打一處來,言語之間滿是嘲諷:
“少時讀史書,總覺得楚人太剛硬,楚武王的得力幹將莫敖屈瑕立下赫赫戰功無數,不過是趾高氣揚了一次吃了一次敗仗,便自盡,未免過於可惜。
“今日方才領悟到,領兵之將,還是要有點羞恥心為好。”
執失思力嘴角抽搐,故意聽不懂魏王講解“趾高氣揚”這個成語的典故,低著頭,語氣低沉地抱拳道:
“眾將士奮力拚殺,光是能全身而退就已經是奇跡了。”
客觀來說,執失思力的這番辯解倒也不是在強詞奪理,給自己的敗績塗脂抹粉。
他的大部隊就行進在崤函官道上,南邊是崤山,北邊是黃河和中條山,不是崇山峻嶺就是狂暴的母親河。
教科書般的一字長蛇陣,根本沒有迴旋餘地。
然後,這支部隊就一頭撞上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潼關,久攻不克,而後路也毫不意外地被伏兵迂迴截斷了。
首尾受阻,甕中捉鱉。
這支部隊本來就一個頭七個腦袋,加上後勤糧道被斷,瀕臨崩潰。
要不是執失思力也是一員驍將,硬是拖著這支行將大亂的部隊有序撤退。
他們將幾乎必然重蹈趙國在長平之戰的覆轍。
而執失思力也就成了新時代趙括,不大可能有機會站在李泰麵前親自聽訓了。
問題來了,主帥沒問題,士兵也沒問題。
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讓這群人明明看見了前方名為“潼關”的南牆,仍然要一頭撞上去呢?
執失思力不打算繼續裝蒙鼓人了,直言不諱道:
“殿下,恕我直言,這仗就不該這麽打!
“明知敵方會重兵防守潼關,為什麽仍要走這條道?”
現在又不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往關中打隻能走崤山。
不論是繞河套走蕭關、大散關,還是繞荊楚走武關。
條條大路通長安,入哪個關不是入關?
“唉……夏蟲不可語冰!”
李泰表示不想和鼠目寸光的胡人多掰扯。
這就是戰術與戰略之間的衝突。
從純軍事戰術上來說,肯定是繞路更為穩妥。
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哪個不比沒頭沒腦地西進、被一路“邀擊漸減”、最後在潼關下被關門打狗來得順遂呢?
然而前線的將士隻要全身心投入到戰場中,聽命行事‘奮力殺敵就可以,可是後方人員要考慮的事情就很多了。
比如,大軍要繞道,就得協調當地的軍事民政主管,要一個“軍事通行權”。
現在天下群龍無首,除了在長安別無選擇的朝臣之外,各地的地方官則更自由一些。
除了比較“躺平”、願意跟隨朝廷的廣大南方地區之外。
中原核心地區的地方官,則以“有為中老年”居多——
他們在觀望下注,既不幫李治、也不幫李泰。
誰贏他們幫誰。
因此,李泰的軍隊要安然經過他們的轄區,可以。
要付出實利,更要許諾將來更大的利益,做個“從龍之臣”。
而李泰也不能隨便和地方官翻臉,恃武力壓人。
否則樹敵無數,這一路打過去,還沒到長安,自己的兵力就要消耗殆盡了。
現在的天下形勢,有點類似東漢末年的意思。
各地州縣雖然還沒有開始玩封建割據、自立門戶,但也都保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本來是不至於這樣子的。
本來針對皇帝突遭不測的情況,房玄齡、杜如晦是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應對機製的。
無非是監國殿下正式“監國”,大家規規矩矩按部就班。
小日子照過,不可能橫生這麽多枝節。
然而,這套機製被老李家的子嗣自己給玩壞了。
先是李泰複刻了一個“朱雀門之變”,接著李治又來一個“一鳴驚人”、“鳩占鵲巢”。
老李家都自相殘殺了,把原本秩序井然的朝廷政治整成了朝不保夕的陰謀政治。
那就別怪外官們不講武德了。
而唐朝沿用前朝的“文武合一”製度,文臣和武將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甚至許多州縣是軍政一把抓的,這又讓各個地方有了關起門來過小日子的武力基礎。
這也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濫觴,直到宋朝才算解決,不過這是後話。
“總而言之,我不關心傷亡數字,必須打下潼關!一次不行,就來第二次!”
李泰強橫地說。
繞路的時間成本和政治成本,都是他無法承受的。
等到一路大撒買路財、來到長安城下時,隻怕李治也已經動員起了南方的援軍,要給他來個兩麵包夾芝士了。
“魏王殿下!”
執失思力覺得自己和主君就是雞同鴨講。
“怎麽?你也想效阿史那社爾故事,拋棄同袍,向北追隨父皇而去?”
李泰緩緩坐了迴去,半笑不笑地看著麾下的大將。
執失思力麵色變幻,硬是把這口氣咽下了。
這時,傳令匆忙來報,語氣很是倉皇。
“殿下……”
“怎麽又來一個不長眼的?”
李泰很是惱怒,不耐煩地彈著桌案:
“你說吧,什麽事?”
傳令咽了口水,道:
“聯軍的諸位藩王,各自領兵退去了!”
執失思力眉頭微微一挑,對此倒不是非常驚訝。
現如今,政治能力再差的藩王也應該意識到,亂世將至,手裏的兵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
本錢被李泰這麽揮霍在潼關這個無底洞裏,這誰遭得住啊?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不外乎如是。
“朝廷下了最新的詔令,隻要重新擁護朝廷,兄弟齊心北伐搭救父皇,既往不咎。”
傳令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魏王的臉色,怯懦地說:
“即使是魏王殿下,隻要放棄抵抗,也不削爵、不……”
李泰氣得當場又蹦了起來:
“嗬,他這是要以渭水為誓?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狗屁!”
傳令哆哆嗦嗦的,不敢說話。
執失思力也皺起了眉頭。
“九郎那廝心機深沉得很!他隱忍這麽多年,騙過了父皇,騙過了我,騙過了全天下人!
“他就是楚莊王,一旦登臨大寶,必定一鳴驚人!屆時我等沒有抵抗之力,與砧板上的魚肉何異?皆要死於他手!”
李泰暴跳如雷,艱難地大口喘氣。
他氣李治不講武德,出這種陰招來分化他的陣營。
他更氣他的庶出兄弟——那六條臭魚爛蝦——是真的愚不可及,朽木不可雕糞土不可圬般的愚不可及。
他們整出這般大的動靜,把天下禍害成這幅模樣。
說一句“對不起”,難道就一切清零了?
不可能!
李治那廝絕對是心裏憋著壞!
招安、架空、斬首,是搞政治的基本操作了。
造反的兄弟們敢投降,李治就敢請兄弟們親身體驗這一條龍的服務。
“曹爽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李明都看得如明鏡似的,那些蠢貨兄弟難道看不出來?”
李泰生氣地補上一句。
李治扮豬吃虎、假仁假義,分化他的陣營,這本就夠讓他憤怒的了。
一想到全天下、包括他李泰在內、隻有一個人自始至終沒有被李治欺騙——
而那個人叫李明——
就更讓李泰氣不打一處來。
“諸藩王投降後是否會被李治秋後算賬,那倒還沒有個定數。”
一旁的執失思力說著風涼話:
“但是這仗再這麽打下去,那是肯定玩兒完。”
“你……?!”李泰感覺,自己額頭的青筋幾乎要頂開肥厚的脂肪層了。
執失思力現在也不怵他了,語氣略帶嘲諷: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李泰嘴角劇烈地抽搐著,冷冷地指向門口:
“滾……滾!”
在把外人全部轟出去了以後,喧鬧的書房立刻恢複了平靜。
“走投無路?投降後既往不咎?嗬。”
李泰惡狠狠地嘀咕著,表情靜如止水,早就沒有了剛才的氣急敗壞。
雖然戰場上打不贏,雖然聯軍一拍而散。
但是李泰還沒有被逼到絕境。
因為他還有後路。
隻是這條後路的價格有些昂貴。
要不是被逼到了這份上,他其實也不太想走這條路。
但是現在,相比去太極宮給弟弟磕一個,餘生都聽他擺布。
他更願意支付這個代價。
“李治啊李治,從今往後全天下的苦難,皆是因你而起,你可要接好了。”
李泰表情透著陰狠,吃力地彎下腰,撿起散落的紙筆,便寫起了信。
是用北方草原通用的突厥文寫的,開頭便是:
“臣泰言,薛、唐乃君臣之國……”
…………
漠北,薛延陀牙帳。
真珠可汗夷男坐著虎皮椅,讀著蒼鷹從洛陽送來的密信,眼睛微微咪著,頗為玩味地撫摸著胡須。
作為鐵勒諸部中的薛部和延陀部所組成的遊牧帝國,薛延陀最初隻是役屬於突厥的部落之一。
在東突厥被南邊那個不可名狀的怪物輕易地滅亡、西突厥又陷入長期的內訌以後。
薛延陀終於媳婦熬成婆,迅速占據了北方草原的生態位。
對於大唐這個南方鄰居,夷男的心中是又愛又怕。
愛她的物產,怕她的軍隊。
尤其怕她的統治者。
天可汗李世民,打起仗來實在太猛了,談笑間突厥灰飛煙滅。
夷男怕李世民對自己也來一次“談笑間”,怕得晚上睡不著覺。
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擒賊先擒王,用陰謀把天可汗先一步結果了。
一來二去,就和魏王李泰勾搭上了。
在經過一連串裏應外合的陰謀以後,鐵勒人終於看見了勝利的曙光。
經過部落勇士不要命地填人,終於將李世民和大部隊切割開,將他被圍困在灤河穀地一帶。
把他拿下是遲早的事。
“問題是,唐軍在幹什麽?”
雖然和皇帝被切割,可是唐軍的八萬主力還在,絲毫沒有受損。
隻是這支部隊的動向,非常可疑。
既沒有向東靠攏援救皇帝,也沒有向北直搗黃龍。
更沒有南下撤退。
而是一直在向西運動。
他們在想什麽?
因為戰爭迷霧的作用,夷男一直拿捏不準對方的意圖,如鯁在喉,隻能將主力與對方一直對峙著,不敢亂動。
現如今,有了李泰剛送來的密信,他總算明白了唐軍的真實意圖,以及唐國的真實國情
“原來中原亂起來了,居然還斷了他們的後勤……哈哈,原來如此!”
驚覺自己一直在與空氣鬥智鬥勇,夷男一拍大腿。
這樣就能沒有後顧之憂,全軍向東壓上,圍獵李世民……
“不。”
夷男又把李泰的這封信看了一遍,目光灼灼地釘在開頭的幾個字上。
臣泰言……薛、唐,君臣之國……
這幾個字,讓薛延陀首領的心情突然激蕩起來,胸膛燃起了熊熊火焰。
名為“野心”的大火。
他圖謀李世民,一開始隻是為了自保而進行的一場豪賭。
賭天可汗的繼任者不如他的老爹,從而能讓可怕的唐國停下擴張的步伐,讓薛延陀汗國再多苟活一段時間。
但李泰的情報讓他意識到,李世民失蹤在唐國引發的動亂,遠超他的想象。
遊牧的血液,在夷男的血管中覺醒了——
還傻愣著幹什麽?南下,搶錢搶糧搶人啊!
放在李世民當政時期,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南下劫掠?唐軍不北上搶牛羊就燒高香了!
然而現在,唐軍自顧不暇,那還怕什麽?
一直被南方強鄰壓抑著的劫掠本能,此時變本加厲,讓夷男難以自勝。
“來人!”
夷男騰地躍起,一雙眼睛宛如餓狼一般。
“傳我命令,南下,進軍幽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