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完全體大唐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朝廷麵臨內憂外患,天下危在旦夕,江山社稷有累卵之急、黎民百姓有倒懸之苦時。
“門閥士族卻在地方上逍遙自在,發育得很是肥碩哪!
“均田製,乃是我朝國策。可是地方大族豪強卻趁官府應對外敵、自顧不暇之機,大肆兼並農民的土地!
“均田製,更是我朝府兵的基礎。
“而那些貪婪成性、肆意妄為的門閥,甚至將手伸到了軍府的土地上,以至府兵逃散!
“簡直視江山社稷、大唐法度、民間疾苦、乃至自己的項上人頭於無物!”
寬敞的太極殿上,迴蕩著李承乾憤怒的訓斥聲。
而皇帝陛下的最後一句話,更是飽含著濃厚的威脅意味。
群臣意識到,皇帝陛下——不,還包括太上皇陛下和儲君殿下的整個大唐統治核心——這次是動真格了。
在貞觀一朝,李世民陛下便已經著手在處理從東漢遺留至今的士族門閥問題了。
他命令韋挺、高士廉編纂《氏族誌》,故意把世人公認的大族排在三等以後,便是出於這個目的。
除了在政治上貶低其地位,李世民還在行政上采取諸多措施,抑製兼並、收攏地方治權、加強皇權。
隻不過因為當時出於王朝初期,兼並問題並不嚴重,加之在李世民的手腕之下,豪強大致還算老實。
所以對策並不強硬,主要還是以政治解決為主。
然而,時至今日。
當大唐和大明的鬥爭已經白熱化,大唐有些力不從心的時候。
這些不懂事的士族不但不為國分憂,甚至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瘋狂挖大唐封建主義牆角,導致國力大弱、民怨沸騰!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已經不是普通的門閥士族了,必須要出重拳!
“諸位愛卿有什麽……
“咳咳咳!……”
李承乾說到激動處,被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
“陛下!”
“吾兒!”
“叫太醫!”
朝堂上的諸位登時都慌了神。
李承乾咳嗽著擺了擺手:
“咳咳,不必……朕,還行……
“諸位愛卿,有什麽建言,但說無妨……咳咳咳。”
瘦弱陛下這幅病殃殃的模樣,讓群臣心裏浮現了或許不是很恰當的四個字——
我見猶憐。
人都氣到了這地步,大臣們還能再說什麽?
“陛下英明,應立即懲治那些吞並田畝、放貸收租的地主。”
張亮率先表態。
阿史那社爾緊跟著甕聲道:
“就該將那些唯利是圖之徒剝皮實草!”
說著,他還緊了緊拳頭,仿佛在演練剝皮實草的動作要領。
李承乾的咳嗽舒緩了一些,微微點頭道:
“勳國公、畢國公所言字字珠璣,深得朕心。賞錢百貫,綢百匹。”
好一個“字字珠璣”。
那兩條皇權的走狗隻是表了個態,什麽具體方針意見都沒有說,就得到了如此深厚的褒獎。
在座的千年老狐狸們一眼就看穿了,張亮和阿史那社爾就是陛下在朝堂上安排的“托兒”。
一個是出身貧寒的瓦崗寨,一個是毫無根基的突厥族,兩人都和什麽“士族門閥”扯不上一文錢關係,簡直是當托的最優質人選。
但是大臣們就算看穿了皇權的小動作,又能如何了?
陛下都快被糜爛的現狀氣死了。
你猜猜在陛下把自己氣死以前,會不會先送幾個人上路陪一程?
在皇室忠犬之外品秩和實權最高的大臣、黃門侍郎劉洎略一遲疑,同樣啟奏道:
“陛下英明,二位國公說得對。
“耕者有其田乃是聖朝的祖訓,土地兼並是該抑製了。”
雖然他起的調比前麵兩個托低了些,不涉及對封建大地主們的物理批判。
但是身為中立派,他也算是及時表忠心了。
這同樣也和他的出身有關,老劉當年在南方軍閥蕭銑手下當差,出身同樣高不到哪裏去,充其量隻是一個“中產”的寒族而已。
不過他的表態仍然起到了示範作用。
緊接著,真正的豪族、國舅的舅舅、出身渤海高氏的高士廉也立即附和道:
“劉侍郎所言極是。”
而他的態度又帶動了同族的高季輔,共同表態應該抑製豪強,從我做起。
就這樣,從托兒到路人、從寒族到士族、從皇親國戚到一般大臣,朝廷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意見——
抑製兼並。
誠然,這些大臣不乏本身就出身高第,族人、甚至自己在那裏搞兼並的也不少。
但是在唐朝初年,社會風氣還是積極向上的。
開國皇帝還在,仍然鎮得住場子。而百官也還懷揣著理想,並不是隻顧小家、全然不顧大家的自私自利之徒。
他們還是願意刀口向內,做出改變的。
更何況,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鄰居——大明,在那兒瞪著。
不但這個氣勢洶洶的強鄰給他們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壓力,逼迫他們變革。
同時也在客觀上給他們打了個樣。
要想強國,照著做就行了。
否則,就等著國破家亡吧!
土地兼並,任何時候都要抑製,不抑製不行。
你們想想,你帶著士兵出了城,正在和從東北南下的蠻子死磕。
突然!後方的老百姓造反了,甚至把你老巢都給掏了,把你吊到老歪脖子樹上,讓東北老鐵順利入關吞並天下。
這樣的劇本,可一點也不好笑啊!
所以,大家還是願意讓渡自己的一些利益,以保護國家的穩定存續的。
不似某些王朝,即使天下已經搖搖欲墜了,下麵的人還在瘋狂撈錢,直至被新統治者一網打盡。
你說對吧,帶明。
…………
很快,平抑土地兼並的政策很快在朝堂上公布了。
內容包括重新統計全國人口和耕地、將佃戶的人頭稅轉嫁到地主頭上、對每戶超過均田製配額的土地征收地稅、贖買土地分給農民、開墾荒地等。
算是以經濟手段、間接提高地主兼並土地成本的折中方案。
和北邊鄰居那連根拔起的做法相比,那可太不極端了。
這也是老李一家三口能做到的極限。
畢竟唐朝仍然是古典王朝,很多士族本身就是大唐建立的原始股東。
他們是看在李二的麵子上忍痛讓利,如果切得太狠,引起他們的反彈作起妖來,那大家夥都沒得好過。
“如此這般,此事就這麽定了。”
李承乾長舒一口氣,臉色也終於紅潤了一些。
“勞煩卿等照此辦理。劉侍郎。”
劉洎起身:
“臣在。”
李承乾吩咐道:
“楊師道叛逃後,中書令空缺。由你暫代其職,主持此事。左仆射阿史那社爾為你的輔助。
“此此減地征稅的大計,事關社稷延續。朕,可以放心交給你嗎?”
統領尚書省和中書省,那豈不是在三人之下,萬人之上……劉洎的心髒撲撲直跳。
雖然減低征稅動了一大批人的蛋糕,毫無疑問會得罪很多人。
但是,為了這一生中最光宗耀祖的時刻……
得罪人就得罪人了!
他深吸一口氣,平複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拱手再拜:
“臣,領旨。”
…………
大唐傳來噩耗。
“什麽?他們也玩土地改革了?”
三聖臨朝的那次大朝會後不久,李明差不多第一時間就拿到了消息。
這事兒太大了,來俊臣差不多把庫存的飛行信使全放了出去,搞了一次飽和式情報傳遞,務求平州那邊兒盡早收到消息。
幾天以後,李明的桌案上就收到了雪片般的密報,以及一坨坨鳥屎。
“轉嫁人頭稅,收土地稅,贖買……嘖,還挺有模有樣的。”
李明仔仔細細地把條款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對承乾老哥給出的方案給予肯定。
從李世民的氏族誌,到李明的均田地,再到李承乾。
看來,打壓士族是老李家一脈相承的戰略了。
雖然李承乾的革命不夠徹底,但是其對策也不乏有效,而且還不失平穩。
就溫和改良派來說,大唐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不是誰都能像李明這樣,把一切推倒重來,玩掘地三尺的大革命的。
“甚至還動用了“稅收”這種典型的宏觀調控手段,用凱恩斯的大手把土地塞到農民手裏……
“大唐的官員們,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嘛。”
李明喃喃道。
他分明在對麵的這一套組合拳裏,看見了熟悉的影子。
“對黎民百姓,此舉倒不失為一件好事。劉洎也是有能之人,阿史那社爾則至剛至忠。二人合作,應能擔此重任。”
房玄齡捋著山羊胡子。
長孫無忌忍不住懟道:
“敵人越強,對我們就越不利。不知房相為何要說風涼話。”
房玄齡呷一口茶,哼道:
“小氣。”
你丫說什麽……長孫無忌嘴角一抽,不與這老小子計較。
李明出來打圓場道:
“國舅的擔憂是有道理的。我們的戰略是給大唐施加極限壓力,讓其內部崩潰。
“可惜,大唐經過這輪自我革新,恐怕還能再多撐一段時間。不過——”
他話鋒一轉:
“房相所言也有道理,士族門閥是個尾大不掉的問題。
“我的皇兄能主動刺破這個泡泡,對我將來統一全國以後的治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給兩邊都摸摸頭,聽著就很舒服。
把兩個不對付的人放在一起當宰相,讓他們不得串通一氣,發生矛盾隻能尋求皇帝的調停,這本身是李明加強自己皇權的安排。
而這段時間的磨合下來以後,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驚訝地發現,李明陛下端平的工夫是越來越熟練了。
不過,李明的這番話倒也不全是在端水。
長安的改革方案既能解決問題又不會引起大的反彈,短期之內肯定是有助於大唐鞏固政權、而不利於大明南下鯨吞的。
但是長遠來看,如果李承乾此舉能削弱門閥士族的力量,那麽李明在統一全國以後,推行更激進的土地政策所遇到的阻力就會明顯減弱了。
畢竟現在才是唐初,不是唐末,人口還在恢複之中,四海有閑田。
離門閥士族把自己玩死,還得再等個幾百年。
換句話說,天下百姓對於來一次徹底的大清洗並沒有形成共識,覺得李明的政策有些太極端的大有人在。
而有了李承乾的鋪墊,待李明取得天下以後,他再有所動作就能順利很多。
嗯,前提是他能取得天下。
“嘶……可是這事兒是放在大朝會裏討論的嗎……”
作為長期居於文官之首的長孫無忌,覺得大唐出台政策的方式透著奇怪。
經他這麽一提醒,房玄齡也察覺了不對勁。
“是啊。可是根據來俊臣提供的情報,此事的主管劉洎,似乎對自己擔任這一職責也是十分的驚訝。
“這就很不尋常。”
李明眉頭一挑,抱起胳膊打起了肚皮官司。
經常當皇帝的人都知道,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大朝會這種場合,參加的人數眾多,隻能用來發布政令,一般不是討論政事的場合。
因為人多嘴雜,討論不出個什麽花頭,隻是浪費時間而已。
至於該發布什麽樣的命令,皇帝一般在朝前就已經和心腹大臣們商議定了。
可是,從劉洎和其他大臣的反應來看,君臣之間似乎並沒有事先在私底下進行過討論,便當場發布了一係列複雜的、甚至可能動搖國本的政令。
就決策流程來說,這是十分不同尋常的。
“或許,他們是對過口徑的,隻是劉洎的層次還不夠高,參與不到其中的討論,乖乖聽令就行了。”
李明幽幽道。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互視一眼。
“此話怎講?請陛下解惑。”
李明伸出三根手指。
“皇帝李承乾,太上皇李世民,皇儲李治。
“這三個人商議一致的決策,還需要聽取其他大臣的意見嗎?”
兩人不約而同地搖頭:
“沒有。”
因為李承乾身體的特殊狀況,給了另二位聖人幹涉……不,“輔助”朝政的機會。
而又因為李承乾的性格,又導致這三人組的關係還挺和諧,還真能發揮各自的所長——
日常政務由能力相對平庸的李承乾處理,外事不決問李世民,內事不決問李治;壓服臣下找李世民,陰謀詭計找李治。
歪日,簡直是大唐的完全體啊!
(本章完)
“門閥士族卻在地方上逍遙自在,發育得很是肥碩哪!
“均田製,乃是我朝國策。可是地方大族豪強卻趁官府應對外敵、自顧不暇之機,大肆兼並農民的土地!
“均田製,更是我朝府兵的基礎。
“而那些貪婪成性、肆意妄為的門閥,甚至將手伸到了軍府的土地上,以至府兵逃散!
“簡直視江山社稷、大唐法度、民間疾苦、乃至自己的項上人頭於無物!”
寬敞的太極殿上,迴蕩著李承乾憤怒的訓斥聲。
而皇帝陛下的最後一句話,更是飽含著濃厚的威脅意味。
群臣意識到,皇帝陛下——不,還包括太上皇陛下和儲君殿下的整個大唐統治核心——這次是動真格了。
在貞觀一朝,李世民陛下便已經著手在處理從東漢遺留至今的士族門閥問題了。
他命令韋挺、高士廉編纂《氏族誌》,故意把世人公認的大族排在三等以後,便是出於這個目的。
除了在政治上貶低其地位,李世民還在行政上采取諸多措施,抑製兼並、收攏地方治權、加強皇權。
隻不過因為當時出於王朝初期,兼並問題並不嚴重,加之在李世民的手腕之下,豪強大致還算老實。
所以對策並不強硬,主要還是以政治解決為主。
然而,時至今日。
當大唐和大明的鬥爭已經白熱化,大唐有些力不從心的時候。
這些不懂事的士族不但不為國分憂,甚至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瘋狂挖大唐封建主義牆角,導致國力大弱、民怨沸騰!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已經不是普通的門閥士族了,必須要出重拳!
“諸位愛卿有什麽……
“咳咳咳!……”
李承乾說到激動處,被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
“陛下!”
“吾兒!”
“叫太醫!”
朝堂上的諸位登時都慌了神。
李承乾咳嗽著擺了擺手:
“咳咳,不必……朕,還行……
“諸位愛卿,有什麽建言,但說無妨……咳咳咳。”
瘦弱陛下這幅病殃殃的模樣,讓群臣心裏浮現了或許不是很恰當的四個字——
我見猶憐。
人都氣到了這地步,大臣們還能再說什麽?
“陛下英明,應立即懲治那些吞並田畝、放貸收租的地主。”
張亮率先表態。
阿史那社爾緊跟著甕聲道:
“就該將那些唯利是圖之徒剝皮實草!”
說著,他還緊了緊拳頭,仿佛在演練剝皮實草的動作要領。
李承乾的咳嗽舒緩了一些,微微點頭道:
“勳國公、畢國公所言字字珠璣,深得朕心。賞錢百貫,綢百匹。”
好一個“字字珠璣”。
那兩條皇權的走狗隻是表了個態,什麽具體方針意見都沒有說,就得到了如此深厚的褒獎。
在座的千年老狐狸們一眼就看穿了,張亮和阿史那社爾就是陛下在朝堂上安排的“托兒”。
一個是出身貧寒的瓦崗寨,一個是毫無根基的突厥族,兩人都和什麽“士族門閥”扯不上一文錢關係,簡直是當托的最優質人選。
但是大臣們就算看穿了皇權的小動作,又能如何了?
陛下都快被糜爛的現狀氣死了。
你猜猜在陛下把自己氣死以前,會不會先送幾個人上路陪一程?
在皇室忠犬之外品秩和實權最高的大臣、黃門侍郎劉洎略一遲疑,同樣啟奏道:
“陛下英明,二位國公說得對。
“耕者有其田乃是聖朝的祖訓,土地兼並是該抑製了。”
雖然他起的調比前麵兩個托低了些,不涉及對封建大地主們的物理批判。
但是身為中立派,他也算是及時表忠心了。
這同樣也和他的出身有關,老劉當年在南方軍閥蕭銑手下當差,出身同樣高不到哪裏去,充其量隻是一個“中產”的寒族而已。
不過他的表態仍然起到了示範作用。
緊接著,真正的豪族、國舅的舅舅、出身渤海高氏的高士廉也立即附和道:
“劉侍郎所言極是。”
而他的態度又帶動了同族的高季輔,共同表態應該抑製豪強,從我做起。
就這樣,從托兒到路人、從寒族到士族、從皇親國戚到一般大臣,朝廷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意見——
抑製兼並。
誠然,這些大臣不乏本身就出身高第,族人、甚至自己在那裏搞兼並的也不少。
但是在唐朝初年,社會風氣還是積極向上的。
開國皇帝還在,仍然鎮得住場子。而百官也還懷揣著理想,並不是隻顧小家、全然不顧大家的自私自利之徒。
他們還是願意刀口向內,做出改變的。
更何況,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鄰居——大明,在那兒瞪著。
不但這個氣勢洶洶的強鄰給他們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壓力,逼迫他們變革。
同時也在客觀上給他們打了個樣。
要想強國,照著做就行了。
否則,就等著國破家亡吧!
土地兼並,任何時候都要抑製,不抑製不行。
你們想想,你帶著士兵出了城,正在和從東北南下的蠻子死磕。
突然!後方的老百姓造反了,甚至把你老巢都給掏了,把你吊到老歪脖子樹上,讓東北老鐵順利入關吞並天下。
這樣的劇本,可一點也不好笑啊!
所以,大家還是願意讓渡自己的一些利益,以保護國家的穩定存續的。
不似某些王朝,即使天下已經搖搖欲墜了,下麵的人還在瘋狂撈錢,直至被新統治者一網打盡。
你說對吧,帶明。
…………
很快,平抑土地兼並的政策很快在朝堂上公布了。
內容包括重新統計全國人口和耕地、將佃戶的人頭稅轉嫁到地主頭上、對每戶超過均田製配額的土地征收地稅、贖買土地分給農民、開墾荒地等。
算是以經濟手段、間接提高地主兼並土地成本的折中方案。
和北邊鄰居那連根拔起的做法相比,那可太不極端了。
這也是老李一家三口能做到的極限。
畢竟唐朝仍然是古典王朝,很多士族本身就是大唐建立的原始股東。
他們是看在李二的麵子上忍痛讓利,如果切得太狠,引起他們的反彈作起妖來,那大家夥都沒得好過。
“如此這般,此事就這麽定了。”
李承乾長舒一口氣,臉色也終於紅潤了一些。
“勞煩卿等照此辦理。劉侍郎。”
劉洎起身:
“臣在。”
李承乾吩咐道:
“楊師道叛逃後,中書令空缺。由你暫代其職,主持此事。左仆射阿史那社爾為你的輔助。
“此此減地征稅的大計,事關社稷延續。朕,可以放心交給你嗎?”
統領尚書省和中書省,那豈不是在三人之下,萬人之上……劉洎的心髒撲撲直跳。
雖然減低征稅動了一大批人的蛋糕,毫無疑問會得罪很多人。
但是,為了這一生中最光宗耀祖的時刻……
得罪人就得罪人了!
他深吸一口氣,平複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拱手再拜:
“臣,領旨。”
…………
大唐傳來噩耗。
“什麽?他們也玩土地改革了?”
三聖臨朝的那次大朝會後不久,李明差不多第一時間就拿到了消息。
這事兒太大了,來俊臣差不多把庫存的飛行信使全放了出去,搞了一次飽和式情報傳遞,務求平州那邊兒盡早收到消息。
幾天以後,李明的桌案上就收到了雪片般的密報,以及一坨坨鳥屎。
“轉嫁人頭稅,收土地稅,贖買……嘖,還挺有模有樣的。”
李明仔仔細細地把條款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對承乾老哥給出的方案給予肯定。
從李世民的氏族誌,到李明的均田地,再到李承乾。
看來,打壓士族是老李家一脈相承的戰略了。
雖然李承乾的革命不夠徹底,但是其對策也不乏有效,而且還不失平穩。
就溫和改良派來說,大唐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不是誰都能像李明這樣,把一切推倒重來,玩掘地三尺的大革命的。
“甚至還動用了“稅收”這種典型的宏觀調控手段,用凱恩斯的大手把土地塞到農民手裏……
“大唐的官員們,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嘛。”
李明喃喃道。
他分明在對麵的這一套組合拳裏,看見了熟悉的影子。
“對黎民百姓,此舉倒不失為一件好事。劉洎也是有能之人,阿史那社爾則至剛至忠。二人合作,應能擔此重任。”
房玄齡捋著山羊胡子。
長孫無忌忍不住懟道:
“敵人越強,對我們就越不利。不知房相為何要說風涼話。”
房玄齡呷一口茶,哼道:
“小氣。”
你丫說什麽……長孫無忌嘴角一抽,不與這老小子計較。
李明出來打圓場道:
“國舅的擔憂是有道理的。我們的戰略是給大唐施加極限壓力,讓其內部崩潰。
“可惜,大唐經過這輪自我革新,恐怕還能再多撐一段時間。不過——”
他話鋒一轉:
“房相所言也有道理,士族門閥是個尾大不掉的問題。
“我的皇兄能主動刺破這個泡泡,對我將來統一全國以後的治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給兩邊都摸摸頭,聽著就很舒服。
把兩個不對付的人放在一起當宰相,讓他們不得串通一氣,發生矛盾隻能尋求皇帝的調停,這本身是李明加強自己皇權的安排。
而這段時間的磨合下來以後,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驚訝地發現,李明陛下端平的工夫是越來越熟練了。
不過,李明的這番話倒也不全是在端水。
長安的改革方案既能解決問題又不會引起大的反彈,短期之內肯定是有助於大唐鞏固政權、而不利於大明南下鯨吞的。
但是長遠來看,如果李承乾此舉能削弱門閥士族的力量,那麽李明在統一全國以後,推行更激進的土地政策所遇到的阻力就會明顯減弱了。
畢竟現在才是唐初,不是唐末,人口還在恢複之中,四海有閑田。
離門閥士族把自己玩死,還得再等個幾百年。
換句話說,天下百姓對於來一次徹底的大清洗並沒有形成共識,覺得李明的政策有些太極端的大有人在。
而有了李承乾的鋪墊,待李明取得天下以後,他再有所動作就能順利很多。
嗯,前提是他能取得天下。
“嘶……可是這事兒是放在大朝會裏討論的嗎……”
作為長期居於文官之首的長孫無忌,覺得大唐出台政策的方式透著奇怪。
經他這麽一提醒,房玄齡也察覺了不對勁。
“是啊。可是根據來俊臣提供的情報,此事的主管劉洎,似乎對自己擔任這一職責也是十分的驚訝。
“這就很不尋常。”
李明眉頭一挑,抱起胳膊打起了肚皮官司。
經常當皇帝的人都知道,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大朝會這種場合,參加的人數眾多,隻能用來發布政令,一般不是討論政事的場合。
因為人多嘴雜,討論不出個什麽花頭,隻是浪費時間而已。
至於該發布什麽樣的命令,皇帝一般在朝前就已經和心腹大臣們商議定了。
可是,從劉洎和其他大臣的反應來看,君臣之間似乎並沒有事先在私底下進行過討論,便當場發布了一係列複雜的、甚至可能動搖國本的政令。
就決策流程來說,這是十分不同尋常的。
“或許,他們是對過口徑的,隻是劉洎的層次還不夠高,參與不到其中的討論,乖乖聽令就行了。”
李明幽幽道。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互視一眼。
“此話怎講?請陛下解惑。”
李明伸出三根手指。
“皇帝李承乾,太上皇李世民,皇儲李治。
“這三個人商議一致的決策,還需要聽取其他大臣的意見嗎?”
兩人不約而同地搖頭:
“沒有。”
因為李承乾身體的特殊狀況,給了另二位聖人幹涉……不,“輔助”朝政的機會。
而又因為李承乾的性格,又導致這三人組的關係還挺和諧,還真能發揮各自的所長——
日常政務由能力相對平庸的李承乾處理,外事不決問李世民,內事不決問李治;壓服臣下找李世民,陰謀詭計找李治。
歪日,簡直是大唐的完全體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