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大唐點子王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深邃的峽穀之中,皚皚白雪在漸漸融化,但世界的主基調依然是單調的白色。
光禿禿的樹木林立,遮蔽了本就微弱的陽光,環境十分幽暗。
一條正在慢慢化冰的小溪橫穿峽穀,在偶爾鑽出樹梢的初春斜陽中,反射著陰冷的光。
冬天過去了,但又沒有完全過去。
車轍聲和腳步聲打破了這裏的寧靜。
一支龐大的車隊緩緩開到了峽穀入口。
搬運的民夫們走到了隘口,下意識地停了下來。
車隊領隊是一位明軍的伍長,見狀當即一甩馬鞭,在凍硬了的土地上發出一聲脆響。
“別停下,快走!冬天晝短,天馬上就要黑了!”
他急促地催促道。
民夫們看著領隊一身武裝到牙齒的製式明鎧,再看看自己一捅就穿的布衣,麵有難色:
“軍爺,前麵會不會有唐軍在埋伏我們啊?”
“有個屁的唐軍,這條線路是我們新發現的山中小徑,他們都不知道有這麽一條路,怎麽提前埋伏?”領隊罵道。
民夫們還是不放心:
“我的老鄉上次運糧就遭了唐軍,屁股上挨了一箭……”
“少特麽廢話,等天黑了,野狼野熊把你整個屁股都啃了!”領隊不耐煩地揚了揚馬鞭。
在他的威脅下,眾人才嘟嘟囔囔地重新上路了。
車輪繼續緩慢地轉動起來,這支明軍的運輸隊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山間小道上。
全程沒有人敢說話,好似害怕驚醒沉睡在深山老林中的怪物。
領隊雖然信誓旦旦地再三向民夫保證一路安全,但他自己心裏也沒底,憂心忡忡地望著兩邊的山崖,時刻警惕著周邊的一草一木。
李靖李衛公所率領的明軍主力,在代州前線已經窩了一整個冬天了。
接近十萬士兵,就算躺著不動,每天都要耗費海量物資。
更何況還得經常應對唐軍的突襲,消耗甚巨。
然而,他們每日得到的給養補充卻很少,時刻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不是因為大明的後勤不給力。
實在是李世民指揮下的唐軍,劫糧道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大明那遍布山林、錯綜複雜的後勤網絡,居然被唐軍一個不落劫了個遍。
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挖出來這些道道的。
古今征戰,劫糧道的戰術一再被將軍們運用著。
但是運用的能力亦有高低啊……
唰啦,密林中突然傳出響動。
“誰?!”領隊猛然抽出佩刀,民夫腳力們也立刻停下腳步,神經質地左顧右看。
一隻黃鼠狼從灌木叢中鑽出,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受驚的恐怖直立猿,迴頭又鑽進了雪地裏。
“切,沒事,虛驚一場。”
領隊收迴了刀。
民夫們也鬆了口氣,挑起擔子正要重新上路。
嗖的一聲,破空聲響。
一支冷箭從密林之中射了出來,筆直地射中了一名民夫的布衣上,卻發出了叮當一聲。
“殺!”
兩旁的山坡上殺出一支唐軍,堵頭、斷尾、掐中間,熟門熟路地截住了這支運輸隊伍。
“我乃李大亮!束手投降饒你們不死……”
唐軍將領話音未落,一支箭擦著他的耳朵根,牢牢插進了身後的凍土之中,把他驚出了一身冷汗。
那名慫慫的“領隊”神情一變,眼神充滿了堅毅,嘴角勾勒,甚至戴澤幾分複仇的快感。
正是之前被斷糧斷到意識模糊的大明新秀,小將薛仁貴!
抽出佩劍威武地一喝:
“敵人上鉤了!給我上!”
“民夫們”早已將偽裝的布衣扯下,露出了藏在厚實冬衣裏的鎧甲。
“馬夫”解開戰馬的挽,躍上馬背,化身為騎兵。
靠近馬車的“民夫”當即打開車上的箱子,將槍矛弓弩迅速分發到戰友手上。
動作之嫻熟,顯然蓄謀練習已久。
這支運輸隊,其實是釣魚的明軍!
“糟,中計也!”
李大亮心說不好,大唿一聲:
“撤!”
“哪裏逃!”
明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極佳的作戰機會,“領隊”薛仁貴當即指揮手下的雄兵,先用弓箭射出一輪齊射,然後騎兵繞後,步兵掩殺。
給分兵偷襲他們的三路唐軍來了個反包圍。
“婢養的明軍,上梁不正下梁歪,遼東佬果然狡猾!”
李大亮暗罵一聲。
既然撤不走,不如拚了!
他當即振臂一唿:
“殺出重圍!”
幽靜的峽穀立刻變成了殺戮的戰場,一時間人聲馬嘶不絕於耳,血氣撲鼻,血腥彌漫。
兩虎相爭,各不相讓。雙方直殺得天昏地暗,夕陽西下。
因為是正義偷襲被無恥反打,唐軍被打了一個始料未及。
雖然他們很快從震驚中恢複過來,在李大亮的指揮下結成隊列。
但是失了先手,仍然讓他們在一開場就落於下風。
加上陣型被分割成三段包圍,整場戰鬥始終對他們很不利。
最終,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以後,唐軍殘部狼狽地退出戰場。李大亮率幾名輕騎,僅以身免。
…………
“婢養的,真爽啊!”
薛仁貴得勝迴營,意氣風發,又變迴了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將軍。
他迴到軍帳,立刻向主帥李靖跪謝:
“謝大總管給末將機會,一雪前恥!”
按說釣魚這種小事兒,還不用薛仁貴將軍親自帶隊。
但是一聽能狠狠地打偷雞唐軍的臉,小薛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小宇宙,主動請纓,親自上陣。
沒想到,對麵唐軍的劫糧部隊也是高配版,由職業打工人李大亮親自領銜。
雙方各自帶的部隊絕對數量或許不算很多,但毫無疑問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針尖對麥芒,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以後,不但大挫唐軍的士氣、漲了大明的威風。
還讓薛仁貴出了一大口惡氣,第一次中原之戰以來的陰霾一掃而空。
“這次戰果確實不小啊,剿的就是唐軍最為寶貴的精銳。
“以後他們劫糧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李靖溫和地向小老弟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
但是這不溫不火的態度,以及旁人的沉默,讓薛仁貴覺出了一絲非同尋常的意味。
“李衛公,發生了什麽?難道……唐軍劫糧道是假,直接劫營了?”
薛仁貴揪心地問。
李靖輕輕歎了口氣:
“沒發生什麽。或者說,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
薛仁貴滿頭問號,追問:
“到底怎麽了?請諸位明示啊。”
侯君集悶聲道:
“還能怎麽?不就是沒糧了麽?”
沒糧……薛仁貴剛衝到山頂的心情又跌落到了穀底。
頭腦一冷靜下來,他又漸漸迴到了糟糕的現狀之中。
是啊,這場仗確實打得漂亮。
可是這又怎樣?
一場戰術勝利,並不能改變明軍的戰略困局。
補給線路依舊在遭受著唐軍的嚴重威脅,後方的糧食仍然一粒米也沒能運進來,物資仍然嚴重不足。
更可怕的是,今天這次反伏擊的地點,真的是明軍剛開發出來的補給線路,還沒正式啟用呢。
結果往沙子裏隨便一甩鉤,居然還真釣到了一條大魚,這就讓人很掉san了。
唐軍對明軍後方的滲透,究竟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啊……
“雖然衛公做足了準備,但是沒想到,唐軍的封鎖這麽嚴密……”
李道宗抓破了頭皮。
明軍這邊,到底是低估了對麵和他們一起互耗的決心。
居然對代州大營進行了全方位封鎖——
其實說“全方位”並不嚴謹,因為將士們的行動是自由的。
隻要別作死去晉陽城下開嘲諷,可以在前線隨意亂逛,而不用擔心被冷槍爆頭。
唐軍鎖的不是明軍本體,因為根本鎖不住。
不如放他們隨便亂逛,把重點放在封鎖後勤上。
想占陽曲縣?您隨意。
甚至主動來攻打晉陽城也不是不行。
隻要您不怕頂著補給不足的debuff,還能頭鐵撞城牆的話。
李世民在明軍周圍布下了一圈空氣牆。
明軍看似哪兒都能去,但實際上處處受限。
“一整個冬天,幾乎一粒米也沒有翻過太行山。就算提前備足了糧食,可是幾萬大軍的開銷,遲早有一天會用完……
“這就是天策上將的實力嗎?”
蘇定方瑟瑟發抖。
他隻想迴平州當片兒警。
李靖寬慰道:
“作戰都是相互的,我們撐得很辛苦,但對麵也未必輕鬆。
“要在廣袤的山區布下天羅地網,還是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唐軍的人力物力損耗想必也快到極限……”
“這話您上次就說過,衛公,唐軍究竟何時才是極限?”侯君集悶聲打斷道。
這個刺兒頭平日裏就不太服管,被動挨打了一個冬天以後更是如此。
李靖對下屬的頂撞並不惱火,平靜地對答:
“雙方互耗,比拚的就是誰能撐到最後。誰先憋不住一口氣,誰就到了極限。”
“我們的底氣是之前囤積的糧食,而唐軍的底氣是整個大唐!”
侯君集提高了聲量,雙拳緊握。
“我們被斷糧了一整個冬天,而對麵的補給源源不斷,我們怎麽耗得過對麵?”
李靖耐心解釋:
“用我軍榨幹整個大唐的國力,這本就是此戰的基本戰略。”
“但是以一城對一國,如何能耗得過?”侯君集爭鋒相對。
老侯的論點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
李道宗道:
“如果我們手中的主力軍都敗亡了,恐怕對戰局更為不利吧?”
“是啊是啊。”眾將附和。
李靖平靜地聽著諸位的意見,反問:
“那你們打算如何呢?”
“我們應該,動一動。”侯君集捏了捏拳頭。
李靖眉頭一勾:
“相信君集不會說出‘強攻晉陽’這樣的蠢話吧?”
侯君集嘿嘿一笑:
“我有一個計劃。”
…………
“陛下,末將……中計了,損失精銳過百,請陛下……責罰。”
晉陽府,李大亮鼻青臉腫地向李世民請罪。
別看古代打仗動不動就幾十上百萬人的,就拿幾百人不當人。
全盔全甲、經驗豐富、訓練有素、能在敵後山林裏一鑽十天半個月還能士氣不崩的“特種部隊”,在哪個時代都是國家的掌中寶。
至少李世績老哥的心就在滴血。
訓練一個這樣的士兵,不知要花幾倍於他同等體重的銅錢。你這李大亮濃眉大眼的居然一丟就丟了幾百個,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不過李世民倒是很看得開。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你也不必過於自責。先退下休息療傷要緊。”
就這麽輕輕地把這事兒一筆帶過了。
一兩次戰術失利不影響戰略大局。
而目前大唐的戰略大局就是——
“陛下,我們恐怕在晉陽撐不了多久了。”
在李大亮一瘸一拐地退下後,李世績便開門見山地說道。
“補給越來越困難,後方能供應的物資越來越少。士兵們必須減少外出作戰,以降低不必要的糧食損耗……”
一句話,唐軍也遇到了補給問題。
正如李靖所料。
雖然唐軍的後勤線路大體通暢,沒有像明軍那樣遭到係統性、全麵性的遮斷幹擾。
但是,補給還得要考慮效率問題。
晉陽地處晉中盆地中間,關中的糧食翻山越嶺地運上來,一路損耗極大。
再這麽援下去,明軍還沒垮,關中的陛下就得和老百姓一起餓肚子了。
什麽?問為什麽不從其他地方調集糧草?
從哪兒征糧?
中原?這地方在夏秋農忙的關鍵時期數次易主,嚴重影響到了當地農業生產,沒鬧饑荒已經算高祖爺保佑了。
湖廣江南兩淮巴蜀?南方地區確實出了糧——否則長安也撐不到現在——但隻能出一點。
就這還別嫌少,這還是南方勢力看在高祖爺的份上才撥付的。
那地方本來就對長安的朝廷三心二意的,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進去。
畢竟當初統一南方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和李孝恭一文一武兩位老哥。
如今,兩位老哥一個在對麵的大明,一個死了,真實死因還是被大明的老大(李明)偵破的。
讓南方人出血、對自己的老領導刀刃相向,他們做不到。
要不是大唐上麵還有個李世民在那兒鎮著,廣大南方在這場紅白大戰中倒向何方,還未為可知呢。
至於再南邊,兩廣交趾……
幫幫忙,那邊不向關中要糧就已經燒高香了。
荔枝倒是管夠,但現在不是這個季節,季節對了也運不過去啊。
總之一句話,侯君集還真沒說錯。
和代州的明軍對峙,還真讓大唐整個國家堵上家底了。
別太高估封建社會的動員能力和運輸能力。
“陛下。”
李世績嚴肅地進諫道:
“我軍是否應放棄晉陽,進一步後撤至汾州一線?”
汾州在並州之南,地形平坦,且更靠近黃河,交通便利,補給的壓力能小很多。
但是讓唐軍讓出整個並州……
“晉陽是我朝龍興之地,丟失此城怕是不祥。
“晉陽失則山西危。若整個山西不保,天下將傾。”
郭孝恪反對道。
阿史那社爾也表示同意:
“且我們在晉陽構築了許久的工事,豈有拱手相讓之理!”
李世績堅持己見:
“如果我們繼續在這裏消耗下去,戰線沒垮後方先垮了。”
一根筋變成兩頭堵了,雙方僵持不下。
老辦法,請陛下聖裁。
“細節而已,無需糾結。”李世民完全沒有把雙方的爭執當迴事。
在場諸將,對主上冷漠的態度大為不解。
毫不誇張地說,是守是退關乎著國家興亡,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
“朕更關心的是,李靖他們吃什麽。”李世民緩緩說道。
“咦?”
眾將麵麵相覷。
這算什麽問題?這問題很重要嗎?
“我們已經基本把他們的後勤通道都給摸清了。每條線路的最大運力是可以估算的,對方大軍的每日消耗也是可以估算的。
“這樣一來,在我軍開始騷擾對方之前,李靖最多能在代州積蓄多少糧食,就是可以估算的。”
李世民意味深長地說著:
“也就是說,明軍在戰前最多能儲藏多少糧食、一共能窩在營地裏坐吃山空多久,都是可以推算的……”
麾下諸將鴉雀無聲。
沒人敢打擾天策上將的推演。
李世民說話越來越快,組詞越來越模糊。
但是他的眼睛靈動地跳躍著,好像麵前攤著一本詳盡的賬簿。
“而根據朕的測算,明軍的儲糧,應該也到了快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李世績注意到一個細節,太上皇陛下用的是“也”字。
唐軍在咬著牙死撐,明軍又何嚐不是?
在這場漫長的消耗戰中,雙方都在把自己逼到極限。
堅持到底才是勝利。誰先撐不住,誰就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李世民從虛空收迴目光,看向眾將。
“諸位愛卿,狗急尚且跳牆。
“你們猜猜,對麵會不會主動送上破局的機會?”
李世績恍然大悟:
“陛下的意思是……敵人可能自投羅網,主動進攻晉陽?”
在隻剩一口氣的時候打攻城戰,和自殺的唯一區別就是死得更快。
“他們到底會怎麽做呢……”
李世民不置可否,慢慢躺在了榻上,仰天閉上了眼睛。
就這樣過了許久,不再動彈。
就在大家以為老李又陷入意識模糊的狀態的時候。
他突然開口了。
“朕有一個計劃。”
(本章完)
光禿禿的樹木林立,遮蔽了本就微弱的陽光,環境十分幽暗。
一條正在慢慢化冰的小溪橫穿峽穀,在偶爾鑽出樹梢的初春斜陽中,反射著陰冷的光。
冬天過去了,但又沒有完全過去。
車轍聲和腳步聲打破了這裏的寧靜。
一支龐大的車隊緩緩開到了峽穀入口。
搬運的民夫們走到了隘口,下意識地停了下來。
車隊領隊是一位明軍的伍長,見狀當即一甩馬鞭,在凍硬了的土地上發出一聲脆響。
“別停下,快走!冬天晝短,天馬上就要黑了!”
他急促地催促道。
民夫們看著領隊一身武裝到牙齒的製式明鎧,再看看自己一捅就穿的布衣,麵有難色:
“軍爺,前麵會不會有唐軍在埋伏我們啊?”
“有個屁的唐軍,這條線路是我們新發現的山中小徑,他們都不知道有這麽一條路,怎麽提前埋伏?”領隊罵道。
民夫們還是不放心:
“我的老鄉上次運糧就遭了唐軍,屁股上挨了一箭……”
“少特麽廢話,等天黑了,野狼野熊把你整個屁股都啃了!”領隊不耐煩地揚了揚馬鞭。
在他的威脅下,眾人才嘟嘟囔囔地重新上路了。
車輪繼續緩慢地轉動起來,這支明軍的運輸隊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山間小道上。
全程沒有人敢說話,好似害怕驚醒沉睡在深山老林中的怪物。
領隊雖然信誓旦旦地再三向民夫保證一路安全,但他自己心裏也沒底,憂心忡忡地望著兩邊的山崖,時刻警惕著周邊的一草一木。
李靖李衛公所率領的明軍主力,在代州前線已經窩了一整個冬天了。
接近十萬士兵,就算躺著不動,每天都要耗費海量物資。
更何況還得經常應對唐軍的突襲,消耗甚巨。
然而,他們每日得到的給養補充卻很少,時刻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不是因為大明的後勤不給力。
實在是李世民指揮下的唐軍,劫糧道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大明那遍布山林、錯綜複雜的後勤網絡,居然被唐軍一個不落劫了個遍。
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挖出來這些道道的。
古今征戰,劫糧道的戰術一再被將軍們運用著。
但是運用的能力亦有高低啊……
唰啦,密林中突然傳出響動。
“誰?!”領隊猛然抽出佩刀,民夫腳力們也立刻停下腳步,神經質地左顧右看。
一隻黃鼠狼從灌木叢中鑽出,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受驚的恐怖直立猿,迴頭又鑽進了雪地裏。
“切,沒事,虛驚一場。”
領隊收迴了刀。
民夫們也鬆了口氣,挑起擔子正要重新上路。
嗖的一聲,破空聲響。
一支冷箭從密林之中射了出來,筆直地射中了一名民夫的布衣上,卻發出了叮當一聲。
“殺!”
兩旁的山坡上殺出一支唐軍,堵頭、斷尾、掐中間,熟門熟路地截住了這支運輸隊伍。
“我乃李大亮!束手投降饒你們不死……”
唐軍將領話音未落,一支箭擦著他的耳朵根,牢牢插進了身後的凍土之中,把他驚出了一身冷汗。
那名慫慫的“領隊”神情一變,眼神充滿了堅毅,嘴角勾勒,甚至戴澤幾分複仇的快感。
正是之前被斷糧斷到意識模糊的大明新秀,小將薛仁貴!
抽出佩劍威武地一喝:
“敵人上鉤了!給我上!”
“民夫們”早已將偽裝的布衣扯下,露出了藏在厚實冬衣裏的鎧甲。
“馬夫”解開戰馬的挽,躍上馬背,化身為騎兵。
靠近馬車的“民夫”當即打開車上的箱子,將槍矛弓弩迅速分發到戰友手上。
動作之嫻熟,顯然蓄謀練習已久。
這支運輸隊,其實是釣魚的明軍!
“糟,中計也!”
李大亮心說不好,大唿一聲:
“撤!”
“哪裏逃!”
明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極佳的作戰機會,“領隊”薛仁貴當即指揮手下的雄兵,先用弓箭射出一輪齊射,然後騎兵繞後,步兵掩殺。
給分兵偷襲他們的三路唐軍來了個反包圍。
“婢養的明軍,上梁不正下梁歪,遼東佬果然狡猾!”
李大亮暗罵一聲。
既然撤不走,不如拚了!
他當即振臂一唿:
“殺出重圍!”
幽靜的峽穀立刻變成了殺戮的戰場,一時間人聲馬嘶不絕於耳,血氣撲鼻,血腥彌漫。
兩虎相爭,各不相讓。雙方直殺得天昏地暗,夕陽西下。
因為是正義偷襲被無恥反打,唐軍被打了一個始料未及。
雖然他們很快從震驚中恢複過來,在李大亮的指揮下結成隊列。
但是失了先手,仍然讓他們在一開場就落於下風。
加上陣型被分割成三段包圍,整場戰鬥始終對他們很不利。
最終,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以後,唐軍殘部狼狽地退出戰場。李大亮率幾名輕騎,僅以身免。
…………
“婢養的,真爽啊!”
薛仁貴得勝迴營,意氣風發,又變迴了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將軍。
他迴到軍帳,立刻向主帥李靖跪謝:
“謝大總管給末將機會,一雪前恥!”
按說釣魚這種小事兒,還不用薛仁貴將軍親自帶隊。
但是一聽能狠狠地打偷雞唐軍的臉,小薛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小宇宙,主動請纓,親自上陣。
沒想到,對麵唐軍的劫糧部隊也是高配版,由職業打工人李大亮親自領銜。
雙方各自帶的部隊絕對數量或許不算很多,但毫無疑問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針尖對麥芒,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以後,不但大挫唐軍的士氣、漲了大明的威風。
還讓薛仁貴出了一大口惡氣,第一次中原之戰以來的陰霾一掃而空。
“這次戰果確實不小啊,剿的就是唐軍最為寶貴的精銳。
“以後他們劫糧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李靖溫和地向小老弟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
但是這不溫不火的態度,以及旁人的沉默,讓薛仁貴覺出了一絲非同尋常的意味。
“李衛公,發生了什麽?難道……唐軍劫糧道是假,直接劫營了?”
薛仁貴揪心地問。
李靖輕輕歎了口氣:
“沒發生什麽。或者說,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
薛仁貴滿頭問號,追問:
“到底怎麽了?請諸位明示啊。”
侯君集悶聲道:
“還能怎麽?不就是沒糧了麽?”
沒糧……薛仁貴剛衝到山頂的心情又跌落到了穀底。
頭腦一冷靜下來,他又漸漸迴到了糟糕的現狀之中。
是啊,這場仗確實打得漂亮。
可是這又怎樣?
一場戰術勝利,並不能改變明軍的戰略困局。
補給線路依舊在遭受著唐軍的嚴重威脅,後方的糧食仍然一粒米也沒能運進來,物資仍然嚴重不足。
更可怕的是,今天這次反伏擊的地點,真的是明軍剛開發出來的補給線路,還沒正式啟用呢。
結果往沙子裏隨便一甩鉤,居然還真釣到了一條大魚,這就讓人很掉san了。
唐軍對明軍後方的滲透,究竟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啊……
“雖然衛公做足了準備,但是沒想到,唐軍的封鎖這麽嚴密……”
李道宗抓破了頭皮。
明軍這邊,到底是低估了對麵和他們一起互耗的決心。
居然對代州大營進行了全方位封鎖——
其實說“全方位”並不嚴謹,因為將士們的行動是自由的。
隻要別作死去晉陽城下開嘲諷,可以在前線隨意亂逛,而不用擔心被冷槍爆頭。
唐軍鎖的不是明軍本體,因為根本鎖不住。
不如放他們隨便亂逛,把重點放在封鎖後勤上。
想占陽曲縣?您隨意。
甚至主動來攻打晉陽城也不是不行。
隻要您不怕頂著補給不足的debuff,還能頭鐵撞城牆的話。
李世民在明軍周圍布下了一圈空氣牆。
明軍看似哪兒都能去,但實際上處處受限。
“一整個冬天,幾乎一粒米也沒有翻過太行山。就算提前備足了糧食,可是幾萬大軍的開銷,遲早有一天會用完……
“這就是天策上將的實力嗎?”
蘇定方瑟瑟發抖。
他隻想迴平州當片兒警。
李靖寬慰道:
“作戰都是相互的,我們撐得很辛苦,但對麵也未必輕鬆。
“要在廣袤的山區布下天羅地網,還是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唐軍的人力物力損耗想必也快到極限……”
“這話您上次就說過,衛公,唐軍究竟何時才是極限?”侯君集悶聲打斷道。
這個刺兒頭平日裏就不太服管,被動挨打了一個冬天以後更是如此。
李靖對下屬的頂撞並不惱火,平靜地對答:
“雙方互耗,比拚的就是誰能撐到最後。誰先憋不住一口氣,誰就到了極限。”
“我們的底氣是之前囤積的糧食,而唐軍的底氣是整個大唐!”
侯君集提高了聲量,雙拳緊握。
“我們被斷糧了一整個冬天,而對麵的補給源源不斷,我們怎麽耗得過對麵?”
李靖耐心解釋:
“用我軍榨幹整個大唐的國力,這本就是此戰的基本戰略。”
“但是以一城對一國,如何能耗得過?”侯君集爭鋒相對。
老侯的論點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
李道宗道:
“如果我們手中的主力軍都敗亡了,恐怕對戰局更為不利吧?”
“是啊是啊。”眾將附和。
李靖平靜地聽著諸位的意見,反問:
“那你們打算如何呢?”
“我們應該,動一動。”侯君集捏了捏拳頭。
李靖眉頭一勾:
“相信君集不會說出‘強攻晉陽’這樣的蠢話吧?”
侯君集嘿嘿一笑:
“我有一個計劃。”
…………
“陛下,末將……中計了,損失精銳過百,請陛下……責罰。”
晉陽府,李大亮鼻青臉腫地向李世民請罪。
別看古代打仗動不動就幾十上百萬人的,就拿幾百人不當人。
全盔全甲、經驗豐富、訓練有素、能在敵後山林裏一鑽十天半個月還能士氣不崩的“特種部隊”,在哪個時代都是國家的掌中寶。
至少李世績老哥的心就在滴血。
訓練一個這樣的士兵,不知要花幾倍於他同等體重的銅錢。你這李大亮濃眉大眼的居然一丟就丟了幾百個,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不過李世民倒是很看得開。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你也不必過於自責。先退下休息療傷要緊。”
就這麽輕輕地把這事兒一筆帶過了。
一兩次戰術失利不影響戰略大局。
而目前大唐的戰略大局就是——
“陛下,我們恐怕在晉陽撐不了多久了。”
在李大亮一瘸一拐地退下後,李世績便開門見山地說道。
“補給越來越困難,後方能供應的物資越來越少。士兵們必須減少外出作戰,以降低不必要的糧食損耗……”
一句話,唐軍也遇到了補給問題。
正如李靖所料。
雖然唐軍的後勤線路大體通暢,沒有像明軍那樣遭到係統性、全麵性的遮斷幹擾。
但是,補給還得要考慮效率問題。
晉陽地處晉中盆地中間,關中的糧食翻山越嶺地運上來,一路損耗極大。
再這麽援下去,明軍還沒垮,關中的陛下就得和老百姓一起餓肚子了。
什麽?問為什麽不從其他地方調集糧草?
從哪兒征糧?
中原?這地方在夏秋農忙的關鍵時期數次易主,嚴重影響到了當地農業生產,沒鬧饑荒已經算高祖爺保佑了。
湖廣江南兩淮巴蜀?南方地區確實出了糧——否則長安也撐不到現在——但隻能出一點。
就這還別嫌少,這還是南方勢力看在高祖爺的份上才撥付的。
那地方本來就對長安的朝廷三心二意的,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進去。
畢竟當初統一南方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和李孝恭一文一武兩位老哥。
如今,兩位老哥一個在對麵的大明,一個死了,真實死因還是被大明的老大(李明)偵破的。
讓南方人出血、對自己的老領導刀刃相向,他們做不到。
要不是大唐上麵還有個李世民在那兒鎮著,廣大南方在這場紅白大戰中倒向何方,還未為可知呢。
至於再南邊,兩廣交趾……
幫幫忙,那邊不向關中要糧就已經燒高香了。
荔枝倒是管夠,但現在不是這個季節,季節對了也運不過去啊。
總之一句話,侯君集還真沒說錯。
和代州的明軍對峙,還真讓大唐整個國家堵上家底了。
別太高估封建社會的動員能力和運輸能力。
“陛下。”
李世績嚴肅地進諫道:
“我軍是否應放棄晉陽,進一步後撤至汾州一線?”
汾州在並州之南,地形平坦,且更靠近黃河,交通便利,補給的壓力能小很多。
但是讓唐軍讓出整個並州……
“晉陽是我朝龍興之地,丟失此城怕是不祥。
“晉陽失則山西危。若整個山西不保,天下將傾。”
郭孝恪反對道。
阿史那社爾也表示同意:
“且我們在晉陽構築了許久的工事,豈有拱手相讓之理!”
李世績堅持己見:
“如果我們繼續在這裏消耗下去,戰線沒垮後方先垮了。”
一根筋變成兩頭堵了,雙方僵持不下。
老辦法,請陛下聖裁。
“細節而已,無需糾結。”李世民完全沒有把雙方的爭執當迴事。
在場諸將,對主上冷漠的態度大為不解。
毫不誇張地說,是守是退關乎著國家興亡,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
“朕更關心的是,李靖他們吃什麽。”李世民緩緩說道。
“咦?”
眾將麵麵相覷。
這算什麽問題?這問題很重要嗎?
“我們已經基本把他們的後勤通道都給摸清了。每條線路的最大運力是可以估算的,對方大軍的每日消耗也是可以估算的。
“這樣一來,在我軍開始騷擾對方之前,李靖最多能在代州積蓄多少糧食,就是可以估算的。”
李世民意味深長地說著:
“也就是說,明軍在戰前最多能儲藏多少糧食、一共能窩在營地裏坐吃山空多久,都是可以推算的……”
麾下諸將鴉雀無聲。
沒人敢打擾天策上將的推演。
李世民說話越來越快,組詞越來越模糊。
但是他的眼睛靈動地跳躍著,好像麵前攤著一本詳盡的賬簿。
“而根據朕的測算,明軍的儲糧,應該也到了快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李世績注意到一個細節,太上皇陛下用的是“也”字。
唐軍在咬著牙死撐,明軍又何嚐不是?
在這場漫長的消耗戰中,雙方都在把自己逼到極限。
堅持到底才是勝利。誰先撐不住,誰就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李世民從虛空收迴目光,看向眾將。
“諸位愛卿,狗急尚且跳牆。
“你們猜猜,對麵會不會主動送上破局的機會?”
李世績恍然大悟:
“陛下的意思是……敵人可能自投羅網,主動進攻晉陽?”
在隻剩一口氣的時候打攻城戰,和自殺的唯一區別就是死得更快。
“他們到底會怎麽做呢……”
李世民不置可否,慢慢躺在了榻上,仰天閉上了眼睛。
就這樣過了許久,不再動彈。
就在大家以為老李又陷入意識模糊的狀態的時候。
他突然開口了。
“朕有一個計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