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意義重大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他們來到鉚接組裝區時,許寧忍不住問道:
“既然我們的壓氣機是全新研發,為什麽不放棄鉚接,改用榫接呢?這樣還能減少振動,提高使用壽命。”
鍾市強對許寧的問題感到驚訝,因為他不隻是來走個過場,而是真的關心生產細節。
“榫接確實考慮過,特別是燕尾榫頭,但它們的加工非常複雜,需要用到特殊的拉削工具,而由於禁售政策,我們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購買。”
麵對這樣的困境,華夏的軍工人必須找到創新的方法來突破現有的限製。
“禁售啊……”
許寧再次抬起頭,環顧四周。他發現這裏的大部分加工設備都是從德國或日本進口的。
盡管巴厘統籌委員會在1994年解散了,但其限製出口的技術清單幾乎原封不動地被瓦瑟納爾協定繼承下來。
這意味著對華夏的出口限製依舊存在。事實上,在巴統的禁運清單上,針對華夏的項目比蘇聯解體前還要多出近600項。
比如高精度多軸聯動機床可以賣給蘇聯,卻不能賣給華夏。
鍾市強無奈地說:“在機械加工領域,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確實存在很大差距。”
他們嚐試過使用國產刀具來替代進口產品,但在加工精度和耐用性方麵都達不到標準,隻能用於要求不高的工作。
“有時候我真希望,咱們這裏也能出現像你這樣的天才。”
許寧心中暗想,這未必不可能。按照目前的進展,渦扇10發動機的開發很快就會正式啟動,到時候將麵臨許多製造上的挑戰需要解決。
但他並沒有把想法說出來,因為他在這個領域經驗有限,並且機械加工技術的進步通常比較緩慢。
“除了葉片固定方式的問題外,工廠裏還有哪些難題?”許寧看似隨意地問道,實際上是在尋找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困難重重,每一步都不容易。”
鍾市強苦笑道:“但如果要具體說,首先是航空發動機機匣的製造與檢測。
因為是大型薄壁件,鑄造難度極大,現在使用的無餘量熔模鑄造方法效率低、成品率不高。
其次是渦輪葉片,作為高溫部件,它對材料的要求極高,特別是像渦噴14那樣的帶有氣膜孔的葉片,加工起來非常複雜。然後還有……”
隨著鍾市強繼續列舉,許寧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許寧急匆匆地趕往410廠,目的有兩個:
一是了解國內航空發動機的生產現狀,為未來做準備;
二是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之前在01號原型機試飛時發現的兩台渦噴14發動機工作不穩定的情況。
如果隻是其中一台出現故障,或許可以歸結為喘振前的征兆。
但令人擔憂的是,包括03號原型機在內的所有測試機型都出現了類似問題,且波動程度各不相同,這表明問題可能源於製造過程本身。
盡管通過將渦噴14的喘振裕度提升了25%,理論上已足夠避免喘振發生,但這還不夠理想。
提高喘振裕度相當於增加了性能安全餘量,而若能進一步穩定發動機運行狀態,則可以在不觸及理論極限的情況下,釋放更多潛在性能。
經過改進後的渦噴14擁有更大的性能潛力,因此找到並解決導致不穩定的因素變得至關重要。
然而,對於非專業於機械製造領域的許寧而言,直接定位問題所在並不容易。
他離開車間時已是深夜,仍未找到答案,隻能寄希望於後續測試或小批量生產過程中逐漸摸索出解決方案。
幸運的是,即便需要調整生產工藝,也不會影響當前的工作進度。
幾天之後,在晨光初照之時,一架灰色塗裝的運8運輸機緩緩降落在112廠北陵機場。
機上載著編號0的渦噴14原型機,它承載著606所乃至整個八三工程團隊的夢想。
該發動機不僅成功下線,而且相比原始研發減輕了110公斤,總重降至1040公斤。
雖然減重看似不多,但對於追求極致輕量化的航空工業來說,這樣的進步意義重大。
即使其他方麵保持不變,僅憑這一點也足以讓渦噴14邁入新的性能層次。
這次改進最令人驚訝的地方,並不是減輕了一點點重量,而是減重110公斤,絕對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既然這個“小禮物”都這麽讓人興奮,大家對發動機本身的性能自然很是期待。
楊知書、閻偉忠和許寧三人並肩而立,注視著這台凝聚了無數心血的發動機被穩穩地固定在貨盤上,隨後緩緩進入運8飛機的貨艙。
9月的東北清晨,空氣中已彌漫著初秋的涼意。
楊知書穿著皮夾克,雙手插進袖口取暖,轉向身旁的閻偉忠問道:“上次我們送這台發動機去涪城測試,已經是八年前的事了吧?”
閻偉忠點點頭,拉緊外套,抬頭似乎陷入了迴憶:
“那時624所的高空試驗台還在建設中,很多關鍵測試如進氣畸變、高原啟動等都無法完成,隻能冒險裝到01號原型機上進行。”
“這次終於可以補做之前遺漏的測試,特別是高原低溫下的啟動能力,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雖然楊知書並非航空動力專家,但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對項目的重點把握得非常清楚。
青藏高原的空防問題直到21世紀初仍是個難題。
盡管昔喀孜機場的高海拔位置理論上為我軍提供了天然的高度優勢,但在5000米高度保持飛機正常運行的技術挑戰從未有人克服過。
這一情況直到內地至西藏的基礎建設改善以及昔喀孜簡易機場升級後才有所好轉。
談到90年代的情況……當時三倍音速中隊依然裝備著標誌性的米格25r偵察機。
盡管這些飛機因老化和維護不足未能發揮全部潛力,但仍能依靠其高度和速度優勢自由行動。
這時,許寧轉過身來補充道:“經過這次改進,渦噴14發動機在高原環境中的啟動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連啟動機也改過了?”楊知書驚訝地問。
“沒有直接改動啟動機,但我們優化了壓氣機的研發,使其更輕且總壓恢複係數更高。”許寧解釋說。
“這樣有助於緩解空氣稀薄帶來的影響。”
“既然我們的壓氣機是全新研發,為什麽不放棄鉚接,改用榫接呢?這樣還能減少振動,提高使用壽命。”
鍾市強對許寧的問題感到驚訝,因為他不隻是來走個過場,而是真的關心生產細節。
“榫接確實考慮過,特別是燕尾榫頭,但它們的加工非常複雜,需要用到特殊的拉削工具,而由於禁售政策,我們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購買。”
麵對這樣的困境,華夏的軍工人必須找到創新的方法來突破現有的限製。
“禁售啊……”
許寧再次抬起頭,環顧四周。他發現這裏的大部分加工設備都是從德國或日本進口的。
盡管巴厘統籌委員會在1994年解散了,但其限製出口的技術清單幾乎原封不動地被瓦瑟納爾協定繼承下來。
這意味著對華夏的出口限製依舊存在。事實上,在巴統的禁運清單上,針對華夏的項目比蘇聯解體前還要多出近600項。
比如高精度多軸聯動機床可以賣給蘇聯,卻不能賣給華夏。
鍾市強無奈地說:“在機械加工領域,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確實存在很大差距。”
他們嚐試過使用國產刀具來替代進口產品,但在加工精度和耐用性方麵都達不到標準,隻能用於要求不高的工作。
“有時候我真希望,咱們這裏也能出現像你這樣的天才。”
許寧心中暗想,這未必不可能。按照目前的進展,渦扇10發動機的開發很快就會正式啟動,到時候將麵臨許多製造上的挑戰需要解決。
但他並沒有把想法說出來,因為他在這個領域經驗有限,並且機械加工技術的進步通常比較緩慢。
“除了葉片固定方式的問題外,工廠裏還有哪些難題?”許寧看似隨意地問道,實際上是在尋找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困難重重,每一步都不容易。”
鍾市強苦笑道:“但如果要具體說,首先是航空發動機機匣的製造與檢測。
因為是大型薄壁件,鑄造難度極大,現在使用的無餘量熔模鑄造方法效率低、成品率不高。
其次是渦輪葉片,作為高溫部件,它對材料的要求極高,特別是像渦噴14那樣的帶有氣膜孔的葉片,加工起來非常複雜。然後還有……”
隨著鍾市強繼續列舉,許寧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許寧急匆匆地趕往410廠,目的有兩個:
一是了解國內航空發動機的生產現狀,為未來做準備;
二是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之前在01號原型機試飛時發現的兩台渦噴14發動機工作不穩定的情況。
如果隻是其中一台出現故障,或許可以歸結為喘振前的征兆。
但令人擔憂的是,包括03號原型機在內的所有測試機型都出現了類似問題,且波動程度各不相同,這表明問題可能源於製造過程本身。
盡管通過將渦噴14的喘振裕度提升了25%,理論上已足夠避免喘振發生,但這還不夠理想。
提高喘振裕度相當於增加了性能安全餘量,而若能進一步穩定發動機運行狀態,則可以在不觸及理論極限的情況下,釋放更多潛在性能。
經過改進後的渦噴14擁有更大的性能潛力,因此找到並解決導致不穩定的因素變得至關重要。
然而,對於非專業於機械製造領域的許寧而言,直接定位問題所在並不容易。
他離開車間時已是深夜,仍未找到答案,隻能寄希望於後續測試或小批量生產過程中逐漸摸索出解決方案。
幸運的是,即便需要調整生產工藝,也不會影響當前的工作進度。
幾天之後,在晨光初照之時,一架灰色塗裝的運8運輸機緩緩降落在112廠北陵機場。
機上載著編號0的渦噴14原型機,它承載著606所乃至整個八三工程團隊的夢想。
該發動機不僅成功下線,而且相比原始研發減輕了110公斤,總重降至1040公斤。
雖然減重看似不多,但對於追求極致輕量化的航空工業來說,這樣的進步意義重大。
即使其他方麵保持不變,僅憑這一點也足以讓渦噴14邁入新的性能層次。
這次改進最令人驚訝的地方,並不是減輕了一點點重量,而是減重110公斤,絕對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既然這個“小禮物”都這麽讓人興奮,大家對發動機本身的性能自然很是期待。
楊知書、閻偉忠和許寧三人並肩而立,注視著這台凝聚了無數心血的發動機被穩穩地固定在貨盤上,隨後緩緩進入運8飛機的貨艙。
9月的東北清晨,空氣中已彌漫著初秋的涼意。
楊知書穿著皮夾克,雙手插進袖口取暖,轉向身旁的閻偉忠問道:“上次我們送這台發動機去涪城測試,已經是八年前的事了吧?”
閻偉忠點點頭,拉緊外套,抬頭似乎陷入了迴憶:
“那時624所的高空試驗台還在建設中,很多關鍵測試如進氣畸變、高原啟動等都無法完成,隻能冒險裝到01號原型機上進行。”
“這次終於可以補做之前遺漏的測試,特別是高原低溫下的啟動能力,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雖然楊知書並非航空動力專家,但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對項目的重點把握得非常清楚。
青藏高原的空防問題直到21世紀初仍是個難題。
盡管昔喀孜機場的高海拔位置理論上為我軍提供了天然的高度優勢,但在5000米高度保持飛機正常運行的技術挑戰從未有人克服過。
這一情況直到內地至西藏的基礎建設改善以及昔喀孜簡易機場升級後才有所好轉。
談到90年代的情況……當時三倍音速中隊依然裝備著標誌性的米格25r偵察機。
盡管這些飛機因老化和維護不足未能發揮全部潛力,但仍能依靠其高度和速度優勢自由行動。
這時,許寧轉過身來補充道:“經過這次改進,渦噴14發動機在高原環境中的啟動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連啟動機也改過了?”楊知書驚訝地問。
“沒有直接改動啟動機,但我們優化了壓氣機的研發,使其更輕且總壓恢複係數更高。”許寧解釋說。
“這樣有助於緩解空氣稀薄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