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不知所措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飛機落地那一刻起,姚美玲就一直在思考許寧提到的渦噴14發動機工況不穩定的問題。
現在,她已經形成了一個雖然不夠成熟但卻邏輯自洽的假設,隻是還需要更多證據來驗證。
很快,她在海量的數據中找到了關鍵所在——燃燒室出口溫度\/渦輪前溫度。
這正是她需要的信息。姚美玲緊盯著屏幕,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
“太好了。”她低聲說道。
然而,這份喜悅並未持續太久。
深入查看後,她發現所需的數據並不完整。
這項指標對於燃燒室和渦輪葉片的研發至關重要,但在高空平台測試中往往不是關注的重點。
測量起來既困難又複雜,尤其是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尚不成熟,接觸式測溫方法雖準,但會幹擾發動機內部流場,影響其正常運作。
因此,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否則不會頻繁進行這樣的測量。
姚美玲站在實驗室裏,看著眼前的幾個數據點。
這些數據點顯示了渦輪前的溫度,確保不會超溫引發事故。
但對她來說,這遠遠不夠。她需要的是更全麵的數據。
短暫猶豫後,姚美玲決定去找許寧談談這個問題。
“師弟。”她穿過剛結束慶祝的人群,來到他麵前。
“我打算在接下來的空中測試中,對整個渦輪前部進行一次全麵的溫度測量。”
“渦輪前部的溫度?”許寧抬頭看向她,迅速翻閱手中的報告,找到了相關頁麵。
“最高溫度是1575k,看起來是在安全範圍內,而且從整體來看……”
話未說完,他就停了下來。
“你認為這裏的溫度分布有問題?”
“正是如此。”
姚美玲點頭道:“我們目前隻有中心和邊緣兩個點的數據。”
“如果是普通情況下,這種測量方法確實足夠了。
但是,考慮到渦輪葉片有主動冷卻係統,如果氣膜不均勻,會導致冷卻效果波動。
尤其是在接近1600k時,即使20到30度的變化也會顯著影響葉片性能,進而影響發動機的整體穩定性。”
聽著姚美玲的話,許寧繼續瀏覽報告。
果然,在01號和03號原型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不穩定狀況。
幸運的是,他已經為這種情況預留了足夠的喘振裕度,因此即使在推力快速變化時也沒有出現問題。
不過,傳感器還是記錄下了油門調整瞬間壓氣機流量和增壓比的劇烈波動。
“看來你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許寧承認道,意識到自己之前可能過於關注壓氣機部分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航空發動機是個複雜的係統,任何一個小改動都可能影響整個機器的性能。
比如氣膜冷卻技術,它通過在高溫壁麵開孔引入冷空氣,這股冷氣流會在壓力和摩擦的作用下沿著壁麵流動,形成一層保護膜,將熱氣與金屬部件隔離開來,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這個過程需要從壓氣機抽取部分低溫空氣作為冷卻介質,因此會影響到壓氣機內部氣流的狀態。
許寧雖然對這一原理有所了解,但畢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所以一時之間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謝謝你提醒我,師姐。”
說完,他迅速整理好桌上的資料,準備去找閻偉忠商量。
因為除了與壓氣機改進相關的進氣畸變測試外,其他項目的最終決定權都在閻偉忠手中。
“不用謝,能幫上忙就好。”
姚美玲本想給對方一個擁抱表示鼓勵,但想了想還是不合適,隻好放下半抬的手臂。
“要是早點想到就好了。”她自言自語道。
幸運的是,這時閻偉忠恰好迴到控製室,沒讓許寧察覺到她的尷尬。
“閻總,關於接下來的空中性能測試,師姐有個建議……”許寧說。
鑒於他的表現,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批準。
1996年時,非接觸式在線測量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團隊連夜在高壓渦輪導向器上安裝了鎧裝熱電偶進行監測。
三個小時後,數據出爐,分析結果證實了姚美玲的猜測。
當發動機處於最大加力狀態時,渦輪進口溫度呈現出預期中的拋物線分布;
然而,在降低轉速尤其是接近最小加力位置時,溫度場變得非常不均勻。
這種現象與之前兩架原型機記錄的情況相吻合——最劇烈的變化發生在跨音速加速或減速過程中。
“終於找到了!”
控製室內,看到結果的人都感到十分興奮。
氣膜冷卻技術在這個時代被視為尖端科技,國外對此技術嚴密封鎖,以至於過去十幾年裏全球僅有一篇相關論文問世。
根據物理原理,氣膜孔的研發細節如大小、布局乃至形狀都會顯著影響其效能,但在80年代末期,國內顯然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
許寧提出的顫振主動控製技術,就像603所秘而不宣的寶貝一樣;
渦輪葉片上的氣膜孔研發對於羅羅、通用電氣、普惠或是留裏卡-土星這些大公司來說,也是絕密。想要學習借鑒卻無從下手。
因此,在閻偉忠等人研發渦輪葉片時,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的圓孔方案。
雖然冷卻效果勉強湊合,但好在渦噴14的渦輪前溫度並不算極端,而且這種研發相對簡單,不容易出錯。
如果研發本身就有缺陷,那麽至少它會表現得比較穩定——盡管是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問題並非出自研發,而是製造過程,特別是氣膜孔的加工環節。
航空工業中常見的廠所分離製度確實有助於資源集中,但也導致了研發單位和生產廠家之間缺乏緊密合作。
410廠與606所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即便需要配合工作,也不存在服從管理的說法。
這次隨閻偉忠來到涪城的都是606所的工程師們,他們對生產流程了解有限,麵對難題一時不知所措。
為解決此類協作不暢的問題,後來引入了總工程師負責製,且證明相當有效。
不過,對於80年代中期立項的八三工程及昆侖發動機項目來說,並未設立這一機製。
現在,她已經形成了一個雖然不夠成熟但卻邏輯自洽的假設,隻是還需要更多證據來驗證。
很快,她在海量的數據中找到了關鍵所在——燃燒室出口溫度\/渦輪前溫度。
這正是她需要的信息。姚美玲緊盯著屏幕,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
“太好了。”她低聲說道。
然而,這份喜悅並未持續太久。
深入查看後,她發現所需的數據並不完整。
這項指標對於燃燒室和渦輪葉片的研發至關重要,但在高空平台測試中往往不是關注的重點。
測量起來既困難又複雜,尤其是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尚不成熟,接觸式測溫方法雖準,但會幹擾發動機內部流場,影響其正常運作。
因此,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否則不會頻繁進行這樣的測量。
姚美玲站在實驗室裏,看著眼前的幾個數據點。
這些數據點顯示了渦輪前的溫度,確保不會超溫引發事故。
但對她來說,這遠遠不夠。她需要的是更全麵的數據。
短暫猶豫後,姚美玲決定去找許寧談談這個問題。
“師弟。”她穿過剛結束慶祝的人群,來到他麵前。
“我打算在接下來的空中測試中,對整個渦輪前部進行一次全麵的溫度測量。”
“渦輪前部的溫度?”許寧抬頭看向她,迅速翻閱手中的報告,找到了相關頁麵。
“最高溫度是1575k,看起來是在安全範圍內,而且從整體來看……”
話未說完,他就停了下來。
“你認為這裏的溫度分布有問題?”
“正是如此。”
姚美玲點頭道:“我們目前隻有中心和邊緣兩個點的數據。”
“如果是普通情況下,這種測量方法確實足夠了。
但是,考慮到渦輪葉片有主動冷卻係統,如果氣膜不均勻,會導致冷卻效果波動。
尤其是在接近1600k時,即使20到30度的變化也會顯著影響葉片性能,進而影響發動機的整體穩定性。”
聽著姚美玲的話,許寧繼續瀏覽報告。
果然,在01號和03號原型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不穩定狀況。
幸運的是,他已經為這種情況預留了足夠的喘振裕度,因此即使在推力快速變化時也沒有出現問題。
不過,傳感器還是記錄下了油門調整瞬間壓氣機流量和增壓比的劇烈波動。
“看來你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許寧承認道,意識到自己之前可能過於關注壓氣機部分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航空發動機是個複雜的係統,任何一個小改動都可能影響整個機器的性能。
比如氣膜冷卻技術,它通過在高溫壁麵開孔引入冷空氣,這股冷氣流會在壓力和摩擦的作用下沿著壁麵流動,形成一層保護膜,將熱氣與金屬部件隔離開來,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這個過程需要從壓氣機抽取部分低溫空氣作為冷卻介質,因此會影響到壓氣機內部氣流的狀態。
許寧雖然對這一原理有所了解,但畢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所以一時之間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謝謝你提醒我,師姐。”
說完,他迅速整理好桌上的資料,準備去找閻偉忠商量。
因為除了與壓氣機改進相關的進氣畸變測試外,其他項目的最終決定權都在閻偉忠手中。
“不用謝,能幫上忙就好。”
姚美玲本想給對方一個擁抱表示鼓勵,但想了想還是不合適,隻好放下半抬的手臂。
“要是早點想到就好了。”她自言自語道。
幸運的是,這時閻偉忠恰好迴到控製室,沒讓許寧察覺到她的尷尬。
“閻總,關於接下來的空中性能測試,師姐有個建議……”許寧說。
鑒於他的表現,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批準。
1996年時,非接觸式在線測量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團隊連夜在高壓渦輪導向器上安裝了鎧裝熱電偶進行監測。
三個小時後,數據出爐,分析結果證實了姚美玲的猜測。
當發動機處於最大加力狀態時,渦輪進口溫度呈現出預期中的拋物線分布;
然而,在降低轉速尤其是接近最小加力位置時,溫度場變得非常不均勻。
這種現象與之前兩架原型機記錄的情況相吻合——最劇烈的變化發生在跨音速加速或減速過程中。
“終於找到了!”
控製室內,看到結果的人都感到十分興奮。
氣膜冷卻技術在這個時代被視為尖端科技,國外對此技術嚴密封鎖,以至於過去十幾年裏全球僅有一篇相關論文問世。
根據物理原理,氣膜孔的研發細節如大小、布局乃至形狀都會顯著影響其效能,但在80年代末期,國內顯然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
許寧提出的顫振主動控製技術,就像603所秘而不宣的寶貝一樣;
渦輪葉片上的氣膜孔研發對於羅羅、通用電氣、普惠或是留裏卡-土星這些大公司來說,也是絕密。想要學習借鑒卻無從下手。
因此,在閻偉忠等人研發渦輪葉片時,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的圓孔方案。
雖然冷卻效果勉強湊合,但好在渦噴14的渦輪前溫度並不算極端,而且這種研發相對簡單,不容易出錯。
如果研發本身就有缺陷,那麽至少它會表現得比較穩定——盡管是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問題並非出自研發,而是製造過程,特別是氣膜孔的加工環節。
航空工業中常見的廠所分離製度確實有助於資源集中,但也導致了研發單位和生產廠家之間缺乏緊密合作。
410廠與606所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即便需要配合工作,也不存在服從管理的說法。
這次隨閻偉忠來到涪城的都是606所的工程師們,他們對生產流程了解有限,麵對難題一時不知所措。
為解決此類協作不暢的問題,後來引入了總工程師負責製,且證明相當有效。
不過,對於80年代中期立項的八三工程及昆侖發動機項目來說,並未設立這一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