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默默無言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咱們廠對於打通四階段生產線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呢?”
飛機製造的複雜性堪比研發過程。從完全依賴進口到實現全麵國產化,一般要經曆三到四個階段。
首先是用進口的大部件組裝整機;接著是使用中散件和低散件來構建大部件和組件。大多數國家到了這一步就止步了。
而最後一步是從原材料開始生產零部件,直至完成整架飛機的國產化。
何明稍作思考後迴答:“根據原計劃,我們應在明年年底之前組裝2至4架飛機,並在1999年年底前建立完整的機體生產線。”
“但因為你帶來的貢獻,現在又多了一個目標:到2001年底,實現蘇27全機生產的國產化,使其符合我國航空工業標準。”
除了飛機本身外,還有地麵支持設備的國產化任務也很關鍵,否則即使有了先進的戰鬥機,後勤保障跟不上也無濟於事。
許寧心裏盤算著:“按照這個進度來看,應該還趕得上。”
“趕上什麽?”何明好奇地問。
“當然是改進飛機的事兒。”
許寧聳肩道:“一旦總裝線運行起來,我們可以同時推進零部件的技術消化與改良工作,特別是機載電子設備方麵,可以提前啟動研發項目。”
“這樣做的話,你們工廠的壓力肯定會增加不少,尤其是與俄易斯專家的合作方麵。”
何明轉過頭,看了他一眼,片刻後才開口:“要不是我知道你這三個月都做了些什麽,我真會覺得你瘋了。”
“不過,邊生產邊改進,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迴去後我會跟工廠提一提這個想法,盡量配合你們。
至於俄方的技術人員嘛,總會有解決的辦法,關鍵是我們自己的掌握主動權。”
何明接著說:“等這118架飛機造出來時,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認不出來了。”
許寧心中暗自讚同,想起了重生前的經曆,確實與何明所言相符。
“我覺得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發展的。”
他迴答道:“未來,最好的蘇-27,一定會誕生在咱們華夏的土地上。”
聊完關於蘇-27國產化的話題後,再看八三工程的原型機組裝過程,許寧感到有些乏味。
“對不起,殲-8-3,但我現在更傾向於殲-11了。”
他心裏默念著,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當然,手頭的工作依舊需要完成,更何況這也為接下來的任務打下了基礎。
隨著機翼研發和航空動力這兩個長期困擾的問題得到解決,許寧在這個項目中的角色將逐漸減少。
接下來經過一係列試飛測試後,技術定型、00批次生產和裝備等工作將按計劃進行。
預計從明年起,他的工作重心會轉向第三代戰鬥機型號。
雖然目前華夏的航空製造業能夠應對像殲-8這樣的二代機型,但對於第三代戰機及發動機的全麵自主生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意味著許寧將來不僅要加強與研發院的合作,還得深入參與到製造環節中去。
在寬敞的總裝車間裏,擺放著兩架未交付空軍的殲-8b以及三架處於不同裝配階段的殲-8-3原型機:
一架已完成改裝,另一架等待新引擎安裝,最後一架則大約完成了50%的組裝工作。
“現階段,我們的組裝還是采用傳統的人工定位方式,但零部件的生產已經開始嚐試與601所的數字研發團隊對接,簡化了從圖紙到實物的過程。”
何明邊說邊帶著許寧來到二層的一個觀察台上。
“過去幾個月裏,姚博士和林工程師一直在幫助我們整合數字化研發與總裝流程。
一旦進入量產,我們將引入自動對接和數字化測量等新技術,以提高效率。”
這段經曆讓許寧對未來很是期待,同時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目前最頭疼的問題是產量。我們手頭的訂單太少,平均一個月連一架新飛機都造不出來。即使手工裝配,大部分產能也隻能閑置,數字化總裝的優勢根本無從體現。”
何明的聲音在空曠的車間裏迴蕩著,仿佛在強調他的擔憂。
車間內靜悄悄的,隻有偶爾傳來的輕微迴聲,似乎也在為訂單不足的情況作證。
“其實,訂單少不僅影響工廠的收益,還可能拖累產品質量。”
何明繼續說道,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
“特別是馬上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了,如果不能通過足夠多的實際操作來熟悉流程,我擔心不僅效果不佳,還會引起員工們的抵觸情緒。”
他補充道。
現實中的技術進步,並不像遊戲中那樣簡單直接;尤其對於航空航天這樣的複雜領域而言,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的過程滿是挑戰。
初期階段,往往難以立即展現工業化規模效應,反而可能失去原有手工製造時對細節的關注,導致效率和質量雙雙下降。
“唉!”
許寧也歎了口氣:“隻能一步步來了。這些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與其他老國企相比,112廠的情況還算不錯。”
盡管麵臨困難,但作為特殊行業的飛機製造企業,即便是在最艱難時期也沒有完全斷過訂單。
此外,利用軍轉民技術生產的家電產品如航空牌洗衣機、沈飛牌客車等在市場上也有一定銷量,勉強支撐起了工廠的基本運營,避免了大規模裁員。
“話雖如此,但是……”
何明抬頭望向有些老舊的天花板以及牆上掛著的“青年突擊隊”紅旗,思緒萬千。
“當年很多工人被調到鬆陵機械廠去製造冰箱、洗衣機甚至摩托車。我當時還跟他們保證,有一天會把他們召迴繼續造飛機。可現在十幾年過去了……”
他停頓了一下,沒有再說下去。
顯然,那些老同事中許多人直到退休也沒能重返112廠。
許寧默默無言,心中五味雜陳。
他上輩子踏入軍工行業是在2003年,那時雖然依舊困難重重,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對於何明所經曆的那段曆史,盡管能夠理解幾分,但他畢竟沒有親身經曆過,感同身受自然難了許多。
飛機製造的複雜性堪比研發過程。從完全依賴進口到實現全麵國產化,一般要經曆三到四個階段。
首先是用進口的大部件組裝整機;接著是使用中散件和低散件來構建大部件和組件。大多數國家到了這一步就止步了。
而最後一步是從原材料開始生產零部件,直至完成整架飛機的國產化。
何明稍作思考後迴答:“根據原計劃,我們應在明年年底之前組裝2至4架飛機,並在1999年年底前建立完整的機體生產線。”
“但因為你帶來的貢獻,現在又多了一個目標:到2001年底,實現蘇27全機生產的國產化,使其符合我國航空工業標準。”
除了飛機本身外,還有地麵支持設備的國產化任務也很關鍵,否則即使有了先進的戰鬥機,後勤保障跟不上也無濟於事。
許寧心裏盤算著:“按照這個進度來看,應該還趕得上。”
“趕上什麽?”何明好奇地問。
“當然是改進飛機的事兒。”
許寧聳肩道:“一旦總裝線運行起來,我們可以同時推進零部件的技術消化與改良工作,特別是機載電子設備方麵,可以提前啟動研發項目。”
“這樣做的話,你們工廠的壓力肯定會增加不少,尤其是與俄易斯專家的合作方麵。”
何明轉過頭,看了他一眼,片刻後才開口:“要不是我知道你這三個月都做了些什麽,我真會覺得你瘋了。”
“不過,邊生產邊改進,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迴去後我會跟工廠提一提這個想法,盡量配合你們。
至於俄方的技術人員嘛,總會有解決的辦法,關鍵是我們自己的掌握主動權。”
何明接著說:“等這118架飛機造出來時,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認不出來了。”
許寧心中暗自讚同,想起了重生前的經曆,確實與何明所言相符。
“我覺得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發展的。”
他迴答道:“未來,最好的蘇-27,一定會誕生在咱們華夏的土地上。”
聊完關於蘇-27國產化的話題後,再看八三工程的原型機組裝過程,許寧感到有些乏味。
“對不起,殲-8-3,但我現在更傾向於殲-11了。”
他心裏默念著,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當然,手頭的工作依舊需要完成,更何況這也為接下來的任務打下了基礎。
隨著機翼研發和航空動力這兩個長期困擾的問題得到解決,許寧在這個項目中的角色將逐漸減少。
接下來經過一係列試飛測試後,技術定型、00批次生產和裝備等工作將按計劃進行。
預計從明年起,他的工作重心會轉向第三代戰鬥機型號。
雖然目前華夏的航空製造業能夠應對像殲-8這樣的二代機型,但對於第三代戰機及發動機的全麵自主生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意味著許寧將來不僅要加強與研發院的合作,還得深入參與到製造環節中去。
在寬敞的總裝車間裏,擺放著兩架未交付空軍的殲-8b以及三架處於不同裝配階段的殲-8-3原型機:
一架已完成改裝,另一架等待新引擎安裝,最後一架則大約完成了50%的組裝工作。
“現階段,我們的組裝還是采用傳統的人工定位方式,但零部件的生產已經開始嚐試與601所的數字研發團隊對接,簡化了從圖紙到實物的過程。”
何明邊說邊帶著許寧來到二層的一個觀察台上。
“過去幾個月裏,姚博士和林工程師一直在幫助我們整合數字化研發與總裝流程。
一旦進入量產,我們將引入自動對接和數字化測量等新技術,以提高效率。”
這段經曆讓許寧對未來很是期待,同時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目前最頭疼的問題是產量。我們手頭的訂單太少,平均一個月連一架新飛機都造不出來。即使手工裝配,大部分產能也隻能閑置,數字化總裝的優勢根本無從體現。”
何明的聲音在空曠的車間裏迴蕩著,仿佛在強調他的擔憂。
車間內靜悄悄的,隻有偶爾傳來的輕微迴聲,似乎也在為訂單不足的情況作證。
“其實,訂單少不僅影響工廠的收益,還可能拖累產品質量。”
何明繼續說道,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
“特別是馬上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了,如果不能通過足夠多的實際操作來熟悉流程,我擔心不僅效果不佳,還會引起員工們的抵觸情緒。”
他補充道。
現實中的技術進步,並不像遊戲中那樣簡單直接;尤其對於航空航天這樣的複雜領域而言,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的過程滿是挑戰。
初期階段,往往難以立即展現工業化規模效應,反而可能失去原有手工製造時對細節的關注,導致效率和質量雙雙下降。
“唉!”
許寧也歎了口氣:“隻能一步步來了。這些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與其他老國企相比,112廠的情況還算不錯。”
盡管麵臨困難,但作為特殊行業的飛機製造企業,即便是在最艱難時期也沒有完全斷過訂單。
此外,利用軍轉民技術生產的家電產品如航空牌洗衣機、沈飛牌客車等在市場上也有一定銷量,勉強支撐起了工廠的基本運營,避免了大規模裁員。
“話雖如此,但是……”
何明抬頭望向有些老舊的天花板以及牆上掛著的“青年突擊隊”紅旗,思緒萬千。
“當年很多工人被調到鬆陵機械廠去製造冰箱、洗衣機甚至摩托車。我當時還跟他們保證,有一天會把他們召迴繼續造飛機。可現在十幾年過去了……”
他停頓了一下,沒有再說下去。
顯然,那些老同事中許多人直到退休也沒能重返112廠。
許寧默默無言,心中五味雜陳。
他上輩子踏入軍工行業是在2003年,那時雖然依舊困難重重,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對於何明所經曆的那段曆史,盡管能夠理解幾分,但他畢竟沒有親身經曆過,感同身受自然難了許多。